08.27 有望成为南美第一个发达国家的智利

翻开世界地图不难发现:南美可能是一块远离国际政治经济中心地带的大陆。自古以来人类文明的重心就位于亚欧大陆,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亚欧大陆的面积、人口、经济总量、资源储量都远远大于其他大陆。即使时至今日强大如美国者也不远万里在亚欧大陆维持自己的力量存在,这其实就足以证明美洲从来不是人类历史舞台的中心。南美国家自独立200年至今基本相安无事,即使是两次世界大战也基本没波及到南美。正因为远离世界权力格局中心的地缘区位使南美得以避免卷入到国际冲突之中,所以两次世界大战均未对南美造成多少实质性影响。这既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不幸:说幸运是因为南美的地缘格局使其得以利用海洋作为天然的地缘屏障,从而保护自己不受外来侵犯;说不幸是因为远离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的南美在躲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同时也错过了多次历史机遇。对南美国家而言:无论是将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对外辐射或是接受别国的先进技术和制度其实都是相对比较困难的。人类历史上前两次产业革命都发源于欧洲,扩散到北美和日本,而地理位置偏僻的拉美则与之失之交臂。第三次产业革命恰恰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开启的:计算机、原子能等技术的应用正是始于二战时期,在第三次产业革命中美国成为了引领国家,欧洲、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则大力赶超,然而地缘区位过于偏僻的南美再次失之交臂。尽管当南美国家见识到其他国家在产业革命中取得的成效后也会奋起直追,然而每当人类技术革新的关键时期南美各国的反应总比处于国际权力格局风口浪尖的北美、欧洲、亚太等地满几拍。总体上来看:包括智利在内的南美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普遍缺乏存在感。如果不是四年一度的世界杯和美洲杯,可能很多人都快忘了南美国家的存在了。

有望成为南美第一个发达国家的智利


尽管南美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普遍缺乏存在感,可话说回来毕竟南美不是只有一两个国家,总会有几个国家在南美区域内属于综合国力较强的。一般来说巴西、阿根廷、智利三国被视为是南美区域内最为强大的三个国家,于是人们根据三国英文国民的首字母将其称为ABC国家——阿根廷(Argentina)、巴西(Brazil)、智利(Chile)。南美ABC三国中巴西国土面积851.49万平方公里,位居全球第五位,人口2.086亿,排名世界第五位;阿根廷国土面积2780400平方公里,位居全球第八位,人口4385万,排名世界第31位。相比之下智利国土面积大约为756626平方公里,在南美国家中居第七位,在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37位,人口在1860万左右,排名全球第64位。如果从国家规模体量上看:智利同巴西、阿根廷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智利的国土面积不足巴西的9%,只有阿根廷的27%左右;智利人口只有巴西9%左右,大致相当于阿根廷的四成左右。那么小小的智利何以成为与巴西、阿根廷并驾齐驱的南美ABC三国之一呢?

有望成为南美第一个发达国家的智利


有望成为南美第一个发达国家的智利


智利位于南美洲西南部、安第斯山脉西麓,东与阿根廷为邻,北与秘鲁、玻利维亚接壤,西临太平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智利是世界上地形最狭长的国家:从最北端的阿里卡到最南端的火地岛全长4352公里。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这相当于从我国黑龙江省最北部一直伸到西沙群岛,换句话说智利国土的南北长度大体与作为世界级领土大国的我国相当,然而说起智利国土的东西宽度可就是天壤之别了 ——智利国土东西最宽处也只有362公里。这又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从智利与阿根廷安第斯山脉的边界往太平洋方向开车最多不超过四小时就能到达太平洋沿岸。这还是智利国土东西最宽处的距离,而最窄处只有96公里,整个智利国土东西平均宽度在180公里左右,这大概相当于我国上海到杭州的距离。国土南北距离与东西距离的巨大落差使智利成为了世界上国土最为狭长的国家。智利如此狭长的国土可不是从智利建国之时就形成的:和其他美洲国家一样智利最早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在古代智利曾是兴起于今天秘鲁境内的印加帝国的一部分。1535年西班牙人侵入智利境内,此后西班牙人在如今智利境内相继建立起圣地亚哥、康塞普西翁和瓦尔迪维亚等城镇。当时西班牙人将自己的南美殖民地主要分成三大块:拉普拉塔总督区(以今天的阿根廷作为主体)、新格兰纳达总督区(以今天的哥伦比亚作为主体)以及以今天的秘鲁为主体的秘鲁总督区,而智利在当时是隶属于秘鲁总督区的。直到1778年智利都督府成立才形成了现代智利的最初雏形。1810年9月18日圣地亚哥的土生白人推翻了西班牙人的殖民政权,宣布成立独立政府。1814年10月西班牙派驻的秘鲁总督派兵前来恢复殖民统治。智利的民族独立人士在奥希金斯领导下越过安第斯山与圣马丁的军队会合。1817年这支军队在圣马丁指挥下进军智利,2月12日在查卡布科大败西班牙殖民军。同年奥希金斯被推举为智利最高执政官。1818年2月12日奥希金斯正式宣布智利独立,独立的智利共和国由此诞生。当时的智利并不是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么狭长——当时的智利大致就相当于如今智利中部地区这一块,而如今智利北部的塔拉帕卡省和阿里卡省在当时属于秘鲁,而安托法加斯塔地区则属于玻利维亚,至于如今的智利南部地区在当时则是马普切人的地盘。智利自从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后就像美国人的西进运动一样持续不断向南方马普切人生活的地域拓张,最终智利人一直将其版图扩张到如今的火地岛。1863年玻利维亚的阿塔卡马省发现丰富的硝石矿藏。硝石作为制造火药的重要能源是相当重要的战略物资。1879年智利出兵占领矿区,玻利维亚与秘鲁联合同智利发生“太平洋战争”。1883年战争以玻利维亚和秘鲁一方战败告终,于是智利在战后吞并了秘鲁的塔拉帕卡省和阿里卡省以及玻利维亚的安托法加斯塔地区。

有望成为南美第一个发达国家的智利


智利狭长的国土范围内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早在16世纪智利发现了金矿,17世纪发现银矿,18世纪发现铜矿,此后智利的矿业不仅在拉美,即使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也都占有重要地位。2011年智利的铜储量达到1.5亿吨左右,占世界储量的近30%,排名世界第一位,大大超过排名其后的秘鲁(12%)、墨西哥(7%)、美国(7%)和中国(6%)。智利的铜产量和储量一样位居世界第一,以致于智利一国的铜产量占据了世界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智利的铜资源绝大多数集中在中、北部的斑岩型铜一钼一金矿化带中,走向南北延续2000多公里,北起安第斯高原山脉向南延伸到中部圣地以南的海岸山脉,再向东延伸到接近阿根廷边界。矿带相当于智利领土长度的二分之一,位于秘鲁一智利一阿根延安第斯斑岩铜矿带。智利共有矿床400多个,其中大型和超大型矿床10多个。智利的锂矿储量约占世界总量17.8%,在锂矿产量方面直到2011年智利才被澳大利亚超越,从而退居世界第二位,即使如此智利一国的锂矿产量仍占世界总产量的37%左右。智利锂矿主要集中在北部的塔拉帕卡、安托法加斯塔和阿塔卡马等大区,这些地区分布着大约60个盐湖和咸水湖,而其中绝大部分都还没进行过系统的勘探。除此之外智利还是世界上惟一的天然硝石生产国、世界第一大铼生产国、世界第三大钼生产国、世界第七大银生产国、世界第十四大金生产国、世界第一大碘生产国、美第一大林产品出口国,在铁、煤、铅、锌、锰、水银和石油等资源的储量上也极为丰富。事实上智利官方所宣称的国土面积还不只756626平方公里:自1940年起智利官方一直声称南极洲的南极半岛是智利领土并将其命名为”智利南极省“。1959年12月1日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智利、法国、日本、新西兰、挪威、南非、苏联、英国、美国12国签订了《南极条约》:确认南极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应永远专为和平目的而使用,不应成为国际纷争的场所和对象。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绝大部分国家在此后纷纷加入这一条约,南极作为全人类共同财富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智利作为《南极条约》的缔约国之一并没在其声称拥有主权的南极地区进行实际控制,与此同时英国和阿根廷也声称对地区拥有主权,因此国际上均不将其视为智利的合法领土。

有望成为南美第一个发达国家的智利


有望成为南美第一个发达国家的智利


1973年9月11日智利陆军总司令奥古斯托·皮诺切特通过一场军事政变推翻了民选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智利进入军政府时代。以皮诺切特为首的智利军政府在政治上实行高压独裁统治,以致于在其任内成千上万的反对者被捕入狱乃至莫名其妙地人间蒸发。然而这位独裁者却和韩国的朴正熙一样成为了一个在政治上广为诟病,却在经济上开创了一个崭新时代的人物:皮诺切特上台之时智力的通胀率高达381%。皮诺切特上台后以武力肃清了反对派,从而大大强化了自己对国家的控制力度。和其他独裁者所不同的是:他意识到治理国家不能单纯依靠武力压制,还必须切实让人民从国家发展中享受到福利。作为军人出身的皮诺切特深知经济领域并非自己所擅长的,因此他聘请了一批美国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作为智利经济改革的实际操作者。皮诺切特充分授权这些专业人士,而他自己则利用手中掌握的军权为改革的推进保驾护航。皮诺切特任命的经济改革班子试图通过削减政府开支、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政策的方式挽救智利经济,然而改革初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阵痛。这是最为考验改革者的时候,因为这一时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必然造成民怨沸腾的现象,然而皮诺切特这个独裁者完全无视任何反对声音,最终奇迹出现了——智利经济在经过短暂的衰退后渐渐迸发出新的活力,出口额增长了十几倍,通货膨胀率降到了10%以下,年均经济增长率竟然达到了8%!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包括美国、中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印度等在内的全球30个经济大国的增速最高者也只在7%~8%之间。也就是说智利作为一个国土面积只有756626平方公里、人口不足2000万的小国在经济发展速度上已与美国、中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印度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处于同一水平了。伴随经济发展的是社会治安状况的改善,无需讳言这是通过高压手段实现的——智利为打击小偷小摸现象甚至恢复了古代社会的宵禁制度,任何晚上在大街上逗留的人都会被警方带走。然而就是皮诺切特这么一个崇尚绝对权力的独裁者却在1980年制定了一部新宪法,而这部新宪法明确承诺将在1988年举行全民公选以此决定皮诺切特是否继续担任总统。这时的智利人谁也不知道这个承诺究竟是否会兑现。1988年10月智利新宪法规定的全民公选时间到来了,出人意料的是拥有绝对权力的独裁者皮诺切特却没对这次大选进行任何干预,因为最终他获得了42%的赞成票和55%的反对票。面对这一结果手握军权的皮诺切特没选择扶植一个傀儡总统而继续实行军政独裁统治,而是表示尊重宪法的规定。1989年12月皮诺切特军政府与智利人民选举的新总统帕特里西奥·艾尔文·阿索卡尔帕特西里奥·埃尔文完成了政权交接,智利进入到民主政治时期。同其他拉美国家民选政府和军政府交替上台执政、频繁政变的现象所不同的是:智利自1989年民选政府上台以来始终保持着政局稳定,如今的智利在新闻自由、人类发展指数、民主发展等方面的发展获得了全世界的肯定。在经济方面民选政府上台后的智利仍保持着持续的经济增长,其综合竞争力、经济自由化程度、市场开放度、国际信用等级均为拉美之首。截至2018年智利的GDP总量达到3010亿美元,在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第42位,人均GDP在16030美元左右,位居全球第59位。尽管如今的智利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在拉美地区却属于首屈一指:智利由于拥有较高的国际竞争力和生活质量以及稳定的政治环境、自由的经济环境、较低的腐败感知和相对较低的贫困率而被世界银行集团视为高收入经济体。如今的智利被有望成为拉美第一个发达国家,在综合国力上也被视为是仅次于巴西和阿根廷的南美第三强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