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1 文科生的優勢

過去我們總覺得,文科方面的很多知識,像歷史、哲學、社會、文學,都跟“空中樓閣”似的,沒什麼實際用處,很多時候,像“學歷史有什麼用”這樣的問題,連文科生自己都回答不上來。但是在當下的社會中,文科生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這可不是隨便說說,有數據支撐。據數據統計,從2012年到2016年,四年間美國一共創造了1000萬個工作崗位,其中只有10%左右的崗位是純技術或者跟技術相關的崗位,剩下的90%中,大部分都跟文科相關。

文科生的優勢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不是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嗎”?道理很簡單,就是這個世界正在變得越來越複雜,而理科生的那種固定技藝,往往只能解決某一領域的單一問題,比如設計一塊性能更強的芯片。但是,即使這塊芯片設計成功了,如何批量化生產?如何進行商業包裝?怎樣能讓更多的人買他的帳?這些都是複雜問題,這樣複雜的問題幾乎充斥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大到如何運營一家公司,小到如何找一份滿意的工作。

文科生的優勢

複雜問題都沒有單一的答案,你只能在複雜關係中不斷的調整,然後找到最合適的方向。而文科思維在面對這些問題時更有優勢,因為無論歷史、哲學,還是人文、社會,都是“複雜性”很強的學科。所以,在歐洲古時候,文科都是貴族學的,因為他們要面對的複雜問題是如何治理一個國家。現在,我們雖然不需要去管理一個國家,但我們面對的複雜問題,要比古人多得多。

文科為什麼有優勢?

要搞清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釐清一個概念,並不是所有文科都在解決複雜問題方面有優勢,雖然學科劃分中,會計、小語種之類的領域也屬於文科,但在本質上,這些學科,或者說這些專業,和之前我們說的那些理科專業一樣,是一種以解決具體問題為目標的固定技藝。既然是“固定技藝”,那它就不屬於副標題中所說的“自由技藝”,也就不在我們今天討論的文科範疇裡。

同樣,也不是說所有在名義上被劃分為理科的領域,都是“固定技藝”。那麼,怎麼區分“固定技藝”和“自由技藝”呢?或者說,哪些是具有“文科思維”的文科呢?簡單來說,就是哪些聽起來和感覺上沒什麼用的學科,比如歷史、哲學、人文藝術、人類社會等等。當然,也不是說,只要學習了這些領域就算掌握了自由技藝或文科思維,只會死記硬背當然不算,必須達到較深度的理解的程度才行。

文科生的優勢

那麼,歷史、哲學這些領域究竟和其他領域有什麼不一樣的?我舉一個例子,也許你就明白了。

話說,有一位人類學教授,是個美女,有一天上課前,她特意打扮了一下,然後展示了一下那雙精緻的手,同學們都說挺好看。但是接著,教授拿出一把指甲刀,把手上的指甲剪了下來放在紙上,讓同學傳遞著看了一圈,同學們都覺得這很噁心。這時候,教授就說:當指甲還長在我手上的時候,你們都覺得好看。但當它被剪下來的時候,你們立即就覺得噁心。這就說明了,同樣一個東西,我們對它的評價怎樣,不完全是由它本身決定的,跟它所處的環境、文化背景等等條件,有很大的關係,就像這些指甲一樣。所以,人類學可不是學一堆看起來沒用的知識,而是要學會理解,同樣的東西在人類不同的文化中,到底意味著什麼。

文科生的優勢

你看,這實際上就是給了學生一個觀察和理解複雜世界的思維和眼光,這就是“自由技藝”或者說“文科思維”能帶給我們的能力。在實際生活中,只擁有固定技藝的人,關注具體的問題怎麼解決,比方說一項技術如何實現和突破。但是,這項具體的技術,在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文化中所展現的意義,是擁有文科思維的人才能意識、理解並最終解決的問題。不僅學習人類學可以擁有這這種能力,其他的人文學科,比如歷史、經濟、哲學,都可以從不同的維度出發,看到和理解單一事物背後的複雜關係,以及如何處理這些關係。這就是為什麼說,相比於“固定技藝”,擁有“自由技藝”的人更擅長解決複雜問題的原因。

比如,我們都知道,IBM 是一家高科技公司,主要做技術開發、人工智能、軟硬件支持等領域的業務。但是,就是這樣一家技術驅動的公司,居然聘請了許多文科領域的人,其中就有許多社會學家。

文科生的優勢

社會學家在 IBM 能做些什麼工作?簡單地說,就是他能幫助所有人更好和更準確地理解技術本身。背後的道理也很簡單,一個社會學家,如果他能理解“越南文化”在社會視角下的本質和意義,那把“越南文化”換成“人工智能”或者“區塊鏈”,他們也同樣可以理解這些技術在社會學上的意義,並以此為基礎,幫助 IBM 解決技術在社會這個大環境中會遇到的很多複雜的問題。

文科生思維

當然,通過剛才的講述,我們都可以感受到,想獲得“自由技藝”或者訓練“文科思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可能連這一領域的專業學習者都未必能掌握。下面我們就重點聊一聊,在所謂的“文科思維”中,最關鍵的部分是什麼。

文科生的優勢

那麼,在“文科思維”中,究竟什麼樣的能力最重要呢?答案很簡單,就是大家經常聽到,甚至經常說的“批判性思維”。聽起來好像很簡單,所謂“批判性思維”不就是要有懷疑精神嘛,凡事都多問一句為什麼嗎?但這只是我們對它的一般理解。在本書作者安德斯看來,批判性思維並不是有懷疑精神就夠了的,甚至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五個層面的具體能力。分別是探索新事物、獲得洞見、選擇和決斷、理解他人和影響力。接下來,我就為你詳細說一說。

第一個層面就是“探索新事物”。

剛才我們說到,文科思維並不是靠對知識的死記硬背就能獲得的,重要的不是記憶能力,不是掌握過去已成的知識,而是調研能力,是從一大堆或新或舊的原始材料中,找到新線索和新規律。也就是說,在沒有人告訴你應該做什麼的情況下,你自己能不能決定,去看什麼材料,去調查什麼資料,去探索什麼樣的新線索。在這裡,批判性的體現,不在於懷疑過去已有的知識,而在於不斷提醒自己,還有很多新的規律和線索沒有被發現。只有這樣,你才能隨時適應和應對新的複雜局面。

文科生的優勢

在完成對原始材料的初步探索之後,就該進入下一個能力層面,就是“獲得洞見”,也就是在一大堆雜亂無章的原始材料和信息中,找到一個真正和過去不一樣的洞察。想要獲得一個洞察,必須滿足兩個方面。首先你要做到的是,必須掌握足夠量的原始材料和證據,這時候你就要用批判性思維不斷地質詢自己,現有的材料和邏輯是不是足夠支持你得出的結論。

但是,光這一點還不夠,你必須儘可能保持思想獨立,不被他人的想法影響。當然,這不是說,別人的建議你都可以不聽。相反,你還要充分收集別人的想法和意見,在這一過程中,批判性思維會幫助你保持思想獨立。在這一方面,考古學是做得最好的領域之一,理論上,每一次考古發現都有顛覆認知的可能。比如在十幾年前,我們還都認為,北京猿人和元謀人是中國人的直系先祖,而現在我們都知道,無論中國人還是美國人,無論黃種人還是白種人,都是智人的後代。每一次考古都有可能挖掘出不符合現在主流體系的事物,如何把它納入原有的體系,或者如何用它修正原有的體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些就是洞見。

文科生的優勢

這是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第二個層面,獲得洞見。第三個層面“選擇與決斷”說起來就相對簡單。在現實生活中,你時時刻刻都在面對複雜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生存、生活和工作,在很多問題上,沒有人給你制定規則,也沒有人給你佈置任務,你要自己規劃人生。作為公司領導,你要為公司的運營和發展負責。在這一過程中,你必須不斷地進行選擇,做出決斷。批判性思維的作用,在於你要不斷地用它來提醒自己,你和複雜世界之間,始終都有巨大的信息差。

至於第四點“理解他人”,則是當面對一個複雜任務時,無論你的洞見再正確,再深刻,你也沒有辦法一個人完成這個任務,你需要和他人,甚至是一個團隊來協作。這時候,你就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思想和利益視角。這時候,批判性思維告訴你的,不是誰對誰錯,而是有可能兩個人都是對的,你要做的不是界定誰好誰壞,而是在充分的理解對方的意思之後,彌合你們倆之間的分歧,來促成協作。而且,這方面的應用場景,不僅限於你和協作者之間,還有外部的合作者、用戶,甚至是對手。

文科生的優勢

如何獲得這種能力呢?可以通過嚴肅文學作品入手,去分析每個角色的訴求、動機和利益所在,看一看人物之間都有什麼衝突,這些衝突又是怎麼解決的。如果你能在讀小說的時候做到這一點,那麼你可以做到“共情”,這能幫助你理解他人的所思所想。

最後一層的能力就是“影響力”。影響力這三個字,聽起來好像高大上,說白了就是說服他人,讓更多的人支持你。在具體的操作上,無非就是兩大塊,第一是寫作,第二是演講,都屬於純文科領域。批判性思維在這一領域的應用就很直接了,要一遍一遍地去證明,你比別人,也許是對手,也許是觀眾,更正確更好。只要你能做到這一點,你就能說服更多的人,影響到更多的人。

文科生的優勢

你看,在文科思維裡,就連批判性思維這個概念,都變得比以前要複雜。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在上面說的五種能力中,批判性思維最關鍵的作用,就是發現和理解複雜性。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再來說第三部分內容,在文科思維模式下,我們應該如何推動自身的發展?

“無用”的知識

前面我們說到,這本書的副標題叫“‘無用的’自由技藝的驚人力量”,而所謂“自由技藝”就是和文科能力相對的。我們可以把理科能力稱為“固定技藝”。那麼固定技藝和自由技藝的區別到底在哪兒?很簡單,一個“硬”,一個“軟”,固定技藝硬,自由技藝軟。

文科生的優勢

什麼意思?舉個例子,對於一個人來說,武力屬於固定技藝,武力的好壞完全可以通過自身去證明,我要能一腳踢斷一棵樹,其他人做不到,我就是第一。但是寫文章不一樣,我文章寫的是好是壞,自我證明的意義不大,要別人來認可,認可的人越多,我的價值就越高。所以才有句老話叫“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從這個角度來說,似乎固定技藝更重要,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但我們看,當下的現實生活好像不是這樣,書裡就舉了一個例子,在蘋果公司的員工中,有1400人畢業於一個叫聖荷西州立大學的一般學校,排名第一,第二才是著名的斯坦福大學,有200多人。一般大學的錄用率遠高於名校,這是為什麼?難道聖荷西州立大學的學生能力比斯坦福還高?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聖荷西州立大學在蘋果公司邊上,學生平時跟蘋果公司接觸很多,做個實習生,開個技術研討班什麼的,交流起來很方便。你可能會說,這算什麼?不就是有關係嗎?

文科生的優勢

當然沒有這麼簡單。這件事裡有兩層含義。第一,同樣的工作,聖荷西州立大學和斯坦福的學生都能幹得很好,證明即使是世界頂尖科技公司,技術門檻其實沒我們想象中的那麼高。第二,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聖荷西州立大學的學生與蘋果公司更容易建立複雜關係。注意,不是關係,而是複雜關係。也就是在大家能力都勝任蘋果公司工作的基礎上,聖荷西州立大學的學生比斯坦福大學的學生,更容易熟悉蘋果公司的業務、文化和運營,也就比斯坦福大學的學生更容易嵌入到蘋果公司這個複雜系統當中,更容易協作,那蘋果公司當然非常願意僱用這個大學的學生了。

你看,在斯坦福學生和聖荷西州立學生競爭的過程中,“固定技藝”是門檻,是基礎,但是能達到這個門檻的人很多,那麼學生和蘋果公司之間是否有複雜關係,就成了決定性的加分項。我們可以把這個邏輯再推進一步,在當下的社會中,除非你練就絕世武功,否則在“固定技藝”方面,和你水平差不多,或者比你水平高的人太多了。所以,如何跟周圍環境建立複雜關係,就是你個人發展的關鍵。

文科生的優勢

其實,這還可以用來解釋一個相反的現象。很多人抱怨,在現在的招聘中,學歷好像越來越成一種硬性指標了,很多公司甚至指定要211、985學校的畢業生。很多人覺得,這是用人單位太功利,用人應該以能力為先,而不是看學歷。話雖如此,但是你想,畢業證不止是學歷證明,它還能說明你背後的複雜關係,比如你在高中階段的學習狀態,在大學階段能接觸多少資源,能有多大的視野。

在過去所謂人才匱乏的時代,“固定技藝”當然最重要,因為大多數人都達不到那個水平。但是,現在的社會不一樣了,“固定技藝”已經成了基礎,在基礎之上的“自由技藝”就變得越來越重要。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說,解決複雜問題而不是單一問題,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能力。而方式,初步是兩塊,向內,訓練自己的“自由技藝”,主要是我們在前面說的那五種能力;向外,建立自己和周圍環境的複雜關係。

文科生的優勢

在這個時代工作和生活,要建立自己的複雜關係網絡,或者說要讓自己融入到更復雜的網絡之中。具體做法可以有很多,比如學會寫作和演講,或者主動的收集人脈,建立關係等等。不過,想要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發展,有一點前提,就是你的個人能力在社會基礎線以上。

一直以來,我們都普遍認為,在社會競爭力方面,理科比文科有優勢,所謂“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是,現實正在悄然變化,現在的事實是文科生更有優勢。原因很簡單,文科思維訓練的是一種“自由技藝”,學會的是如何用複雜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而理科思維則是訓練一種“固定技藝”,只解決具體的問題。而在這個社會足夠細分的時代裡,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比解決單一問題的能力要重要得多。而“批判性思維”是“自由技藝”和解決複雜問題的關鍵。

文科生的優勢

不過,雖然我們好像一直在說,在解決複雜問題方面文科比理科有優勢,但並不意味著,我們就說文科就比理科好。實際上,就像安德斯在書中說的那樣,現在很多新領域都是文科的見識和理科的技術相結合的結果。比如,好奇心加大數據就是市場研究,同理心加基因測序就是基因諮詢服務,文學創造力加互聯網就是網絡社交經理。

總之,你可以是文科生懂點技術,也可以是個工科生懂點自由技藝。那麼究竟應該學文科還是學理科,或者我們今天說的“自由技藝”應該什麼時候學呢?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是這樣。

第一,每個人應該選擇自己喜愛的專業去學。你得覺得幹這個事兒特別有意思,生活才能幸福。

第二,為了獲得更好的社會適應性,最好有一點跨界的知識。現在最適合文科生的就業領域,是把自由技藝和新技術結合起來。同樣道理,就算一個人以技術為生,也應該學點批判性思維,最起碼掌握一些表達能力。

第三,想要取得很高的成就,你得至少在一個領域有比一般人高很多的水平才行。比如你是最好的那5%的程序員,編程就是你的決定性技能。再學點自由技藝,當然對你也是有幫助的。但是幫助你真正賺到高薪的,是那個決定性的技能。

文科生的優勢

如果你不是最好的那5%,那就像斯科特·亞當斯那樣,在兩個領域同時達到前25%,只要你能把兩個東西結合起來,你也是頂尖人才。在你專注的這一兩個領域,你應該在乎的不是自己的“絕對”水平夠不夠用,而是你相對於同行來說,是個什麼位置。這是永無止境的修煉,不存在什麼少花功夫多辦事兒的可能。而對於輔助的領域,則是夠用就行。

那到底應該專注於文科還是理工科呢?首先取決於你喜歡什麼,其次你要考慮到數學和物理這些東西,涉及到人腦的所謂“流體智力”,說白了就是要求你的計算速度特別快。而“流體智力”在二三十歲左右開始就要走下坡路了,所以學數學、物理就跟學踢球一樣,必須從小就下功夫,別等到30歲了才想起來學。並不是沒有成功的例子,但比較罕見,而且肯定比從小就學費力。

反過來說,歷史、政治、文學、哲學這些東西,比較講究知識的沉澱,更多的是依靠大腦的“晶體智力”。晶體智力不容易隨年齡退化,稍晚一點再學也來得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