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泰州話說泰州人

泰州的俗語,讚揚優良品質的很多,至今仍有教育意義的訓誡也很多,有教人明辨是非的作用。

俗語是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用方言組成的結構相對固定的詞組,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在社會基層群體中流傳,而且在傳承中還不斷加工琢磨,有深厚的生活底蘊。俗語反映了廣大勞動群體的文化心理和行為取向,成為大眾智慧的結晶。

西漢揚雄《法言》說:“言,心聲也;書,心畫也。”(《問神》)一地世代相傳的俗語,特別是其中跟人有關的內容,就是這地方芸芸眾生的心聲。

留意泰州的俗語,不難體察泰州人的人生理念和生活態度,研究泰州地方文化,離不開俗語的蒐集和分析。

泰州話說泰州人

泰州的俗語,讚揚優良品質的很多,至今仍有教育意義的訓誡也很多,有教人明辨是非的作用。勤儉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這方面俗語內容豐富。

泰州除有不少跟普通話相同的外,還有地方特點明顯、十分形象的表述,如鼓勵奮進、讚美勤勞的“眼怕手不怕”、“不怕慢,只怕站”、“八敗命怕死做”、“不要你屙金屙銀,只要你見眼生勤”就是典型的例子。看上去令人生畏的難事,做起來就不再怕它,堅持下去,不論快慢,總能成功。

所謂“八敗命”,是不論做什麼都註定要失敗的“命”,人如果是這個“命”,可就糟透了。然而俗語卻告訴人:不要緊,“八敗命”有對付的辦法,這就是“死做”。只要下定決心持續硬幹,八敗命也得退避三舍。

所謂“見眼生勤”,就是看到需要做應該做的事情,不問分內分外主動做。這確實是“勤勞”二字的最高境界了。有了這麼勤勞,還要“金”、“銀”幹什麼?

勤儉的另一個方面是節儉,不節儉談不上勤儉持家,“只勤不儉,有針沒線”。泰州人是十分反感奢侈浪費的,鄙視那些“有厄飯不吃粥,有一千不用八百”的作派(“厄”相當於“了”),常說“三年薄粥買條牛,三年爛飯砌高樓”、“糧收萬擔,粗茶淡飯”、“新老大,舊老二,補補連連由老三”(也說成“新三年,舊三年,補補連連又三年”)。

“補補連連”就是縫縫補補。以前泰州,即使是溫飽之家,也不是每年都做新衣服的,日常生活是“笑破不笑補”,過年時給孩子做一條新領口、新袖口裝飾一下就不錯了,這條諺語是從前泰州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有一條俗語很有意思:“家有兩條牛,不點雙燈頭。”舊時照明用豆油燈,燈芯是燈草,十分昏暗,用兩根燈草做燈芯要亮些,費油當然也多些,這就是“雙燈頭”。

泰州話說泰州人

《儒林外史》第五回至第六回,寫嚴監生臨死從被單裡伸出兩個手指頭不肯嚥氣,眾人莫名其妙,最後趙姨娘說,這是為那燈盞裡點的是兩根燈草,怕費了油,於是挑掉一根,嚴監生“垂手瞑目而去”。嚴監生有妻有妾有田地有房產還是如此,“家有兩條牛”的小康之家不點雙燈頭更理所當然了。

評論《儒林外史》,都認為嚴監生臨死的場面是刻畫他吝嗇,在我看來,舊時人家大都如此,奚又足怪,這麼寫是作者用來反襯後面杜少卿等人揮霍家財的。不過,泰州人並不是無原則地一味節省,俗語說得好:“錢用厄刀口上”、“分錢要省,萬錢要用”,“刀口上”指關鍵處,該用時再多也不是浪費。

每逢家中有重大舉措,如紅白大事或興建土木或外出遠行等等,還要“寬打窄用”,儘管使用從緊,準備時總是留有餘地。家庭主婦或家中老人還常常積蓄一點私房錢,《紅樓夢》稱為“體已”,以備不時之需。

泰州話說泰州人

泰州人理財的原則是“細不過胎算”,“細”者細心、仔細,“胎”是“大”字的老早的讀音,主張理財從大處著眼,反對為節省而節省的“算小”,稱之為“掐小魚兒”,甚至還誇張道:“穿不窮,吃不窮,不會算計一世窮。”“算計”就是統籌安排。這些理念今天仍然有參考價值。

強調自我完善的俗語,比比皆是。“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各房點燈各房亮”,反映自立門戶以後奮發圖強的精神。“跌倒自爬起,倚人總是空”、“倚厄草鞋戳厄腳”、“要吃龍肉,自己下海”,說明別人依賴不了,也靠不住,只有自己努力才能達到目的。

自我完善首先是道德品質的砥礪。

俗語教人要有志氣:“窮不失志,富不顛狂”、“虎瘦雄心在,人窮志不窮”、“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爐香,土地老兒爭個大炮仗”,要自尊:“寧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寧吃開眉粥,不吃皺眉飯”、“掗上門的不香”,不要低三下四求人:“人不求人一般高”、“求得來的雨也不大”,為人要正派:“心不偷,涼颼颼”、“行得正,坐得正,尼姑和尚合板凳”,

要無私:“要讓人想我,不要我想人”,要安分守己,不作非分之想:“魚稱四兩各有主”,要看到自己的過錯和不足:“人不知己過,牛不知力大”,不要自滿,不能吹噓:“自誇自,狗屁二十四”,還把小有成績就沾沾自喜形容為“取到魚艎板也會說話”,“艎板”就是蓋艙面的船板,這條俗語諷刺得可謂入木三分。

俗語教育人做事要專心:“不學燈籠千隻眼,要學蠟燭一條心”,說話要算話:“君子一言,快馬一鞭”,幫人要幫到底:“送佛送到西天,擺渡擺到江邊”,要寬容別人:“人無十全,瓜無滾圓”,要心地善良:“心好強如吃齋”,為上者要做榜樣:“上樑不正下樑歪,中豎不正倒下來”(泰州話稱頂樑柱為“中豎”),要懂得嚴格要求自己的重要:“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這些訓誡不知流傳了多少年、多少代,早已成為哺育泰州人的地方文化的精髓。

泰州話說泰州人

泰州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待人有禮,遇事中庸,跟南宋《吳陵志》所記泰州“俗務儒雅”、“性多樸野”、“不務爭奪”千年一脈相承。

泰州人看重倫理道德,關於家庭、親戚、鄰居、朋友的俗語極多。家庭和睦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家和萬事興”、“家不和,被鄰欺”常聽人說。

家中老一輩還用“千枝桃花一樹生”、“十個則頭心連心”(泰州話稱指頭為“則頭”)、“大伯伯,二叔叔,都是自家親骨肉”、“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這些俗語教育一家人要團結。

兩代人之間,一方面強調孝敬長輩,“孝順才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另一方面要求長輩採取寬容的態度,允許晚輩自己去體會,“當家方知柴米貴,養兒才知報娘恩”、“要知父母恩,懷裡抱兒孫”。俗語要求長輩跟上時代,也就是“時樣”,不要落伍,乃至不要以長輩自居,“老要時樣少要乖”、“要得好,老做小”,當然,同樣也要晚輩“乖”,聽話,所謂“不聽老人言,吃苦在眼前”,老一輩的經驗怎麼可能全無用處。

泰州人不溺愛子女,認為兒童時期的行為對人生極為重要,有“從小一看,到老一半”的說法,要求對兒童教育從嚴,“桑樹從小抈,到老直筆筆”。“抈”,泰州話意為強行矯正,乃至說“棒打出孝子,慣養忤逆兒”。

夫妻是家庭的核心,俗語說得十分生動:“滿床兒女,抵不上半床夫妻”、“夫妻合的一張臉”、“夫妻沒得隔宿仇”。有一條俗語說得非常風趣,但它確是人生的體驗:“少年夫妻老來伴,一時不見淌冷汗。”泰州儘管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個笤帚隨畚斗”之類反映夫權思想的俗語,更引人注意的是重視女性在家庭中的作用的俗語,這在別處不多見,如:“扇轎子,個人家”、“家有賢妻,夫不遭橫事”、“一代無好妻,三代無好子”、“外有尋錢手,家有聚錢鬥”、“寧死做官的老子,不死討飯的娘”等等。

老泰州話,轎子的量詞用“扇”不用“頂”,這頂花轎裡坐的什麼樣的新娘,決定這一家有什麼樣的未來。因此,上一輩人對兒媳婦的期望大,要求賢惠、勤儉,最好是“坐得席口劈得柴,粗的細的總能來”。“席口”就是普通話的“筵席”。

泰州話稱兒媳婦為“新婦”,結婚多年仍是“新婦”:“娘誇女兒不為誇,婆誇新婦一枝花。”婆媳關係難以處得好,所謂“隔層肚皮隔層山”,婆媳關係跟母女關係無法相比,現在媳婦受到婆母的誇讚,可見真正是一枝花了。

還有:“兒子孝順假孝順,新婦孝順真孝順。”兒子孝順自然不會是假的,但這是應該的,何況兒媳說不定還要掣肘,兒媳孝順兒子怎會反對,這樣的孝順才實惠,而要做到這一點又需要多少年的感情積累!還有一條俗語帶有總結性:“不看新娘子上轎,要看老奶奶收稍。”“收稍”指事情的結尾,也就是最後的結局,上轎時都很風光,幾十年後成為老奶奶了,結局如何,這才是真正要緊的。

對子女,則希望“男伢兒不妨狗兒秀,女伢兒一定要貓兒秀”,“狗兒秀”指越長越壯實,“貓兒秀”指越長越標緻。更希望兒子能幹有用:“養兒勝似父,要錢做什麼。”甚至有“寧養個爬牆上壁,不養個倚牆鶴壁”的說法。

泰州話的“鶴”是“靠”、“倚”的意思,“倚牆鶴壁”形容兒童不神氣的樣子,而自小就能爬牆上壁,長大哪能不是“非常人也”。

泰州話說泰州人

泰州是城市,親戚不可能都住得近,而且城市人的生活圈子比較大,親戚間的往來和需求相對就少,泰州人重視家庭,但家族觀念比農村淡薄,俗語“一代親,二代表,三代拉地倒”、“世上只有千年的本家,沒得百年的親故”反映的正是這種情況。

“本家”指同姓,“親”指嫡親兄弟姐妹,“表”指表親,包括姑表、姨表,到了表親的子女,也就是第三代,如果相互走動少,親情自然淡化,不算親故了,從時間看遠不到一百年。

泰州話說泰州人

人際關係的經驗十分重要,俗語也有總結。比如說,怎樣看朋友的“不看朋友待自己,要看朋友待別人”,就是至理名言。朋友在你面前的表現未必是他的真實面貌,只有旁觀他的一言一行,特別是他對其他人的態度,才能看清他的為人。

對能說會道、貌似老實的人,俗語教人提高警惕:“說嘴的郎中沒好藥”、“嘴似蜜罐兒,心似辣串兒”、“人怕痴呆壞”,泰州話稱表面老實而心地不良的人為“痴呆壞”。

泰州人反感庸俗的吃喝拉扯,俗語說:“酒肉朋友天天有,患難之中一朝無。”無論在親戚之間還是朋友之間,都反對“好得多個頭”的思想和行為,警告說:“好厄很厄,壞厄癱厄。”無原則地好到極點,肯定會壞到極點,這種想法頗合“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壞”的古訓。

泰州關於人際關係的傳統理念正是“淡淡常相識”。對做官發財的親戚朋友,泰州人普遍的態度是“野野的”,不主動接近,“野野的”是若即若離的意思,免得被人瞧不起,說是在“燒熱鍋膛”,想得好處。

在對人淡淡如水的背後,泰州人是十分真誠的,只要是答應的事情就一定做到,俗語歷來告誡人要“說話算數,滴水成珠”。但又主張“三分幫忙真幫忙,七分幫忙幫倒忙”,亂給人出主意進而越俎代庖,結果適得其反的事例生活中太多了,這條俗語實在是有感而發。

泰州俗語強調善待別人:

“親巴親好,鄰巴鄰好”(“巴”是“希望”的意思)、“人敬我一尺,我敬他一丈”、“為客三升米”、“平時省省,到時狠狠”,“到時狠狠”者,遇到親朋鄰里間的應酬捨得花錢也。泰州人節儉是自我克儉,對人是慷慨大方的,把“省酒待客”看成是一種美德,這麼說,也這麼做,分明繼承了古人主張的“嗇於己不嗇於人謂之儉”的思想。

跟人相處,俗語教育人不要只顧自己,更不能算計別人:“前半夜想想自己,後半夜想想別人”、“要學斟酒意,莫學下棋心”,“斟酒意”指尊敬人,“下棋心”指算計人。泰州還有“三家尋錢五家用”的俗語,“尋錢”即“掙錢”,告訴人不能只滿足於自己富裕,還要懂得跟別人分享,皆大歡喜。

在錢財上,俗語教人要有“伸來放去”的雅量,靈活一點,不要計較,當然這是教人“放去”。俗語要人講究說話得體有分寸,不刺激對方:“好個人千難萬難,惡個人三言兩語”、“句話說格人笑起來,句話說格人跳起來”(“格”相當於“得”),要求“惡話善說”,即使意見根本不同,表達也要婉轉,不能咄咄逼人。

為搞好人際關係,泰州人對人情巷禮總是儘量周旋,俗語“禮多人不怪,油多不壞菜”反映了這種心理,以致有“人情急似債,頭頂鍋子賣”的調侃。

諸如此類的俗語,說明泰州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待人有禮,遇事中庸,跟南宋《吳陵志》所記泰州“俗務儒雅”、“性多樸野”、“不務爭奪”千年一脈相承。

泰州話說泰州人

認識泰州民情民性中的“長”與“短”,很有必要,它們是泰州地方文化的“基因”,揮之不去,時隱時現。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環境和社會歷史的差異,薰陶造就了不同的民情民性。泰州民情民性的特點,在俗語中有充分的表露,除重視倫理道德、強調品德修養之外,為人處世平和謹慎十分突出。

泰州溫飽之家及接近溫飽的家庭佔多數,“肉窖厄碗底下,壞衣裳穿厄身上”(“窖”是“藏”的意思)成為很多家庭的格言,這不僅反映出不願意露富的心理,也表現出泰州人一貫低調不喜張揚的心態。

泰州話說泰州人

泰州人行事常從困難處看眼,“好天防陰天”的道理,老一輩人個個身體力行。辦事講究沉穩,反對急躁冒失:“取魚不在早市”、“心慌吃不得熱粥,走馬看不得《三國》”、“一鍬挖不出個井,一口吞不下個餅”、“起厄五更,潑掉五升”、“快馬沒好步,慢工出細貨”,這類俗語很多。

講究量力而行,反對貪多務得、不留餘地:“芯大的蠟燭不經點”、“十分英雄行九分,還留一分把兒孫”、“只能打九折,不能打加一”,寧可忍讓也不能過分:“讓人三分不折本”、“鍋頭飯好吃,過頭話不好說”。

泰州還跟其他地方一樣,有不少教人“多一事不如省一事”的俗語,如反對多話的“石人多嘴打破頭”,反對多事的“捉蝨子朝頭上拈”,反對生閒氣管閒事的“小狗兒向住城牆咬,哪塊磚頭是你的”等等都很生動。

這種現象的實質,我覺得反映的是千百年來平頭百姓處於沒有安全感的社會中,在吸取無數教訓後形成的一種自我保護意識,不應求全責備,批評他們懦弱、庸俗、缺乏鬥爭性。

泰州話說泰州人

事實上,泰州常說的還有“無事不找事,有事不怕事”兩段連在一道的俗語,要人既不招惹是非,也不迴避矛盾,要敢於擔當。

1908年安慶新軍反清起義、1911年廣州起義、1927年反對北洋軍閥鬥爭、1928年“五一暴動”,都有泰州人為人民大眾的利益英勇獻身。

俗語說,“泥菩薩還有個土性”,先烈的事蹟正是泰州民性平和謹慎的一個最好的補充說明。當然,泰州民情民性消極的一面在俗語中也不難發現。

泰州話說泰州人

泰州生存環境比沙土地帶的泰興和水鄉澤國的興化好得多,安土重遷的思想在百姓中根深蒂固,“金角落,銀角落,不如家裡窮角落”、“行船走馬三分命,老不離鄉是貴人”、“這山望厄那山高,到厄那山沒柴燒”這些諺語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老不離鄉”的“老”聯繫“行船走馬”這句看,解釋為“經常”顯然比“年老”更準確,更符合泰州人的心意:在本地能夠生活,何必風塵僕僕老是在他鄉奔走、冒險?那山說不定還沒柴燒哩。

不僅如此,泰州人還憚於出行,“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之類,以前老聽人說,外出了也是“遠約近還”,提前回來,大有“襄陽雖雲樂,不如早還家”的意思。這些俗語,流露出來的就是泰州人缺少闖勁的保守思想。

從俗語觀察泰州的民情民性,有一點值得注意。不少常掛在口頭上的俗語,反映出泰州人對生活的要求很低:“日求三餐,夜求一環”、“無災就是福”。

泰州話稱馬馬虎虎睡一覺為“環下子”,所謂“夜求一環”就是有地方可以睡覺而已,只要有吃有睡、無病無災即可滿足。

俗語表現出來的對金錢的態度更跟很多地方的觀念大不相同:“只能將錢養命,不能將命賣錢”、“錢要人尋,也要命用”。在“錢”和“命”之間,泰州人首選“命”而不是“錢”,難怪生活中很少有鋌而走險的人,也很少有暴發戶了。

泰州話說泰州人

隨遇而安、面對貧窮安之若素的態度也可注意:

“青菜豆腐飯,四季保平安”、“沒錢打肉吃,睡覺養精神”、“吃米油子,養活猴子;豆昔兒粥灌灌,像個判官。”“米油子”指大米粥的精華,“豆昔兒粥”是用大麥、玉米之類磨成的細粒煮的粥,算粗糧。

窮人吃粗糧長得高大壯實,像個判官一般,吃得精細的有錢人反瘦得跟猴似的,確實是屢見不鮮的事實,不過說起來又多少有點阿Q精神。

泰州人對生活豁達的態度,由俗語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來時精光光,去時赤條條”、“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拾到不歡喜,忒掉不煩惱”(“忒”是“失落”的意思)、“天無絕人之路,瓦爿兒也有翻身時”(“瓦爿兒”即破瓦片)、“有個人就有個露水珠兒”、“順算盤打不過來打倒算盤”、“早晏睡覺,做塊兒天亮”、“福氣福氣,有福有氣;窮樂窮樂,知足常樂”。即使吃了虧,也自我解脫:“破財消災”、“風吹鴨蛋殼,財去人安樂”、“錢是人身上的掯,去厄千層有萬層”。

泰州話的“掯”,在這裡指身上的汙垢,把損失的錢財比作汙垢,頗有點不屑一顧的意思,就跟把錢財損失當作風吹動蛋殼那麼平常、無所謂一樣,“去厄千層有萬層”這種自我安慰,簡直是古人“千金散盡還復來”的翻版。

但也不必諱言,長期生活在這種缺乏積極進取精神的氛圍中,對人是有負面影響的,懶散、因循、安於現狀的人不是一個兩個。

泰州話說泰州人

在現實生活中,有所成就的泰州人,絕大多數是青少年時期就離開家鄉在外地求學工作的人,他們歷經磨礪,艱苦備嚐,在風浪中奮鬥不止。這些人應該是現代泰州人學習的榜樣,是我們克服歷史遺留下來的惰性的師表。

有人說泰州人“小富即安,小勝即滿”,我認為,這是似是而非、十分皮相的見解。

泰州人對財富的追求,歷來缺乏那種不顧一切的拼命的勁頭,長期以來沒有良田萬畝的地主,商業都是中小型,並且不遠出經營。泰州人的“安”、“滿”,並不是因為不能得到“大富”、“大勝”,不得已求其次,只好“小富”、“小勝”,而是一開始就沒有“遠大目標”。

泰州人求安,易於滿足,缺乏冒險開拓精神,從經濟方面的原因來說,是農村的自然條件比附近地區好,在城裡,沒有什麼能耐也不難找到零星活計餬口,無論城鄉馬馬虎虎總能過得去。

但從深層的原因來分析,泰州人對生活要求不高,甚至有些樂天知命的心態,又為什麼?它跟泰州的歷史文化有什麼聯繫?我以為應該探討。在我看來,泰州人易於滿足的心態有深刻的歷史文化根源,是傳統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跟俗文化交集和融會的結果。

泰州話說泰州人

泰州自古重視教育,唐初已建州學,以後一直有書院、社學,“茅茨陋巷弦誦相聞”(《吳陵志》),略具溫飽的人家都想方設法培養子弟讀書,儒家思想中的“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貧而樂,富而好禮”必然在讀書過程中浸潤人心。

另一方面,泰州自東漢至兩宋盛行道教,道家崇尚“自然”、“不爭”,追求精神層面和諧自得的思想同樣深入人心。

比如,深得宋徽宗信任的徐守信,人稱徐神翁,寫過一首詩:

“汲汲光陰似水流,得便休時且便休。兒孫自有兒孫計,莫替兒孫當馬牛。”

這位徐神翁就是泰州天慶觀的道士,他的故事編入《海陵三仙傳》,在泰州長期流傳,此書今天還能見到。他的這首詩老一輩泰州人知道的很多,我小時候就聽說過後兩句,而且訛為“兒孫自有兒孫福,不替兒孫當馬牛”。

以後才知道,明末清初朱雲從的傳奇《兒孫福》中,老僧的四句偈語最後兩句也是“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遠憂”。徐神翁這首詩的影響,可見一斑。這樣的思想,不可能不對泰州人產生影響吧?

泰州話說泰州人

跟人有關的俗語,是泰州人為自己的精神面貌勾勒的一幅肖像。勤勞節儉、自我完善、重視家庭、樸厚謹飭、淡泊知足……

這些人生的理念,以俗語為載體世世代代流佈傳承,成為泰州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雖然老一輩人說的俗語,現在的青少年不說甚至根本不知道了,泰州傳統文化對新一代泰州人的影響比過去小得多了,可是,深入研究泰州的俗語,充分認識泰州民情民性中的“長”與“短”,很有必要,它們是泰州地方文化的“基因”,揮之不去,時隱時現。如何使傳統文化跟現代文明相結合,在發揚優良傳統的同時,摒棄陳舊觀念,注入新的活力,無疑是個重要的課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