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9 【怀旧】九旬老人回忆博山陶瓷厂200个公章背后的故事

2016年夏,一个偶然的机会,见到一位藏友的一套博山陶瓷厂的印模,总数有200余个,时间跨度约四十年,其中不乏“博山县”“淄博专区”“公私合营”等时代特征鲜明的前缀,沧桑感很强,看后令人非常震撼。细细梳理,几乎就是一部博山陶瓷厂的发展史。

据说,印模源于一套印章,是2010年左右发现的,当时一位老太太提着一个破袋子要往垃圾箱里扔,被有心人发现后以极低的价格收来。经初步研究,似是博山陶瓷厂从建厂到八十年代末期间因厂名变更、合并等原因废弃的公章。


【怀旧】九旬老人回忆博山陶瓷厂200个公章背后的故事


博山陶瓷厂曾经使用过的部分公章印模

看了这套印模,引起了我对博山陶瓷厂厂史的极大兴趣。虽然博山陶瓷厂已经破产多年,但老博山人对博陶的怀旧心理绵延不息。亚洲最大陶瓷厂的荣耀和品种繁多的产品使人无法对其忘怀。

查阅《山东博山陶瓷厂志》,粗略了解了博山陶瓷厂初期的发展历程:

博山陶瓷厂发端于1950年7月,是淄博专署行政科用5000斤小米作资本,在山头租赁私人圆窑一座而筹建的,最初的名称是建华窑厂,有职工64名。同年农历八月十五正式建厂,当时主要生产陶碗和套五盆。

1952年7至11月,合并8个机关生产窑厂和7处合营窑厂,成立了淄博专区实业公司窑业总厂,设北岭、山头两个分厂,厂区散布于山头、北岭、五龙、福山等地,职工已经达到469名。

1954年2月,淄博专区实业公司窑业总厂改称山东淄博窑厂。时有职工768名。

1957年,山东淄博窑厂改称山东博山陶瓷厂,时有职工2116名。

1960年,完成合社并厂任务,基本确定企业规模,时有职工4208名。

在朋友的这套公章中,博山陶瓷厂历史上的这些名称,以及历年并入的企业和厂里的科室,甚至厂食堂的饭菜名称,都能够找到。

为了循着这套印模的轨迹,探寻博山陶瓷厂的发展史,通过朋友的介绍,辗转找到了今年已经90岁的博山陶瓷厂退休职工赵增金。


【怀旧】九旬老人回忆博山陶瓷厂200个公章背后的故事


赵增金老人近照

赵增金老人出生于1927年,博山南关人,解放前家里开卷烟作坊。一九三七年前在怡园小学上学。抗日战争爆发,就辍学在家了。直至抗战胜利,才又到济南洗凡中学复学。济南解放后,回到博山。

说到济南解放,老人记忆犹新,并清楚地记得是1948年中秋节的前一天开打,阳历9月16日。

赵增金老人曾长期在博山陶瓷厂从事财务、供销工作,对博山陶瓷厂的历史非常熟悉。虽已90岁高龄,但耳聪目明,精神矍铄,讲话思路清晰,条理清楚。

见到这套印模,老人非常的兴奋,将当年博陶的那些事、那些人娓娓道来。

赵增金解放后在自己家的手工卷烟作坊里帮助家里干杂活。后来作坊垮了,才于1953年参加的工作,参加工作时的单位是大众小组。在博山陶瓷厂,赵增金老人一直从事财务、供销工作,一直到1988年从博山陶瓷厂在博山的门市部退休。

“大众小组”?这个名字现在听起来有些怪怪的,但那时确实有这一名称。组是社的下一级。就类似于当时的低级社和高级社的区别。后来,大众小组就发展成为大众社。1955年底,大众社又和义胜社合并为义众社,赵增金一直在社里担任会计。

那时的小组生产规模很小,其实就是4个人以下家庭作坊,生产陶瓷毛坯,再租用别人的窑烧制。当时山头类似大众小组的作坊有几十个,每一个作坊有一个会计,类似于旧社会的先生,都是有点文化的人,大部分是城里人。

后来,大众组发展到大众社,就有三个会计了。后来又逐步淘汰,但赵增金一直留了下来,一直到1959年时的山头陶瓷厂。这时企业已从合作转为国营了。

山头陶瓷厂?印模中也有山头陶瓷厂这个名称!这个厂现在仍在经营,我不由地与赵增金老人谈起了山头陶瓷厂的前世今生。

据赵增金老人讲,现在的山头陶瓷厂与1960年以前的山头陶瓷厂没有任何的关系,不过是名称重复而已。

说到山头陶瓷厂,老人非常详细地给我讲起了博山陶瓷厂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南北厂合并一事。


【怀旧】九旬老人回忆博山陶瓷厂200个公章背后的故事


博山陶瓷厂建厂初期生产场景

那时,山头的陶瓷企业主要有两个,简称南厂、北厂。北厂叫博山陶瓷厂,南厂叫山头陶瓷厂。基本以河为界,但实际是错综复杂,北厂有窑在河南;南厂也有窑在河北。北厂是国营底子,陆续并入的企业规模相对较大,有2700多人;南厂是合作底子,陆续并入的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有2200多人。

南厂与北厂的合并,是市轻工局的决定。当时北厂有火车专运线,直接通到厂里。南厂的许多物资也要通过这条专运线运输,久而久之,因为付款、取货等事,经常出现错误和纠纷,因此市轻工局才做出了合并的决定。

当时的市轻工局坐落在鱼市街,管着17个企业,包括博陶、福陶、淄博瓷厂、周村缫丝厂等。虽然南厂和北厂有规模大小之分,但为了避免矛盾,当时一再强调不叫“并入”,而叫“合并”。

1960年,南北厂合并了,全厂职工达到近5000人。很长一段时间,都保持了这一数字,因为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的总人数也要受计划控制,要退一个,才能再进一个。


【怀旧】九旬老人回忆博山陶瓷厂200个公章背后的故事


博山陶瓷厂产品

闲谈中,不知不觉谈到博山陶瓷厂使用过的商标,据老人回忆,博山陶瓷厂曾使用“宝石牌”“泰山牌”“博山炉牌”“春晓牌”“博陶牌”等商标,而且,由于博山陶瓷厂的产品种类繁多,每一种商标用于何种产品,都有一个大致的规定。如“宝石牌”,主要是宾馆瓷和宝石瓷;“泰山牌”,主要是日用细瓷;“博山炉牌”,主要是滑石瓷;“春晓牌”,主要是象牙黄瓷;“博陶牌”,主要是卫生瓷。现在市场上仿造的博陶艺术品,有的不明白这些商标的使用范围,就经常是破绽百出了。


【怀旧】九旬老人回忆博山陶瓷厂200个公章背后的故事


博山陶瓷厂商标

回忆起博山陶瓷厂的那些人,赵增金老人印象最深的是李宗文,泰安人,最初是在泰安人办的泰华窑厂干会计,两人是在开会时认识的。据说此人在建国初期曾参加过在上海举办的打算盘比赛,获得过第一名。但问到他本人时,却不置可否。后来李宗文调到市轻工局干财务科长,最后从纤维厂退休。

对于这套公章,赵增金老人觉得非常宝贵,对其数量进行了仔细的核对,共207个。关于这些公章背后的故事,老人连续讲了一个多小时,仍意犹未尽,考虑到老人毕竟是90岁的高龄,只能暂且作别,改日再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