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2 我國幾大瓷器類茶具欣賞

我國的茶具品種紛繁,儀態萬千,成為獨特的文化一景。其中瓷製茶具多彩多姿。瓷器是用瓷石(石英、長石、絹石母、高嶺石等)經風化、揚碎成瓷土,再淘洗為制瓷原料,主要成分為氧化硅、氧化鋁,並含微量的氧化鈣、氧化鎂、氧化鐵、氧化鉀、氧化錳、氧化鈦等。熔化度在1100~ 1350℃ ,把瓷土作胎施釉加以高溫(1200℃以上)燒製而成。在我國制瓷史上出現了不同花色品種的瓷器,青瓷、黑瓷、白瓷、顏色釉瓷、彩瓷(青花、釉裡紅、鬥彩、五彩、琺琅彩、粉彩)。各類瓷器爭奇鬥豔,形成了我國。“中國”(China)在西方語詞中為瓷器之意,可見我國瓷器的美譽 。

我國幾大瓷器類茶具欣賞

青瓷茶具:是施青色高溫釉的瓷器。青瓷釉中主要呈色成分是氧化鐵,含量為2%左右。因釉中氧化鐵的含量、釉層的厚度、燒製的溫度技術不同而使青瓷色澤深淺不一色調不同。唐代的越窯,宋代的哥窯、官窯、汝窯等燒製的青瓷馳名天下,唐代顧況在《茶賦》中描寫:“舒鐵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瓶。”詩人皮日休在《茶甌》詩云:“邢客與越人,皆能造茲器。圓似月魂墮,輕如雲魄起。棗花勢旋眼,萍沫香沾齒。松下時一看,支公亦如此。”韓屋的《橫唐詩》中有“越甌犀液發茶香”的詩句。唐代越窯茶器主要有碗、甌、執壺、釜、罐、盞託。其作品“雨過天晴”色,享譽天下。“執壺”又名“注子”,是唐中期以後才創制的越窯茶器,青瓷執壺尤為珍貴。宋代時浙江龍泉縣哥窯和官窯生產的青瓷更是舉世聞名,並遠銷歐洲市場,其茶器包括茶壺、茶碗、茶盞、茶杯、茶盤等。青瓷質地細潤,釉色晶瑩剔透,青中蘊藍如冰似玉,又似春水秀巒。青瓷茶器造型別致,令人過日難忘。南宋官窯是世界碎瓷藝術釉彩鼻祖。官窯青瓷常以“開片”來裝飾器物。所謂開片是指瓷的釉層因胎、釉膨脹係數不同而出現的裂紋。哥窯的傳世之作大多是大小開片相結合,小片紋絡呈黃色,大片紋絡呈黑色,被稱作“金絲鐵線”。紋片形狀多樣,大小相同者稱為“文武片”;有細眼狀者稱為“魚子紋”;似冰裂狀者稱為“百圾碎”;此外,還有“蟹爪紋”、“鱔魚紋”、“牛毛紋”等多種紋樣。哥窯燒製的器物口沿因釉下垂微露胎色,器物底足由於墊餅墊燒製而露胎,胎骨如鐵,口部釉隱現紫色,被人們冠以“紫口鐵足”的美稱,並以此為貴。青瓷茶具因其色澤青翠,適宜用來沖泡綠茶,能烘托綠茶湯色之美,其他茶類不宜。

我國幾大瓷器類茶具欣賞

白瓷茶具:是指胎和釉均為白色的瓷器總稱。胎體白,釉層純淨而透明,製作時掌控好胎和釉的含鐵量,經高溫燒製而成。白瓷最早出現於北朝的北齊,早期的白瓷胎料較為細白,釉色乳白,釉層薄而滋潤,釉厚處呈青色,器表泛青。隋代白瓷製作工藝進一步提高,此時的白瓷釉面潔白光潤,胎釉已無泛青閃黃的現象。到了唐代,白瓷生產已具規模並真正成熟,尤其是北方邢窯生產的白瓷,工藝考究,胎釉白淨,與當時南方的青瓷齊名,世人稱“南青北白”。河北邢窯燒製的白瓷如銀似雪,有“假玉器”之稱,並天下無貴賤皆用之。到宋真宗時期,江西景德鎮生產的瓷器開始揚名於世。當時的“青白瓷”也別具一格,稱為“影青”,胎質潔白細膩,釉色晶瑩明澈,具有色質如玉的特點,宋代景德鎮的湖田、湘湖、南市街、勝梅亭窯皆有燒製。後安徽、浙江、福建、廣東及廣西等地也有效仿燒造。青白瓷的工藝是在降低釉中氧化鐵的含量,用還原焰燒成,釉色泛青,極具觀賞性。元代時景德鎮出品的白瓷茶具更以其“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卓越品質蜚聲天下。景德鎮的白瓷彩繪茶具同樣獨樹一幟,其造型儀態多姿,釉色鮮亮細潤,白中泛青,如冰肌玉骨。白瓷之後,才有各種彩瓷,因此白瓷的出現是我國制瓷史上的里程碑。在當代,白瓷仍以景德鎮為冠,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安徽祁門生產的白瓷也各具特色。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寶島臺灣的制瓷技術在現代突飛猛進,大有後來居上的勢頭。白瓷茶具適宜各種類型茶的沖泡,能很好地展現茶湯本色。

我國幾大瓷器類茶具欣賞

黑瓷茶具:是指施黑色高溫釉的瓷器。釉料中氧化鐵的含量在5%以上。我國商周時,就有原始的黑瓷,東漢時期上虞窯燒製黑瓷,釉色呈黑色、深褐色等,且施釉均勻。宋代是黑釉茶具生產的鼎盛時期,這與宋代的飲茶方式密切相關。宋代祝穆的《方輿勝覽》中寫道:“茶白色,入黑盞,其痕宜驗。”宋代黑瓷茶具成為主角。當時的福建建窯、江西的吉州窯、山西榆次窯等是生產黑瓷的主要產地,特別是福建建窯燒製的“建盞”最受人們推崇。蔡襄的《茶錄》中記載:“建安所造者....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鬥試家自不用。”由於建盞的配方獨特,瓷胎為烏泥色,釉面或呈條狀結晶,或呈鷓鴣斑狀。建盞按其釉面斑點的特徵分類,釉面上有兩個白毫般亮點者稱為“免毫盞”;釉面有大小斑點相串,在光照下呈現彩斑者稱為“曜變盞”;釉面隱有銀色小圓點,如水面油滴者稱為“油滴盞”。前面所述,宋代鬥茶大行其道,以茶麵鮮白為勝,這些建盞黑瓷,盛入茶湯能映襯出五彩斑斕的亮色,使鬥茶極富情趣。尤其是建盞兔毫黑瓷茶具古樸沉穩被世人視為珍品,其腹壁高深,近口處先內收後微撇,口沿較薄,多為鐵紅色,毫紋長而明顯,圈足小而淺,足跟平。宋徽宗的《大觀茶論》提到:“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當時,皇宮中所用兔毫黑瓷茶具底足多帶“進”和“貢御”的印款,可見兔毫盞的珍貴。不僅兔毫盞盛名,“曜變盞”、“油滴盞”同樣聞名遐邇,傳入日本後廣受追捧,稱為“曜變天目”、“油滴天目”。但伴隨著飲茶方式的變化,自明代後,黑瓷茶具漸漸衰落,至今只是茶具的一種而已。黑瓷茶具對當今六大茶類沖泡觀色來講都有很大侷限,故此很少用之。

顏色釉瓷茶具:是各種單色高溫釉瓷器的總稱。主要著色劑為氧化鐵、氧化銅、氧化鈷等。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有青釉、黑釉、醬色釉、黃釉等;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有海棠紅釉、玫瑰紫釉、鮮紅釉、石紅釉、紅釉、豇豆紅釉等;以氧化鈷為著色劑的燒製瓷器呈深淺不一的藍色;此外,還有茶葉末釉色瓷器。這些顏色釉瓷的茶具獨具風格,它們的使用視茶類而定。

我國幾大瓷器類茶具欣賞

彩瓷茶具:是釉下彩和釉上彩的統稱。釉下彩瓷器工藝是指先在瓷胎上用色料進行勾畫裝飾,再施青色、黃色或無色透明釉,經高溫燒製而成。釉上彩是指在燒成的瓷器上用色料繪製圖案,再經低溫燒製而成。以彩繪裝飾瓷器起源於晉。西晉晚期,南方已經開始用褐色斑點來裝飾青瓷,東晉起,流行於南方。隋唐在傳承已有的工藝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至宋代時出現了釉上彩。元代則創制了青花、釉裡紅等釉下彩。明清時期,彩瓷大放異彩,衝擊了單色釉瓷,盛極一時。彩瓷茶具造型精巧,胎質細膩,色彩絢麗,繪畫多以傳統人文思想和審美取向的山水、人物、花卉、纏枝蓮等為主,畫意生動內涵深刻,精品彩瓷十分名貴,是海內外愛瓷愛茶人取求的雅玩。彩瓷茶具豔麗奪目,極具觀賞力。對沖泡綠茶、花茶、烏龍茶、紅茶等增添了浪漫色彩。

我國幾大瓷器類茶具欣賞

青花詞茶具:是釉下彩品種之一,又稱“白釉青花”。其工藝是在白色生還上用含氧化鈷的色料繪畫,再施透明釉,經高溫燒製而成。在燒製時,用氧化焰則青花色澤灰暗,用還原焰則青花色澤豔麗潤澤。青花瓷主要產於我國著名的“瓷都”景德鎮,在明代,景德鎮制瓷達到鼎盛時期,成為天下窯器所聚之寶地。景德鎮所產青花瓷茶具造型多樣,既有精巧別緻的雅玩茶器,又有古樸大方的生活茶器,在繪圖上更是豐富多彩,山水、魚蟲、瑞獸、飛禽、人物、花卉等彰顯著儒釋道精神,寓意祥泰。青花瓷藍白相間相映成趣,極具魅力,是我國瓷器中獨樹一幟的珍品。元、明、清時期的青花瓷,尤其是官窯御製瓷價值連城,元代青花瓷因存世稀少更為珍貴。青花茶具有淡雅清幽之韻,適合各種茶的沖泡。

釉裡紅,是釉下彩的品種之一。其工藝是在瓷器生胎上用氧化銅的色料繪圖作畫,再施透明釉,經還原焰高溫燒製而成。釉裡紅瓷茶具色澤溫潤豔麗,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多具觀賞性。

鬥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結合的品種瓷,亦稱“逗彩”。其工藝是在瓷器生坯上用青花色料勾繪圖案輪廓,再施以透明釉,用高溫燒製,再在燒製過的瓷器圖案輪廓內用紅、黃、綠、紫等多種色彩填繪,或點彩、加彩、染彩等工序後,經低溫烘烤而成。鬥彩茶具十分名貴。適宜沖泡花茶、紅茶、黃茶等。

我國幾大瓷器類茶具欣賞

五彩瓷茶具:是釉上彩的品種之一,又稱“硬彩”。主要著色劑為銅、鐵、錳等金屬鹽類,其工藝是在已燒成的白瓷上用紅、黃、綠、紫等色料繪圖作畫,再經低溫(770~800℃ )燒製而成。五彩瓷茶具是瓷中靚麗的奇葩。

粉彩,是釉上彩品種之一,又稱“軟彩”。粉彩於清康熙末年創制,其工藝是在燒成的素瓷器上用含氧化砷的“玻璃白”打底,再用多種色料經過畫、填、洗、扒吹、點的暈染技法繪圖使顏色濃淡明暗呈現不同層次,再經低溫烘烤而成。與五彩瓷齊同,適宜沖泡花茶、紅茶、黃茶等。

我國幾大瓷器類茶具欣賞

琺琅彩瓷茶具:是釉上彩品種之一,又稱“瓷胎畫琺琅”。其工藝是在燒成的白瓷上用琺琅料繪畫,多以紅、黃、綠、藍、紫等色料做底,再彩繪以各種圖案,經低溫烘烤而成。由於琺琅料的主要成分為硼酸鹽和硅酸鹽,又配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因此成品的琺琅彩瓷器紋飾有凹凸的立體感,在我國瓷器中獨具風格。琺琅彩茶具高貴華麗,歷來為上流社會推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