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網信辦公佈首批區塊鏈備案編號,28只區塊鏈概念股漲停 New

網信辦公佈首批區塊鏈備案編號,28只區塊鏈概念股漲停 New

在197個備案所在地中,北京、深圳、浙江數量最多,三地備案數量合計124個,佔全國的六成以上。

網信辦公佈首批區塊鏈備案編號,28只區塊鏈概念股漲停 New

日前,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官網發佈公告,披露第一批共197個境內區塊鏈信息服務名稱及備案編號。

《證券日報》記者發現,取得備案編號的公司不僅有BATJ等互聯網巨頭,也有浙商銀行、微眾銀行、平安、眾安等金融機構,更多的則是中鏈、趣鏈等區塊鏈公司。而就地域而言,區塊鏈行業在發達城市集聚效應明顯,北京備案數量最多,浙江、深圳次之,這與所在地對區塊鏈扶持政策密切相關。

值得注意的是,“備案編號”並不能看做是給區塊鏈披上合法的“黃馬甲”,應正確認識“備案編號”的作用。網信辦表示,備案僅是對主體區塊鏈信息服務相關情況的登記,不代表對其機構、產品和服務的認可,並強調,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用於任何商業目的。

根據《區塊鏈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下稱“《管理規定》”)要求,區塊鏈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在其對外提供服務的互聯網站、應用程序等顯著位置標明其備案編號。

以此來看,“備案編號”將是魚龍混雜的區塊鏈項目驗明正身的“身份證”。

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工程師毛洪亮表示,區塊鏈信息服務,是指基於區塊鏈技術或者系統,通過互聯網站、應用程序等形式,向社會公眾提供信息服務,比如礦池、錢包等等,不管是公有鏈,還是聯盟鏈、私有鏈,都在備案範圍;不基於區塊鏈技術或系統運行的區塊鏈媒體、行情資訊、社區等服務,不屬於備案範圍。

不過,也不可過度解讀“備案編號”的作用。網信辦在公告中表示,備案僅是對主體區塊鏈信息服務相關情況的登記,不代表對其機構、產品和服務的認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用於任何商業目的。

據《證券日報》記者梳理相關信息,區塊鏈行業在發達地區集聚效應明顯。在197個備案所在地中,北京、深圳、浙江數量最多,三地備案數量合計124個,佔全國的六成以上。北京最多,有63個;深圳居其後,有37個;浙江次之,有24個;上海以19個緊隨其後。

就備案公司而言,行業跨度較大。在互聯網領域,BATJ四巨頭均有備案,其中京東備案數量最多、為4項,百度佈局3項,騰訊2項,阿里1項;在金融機構領域,浙商銀行有5項備案、數量居首,眾安以4項次之,微眾銀行3項、平安壹賬通2項;而在區塊鏈行業,趣鏈科技居前列,有4項備案。

區塊鏈概念股遇“備案公告”利好易見股份率28只概念股齊漲停

4月1日,即首批區塊鏈信息服務備案後第一個工作日,“沾鏈就漲”之風又一次在A股颳起。區塊鏈概念股全線飄紅,80只個股中78家上漲,更有易見股份、安妮股份、晨鑫科技等28只股票集體漲停,區塊鏈板塊成為昨日A股市場的“香餑餑”。

值得注意的是,漲停股中,有十餘家上市公司的產品出現在備案名單中,如易見股份的“易見區塊”、安妮股份的“安妮版權區塊鏈”、晨鑫科技的“競鬥雲”等。

某業內資深研究人士表示,區塊鏈概念股的上漲與備案落地不無關係。缺乏相應法律法規規範是目前區塊鏈發展瓶頸之一,網信辦出臺的區塊鏈信息服務備案落地則是行業走向“有規可依”的重要一步,釋放出積極的監管信號,有利於區塊鏈行業健康合規發展。

超三分之一概念股漲停

昨日,區塊鏈概念股掀起漲停潮。《證券日報》記者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截至上午11時許,已有包括中元股份、晨鑫科技、華軟科技、易見股份等18家上市公司集體漲停,而時間截至下午收盤時,漲潮再起,新湖中寶、思特奇、衛士通等也加入陣營,漲停概念股由18只猛增至28家。這意味著,80家概念股中,超1/3股票漲停。

搶佔區塊鏈風口是不少上市公司共同的選擇,背倚資本市場,“不差錢”的上市公司投資區塊鏈項目也是財大氣粗。眾應互聯曾以608%的評估增值率收購區塊鏈技術開發企業瀚德信用的股權,出價3.69億元受讓瀚德信用45%的股權,對這家成立不到一年,仍虧損數千萬元的企業作出高達8億元的估值;無獨有偶,新湖中寶去年也曾擬投資一家估值約為15億元的區塊鏈公司—趣鏈科技。面對暫未盈利的區塊鏈初創企業,動輒給出數億的估值,究竟名副其實還是存在泡沫,仍有待觀察,不過,區塊鏈行業也著實進入了資本的視野。

“沾鏈就漲”之風始於2018年1月份。從那時起,上市公司頻現“沾鏈就漲”的案例。某媒體曾據同花順數據統計,80只區塊鏈概念股中有超過70只出現漲停,超過10次漲停的有7只。“部分公司公開宣稱涉足區塊鏈技術,但沒有更詳細的信息批露,即便如此,僅借區塊鏈概念炒作就輕鬆實現了13次漲停”,該報道稱。

區塊鏈概念股的異常走勢引來滬深兩市監管部門的關注,一封封監管函直指涉嫌“炒鏈”的上市公司,去年一季度十餘家上市公司遭問詢,區塊鏈概念股踩剎車。

服務備案落地帶來利好

針對昨日的集體漲停,業內普遍認為是首批備案落地帶來的市場利好。上週六(3月30日),網信辦發佈公告,披露第一批共197個境內區塊鏈信息服務名稱及備案編號。備案機制出自今年2月15日的《區塊鏈信息服務管理規定》,要求服務提供者應當在提供服務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通過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區塊鏈信息服務備案管理系統填報備案信息,同時明確備案信息審查、備案信息變更、備案編號標註、備案信息定期查驗等相關事宜。

某業內資深研究人士表示,區塊鏈概念股的上漲與備案落地不無關係。值得注意的是,領漲的上市公司中,不乏出現在首批備案公司名單中,且區塊鏈成果顯著。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易見股份、安妮股份、晨鑫科技、四方精創、海聯金匯等10餘家上市公司均出現在名錄中,備案了自家區塊鏈項目。

以被稱為“區塊鏈第一股”易見股份為例,易見天樹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備案了“可信數據池”服務,深圳市榕時代科技有限公司備份了“易見區塊”服務,該二者均為易見股份的全資子公司。

據悉,安妮股份基於區塊鏈的版權存證服務,已為百萬篇作品提供了確權服務。安妮股份CTO、版權區塊鏈聯盟秘書長郝漢曾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區塊鏈的特點是用戶共同維護一個數據庫,所有數據同步更新,無法篡改。“區塊鏈這個特點與版權保護非常契合。我們不需要把內容放進區塊鏈,可以把內容生成一個可以校驗的值,跟版權一一對應,天然就具備很強的存證能力,用以證明該數字作品由某人某時提交,這個能力比中心化證明更高效”,郝漢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