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漢朝兩位冠軍侯,一位死後追榮,另一位被迫自殺

"不破樓蘭誓不還。"黃沙滿地,中原王朝派往邊境的士兵猶如天上的星星,多少鮮血與榮光灑在了邊境苦寒地區。越是戰亂風險越能培養出軍事將才,在漢朝時期,便是這個道理。東漢受匈奴侵擾多年,民族紛爭持續不斷,在這場戰爭中名垂後世的人也有很多,不過今天我們要說的便是霍去病與竇憲,兩個人同樣因為征戰有功被封為冠軍侯,而且兩個人經常出現在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幾乎成了邊塞滄桑的代名詞,但是兩個人的人生結局卻大有不同。下面我們來細看吧。

漢朝兩位冠軍侯,一位死後追榮,另一位被迫自殺

首先我們來談一下這位大人物的八卦,霍去病的出世是帶著"私生子"的身份,但是也帶有幾分傳奇色彩,他是平陽公主家的一位女僕和縣吏霍仲儒的兒子,這位小官吏不敢外稱自己和女僕有關係,所以他才有了這個尷尬的身份。不過霍去病還有另一身份,便是皇帝很器重的衛青d的外甥,所以霍去病少時多得衛青的輔導,年少一戰成名,首戰便帶輕騎八百直奔敵營,俘獲斬首過當,殺敵二千多人,自此受封有一千六百戶的冠軍侯。後來,他更與衛青同時擔任首位大司馬,自此大司馬一職代替太尉掌管軍事,故而大司馬一職因霍去病而有。遺憾地是,十七歲開始打仗的他卻在二十七歲因病去世,死後漢武帝感慨萬千,加封爵位,命令將士送行,在浩浩蕩蕩的喪儀結束了一生。

漢朝兩位冠軍侯,一位死後追榮,另一位被迫自殺

自古言忠孝不能兩全,而霍去病卻不是這樣。霍去病的出身是奴子,卻長在富貴之家,他從來沒有沉溺享樂,反而為國家安危寢食難安,所以萬事以社稷為重。後來,漢武帝為了嘉獎霍去病對平定慌亂的貢獻,特地為他修建了一座豪華府邸,霍去病謝絕:"匈奴未滅,何談己身?"古代有一處是悲哀的,便是家人發達後,便以發達後的身份去對待他。霍去病自己並不知道出身,因為他沒有和父母一方同住,長大後,知道了父親的身份,在任驃騎將軍出征時順道去平陽請父親來到自己停軍的驛站,跪拜說:"去病早先不知道自己是您的兒子。"霍仲儒羞愧,忙謝罪說:"老臣得託將軍,天意也。"離軍前,霍去病安頓好生父一家,並且帶著異母的弟弟去了長安任職,這個人便是歷任四朝的霍光。

漢朝兩位冠軍侯,一位死後追榮,另一位被迫自殺

竇憲為外戚,身份為皇上的親戚,性情也是桀驁不馴。在竇憲出征匈奴前,還做了一件事,也正是這件事把他送到了征戰匈奴的戰場,開始了他的榮耀。竇憲的父親竇勳深陷監獄,而審判官韓紆用刑法逼供並死於牢中,竇憲不悅,直接殺了這位審判官還提著人頭去祭奠父親。殺人償命自古就有,竇憲殺了人,也是怕皇帝怪罪,而皇帝也聽說竇憲行事莽撞,最後,竇憲決定主動請求抗擊匈奴免死,皇帝當然答應了。竇憲的本事可不止殺一兩個人,他帶著軍隊深入敵軍三千餘里,約到俄羅斯邊境了,這比霍去病的兩千裡還多了一千里的時間和磨難,還活捉了匈奴首領的母親,可以說戰鬥力強勁。在回朝後,論功行賞,竇憲被封爵冠軍侯兩千戶。

漢朝兩位冠軍侯,一位死後追榮,另一位被迫自殺

雖然竇憲曾經拒絕過這個殊榮,但是還是抵不住皇帝的硬塞過來。原因是自認功勞比不上霍去病,個人覺得他可能知道自己爵位越大,行事起來越受約束。竇憲最後死於自殺,原因在於他私交同黨,權勢日益膨脹,甚至聯合黨派左右皇帝的決斷,可謂皇帝的黑名單之一。所以,這樣一位進入敵境三千里的將才卻死在了朝廷的爭鬥中,不免惋惜。但從另一角度來說,他的結果又是符合大多功勞蓋主的將軍的結果。

漢朝兩位冠軍侯,一位死後追榮,另一位被迫自殺

冠軍侯,這身後之名還好,遺芳後世,但是像竇憲一樣身前便取得這就是一個枷鎖了。竇憲身在冠軍侯,卻做了皇帝忌諱的事情,當然容不得他能善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