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9 人還是不要太閒著

人還是不要太閒著

一次論壇上,我們討論起小城青年,對小城青年共同的認知是,生命太過悠閒。

豈止是青年,在小城,尤其是偏僻閉塞的邊緣小城,不管是青年還是中年,甚至老年,普遍的生活狀態就是一個字:閒。

也有人反對,說當下社會速度太快,快到人們跟不上步伐,踩不著點。活人幹嘛要那麼累啊,悠閒一點不好嗎?再聯想到眼下各地旅遊中打造或刻意強調的“慢城”,“慢生活”,貌似都在對人類過於急行的姿態做出反思,對人們過於緊張過於勞累的生活做出批判,認為好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應該是慢,應該是閒。

閒成了一種新的時尚,一種新的理想。

人還是不要太閒著

說老實話,生為個體,沒有人願意緊張,尤其當下的緊張還帶著焦慮,帶著不安,帶著抑鬱的可能。所以能慢下來,能閒下來也不矢為一種明智或理性的選擇。但我認為,此處的閒,跟另一個閒不是同一個意思。

後面的閒,是人在過度緊張過度的快節奏後,本能的一種調整,一種迴歸,一種對生命的重新觀照。

而前面的閒,是閒著無事,是徹底的閒,這閒,沒一點優雅的意味,更多的卻包涵了懶惰,包含了不求上進,不思進取。

我小時候,鄉村的日子真叫閒。我們的生活裡有一個詞,叫站牆根。就是農閒時節,全村的人沒地方可去,只能找個太陽照到的暖烘烘的南牆根,大家聚在一起,聊幹話。有些地方將這種牆根叫“幹話臺子”。我對此非常有印象,而且就覺得,太多莊稼人的時間,就是在南牆根下,在幹話臺上一大片一大片消耗掉的。

閒呀,。沒事幹,沒錢可掙,有力氣沒地方使,只能站在南牆根下東扯一句西拉兩句把日子打發掉。

站牆根的結果,就是莊稼人的日子越來越窮,越來越苦。

這很容易解釋得通,因為時間是用來創造價值的,有句俗話就叫,時間就是金錢。當我們把大把大把的光陰用在無聊的東拉西扯上時,你的創造從何而來,你的日子怎麼能變好?

人還是不要太閒著

個人是如此,集體同樣如此。中國社會過去三十年四十年的變化,可簡單用一個字來代表,就是忙。

當整個社會忙起來後,節奏快起來後,人們的創造激情才能被點燃,大家才能不斷地追趕,用力地追趕。跟別人賽跑,跟時間賽跑,也跟自己賽跑。中國社會也正是在這三到四十年的光景中,用忙改變了一切。

個人同樣。誰也不會否認,那些創造了價值,創造的財富的人,比如董明珠,比如曹德旺們,還有馬雲們,他們的生活裡絕對沒閒這個字。忙都忙不過來呢,恨不得將時間掰成幾塊來用,哪有時間來閒。

但是在落後地區,在十八線二十線的小城裡,閒,仍然是大批人包括年輕人的生活狀態。

人活著,真的不能太閒。

年輕人太閒,自然就少了奮進的信心,減緩了前行 的腳步,用懶散抵消了積極進取的心態,進而讓自己的生活在慢悠悠中變成一盤散沙。

閒,會讓人閒掉鬥志,閒掉激情,閒掉對生活更新更高的要求。

閒,會讓人不思進取,不再去讀書,不再去充電。

閒,會讓人長時間地停在原地,生活只是在原地轉圈,幾年,幾十年轉下來,你的終點就是你當初的起點。

閒,會讓人滋生出各種懶病。生活告訴我們,人是越忙越有信心,越忙越有條理。一旦處於閒的狀態,人便成了散沙,啥也提不起來。

閒,還會讓我們閒出各種病,比如八卦,比如吐槽,比如背後議論別人,比如嫉妒他人,等等。

閒能生病。

一個人上班時候,整個身體繃著,精氣神兒十足,猛一退休,閒了,便跟著懶散,一天門都懶得出,樓也懶得下,各種病就找上身了。

閒是一種病,得治。

人還是不要太閒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