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果诸葛亮去攻打东吴,刘备留在蜀中,蜀国还会惨败吗?

谢吟枫


惨败是绝对不可能的,诸葛亮很有可能击败陆逊。

为什么?看看诸葛亮五出祁山北伐曹魏,有哪一次是惨败而归的?每一次都能全身而退,就是撤退,也把魏国大将王双和车骑将军张郃射杀。

诸葛一生唯谨慎,在保全自已的同时,尽量杀伤敌人,夺取敌人的城池,这是诸葛亮作战特点。



那么如果让诸葛亮去打夷陵之战,诸葛亮会怎么打?

步步为营,且战且进,以攻为守,拉拢蛮夷,策反荆州,稳定曹魏,出奇制胜。

1、步步为营、且战且进、以攻为守

蜀汉兵出巫山,沿长江水陆并进,稳打稳扎,逐步拔掉东吴在长江两岸的据点,并在沿途设置驿站及据点,保证书信及补给物资的安全,用长江运输补给,用不断的进攻打击东吴军队,稳步推进,水军与陆军协同作战,并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



如果东吴方面的主帅还是陆逊的话,肯定也是边打边撤,蜀汉军队持续向前推进,占领秭归,进逼夷陵,然后巩固重要据点,双方在夷陵前线对峙。

2、拉拢蛮夷

派人拉拢五溪蛮夷,五溪蛮夷所在的位置是在荆州的武陵郡,也就是今天湖南的湘西与贵州、四川、湖北几省交界的地方,诸葛亮除了拉拢五溪蛮夷陵,另外再派出一支军队,与五溪蛮军一起,绕过陆逊在夷陵的防线,从荆州的武陵郡向北打,直取长江南岸的公安,也就是当初刘备驻扎的地方。



这是一支奇军,攻其不备,就算陆逊有防备,五溪蛮军加上蜀军,也有近万人,拿下公安城,应该还是有希望的。

3、策反荆州

诸葛亮在荆州多年,与荆州当地士族关系也较好,诸葛亮的岳父是黄承彦,黄承彦又是南郡大族蔡讽的女婿,诸葛亮的岳母是蔡瑁的姐姐,同时也是刘表的后妻的姐姐,

蒯祺是诸葛亮的姐夫,蒯良、蒯越又与蒯祺是兄弟,诸葛家在荆州的关系错综复杂,与荆州大大小小的士族豪强都认识,诸葛亮可认充分发挥关系网的作用,调动部分士族豪强反对东吴,东吴的统治本来就在荆州不稳,诸葛亮如果能策反几支豪强武装,并派出军队接应,那对东吴绝对是重大打击。



如果荆州一乱,再加五溪蛮军攻击公安,诸葛亮主力在夷陵攻击陆逊,陆逊的后方一乱,就没有办法在夷陵坚守,溃败也就在所难免。

4、稳定曹魏

诸葛亮攻打东吴,最大的威胁就是北方的曹魏,只要想办法让曹丕按兵不动,或坐山观虎斗,或者与曹魏联合攻东吴,最低限度要保证曹丕不出兵干涉。事实上,曹丕不听刘晔 的联蜀攻吴建议,当然也不会联吴攻蜀,曹丕最终只会选择坐山观虎斗,这样诸葛亮也就达到了战略目的。

当然如果能说动曹魏采取刘晔 的建议,那就是对蜀汉更大的好处。



5、出奇制胜

东吴主帅陆逊其实在夷陵之战中,并不出名,夷陵之战后击败刘备才出名的,当时的陆逊在东吴的军中威望并不高,才刚刚接替吕蒙出任东吴大都督。

如果诸葛亮与陆逊对峙,肯定是不会给陆逊留下刘备那样的破绽的,反而会给陆逊设下圈套,想当初卤城之战,那么老奸巨滑的司马懿都中了诸葛亮的圈套,说明诸葛亮设下的圈套司马懿看不出来,陆逊并不比司马懿强,只要陆逊找不到诸葛亮的破绽,一直死守,那么吴军也是败,后方都不稳了。



如果陆逊中了诸葛亮的圈套,那么吴军肯定崩溃,那么蜀军乘胜追击,东吴大败,荆州南郡势必落入蜀军之手,那样的话,诸葛亮必定占领整个南郡,占领南郡后,再对东吴持续用兵,基本上可以恢复当初湘水划界的双方边界,然后诸葛亮罢兵,与东吴议和。

刘备想当初也是一时冲动,如果让诸葛亮对东吴用兵,自已坐镇成都的话,很有可能蜀汉会夺回荆州,不会像刘备那样惨败,把益州的老底都败光了。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刘备攻打东吴的时候,没有什么像样的谋士跟随,随军大多都是吴班、冯习、张南一类的将领。

这不是因为大多数大臣们反对,而是因为当时蜀国面临的是荆州和汉中两个方向。如果换成是诸葛亮率军去攻打东吴,出战人员的规模依然不会超过刘备!

从军事能力来说,诸葛亮很显然是不如刘备。而在管理后方方面,刘备很显然又不如诸葛亮。这时候刘备坐镇蜀中,而让诸葛亮去攻打东吴,在人员安排上就颠倒了。这就有点儿像刘邦让韩信管理后方,而让萧何去统兵作战一样。

正史中的诸葛亮,在这段时期没有统兵作战经验。诸葛亮亲自统兵作战,主要还是在刘备死后的那段时期。

即便是在野史中,诸葛亮面对司马懿的坚守不出,诸葛亮也是十分的无奈。

东吴的陆逊,在对待蜀国的进攻时,也是采用和司马懿一样的手法。所以换成是诸葛亮来作战,也会和刘备面临一样的处境。

虽然这种安排的错误显而易见,但是这种安排也并非一无是处!

刘备取得益州之后,益州各方势力变得更加复杂。此时由刘备来坐镇益州,肯定会比诸葛亮坐镇更有震慑力。

诸葛亮虽然在作战能力上不如刘备,但是诸葛亮比刘备更加冷静和谨慎。所以即使诸葛亮全面失败,至少也不会出现全军崩溃的局面。

诸葛亮攻打东吴刘备坐镇益州的安排,应该说能够避免蜀国出现夷陵惨败!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寄暇学宫


决不会。

一,战略思想不同:

1。刘备:复仇心切,轻敌冒进,只想其胜,未料其败。

2,诸葛:先为己之不可胜,再为敌之可胜。

二,战术思路不同:

1,刘备:长驱直入,知攻不知守,知进不知退。

2,诸葛:步步为营,攻守有度,进退有据。

三,战役布阵不同:

1,刘备:七百里连营,夹岸而立。

看似有战略纵深,或可作战术缓冲?其实是“进攻阵地”狭长,兵力根本难以展开;前锋一旦受挫溃退,若追兵迫甚,则极易诱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形成一溃千里,无法收拾的大败局…

《三国志·文帝纪》记载:“帝(曹丕)闻备兵东下,与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馀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

2,诸葛:陆逊拒战,形成相持;天热兵乏,锐气已堕:

若欲拒守:则依山高筑石头城,扎稳营盘;同时清除营外方圆500米内的“杂草枯树”,构筑“防火隔离带”,防敌火攻偷袭(诸葛一生“用火不用险”,其自然会“防火防偷袭”)。

若欲撤退:则屯兵石头城,预作留守,拒敌追兵,并于石头城后方5里处用“杂草枯树”构筑一道“燃火墙”,待石头城守兵掩护大部队安全撤退后,回撒至此,则引燃火墙…尔后安然撒兵…


六福雅士


如果诸葛亮去攻打东吴,刘备留在蜀中,蜀国不会惨败!不过这个假设不成立,因为诸葛亮的“隆中对”主要策略就是“联吴抗曹”,这个也是刘备为何攻打东吴不带诸葛亮的原因之一。

刘备坚决自己帅军攻打东吴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1、为二弟关羽报仇。关羽被东吴吕蒙的潘璋所杀,出兵东吴为关羽报仇师出有名。

2、夺回荆州;荆州的重要性对于蜀国来说太重要了,其实三国时代的荆州是现在的湖南湖北的总和,魏蜀吴都是占据了荆州的一部分,蜀国占据的是荆州的中西部,荆州属于长江的中游地区,刘备的军队可以直出峡口进攻东吴,但是东吴方面夺去了荆州的中西部,守住了出川的峡口,将刘备的军队彻底锁死在了蜀中。以后刘备的军队如果想出川进攻东吴变得十分困难。

2、刘备在汉中亲率大军击败曹操,自信心得到膨胀,感觉东吴并没有那么难。赤壁之战枭雄曹操打东吴20万军队被烧的片甲不留,如果刘备能打下东吴,一方面能证明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可以说比曹操都厉害了,毕竟曹操和他煮酒论英雄的时候说过这天下英雄曹操一个,他刘备一个。而且从整个三国时期,感觉东吴似乎没有太出彩的将军,一直都是被攻击的对象,只是自保有余。

3、“联吴抗曹”的主张是诸葛亮提议并且促成的,再让诸葛亮去攻打东吴,总感觉不是那个味,而且蜀国需要诸葛亮去安抚后方,筹备粮草,其他人没有合适的。此时庞统、法正都已经死了,大后方并不安稳。

不过历史没有如果,从刘备开始一直到刘禅亡国,蜀国缺人才的软肋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而且有人才的时候往往又留不长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武将方面,五虎将哪个都是单挑一方的猛人,文臣方面庞统、法正也都是牛逼哄哄的,貌似都不长久,很快不是战场被杀就是有病死了,感觉跟着刘备的命不硬容易被克死。


你懂得zyt9573


刘备让诸葛亮去进攻东吴,自己留镇成都,这是个伪命题。

首先,刘备并不是演义里只会哭鼻子的油腻大叔,一向是亲自上阵冲锋,从赤壁到评定荆南,从进取西川到攻拔汉中,都是刘备带主力应对主要方向的威胁。而诸葛亮的强项是在后方运筹帷幄调集资源供应前线,让他单独统领大军进攻东吴,在当年那个状态下可能有点强人所难。所以,刘备守大后方,诸葛亮去冲锋陷阵,这是本末倒置了。

其次,诸葛亮是明确反对东征的人,如果让他做主帅,他本能的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可能会告病或者辞职。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刘备立刻就处在了尴尬境地,他会强制让诸葛亮出征吗?无论会与不会,对于刚刚稳定的蜀汉阵营来讲都可能是灾难性的影响。并不是说一两个谋士的损失,而是原本大好的团结局面将出现明显裂痕,刘备会与他起家的班底荆州帮离心离德。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造成的损失远比战场上死几万兵严重的多。

再次,假如诸葛亮勉为其难的接下了主帅的任务,后果可能会更严重。让一个反对出征的人去带兵,出工不出力是必然的,前期攻占几个被东吴主动放弃的县城如秭归,最终还是会在长江峡口也就是夷陵猇亭一带与东吴主力对峙。诸葛亮肯定不会犯刘备的错误让一把火烧光,为什么说后果反而更严重了?因为对峙一段时间,他就会说“吴军势大,急不可取”,然后建议刘备罢兵休战。刘备必定按照诸葛亮的意思来办,因为此时他手里掌握几万精锐部队,他提的意见不可能被忽视。出现这种状况,那就是岌岌可危,刘备担心的肯定不是曹魏和孙吴了。

当然诸葛亮可能不会做出那种不理智的举动,但是刘备作为一个皇帝,他不能不考虑这里面的风险性因素。战场上败了一仗,可能就是写兵员辎重的损失,如果内部出现离心离德的倾向,那是会动摇根基的。所以,不能让这种风险存在,让诸葛亮带兵出征,就成了一个伪命题。


百胜刀王胡逸之


让诸葛亮带兵伐吴,那刘备的脑袋得被驴踢多少次才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呀,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此时是东吴负责执掌荆州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绥男将军,治所公安),如果诸葛亮带兵出征,先不说他是不是陆逊的对手,谁能保证他不直接带兵投降东吴呢?反正他也是荆州人,而且当时他也没有儿子,在益州没有什么放不下的利益,此时的诸葛亮在处在“瓜田李下”的尴尬境地,他劝阻刘备伐吴,被刘备愤怒的“掷表于地”,可以说刘备对诸葛亮已经及其不满了,特别是诸葛亮到了此时还在喋喋不休的大唱什么“孙刘联盟”的狗屁老调,刘备怎么会把蜀汉的前途交给这么一个人呢?刘备活着的时候从来没有让诸葛亮染指军队,即使是后来的“白帝城托孤”,也并不是把国家托付给诸葛亮一个人,而是设置了两个托孤大臣,并且把兵权委托给了李严,说明刘备一直都不信任诸葛亮,或者说是不信任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事实证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确实是乏善可陈,一败于张郃,二败于郝昭,第三次北伐谎报战果,第四次败于卤城,第五次直接把自己挂了,穷兵黩武,劳民伤财,无岁不征,无役不败,在正式的史书中,从来没有人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肯定过,陈寿评价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司马懿评价诸葛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变)”,所有关于三国时期的史料如《三国志》《魏略》《汉晋春秋》《九州春秋》等等,都否定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军事菜鸟,却在罗贯中的大力鼓吹之下,被推上神坛,成了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兵书战策无所不精,阴阳五行无所不晓,奇门遁甲无所不通,有神鬼莫测之机,夺天地造化之能,未出茅庐就能三分天下,这哪里还是一个正常的人,简直是“妖”


狼的影子319


不会。诸葛亮人生经历的最惨痛失败就是街亭。在这种情况下他都能全师安然退却,估计不会被陆逊烧到。孔明一生最善于用火攻,一定能料到陆逊谋略。但是,他也攻不下东吴,在猇亭估计蜀军不会在前进了。


浩浩和汤汤


虽然诸葛武侯名满天下,但论作战能力,诸葛亮不如刘备

诸葛亮的优点和长处是治理、局势规划,是属于辅助类的,定位上类似萧何,而不是韩信。刘备作为刘邦后裔中和刘邦最类似的人,还需要说什么呢?

刘备从黄巾军开始,就一直领军作战,那个时候诸葛亮还在耕陇南阳呢。

别把《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带入历史。诸葛亮五伐中原而颗粒无收,是不能和白手起家而创建蜀汉的刘备相提并论的。

刘备从一个和母亲织席卖履的贫穷家孩子,到创立蜀汉基业,相比家世尊贵的曹操、袁绍,基本上就是重复其先祖刘邦的事迹。就算是孙权,也是在父亲孙权、哥哥孙策所创立的基业上守成而已。

陈寿对刘备和诸葛亮的评价完全不在一个级别:

对刘备的评价: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虽然机变和能力不如曹操:

“机权幹略,不逮魏武”

但胜在坚韧不屈:

“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

对诸葛亮的评价: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治理良才,和管仲、萧何不相上下,但五次北伐均不成功,原因是诸葛亮不擅长应变、不具有军事能力。

对比下刘备和诸葛亮的军事能力

刘备早期之所以多有曲折,实际上是因为北方没有弱势势力刘备的发展空间:

在名声威望上,袁绍、曹操、袁术三人就可以死死压住刘备;

在权变冒险上,吕布先后夺取曹操、刘备土地,可谓是第一,刘备远远不及吕布;孙策以为袁术攻取江东名义建立自己的基础,也是刘备难以做到的。

刘备之所以能够夺取荆州,是因为刘表死后,荆州声望最高的人就是刘备。作为刘表的手下,自然不愿意投靠曹操、孙权,尤其是和刘表不和的江东孙权。这是刘备得以据守荆州的原因。

俘虏刘表手下的忠心,这也是刘备为什么拒绝诸葛亮提出的攻打刘琮夺取荆州的原因。

相反,刘备是这样一步步的俘虏荆州刘表手下的人心:

1、拒绝攻打刘琮夺取荆州,结果“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

2、带着十几万人意图到江陵,虽然没有成功,但也让荆州人看到刘备的有情有义;

3、上表推举刘琦为荆州刺史,替代刘表,直到刘琦死后才出任荆州牧,做到有始有终。

夺取益州也是如此,不肯先发制人擒获刘璋,而是逼迫刘璋先出手,让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

我刘备入蜀是帮助你刘璋抵抗曹操的,你刘璋先破坏合作,错不在我。

于是刘备又俘虏了刘璋部下的人心。于是刘备就依靠北方旧部、荆州派、益州派建立蜀汉,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

刘备和刘邦一样,看似军事能力不行,长处都在于能够俘虏人心,让手下专心替自己办事。

刘备的长处在于用人:

关张赵三人长期跟随,哪怕刘备投靠曹操、袁绍、刘表,始终不离不弃;

三顾茅庐挖掘诸葛亮,并长期让诸葛亮发挥其擅长的治理才能:入蜀时,诸葛亮治理荆州;攻打汉中时,诸葛亮治理蜀地;夷陵之战也是如此。刘备率军出战,从来没有带过诸葛亮——要么是庞统,要么是法正。也许刘备知道诸葛亮在军事能力上有缺陷。

诸葛亮在五次北伐中之所以不成功,除了曹魏强、蜀汉弱这个根本原因外,还在于诸葛亮在用人和军事策略上有问题:

用人上,偏向文臣、鄙视武将,马谡、杨仪、蒋琬、费玮、姜维等都是以文采出色,对于吴懿、魏延、王平、张翼、马忠、宗预等武将出身的人都不够重视。

在军事策略上,在魏强汉弱的情况下,蜀汉最佳策略是蚕食,以改变魏强汉弱的局势。但诸葛亮五次北伐,意图都是夺取曹魏的整个凉州或关中地区。这在魏强汉弱的情况下,除非曹魏有内乱,否则不可能实现。

夷陵之战,蜀汉战败的原因,主要是陆逊后撤到平原地带,死死守住山谷出口,把刘备军队堵在山谷里,从而让东吴军后勤输送更方便快捷、蜀汉军后勤输送就更麻烦。

其次,陆逊之所以不敢和刘备决战,一则蜀汉军复仇,士气高涨,二则蜀汉军擅长在山地作战,擅长水战的东吴军不肯能在山地里击败蜀汉军。

刘备的错,就在于没有采纳黄权的“臣请为先驱以当寇,陛下宜为后镇”建议。


若刘备镇守白帝城,在马良说服武陵蛮夷后,就可以派遣一军从武陵进攻陆逊的后勤线,迫使陆逊不得不出战。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当时天下刚三分天下,天下局势是曹魏强,所以蜀汉的策略是联合东吴抗曹,而蜀国当时的大臣多数觉得,以公事而论,蜀国的敌人是曹操,而东吴孙权是盟友,不应该攻打东吴。


当然诸葛亮也是不赞成攻打东吴的,后来刘备带兵前去,东吴用陆逊为都督,刘备自认为一生戎马,轻敌于陆逊,最后被陆逊打败,并且直接导致刘备没多久就是驾崩了。

若是换作诸葛亮去攻东吴,刘备在蜀中,会怎样呢?

那虽然不会惨败,但也不会大胜。

第一,诸葛亮是从心里不赞成打东吴,他知道敌人是曹操,所以就算去攻打东吴,他也担心曹操会从另外一方打来,那样的话就是两面受敌。


诸葛亮用兵,一生谨慎,他们想到这一点,就会留有后路,不会和东吴彻底决裂的,在对战的死后,也还是会想到联合东吴孙权抗曹操,这样的诸葛亮就不会冒进,虽然不会打败也不会大胜。

第二,就子蜀汉和东吴的实力而言,在那个时间里,蜀汉和东吴是不可能灭掉对方的,蜀汉即使能开始打胜,但一旦威力江东本来,就会激起江东英雄的奋力反抗,最终还是会以失败而告终。

第三,刘备是主战的,而诸葛亮则不主战,若诸葛前去带兵攻打东吴,刘备会催他用兵但诸葛亮则有心里不赞同,在这种情况下,东吴会抓住蜀汉求战心切的心理,拖住蜀汉兵马,最后可能还是无功而返!

所以,若换诸葛亮去带兵攻打东吴,虽不会惨败,但也不一定会大胜而归!


中孚鉴


如果诸葛亮去攻打东吴,刘备留守蜀中,蜀国当然不会惨败。但晨雨认为如果这种假设存在,历史将会改写。曹丕有统一的可能。


我们先来说说诸葛亮为什么不会惨败。

心态决定一切,刘备此次带兵攻吴,是为了替兄弟关羽报仇,复仇之心让他急于和对手决战,这种心态,让陆逊所利用,在开始阶段坚守不战,让蜀军锐气尽失,然后火烧连营,大败蜀军。

而诸葛亮如果带兵攻吴,首先他生性谨慎,其次他和关羽并无兄弟之情,再者他明白和东吴相斗的害处,所以他不会急于冒进攻击,对手也就很难击败他。



因此说诸葛亮带兵攻吴,不会象刘备那样遭到惨败,但胜负很难预料。

我们再来谈谈为什么说如果这种假设存在,曹丕会统一全国。

大家都知道,三国鼎立时期,曹魏最强,而蜀汉、东吴较弱,两弱联手,虽曹魏势强也不能取之。魏国曹丕最希望什么?就是蜀吴相争,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如果此次是诸葛亮带兵攻吴,虽不会惨败,但取胜也难,只要刘备复仇之心不改,蜀吴两国肯定会在此役中相持许久。而曹丕会在两国相争之际,稳定朝政,平定青州、徐州的臧霸、孙观的势力,养精蓄锐,等蜀吴两国两败俱伤之时,一举消灭吴蜀,统一全国。



虽然这是推测,但如果这种局面出现,曹丕有机会改变历史,统一全国。

关注晨雨,阅读精彩问答,随手点赞,更觉手留余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