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7 想讓孩子不畏懼交友,3歲前這幾點都可以做起來

之前收到挺多媽媽諮詢孩子的交友問題,發現孩子上了幼兒園後,沒有想象中那麼容易融入環境,或者對老師有畏懼心理,也或者是對周圍的孩子,還沒有找到一個交友的方法。

看著孩子在學校裡形單影隻的,心裡也頗焦慮。為什麼交朋友對孩子來說是一件難事情呢?這個問題的確是需要我們好好思考的。

想讓孩子不畏懼交友,3歲前這幾點都可以做起來

那麼今天我主要是想和大家談一談,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在三歲後,可以有更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不畏懼交友,或者在認識新環境、新老師方面,有更積極的融入舉動。

其實有一些做法,我們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可以做起來,這些方式都可以有效、並積極地幫助孩子預防“社交恐懼”,也更快地適應和過渡新的同伴環境。

我其實在「小芽啟萌 · 優陪會員計劃」裡,無論在實踐課還是理論課,都有詳細介紹。我再給大家總結一下我們在三歲之前,每個不同的階段中,需要注意的重點和引導策略。

大家也可以對照著看看自己有沒有錯過什麼,或者如何更好地運用這些已經被髮展心理學檢驗的好方法。


0~6個月,重視眼神交流

人際交往,離不開眼神的互動和交流,對於孩子來說,孩子認識社會環境的第一道橋樑,是父母

。所以當父母重視和孩子的眼神交流的時候,其實你也傳遞給孩子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和孩子的溝通是有價值的,而孩子所傳遞的內容,我也很用心地接收到

想讓孩子不畏懼交友,3歲前這幾點都可以做起來

除了父母和孩子的眼神交流之外,其實早在出生後的三個月裡,寶寶就開始對其他嬰兒感興趣了,也會微笑和發出“啊啊”的聲音等來表示歡迎,這些都是孩子的交流方式。

所以這個時候,讓孩子可以去看其他同月齡小朋友,比如照鏡子、或者和其他小朋友相處,都是最早期可以幫助孩子增加更多在人際交往方面好奇心的好方法。

很多雙胞胎、二胎家庭,其實孩子的社交力都會強一點,這裡有個很大的因素,是他們從小的環境,就一直有同伴的存在,讓他們有注視、接觸和相處的時間。

7~12個月,重視對話反饋

擴大孩子的對話人數,提高有效的對話方式,這兩點是對話反饋的重點

“擴大孩子的對話人數”,指的是多給孩子和其他人近距離接觸的機會,這裡包括了成人和其他年齡層的孩子。不管是別人來家裡做客,還是去和其他小朋友玩,這些機會都是很好的社交時機。

想讓孩子不畏懼交友,3歲前這幾點都可以做起來

那什麼是“有效的對話方式”呢?

一是它需要時刻關注孩子的需求,比如當你發現孩子情緒低落的時候,第一句話應該是響應孩子的情緒狀況,告訴孩子,“我看到你哭了”,而不是“怎麼了,不哭不哭我的寶寶”,後者是常見的消極回應。

二是它會重視反饋機制

,比如有一個很典型的場景,換尿布的時候,大家平時會怎麼跟孩子說話呢?其實比較好的示範方式是這樣子的:

如果在換尿布之前你是需要先去洗手,或者去隔壁櫃子裡拿一張尿布的話,你要記得說這句話:“在換尿布之前,媽媽會先去洗手,寶寶你在床上等等我。”
記得一定要等待,並且觀察孩子的回應,別忘了及時補充和描述孩子的反應:“寶寶,你在等我呢,是的,媽媽先去洗手,你稍等我兩分鐘就好了。”
想讓孩子不畏懼交友,3歲前這幾點都可以做起來

△在「小芽啟萌 • 優陪會員計劃」裡示範的,換尿布中的語言溝通。

這裡的每一小句話,其實都是幫助孩子建立語言的互動性和一致性,這也是孩子很需要的社交互動方式的學習過程。

13~18個月,多玩輪流遊戲

孩子有持續的眼神交流、有豐富的對話反饋(是的,前面兩個階段的重點還是要持續做起來的,不是說過了6個月,眼神交流就不重要了哦),1歲後就要鼓勵孩子有更多的輪流遊戲的機會。

玩具其實是孩子很好的載體。孩子即便不知道什麼是社交活動,他們也知道原來我們可以玩玩具。所以在玩玩具的過程中,我們其實是可以加強孩子的社交意識。一個好的社交行為是讓彼此雙方都舒服,“輪流遊戲”便是一種體驗和理解社交的好方式。

想讓孩子不畏懼交友,3歲前這幾點都可以做起來

我最開始跟Joshua玩輪流遊戲的時候,主要分為兩個策略,一個是語言強化。比如當我和孩子一起玩遊戲的時候,我會在每一個步驟後,跟Joshua說一句話,“現在輪到你了”,這句話很簡單,卻是一個“互動傳球”的概念。

為了更詳細地描述“現在輪到你了”的意思,我也會同時配合手勢,把玩具遞給孩子,這個動作便是第二點,肢體強化。讓孩子明白原來這是一個互動策略,我們其實是一個互相參與的過程。

想讓孩子不畏懼交友,3歲前這幾點都可以做起來

另外一個很適合做輪流遊戲的載體,就是傳球遊戲。我把球傳給孩子,孩子把球傳回來。球類活動我基本上從4個月就在優陪體系裡設計,因為每上升一個階段,它所承載的功能越是豐富。而對於13~18個月來說,它是低門檻,並且高社會互動性的載體。

孩子會在語言強化(“寶寶,現在輪到你把球傳給我了”)和肢體強化(手指著那個球)的指令中明白,原來要繼續享受遊戲的持續性,我們必須得輪流合作。

想讓孩子不畏懼交友,3歲前這幾點都可以做起來

其實1歲後孩子的社交圈會更廣,那麼當我們邀請其他同齡孩子加入到遊戲中的時候,語言確認是幫助提高孩子的社交參與意識的重要過程。

什麼叫語言確認呢?就是當孩子和同伴都在玩沙子的時候,你可以描述他們在做的事情,比如你可以說“寶寶,你在挖沙子,你的朋友在把沙子裝進桶裡”,或者“你們都在堆沙子”都是很好的示範。

19~24個月,接觸社區活動

在孩子開始有輪流遊戲的意識後,別忘了也多給孩子去社區裡,和其他同齡孩子接觸的機會。這個過程中,孩子可能會有不同的反應,比如慢熱、謹慎、熱情、衝動、也有可能會有一些衝突,但這個階段,恰恰是最好的培養孩子基本的人際交往技能的好時機。

選擇一些開放式的、戶外的大型場所,是這個年齡段孩子比較合適的社區活動的起點,比如大家一起來堆沙,或者玩水、玩球池等,這些都會降低孩子之間的衝突指數,也會讓孩子有更輕鬆的方式去觀察其他孩子的狀態。

想讓孩子不畏懼交友,3歲前這幾點都可以做起來

25~36個月,多參加合作型遊戲

要形成一個好的社交能力,其實需要具備兩個核心要素:

一個是親社會行為的習得,比如知道如何幫助其他人,能夠感受到對方的情感,會嘗試安慰對方,也對分享玩具有概念。

第二是孩子有這個意願,想和其他人維持一段關係,比如孩子對其他小朋友好奇,孩子會表現出喜歡的偏好等,這些都是孩子社交力的萌芽。

要做到這點,其實也需要鼓勵孩子多參加合作型的活動或者遊戲。


想讓孩子不畏懼交友,3歲前這幾點都可以做起來

兩歲期間的合作型遊戲,還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合作遊戲,這個原因在於,很多時候我們也會發現,可能幾個2~3歲的孩子湊在一起,結果大家一整天都是各玩各的,那到底這個互動性和社交如何開展?

但其實這個階段是非常正常的哦,而且孩子也需要經歷這個階段,才能迎來下一階段更自然地過渡到同伴社交生活裡。兩歲後,孩子的遊戲會從平行遊戲,過渡到聯合遊戲,再過渡到真正的合作遊戲。

我給大家看一下「小芽啟萌 • 優陪會員計劃」示範的一個視頻,就一目瞭然了。

想讓孩子不畏懼交友,3歲前這幾點都可以做起來

△ 在「優陪會員計劃」遊戲課裡,哥哥和同伴一起玩“聯合遊戲:一起玩圈圈”

比如在視頻當中,哥哥和妹妹兩個人會交換材料,但每個人都專心地玩自己的遊戲,並沒有共同的目標,這就是一個聯合遊戲

越多的聯合遊戲,會加速孩子合作遊戲的發展。等孩子過渡到真正的合作遊戲裡,我們會看到孩子們之間有更復雜的分工與協作,有共同的目標進行角色分配等。

假裝遊戲,在這個階段很合適孩子們一起開展,基於想象和創意為基礎的團體活動,會讓孩子感受到,原來我們是可以“一起玩的”。

想讓孩子不畏懼交友,3歲前這幾點都可以做起來

比如說,跟小朋友一起玩賣水果的遊戲,小朋友輪流做店主和顧客。這些遊戲會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習慣了和大家一起玩,而且發現一起玩還很開心。



其實孩子的社交能力是層層遞進、厚積薄發的過程。他一定有一個適應期和成長期,並且隨著他們所接觸到的社會動態的豐富度,而積累自己和其他人交往的能力、分寸和特點。

我家三歲的弟弟Eric,他融入陌生人環境的積極度很高,但是他也不是什麼場合都遊刃有餘。他也會有牽著我的手不願意進去,或者希望我可以代替他做些什麼事情。

對於孩子而言,他會因為“不熟悉”而退卻,這份“不熟悉”,很需要我們逐漸積累讓孩子破冰的方法,讓孩子去感知,原來這些方式,我是有途徑可以去做的。

想讓孩子不畏懼交友,3歲前這幾點都可以做起來

重視眼神交流、重視對話反饋、多玩輪流遊戲、接觸社區活動、多參加合作型活動/遊戲,這幾點不是割裂的環節,更多的是層層推進,在合適的時間段裡一起形成合力。

所謂的“靜待花開”,真的不是放任於沙漠中也能花開燦爛,這個過程需要我們結合孩子的發展規律,並且有意識地創造合適的條件,鬆鬆土、施施肥,給孩子一個循序漸進的成長空間。


【END】

作者萌芽,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創始人,全球婚姻療法和情緒訓練權威機構約翰戈爾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 公眾號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專注於早教啟蒙和親子溝通,是百萬媽媽信賴的育兒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