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秦腔在戲劇中是個什麼地位?

一隻皮皮龍蝦


秦腔在戲劇中是什麼地位

秦腔是西北地區重要的劇種之一,相比於江南劇種婉約清麗而言,它更是用雄宏來形容,當然這取決於西北方言,尤其銅錘花臉的唱腔咋聽都不是唱而是吼,聲嘶力竭的那種吼。秦腔表演多分佈於陝西甘肅青海寧夏等省區,除了秦腔,道清,碗碗腔,花兒等也是陝甘寧的小劇種。

小時候樣板戲統領鄉下戲臺,八十年代起地方戲興起,秦腔紅火了十來年,收音機,村廣播裡播送最多就是《鍘美案》《火焰駒》《闢山救母》《趙氏孤兒》等唱段,鼓樂鏗鏘,鎖吶激揚。每逢過年,規模大的村莊都組織自己的唱班子,本戲折戲從初二開始一直唱到元宵,村裡老少過年最開心的莫如看戲,並且各戲班子相互交流好不熱鬧。

隨著電視的普及,娛樂活動越來越多越精彩,秦腔和其它劇種一樣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但它依然在文化活動中佔有一席之地。


王扶翠


要說秦腔在中國戲曲界的地位,首先我們要理順中國戲曲非常重要的“梆子腔”體系在中國戲曲發展歷史上的關係。

在戲曲史上,由於聲腔的產生都有其地域性,作為戲曲聲腔又是和劇目融為一體的戲劇演出,它隨藝人或班社的流傳而傳播,又加上它給予觀眾的感受最強烈、最鮮明,因此群眾就自然而然地從聲腔的稱呼上去識別戲劇演出,並用來區分戲曲藝術的不同品種。

梆子腔及梆子腔系 ,因使用梆子樂器擊節演唱而得名,亦名亂彈,習以梆聲呼為“桄桄”,或“桄桄亂彈”。關於梆子聲腔的源起以及形成地區、形成時間,均有不同說法。一般認為出自陝西、甘肅、山西地區,興起於明代後期,至明末清初已遍及南北,幾經演變而成為一大聲腔系統。清乾隆末以前,有西秦腔、秦腔、山陝梆子等名稱。

梆子腔的源起,說法不一,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即西秦腔說(源自甘肅)、秦腔說(源自陝西)、山陝梆子說(出自山、陝、豫相鄰地區)。

梆子聲腔的勃興,帶來了戲曲音樂結構體制的變革,也帶來了戲曲形式的變革,出現了戲曲藝術繁榮發展的新時期,並且取代了崑腔在劇壇上的地位。這些都為大家公認,不必贅述。

考察梆子聲腔興起以後的流佈狀況,基本上是兩條路徑,一路東、北,一路西、南。依據史料並參照劇種實際狀況看,在東、北則發展為一個劇種群,如今山西之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黨梆子;河北之河北梆子(舊稱直隸梆子、京梆子、衛梆子)、老調梆子、武安平調、西調(澤州調);河南之河南梆子(豫劇)、宛梆(南陽梆子)、大平調、懷梆、亂彈(與蒲州梆子相同);山東之山東梆子、萊蕪梆子、章丘梆子(東路梆子)、棗梆、平調(與大平調相同);安徽北部之淮北梆子;江蘇北部之徐州梆子(亦稱江蘇梆子)。在西、南,除陝西之秦腔(西安亂彈)、西府秦腔、漢調桄桄、同州梆子(東府秦腔)外,在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的均統稱秦腔,在四川則成為川劇之彈戲,在雲南則成為滇劇中之絲絃,在貴州則有本地梆子等。它們已經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梆子聲腔系統,堪稱梆子腔系。至於,梆子聲腔對各地地方戲曲的影響就更為廣泛了。各地梆子腔劇種的形成發展,也仍然有各地藝術淵源的各種複雜狀況,有待考察和研究,但就其總體來看,無論從音樂結構體制、劇目以及風格等各方面論,則都有梆子腔系的共同特徵,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由於秦腔被稱為“梆子腔”的鼻祖,因此上不言而喻,秦腔在中國戲曲界的地位是崇高的,是毋庸置疑的,它幾乎影響了中國戲曲的大部分劇種,為中國戲曲百花爭豔的局面的形成貢獻出了其他劇種不可比擬的力量。


秦腔鬚生


一說到陝西,許多外地的朋友就表示呵呵,尤其是說到陝西的歷史,文物古蹟,戲曲教育等,不是黑就是不屑的神情,秦腔也不例外的跟著躺槍了。

秦腔是流行於西北五省的地方戲曲,歷史上收到了蔣介石,魯迅,康有為以及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喜愛,《三滴血》,《火焰駒》等戲曲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左右拍成了電影,西安還特別有一個教學研究機構“戲曲研究院”。秦腔作為梆子腔的一種,梆子是種用棗木做的樂器,演奏時發出“咣咣”的聲音,也稱為幹咣咣。社會發展到今天,人們的欣賞水平也發生了變化,有人便覺得秦腔沒有京劇,越劇,黃梅戲,或者豫劇有名望,這隻能說明秦腔發展到現在可能也遇到了瓶頸,原因是多方面的。知道中國戲曲中的祖師爺是誰嗎?唐朝中的唐明皇李隆基,豫劇大師常香玉在西安生活過多年,可以不誇張的說,常香玉大師為抗美援朝的巡演義舉,把豫劇的影響向前推了一大步,另外秦腔作為梆子腔本身就對豫劇,呂劇,河北梆子等許多劇種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京劇也是在三百年前了借鑑秦腔和崑曲才發展起來的。

不管你承不承認,中國戲曲和戲劇史上都有濃墨重彩的一大筆,陝西人實在,豪爽,我對戲曲的研究也不專業,只記得有人曾經撰文說秦腔是中國戲曲百劇之母。如果論現在影響力秦腔真的需要努力,如果論歷史地位和中國戲曲的影響,低調點,前五應該沒問題吧。(如果對本人的觀點有不同的意見,虛心向您學習,同時建議您可以百度一下,順便說一下我的觀點是個人行為,不是粘貼的)


王偉2361


說到秦腔,據說它是我國中原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源於西府(今寶雞)。秦腔又稱亂彈,目前主要流行於我國西北的陝西、甘肅,還有青海、寧夏、新疆等部分地區。因為其以棗木棍(梆子)為擊打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



秦腔唱起來撕心裂肺,死吼硬韻,蒼蒼如訴。在南方大部分地區和東北等並沒有多少共鳴,但喜愛者愛得要死要活,不愛者聽得莫名其妙。區域性相對較強,對於地方戲曲來講還算是區域性的較大劇種。



只要是區域性的地方戲劇,就必然要受到地域的限制,地域與地域文化相結合,才是地方戲劇的陽光和土地。這並不是你把它“大力”宣揚就能在全國推廣得了的,因為你要推到別的地方,而別的地方也有它自己的戲劇。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同樣,一方水土唱一方戲。



泰腔,比不了京劇、崑曲、越劇、豫劇、黃梅戲,大概也算是北方各梆子之首了吧。


祥河詩語


作為梆子腔的鼻祖,秦腔在中華戲曲長河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地位。按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輯的《現代漢語詞典》權威論述,“秦腔”詞條有兩個註釋:1、流行於西北各省的地方戲曲劇種,由陝西、甘肅一帶的民歌發展而成,是梆子腔的一種。也叫陝西梆子。2、北方梆子的統稱。這說明了今天的秦腔雖然主要流行於祖國大西北一隅,但是其在北方諸眾,梆子戲曲的形成、發展和成熟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影響(實際上,諸位達人如“秦腔鬚生”等已經作了精闢的回答,恕不重複),而且,只要我們對中國戲曲歷史稍加了解就不難發現,古老的秦腔藝術曾對皇皇中華戲曲舞臺產生過震撼性的影響(如魏長生效應),可以說,以絃樂體為代表的崑曲和以板腔體為代表的秦腔稱為中國戲曲歷史上的南北雙璧實不為過。

在戲曲界,有著“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的說法,眾所周知,這是對崑曲《十五貫》的特別美譽。那麼,作為梆子腔鼻祖的秦腔呢?從豐富的歷史底蘊看,在數千種的傳統劇目中,《打漁殺家》、《秦香蓮》等一大批優秀劇目對中國戲曲舞臺的豐富和繁榮作用不言而喻。從鮮明的時代特色說,中國近代最早的戲曲團體西安易俗社,還有叱咜風雲的陝甘寧邊區民眾劇團,在反封建和挽救民族危亡運動中的巨大作用不可磨滅……

還有,新中國成立後的一切……

《第二套廣播體操》的音樂———秦腔曲牌主旋律!

著名劇作家馬建翎改編本的傳統戲曲《遊龜山》,由《人民文學》連載……

推陳出新,振興發展,古老的秦腔藝術,魅力恆永!

新的時期,再接再厲,更上層樓。眾所周知,何須饒舌


如義齋人


秦腔是流行於西北地區的一種文化藝術,其藝術特色鮮明,曲調優美,更符合粗狂豪放的西北人性格特點,能夠表達出人物感情色彩,深受老百姓喜愛,其在戲曲藝術中的地位不容忽視!


西部秦腔


中國戲劇藝術鼻祖!


黃老呆


秦腔的旦角,小生唱腔還是比較優美動聽,花臉吼的太厲害,有的唱詞不清晰,不知道吼的啥內容,同樣的花臉,評劇的馬泰唱的詞就很清晰。秦腔的唱腔還是要改革,適合年輕人欣賞。由於地域和語言的關係,秦腔在全國難以流通發展,地位比較尷尬,但也是西北地區的大劇種,是那個戲曲也代替不了的。


賀蘭山上一棵樹


並不介意秦腔在戲曲界中的地位,只為觀摩過程中,每每為演唱者的撕心裂肺、尋死覓活哽咽落淚而不能自己 —— 高坡綿延,黃塵翻滾,漢子白巾,孔武彪悍,女娃紅肚,撒潑濃烈,溝壑土地,竭盡全力 …… 祖祖輩輩吼遍了白天黑夜恩愛情仇,世世代代薰染了天南海北歌賦民謠。審美秦腔,這些畫面總會翻騰心底,這些情感總會溼潤眼底。


聞魯生


我喜歡秦腔,愛吼秦腔,秦腔在西安,甘肅是人們非常愛聽的戲劇,只要大力把秦腔推向全國,秦腔的地位會不斷擴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