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最高檢:嚴查重點領域金融犯罪

“校園貸”、“套路貸”、“金融大鱷”熱得燙手。金融市場的監管者正以規模空前的聯動模式,對金融體系的風險展開一場“全覆蓋”式的風險排查與整頓。然而拆除這些經濟發展中的“定時炸彈”並不容易。因借貸人信息無法核實、信息懲戒制度尚未建立,未接入銀行徵信體制等問題,互聯網金融監管依然面臨重重挑戰。

頭等大事

6月25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召開新聞發佈會,提出嚴查互聯網金融等重點領域金融犯罪。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童建明在發佈會上表示,最高檢為服務保障“三大攻堅戰”,將依法嚴厲懲處擅自設立金融機構、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網絡傳銷、高利轉貸以及“校園貸”、“套路貸”,以故意傷害、非法拘禁、侮辱等非法手段催收民間貸款等嚴重危害金融安全、破壞社會穩定的犯罪行為。此外,童建明提到了在金融犯罪領域,還將從嚴懲治金融從業人員搞權錢交易、利益輸送、內外勾連的“內鬼”以及進行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的“金融大鱷”,築牢金融安全司法防線。

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委員、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萬春也表示,為防範金融風險,要加大金融案件辦案力度,嚴肅查辦互聯網金融、證券期貨、銀行保險等重點領域、重點環節的金融犯罪案件,加強對新型疑難案件、跨區域涉眾型案件的研究和指導,及時制定司法解釋和規範性文件。

今年以來,防範金融風險一直是我國的頭等大事。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黨委書記、主席,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郭樹清在本月14日於上海舉行的“2018陸家嘴論壇”上,從歷史角度闡明瞭我國現階段的金融問題具有極大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決定了當前面對的矛盾更為複雜。郭樹清認為,必須以更積極的態度處置各類隱患,以經常的“小震”釋放壓力,避免出現嚴重的“大震”,要用事先的而不是事後的、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整體的而不是零散的方法,去矯正各種偏離,及早恢復經濟金融平衡。

爆雷!爆雷!

童建明與萬春均提到了嚴肅查辦互聯網金融領域的金融犯罪案件,其中尤以互聯網金融平臺領域最受關注。據網貸之家統計,6月以來,截止到目前,已經有19家網貸平臺出現問題,而這個數量是5月全月的近兩倍。

2018年3月28日,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下發了《關於加大通過互聯網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整治力度及開展驗收工作的通知》。通知對違法違規互聯網資管業務提出了嚴厲的規定和驗收標準。同時指出依託互聯網公開發行、銷售資產管理產品,須取得中央金融管理部門頒發的資管業務牌照或資管產品代銷牌照。

經北京商報記者初步梳理發現,6月以來,問題互聯網金融平臺多集中發生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且爆雷事由均是提現困難。這其中不缺乏“聯璧金融”、 “唐小僧”等明星平臺。據瞭解,“聯璧金融”、“錢寶網”、“雅堂金融”和“唐小僧”一度被稱為民間四大高額返利平臺,目前這四家平臺全部爆雷,無一倖免。此前爆雷的e租寶、善林金融都是打著互金的旗號,從事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非法集資和龐氏騙局。

在“2018陸家嘴論壇”上,郭樹清談及非法集資問題時再度提醒,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收益率超過6%的就要打問號,超過8%的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央行行長易綱也公開提醒道:“如果你看到一個投資機會,它告訴你又保本,又有一個兩位數的收益,你一定要小心,一定要問一問,它投資的是什麼項目才能夠有這樣的結果。”

而四大高返利平臺的收益率均在40%以上,甚至有高達120%的項目。對於高返利平臺的特徵,盈燦諮詢高級研究員張葉霞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類平臺返利力度非常大,有些年化投資回報遠超36%;另外,高返利平臺具有明顯的龐氏騙局特徵,通過拉人頭提高客戶量,並根據下線的人頭數量獲取階梯性投資回報;高返利平臺經常出現在羊毛群等渠道,平臺聚集了大量的羊毛客,客戶忠誠度偏低;平臺信息披露相對較差,產品信息嚴重缺失,產品合規度遊走在監管邊緣。

在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看來,“之所以被稱作高返利平臺,就是因為羊毛太厚,在業務層面不具有可持續性,所以有不少平臺就打起了投資者資金的主意,套取投資者資金用於返利,做起龐氏騙局。一旦平臺走上龐氏騙局之路,出問題就是遲早的事情”。

監管難在哪兒

在實體經濟去槓桿的背景下,市場流動性整體收緊,債務性投資品都面臨或多或少的壓力,近期P2P問題平臺數量開始回升。業內預計,未來爆雷平臺只增不減,四大高返利平臺的倒下,對於互聯網金融行業來講,無疑是一個警示,未來只有正規經營、管理制度健全的平臺才能存活下來。

作為傳統金融業與互聯網結合的新興領域,互聯網金融可提供更有針對性的特色服務和更多樣化的產品,同時也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滋生了許多難以監管到的犯罪現象。自2016年4月,互金領域進入整治階段,在此過程中,不少互金企業都朝合規方向努力,但仍有一些違法行為不斷積累,監管與整治過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難點。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所研究員李虹含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首先作為互聯網金融平臺來說,網貸平臺借貸人身份的真實性就難以審核,缺少線下核查,我們無法判斷他是否需要借貸。與此同時,很多網貸平臺並未與央行徵信或第三方徵信建立聯動機制。也就意味著,有力的第三方監管處於缺席狀態。”網貸平臺每天會面對大量的借款標,對P2P平臺的借款標進行嚴格審核把關是互聯網金融風控工作中的第一步。當借貸人出現還款問題時,後續問題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多,引發平臺資金鍊緊張或斷裂,進一步爆發問題事件。

線上金融難以將信息透明化是網絡信貸的最大問題。2017年4月7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向會員單位下發了《互聯網金融信息披露標準-消費金融(徵求意見稿)》 ,徵求意見稿主要適用於從事互聯網消費金融業務的各類從業機構,對該從業機構信息披露行為提出具體要求。李虹含表示,儘管國家有許多針對互聯網金融信息披露的政策出擊,但是平臺的申報情況依然不理想,申報機制並非自願,而是本著強制原則,但缺少懲戒措施,導致各平臺申報信息依然不積極。

互聯網金融的虛擬性使得很多電子形式的交易證據容易被改寫和偽造,對監管取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同時,在確認交易者信息和追責上也需要一定的技術支撐。記者 陶鳳 宋亦桐 實習記者 常蕾/文 白楊/製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