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華為在德國展示中國科技實力,這不是小米、vivo和OPPO能想象的

華為在德國展示中國科技實力,這不是小米、vivo和OPPO能想象的

還是那個我們印象中的華為,在漢諾威,用“數字世界交響曲”在今年的CEBIT2018唱出了最響亮的音符。

為什麼是交響曲?

我們知道,交響曲是通過綜合運用並挖掘各種樂器性能及表現力,來塑造音樂形象,它既是多種樂器的載體,更是多個樂章的融合。所以,交響曲表現的其實是一種綜合素質。

如果全球範圍內,綜合去分析目前科技界的巨頭企業,有的企業強在雲計算的能力,有的企業強在聯接,有的企業強在渠道,有的企業則強在終端。除了華為,業界很難找到一家企業,在雲管端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強有力的佈局。換言之,交響曲更能體現華為在數字化轉型當中的綜合素質。

這就是華為企業BG總裁閻力大敢於說:“面對數字化未來,客戶需要一個起引領作用的數字夥伴,這就是華為。”的底氣所在。

華為在德國展示中國科技實力,這不是小米、vivo和OPPO能想象的

那麼在漢諾威,在華為3000多平米展臺中,一面是行業+生態,一面是技術+創新。華為要如何奏響CEBIT2018的“最強音”?

每年的CEBIT都有新的故事

每年的CEBIT,我們都能體會到華為的成長和價值延續,這要怎麼理解呢?

2015年當時參加CEBIT的華為,企業業務的盤子僅有200多億人民幣。那時候的華為剛剛打破了“華為不會做IT”的看法,但還沒有做到被業界看好的程度。同時,在CEBIT2015,華為在當時首次提出了企業的智能化轉型,如今來看華為始終在延續當時的很多做法。

華為在德國展示中國科技實力,這不是小米、vivo和OPPO能想象的

時間跳到了2018年,華為企業BG經歷了幾年的飛速成長,已經走在年營業額100億美元的路上。同樣,在整個華為智能社會的願景下,華為企業BG也愈發明確了自己的定位。正如閻力大在其撰寫的《做大轉型蛋糕,把數字世界帶入每個組織》文章中說:“數字化只是漫漫征途的第一步,實現智能化才是最終目標。在走向智能世界的過程中,每一個產業、每一個企業都將遭遇挑戰,也孕育著巨大的機會。”很顯然,從2015年到2018年,華為明確的智能化的目標,從來沒有過改變。

從2017年的CEBIT開始,華為就堅定了走“平體+生態”的戰略路線。簡單的說,華為的“平臺”強調的是雲管端協同,而華為的“生態”則強調以客戶為中心,與生態圈共贏,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生態體系。

今年的CEBIT上,閻力大提出,“未來每一個企業都是數字企業,每一個企業都將建設平臺或成為平臺的一部分,華為企業業務致力於為客戶打造創新、開放的數字平臺,幫助企業和機構加速實現IT與OT的融合、技術與商業的融合,把數字世界帶入每個組織,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本次CEBIT,華為的VI是數字化轉型的交響曲,我們會結合在全球各行業的成功實踐,跟客戶和合作夥伴共同展示華為提供的數字平臺,合作伙伴提供的應用和終端,以及為客戶數字化轉型帶來的價值,共奏數字化轉型的交響曲。”

可見“平臺+生態”還將是貫穿2018年最重要的主導思想。而隨著數字化轉型的深入,華為也將逐漸突出“平臺的平臺”的新角色。這又是為什麼呢?

華為在德國展示中國科技實力,這不是小米、vivo和OPPO能想象的

我們知道,企業自身才是數字化的關鍵力量,未來數字化轉型主導權將回歸傳統企業手裡,所以企業會建立自己的平臺。那麼,華為也有自己的業務邊界,也就是說華為的平臺一定是建立在ICT基礎設施層的平臺,這意味著華為要做客戶平臺之下的平臺,是所有行業數字化轉型都要用到的平臺,也就是“平臺的平臺”。

其實“平臺的平臺”是對“平臺+生態”戰略的一種深入的解析,也進一步明確了在數字化轉型當中,華為能做什麼,要做什麼,該做什麼。

生態&行業,是對“平臺的平體”的完美詮釋

據瞭解,在本次CEBIT,華為以 3000+平米展臺展示在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AI)、大數據和數字平臺等新ICT領域的最新產品,升級版的數據中心、企業園區、eLTE和企業通信方案,以及在智慧城市、機場、金融、能源、製造等領域的全新行業解決方案。

實際上,行業代表了華為市場拓展的深度,而生態則代表了華為市場覆蓋的廣度。要做一個合格的“平臺的平臺”,就必須能夠靈活調用各種IT能力資源,整合各種數據,匹配行業現在和未來業務場景,全面支撐行業業務平臺。所以必然要兼顧行業的深度和生態的廣度。

華為在德國展示中國科技實力,這不是小米、vivo和OPPO能想象的

那麼,在行業&生態展區,華為與SAP、Honeywell、埃森哲等百家聯盟及解決方案合作伙伴展示了六大行業——智慧城市、金融、製造、電力、交通、零售的解決方案和成功案例。例如華為首次展示了面向智慧城市的數字平臺雛形,包含“物聯網統籌”、“大數據統籌”、“GIS一張圖統籌”、“視頻雲統籌”、“融合通信統籌”五大基礎資源統籌能力,使智慧城市數字平臺的各類基礎資源得以高效向生態合作伙伴開放,方便行業應用的快速開發和導入,服務於城市的治理創新。

華為在現場宣佈聯手德國合作伙伴共同打造智慧杜伊斯堡,塑造首個里程碑“萊茵雲”,並在現場通過NavVis技術模擬參觀古代洪水系統、杜伊斯堡的博物館以及杜伊斯堡辦公樓的測繪圖。華為智慧機場2.0 解決方案也首次公開亮相,基於物聯網、數字化協作、雲計算、和大數據等新 ICT 技術,重構機場的信息流,保障機場安全、提升運營效率和收益、改善旅客出行各環節的體驗。華為還與瑪隆合作簽約,並聯合發布AI使能零售解決方案。

華為在德國展示中國科技實力,這不是小米、vivo和OPPO能想象的

我認為,華為每次都能夠和生態合作伙伴一起展示如此多行業的解決方案,體現的正是“平臺的平臺”的能力。華為所滿足的恰是跨平臺的行業需求,做跨行業平臺下面的數字平臺,同時,做生態的“黑土地”,讓客戶和合作夥伴的應用在其上生長,做到了聯合孵化創新的行業解決方案。

所以,行業&生態的展示,既是“平臺+平臺”的完美詮釋,也是對華為“黑土地”理念的再次深化。

技術的創新與融合,讓數字化轉型觸手可及

全球的數字化轉型,本質上是對傳統IT的顛覆,讓技術創新去驅動業務發展的過程。所以,企業面臨的不是單一新技術,而是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AI和區塊鏈等創新技術與傳統行業知識技能的跨界融合。

這要求數字化的服務商具備兩個能力,第一是對各種技術都有深入佈局,不能有短板。第二是可以根據行業需求對不同的技術做融合創新。

華為在德國展示中國科技實力,這不是小米、vivo和OPPO能想象的

首先在技術的全面性上,在CEBIT2018的技術展區,華為全面展示基於物聯網、雲、AI、和5G等新技術的最新產品與方案,如發佈面向行業的IDN方案,與微軟聯合發佈華為Azure Stack混合雲方案、發佈全新一代企業級私有云解決方案,能力升級後的物聯網平臺,性能進一步提升後的企業無線方案,以及全新發布的基於AI的軟件定義攝像機。還與InfoVista、ARM共建SD-WAN開放生態,並聯合發布SD-WAN生態解決方案。

並首次完整呈現華為從能源,IT到網絡的完整“雲數據中心”方案,其中包含全新一代融合私有云方案、意圖驅動的CloudFabric雲數據中心網絡解決方案、分佈式數據倉庫FusionInsightLibrA方案等。華為還展示了能實現多樣化場景接入、全生命週期雲化管理的園區方案,基於AI和大數據,實現全網安全自動化、智能化。

應該說,作為整個科技領域企業級產品線最全面的企業,華為幾乎在每一項技術和產品的佈局上都不存在短板。

其次,在技術融合創新上,華為正通過全球的OpenLab來聯接技術與行業需求。同時,OpenLab也是華為“平臺+生態”實際行動的本地化載體,現已在德國、巴黎、土耳其等部署11個,近3年投資2億美金,2019年將建成20個。

據瞭解,華為正在塑造雲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領域的核心能力,包括聯合合作伙伴共同構建包含視頻雲、大數據、物聯網(IoT)、地理信息系統(GIS)以及集成通信平臺(ICP)至少5大能力模塊的數字平臺,向上與應用對接,向下聯接數據,讓客戶的數字化轉型觸手可及。

如閻力大所說,要實現業務的指數級增長,不僅要把數字化轉型做大,還要成為當中的領導者。所以,華為在CEBIT上從來不唱獨角戲,華為的展臺和展示充斥合作伙伴的logo和元素,把客戶與合作伙伴的成功當作自己的成功,這就是華為“平臺+生態”的真實含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