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 聯姻四年,金絲猴與好時終將“分手”?

6月將近,還記得前一段時間傳出金絲猴將被好時出售的消息。當時好時方面就這一傳聞回應稱:“根據公司政策,我們不會回應謠言或猜測,也不會透露是否會進行併購。我們仍然看好中國的市場潛力以及好時在中國的增長機會。”

相較而言,就去年7月趙啟三回購金絲猴一事,好時方面的回覆中用到了“不實言論”、“無任何依據”等詞彙,十分清楚地擺明了立場。

其實對於很多“80”“90”後的人來講,“金絲猴奶糖”可能是童年回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它的命運卻讓人惋惜。

一隻“金絲猴”誕生了

1979年,趙啟三臨危受命接手周口市沈丘縣付井公社農機修理廠的事務,對其進行改頭換面,之後從事休閒食品生產。

從生產點心到生產洋產品“巧克力”,這個曾經瀕臨倒閉的鄉鎮小廠規模越來越大。終於在1993年這家鄉鎮企業成功兼併了上海蓬萊食品廠,註冊成立上海金絲猴食品有限公司,並建立上海研發基地。

聯姻四年,金絲猴與好時終將“分手”?

金絲猴奶糖

三年後,組建為中國金絲猴集團,自此一直是河南省重點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1997年,被農業部批准為國家級鄉鎮企業

此後幾年,金絲猴獲得過諸多榮譽。1999年被省技術監督局評定為全國質量跟蹤重點保護企業;2000年度先後被評定為“新世紀中國優秀企業”、“中國糖果工業優秀企業”及全省工業綜合實力“百強企業”。2002年“金絲猴”牌糖 果、巧克力被國家工商總局授予“中國馳名商標”榮譽稱號。

在2003年“非典”蔓延的時候,金絲猴開始建立自己的奶源基地,並實現渠道變革。

由於擁有自建奶源基地,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發生時,很多奶製品都受到了影響,但金絲猴除外。

媒體報道:渠道變革之後的金絲猴在銷售業績上也來了個大爆發:

連續5年都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長,2007年的銷售額更是達15億元左右。

這之後,企業發展進入平穩期,每年的銷售收入都維持在13億元至15億元。

轉型不成,反遭“拋棄”

2004年 ,金絲猴集團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將其總部從周口沈丘遷到上海,開啟了從農村走向城市的重大轉折。

為了實現產業升級的跨越轉變和對一線城市份額的爭奪,金絲猴也開始尋求資本力量的支持。到2008 年,每年銷售額約為 2 億元人民幣的金絲猴開始籌備 A 股上市。

《中國企業家》有一篇文章中也曾評價道,作為國內最大的糖果和巧克力生產商,產銷量居首位,如果上市成功,金絲猴將成為國內首家登陸證券資本市場的糖果和巧克力生產企業。

在很多人都對金絲猴看好的時候,不知是因為什麼原因。其上市計劃最終在 2012 年被趙啟三擱置,並在2013年與好時達成了併購要約。

最終,金絲猴公司80%的股權被其創始人於2014年9月26日賣給好時公司旗下全資子公司好時荷蘭有限公司,而剩下的20%股權,也在2016年2月完成收購。自此,金絲猴完全屬於外資。

聯姻四年,金絲猴與好時終將“分手”?

好時與金絲猴聯姻

當時對好時公司而言,中國是好時實現全球擴張的首要國際市場,好時公司表示在收購上海金絲猴公司之後,通過與金絲猴分銷渠道的協同合作,中國有望在2015年底成為好時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場。

“收購之後,兩家公司可以分享倉庫、物流,並幫助好時深入分銷至金絲猴所擅長的中國二三線城市。”這是彼時的好時國際總裁提及過的收購原因。

出現裂痕,或將“分手”

在併購之後,好時對金絲猴員工制度進行“改革”,開始裁員,減薪,慢慢到後來的大規模裁員、工廠停工......甚至於2017年5月份,好時將已經離職的百餘名金絲猴員工告上法庭,引發了一系列風波。

好時2017年報顯示,好時全年營收為75.15億美元,同比增長1.01%;盈利為7.83億美元,同比增長8.74%。雖然好時在國際業務的銷售額增長,但除墨西哥、巴西和印度市場外,中國成為好時國際業務中虧損最為嚴重的市場。

據知情人透露,“今年春節前,中糧集團委託第三方公司對金絲猴做了審核盤點……

”,並表示“印象深刻”。

“今年,金絲猴的規劃只做到6月,應該要賣了。” 一名好時員工對相關媒體表示。

聯姻四年,金絲猴與好時終將“分手”?

好時與金絲猴或“分手”

在該員工看來,如果6月份確實沒有生產計劃,那金絲猴被賣基本就成定局了。“雖然好時一直在壓縮金絲猴的產品種類,但6月也是最佳的備貨時機,按常理,開足馬力生產才對。”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也表示:“好時在完全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收購了金絲猴,最終沒有出現兩個品牌共用渠道的局面,反而幾乎解散和推翻了金絲猴原有的經銷團隊和渠道結構,最終的結果就是好時巨資收購的品牌反而成了好時的包袱,而金絲猴在好時的旗下也已經奄奄一息。”

但營銷專家路勝貞認為,好時作為一個跨國企業,出售金絲猴的可能性不是很大。目前看,金絲猴對好時的業績缺少正面的影響,應該予以出售。但是跨國企業很少會因為某個品牌短期的表現而進行買賣,它們對於一個品牌的處理,考慮的因素並不是單純的盈利多少,它們更看重的是市場長遠佈局和市場競爭等綜合因素。

面對這場兩敗俱傷的併購,好時是否還願意揹著金絲猴這一沉重的包袱前行,仍有待觀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