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匯聚力量 溫暖社會 傳遞信心

匯聚力量 溫暖社會 傳遞信心

志願者在太原市柳溪社區進行排查和宣傳。 肖紅梅攝

汇聚力量 温暖社会 传递信心

長治藍天救援隊在社區開展消殺工作。 本報通訊員攝

汇聚力量 温暖社会 传递信心

省民進三晉文化支部(籌委會)為太原南環三社區送愛心午餐。本報通訊員攝

編者按:在戰“疫”的許多角落裡,有這樣一群“平凡”的人,他們承擔起人員排查、隔離安置、防疫宣傳、樓道消毒等工作;他們參與車輛疏導、信息登記、體溫檢測、秩序維護等;他們開展防疫闢謠、科普宣傳、課程輔導和心理疏導……他們就是志願者,他們展現了同舟共濟的互助精神、堅忍不拔的頑強鬥志,彙集起了疫情防控阻擊戰的磅礴力量,傳遞著必勝信心,點亮戰勝疫情的希望之光。時值第57個“學習雷鋒紀念日”、第一個“山西省志願者日”,本報報道戰“疫”志願服務事蹟,向不懼疫情、不辭辛勞、默默奉獻的廣大志願者朋友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誠摯的問候。雷鋒精神,人人可學;奉獻愛心,處處可為。希望更多人投身志願服務,服務他人、奉獻社會、提升自己,不斷開創山西志願服務事業發展新局面,精彩書寫新時代雷鋒故事的山西篇章!

“今天,最後一位患者即將出院,但我們也不能放鬆,大家辛苦了,咱們養精蓄銳、整裝待發,後續的好多工作還等著我們。”3月1日,已是晚上11點了,太原市第四人民醫院紀委委員、審計科科長、志願服務隊隊長冀敏在工作群裡一邊安撫隊員一邊繼續安排工作。她已經記不清這是第幾個無眠的夜晚。

1月24日,大年三十的中午,冀敏正在和家人團聚時接到組建志願者服務隊的任務,她放下電話簡單和家人交代了幾句就趕往醫院。從這天開始,在冀敏的帶領下,來自醫院行政後勤和醫技等各個科室的51名志願者,默默無聞地服務一線醫護人員和患者及家屬。

“您好,請接受測溫。”“請脫帽測量。”每天,都有大量的來院人員,為了防止疫情在院內傳播,杜絕院內感染,同時也保護廣大來院群眾和職工的健康安全,他們從早8點到下午5點,堅守“守門員”職責,把好入院的“第一道”防疫關口。“51名志願者是防疫員。”冀敏說,我們醫院是省市新冠肺炎收治定點醫院,如何有效識別大量來院人員的情況,切實防止疫情在院內傳播,杜絕院內感染,成為防控重中之重。

志願服務隊還兼顧著“搬運工”。“84消毒液到貨,請到門診樓前卸貨”;“應急病區增加的病床到了,趕緊來”;“需要為發熱門診運送增配的診療桌椅,速到2號樓前”……不管是白天還是夜裡,只要有需要,總是能看見他們的身影,不停地忙碌在各個需要的地方。

同時,他們又是“送餐員”,不管什麼時候,只要醫護人員有需要,都能吃到熱騰騰的飯菜。冀敏說,“志願者們會在前一天與我們一線的各個病區溝通確定第二天的送餐品種和數量,而且要及時與用餐的醫護人員調研伙食質量口感等情況,便於及時調整餐飲。”

疫情當前,太原市第四人民醫院的志願者們服務在醫院的各個角落,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24小時待命,24小時隨叫隨到!

本報記者 閆書敏

“零零後”志願者王睿

同母親上陣抗疫

品學兼優的團員“零零後”王睿是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的一名大二學生,他的母親時桂英是一名日夜堅守在防疫一線的社區工作人員。

2月5日,社區接到上級緊急任務,小區要展開地毯式摸排,他們所在的陽泉市鴻龍灣社區較其他社區樓棟多,住戶多,四個人入戶,一人在社區值守填報信息,一天忙乎下來,距離街道下的任務量相差甚遠,晚上9點多,社區工作人員才身心疲憊地回家休息。

2月6日一大早,王睿便隨母親一起來到社區,跟社區主任周阿姨商量,他願意協助母親入戶排查。

“您好,我是鴻龍灣社區的志願者,現在是非常時期,您不用開門,請問您家有幾口人?麻煩告我一下戶主的姓名、電話。”“家裡有在外地上學的學生嗎?有在外地上班的親人嗎?”……王睿和他的母親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去。

在緊張的摸排任務完成後,王睿還挨個給摸排出的其他省市來晉返晉人員打電話詢問個人信息、返鄉時間及所乘交通工具等。他白天幫著在鴻龍灣小區二期防控點值守,晚上和母親給每家每戶張貼由義井街道提供的溫馨提示:“天天掃碼回家”二維碼張貼了整整13棟樓。此外,王睿在小區值守期間還義務幫助外鄉返晉居家隔離觀察人員買菜、送菜、扔垃圾等。

“通過幾天來的防疫志願服務工作,深刻感受到母親及眾多社區人員的辛勞,自己也成長了許多,母親是自己最好的榜樣,能參加這次志願服務工作,是值得珍藏一輩子的精神財富。”王睿說。

俗話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在這場戰“疫”期間,王睿和他母親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以及青年志願者“奉獻、友愛、互助、孝老”的傳統美德。

本報記者 李煉

七旬老人王生明做義務炊事員

“為防控做一點事!”

“我老了,能為疫情防控人員做做飯,也算是作出了一點自己的貢獻。”73歲的老人王生明,從大年初七開始,義務在石樓縣前山疫情檢查站做起了“炊事員”,這一干就是20多天,直到前不久,他才隨所有工作人員一起返回。

石樓縣前山疫情檢查站位於340國道,這裡是通往陝西、臨汾等地的一個重要交通要道,也是距離縣城最遠、條件最艱苦的一個站點。1月27日,正月初三,檢查站的36名工作人員響應號召全部到崗,參與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其中就包括王生明的兒子。

1月31日,正月初七,王生明在和兒子通話中得知,檢查站一直沒請到做飯師傅,是臨時找的人來幫忙做飯。得知這個消息,他便匆匆掛斷電話,打車前往防疫一線,主動承擔起檢查站炊事員的重任,為衝鋒在一線的防疫“衛士們”做好後勤保障。

那段時間,檢查站工作人員一天24小時三班倒不休息,認真排查登記過往車輛,測量司乘人員體溫,對車輛進行消毒,一遍一遍進行防疫宣傳、勸返可疑車輛等等。

王生明看著他們辛苦,每天變著花樣做飯給他們補充營養,湯麵、炒麵、大米、稀飯、饅頭、包子、油條……雖然都是家常飯,可是檢查站的工作人員吃的特別暖心。大家都說:“王叔做的麵條特別香,工作之餘能吃上一口熱噴噴的飯菜,覺得很是幸福!”

檢查站工作人員孫巨財介紹:“王叔每天早晨5時多起床,洗菜、切菜、炒菜、和麵、擀麵、切面……到晚上,還要準備好第二天的食材才休息。20多天來,一日三餐沒缺過我們一頓。很多時候看到他額頭上都是汗水,但是他的臉上卻一直保持著笑容。”

“我是一名共產黨員,雖然退休了,但是黨員的本色不能退。”當檢查站的工作人員向王生明表示感謝時,他一再說,“只是給大家做了點小事,也沒有幫什麼大忙。能給一線防疫人員做做飯,讓他們精神百倍投入工作,我也算為疫情防控做了一點事!”

本報記者 楊文 本報通訊員 鄭慧梅

大學生志願者樊振華

“家門口安全我來守!”

“大爺,請您配合進行出入登記,並測量下您的體溫。”這些天,在陽高縣城宏泰家園小區門口有一位年輕帥氣的小夥兒忙前忙後,守護著這個小區400多名住戶的安全。這位年輕人就是中央司法警官學院法學專業在讀大二學生,他叫樊振華。

樊振華的家在陽高縣城。春節前,他剛從學校回家就從手機上、電視上了解到新冠肺炎疫情正蔓延加重,便萌生了主動投入疫情防控的念頭。尤其是當看到所就讀學校的班級微信群轉發的團中央號召後,樊振華在家“宅”不住了:“我是一名大學生,不能光守護自身的安全,更應該在這危難時刻挺身而出,服務社會守護人民的安全。”因其暑期曾在陽高縣法院參加過社會實踐活動,便直奔縣法院求活兒幹,當起了志願者,與縣法院幹警一道防控所包聯的縣城宏泰家園小區疫情。

問情況、搞登記、測體溫、查物品。一天8小時,蹲守在小區的門口,對進出小區的車輛、人員逐車逐人檢查放行,樊振華說這就是他這些天的工作。“小區日均進出車輛、人員100輛次、200人左右,我一刻也不敢鬆懈”,樊振華的認真勁兒,贏得了小區居民的讚譽。

疫情防控中,面對有人的不耐煩、不理解,樊振華總是耐心地做解釋;“您把口罩戴好!”是樊振華每天對進出人員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有一些老人們習慣難改,仍出來聚集曬太陽,樊振華毫不留情及時教育疏散回家……

看到守護小區工作人員的防護物品緊缺,樊振華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他毫不猶豫地把自家購置的10個口罩拿出來捐給防護人員,並自費購置了1桶消毒水和50副醫用塑膠手套捐贈給小區,解了小區燃眉之急。

“這個寒假,我感到非常充實、難忘,作為一名普通的志願者,我所做的是一個大學生應盡的義務,我們眾志成城,共克時艱,一定能取得疫情防控鬥爭的全面勝利。”樊振華信心滿滿。

本報記者 鄧偉強 本報通訊員 尉建飛

青年志願者任越

青春有力 志願無悔

防疫中,來自離石區青年志願者協會的志願者任越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多。作為一名學生和預備黨員,她毅然決定加入疫情防控志願者隊伍並且走進社區。

在幫助街道辦和社區開展工作的這段時間,打破了任越之前很多的想當然。上門走訪排查比想象中要複雜得多。走街串巷,挨家挨戶登記信息十分繁瑣。很多住戶信息不夠完善,無法取得聯繫,加上外籍人員流動性大,租戶不確定,給工作進展帶來了很多的不便,與居民通訊全靠大喇叭大嗓門和兩條腿上下樓來回地跑。

完善信息發放通行證時,任越又發現了一系列問題:住戶認為填寫信息太繁瑣不願意登記、走訪幾次仍然無法取得聯繫……任越和其他志願者盡全力用最通俗的語言耐心解釋,細心整理。

志願無悔,“疫”無反顧。短短几天時間,任越很快適應了工作。在忙碌之餘她也會感慨,原來社區工作人員是這麼辛苦。可是當任越奔波在大街小巷,看到很多和她一樣的小紅馬甲堅守崗位努力工作的時候;當她還未走到小區門口,執勤的保安衝她溫暖一笑說“又來啦”的時候;當街道居民給她遞上一杯熱水的時候;當社區工作人員一遍遍消毒並囑咐她保護好自己的時候;當志願者協會的工作人員一次次巡查,區委的領導不停關心慰問大家的時候,任越覺得自己做的一切,都很值得。

在這場眾志成城的戰鬥中,任越和其他大學生都是集結而來的士兵,為奪取防控鬥爭勝利貢獻青春力量,有一分熱,便發一分光。“疫情不止,行動不停。”任越表示。

本報記者 李煉

交口縣七十歲志願者吳治雲

夕陽無限美 丹心勁更足

春節期間,新冠肺炎疫情悄然暴發。交口縣桃紅坡鎮老幹部黨支部書記吳治雲,主動報名加入志願者隊伍,投身疫情防控阻擊戰。

70歲的吳治雲每天佩戴“黨員先鋒崗”的袖標,積極配合所在村幹部黨員骨幹,在村口設卡,排查過往行人,並自費印發關於抗擊新冠肺炎預防知識、個人衛生習慣等宣傳資料。

“防止疫情蔓延,安心呆在家裡,既是對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負責,也是對國家的貢獻。”他在電話裡勸說動員本村人員暫時不要外出訪親探友。看到村裡不少人都沒有口罩,吳治雲又想方設法買到一批口罩,發放給村民。當人們說他又不是村幹部,何必呢?他卻說:“我是黨員我帶頭。”

看到有人在微信群裡傳謠,轉發不實信息和視頻,吳治雲便在微信群裡通知並要求黨支部的老同志們堅決做到不發佈未經證實的小道消息。

為了讓大家安心放心,他帶頭引導老同志轉發“學習強國”學習平臺文章、信息和抗擊疫情文藝節目。大家在“老幹部工作群”裡不時轉發的關於抗擊疫情的小節目,如:三絃說書、晉劇、碗碗腔清唱等文藝節目,也有三句半、順口溜和自創的秧歌唱詞等。既做了自我防控,又活躍了居家寂寞的氣氛,彰顯了正能量。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人對於自我防護是一籌莫展。吳治雲便把科普知識發在微信工作群內,讓大家做好個人防護,併發出倡議:自我防護就是關愛家人,自我防護就是貢獻社會,自我防護就是為國家做貢獻。鼓勵大家堅信在黨的領導下,一定會戰勝疫情,真正春回大地。

吳治雲同志的微信名是“夕陽紅”,但他的身上彰顯的是如朝霞般的無窮魅力,他總是那麼勁頭十足,總是那麼朝氣蓬勃,總是那麼精神矍鑠。

本報記者 陳俊琦 本報通訊員 李蔚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