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实践论》

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亦是知和行的关系

《实践论》| 如是读

大小循环

1.认识内部的小循环

(1)两个阶段:

感性阶段,即感觉和印象的阶段。

理性阶段,即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

其中有一种感觉是经验,直接和间接经验。

感觉和印象是最不可靠的,也是大家常用的,

切记自省和反思,要把发展自己的认识。

这里的概念,需要对比李笑来所说的,人需要建立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


(2)区别:

感性认识是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

理性认识是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

为什么说理性认识就是内部联系和全体的?


(3)联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不要轻视感性认识,它给了人自信。

不要轻视感性认识,要发展它。

《思考的快与慢》对感性认识的认识是客观的


(4)认识的真正任务:经过感觉达于思维。

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可以解决本质问提。感觉了,不能立刻理解,只有理解了,才

能更深刻的感觉。

处理问题的正确路径:现象,本质,解决方法

多听多看感觉问题

多思多论发现本质

横批:实事求是


2. 认识和实践的大循环

(1)实践的类型: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生活。

于人,于事,皆是实践,皆要实践,躲不开避不掉。尤其是对科学和艺术的实践。


(2)认识的真正任务: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不在于懂得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理解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主动的改造世界,这是终极目标。毛泽东积极主动的发展和参与革命,王阳明在等朱家皇帝的认命 后,平西南。都是丰功伟业,但高下立见。

目标要够大,心态要够主动。


(3)联系: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去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知行

统一观。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的认识论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在不同的历史环境背景下,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对 应的是佛教的枯禅和程朱理学 马克思对应的黑格尔的唯心论,但都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区别:

(1)王阳明的知来源于本心和个人,认识论的认识来源于社会。

(2)认识论要发现,验证和发展认识,强调运动和发展,

王阳明强调认识,就在每个人心中,只是等待被发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