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面对疫情可能带来的焦虑和恐惧,“心理防疫”应该怎么做?

湛江仔




小八月萌萌哒



夏周123456789


面对疫情可能带来的焦虑和恐惧,“心理防疫”应该怎么做?

这次疫情,来得突然,病毒传播快,被感染的人多,受影响的行业多,让很多人出现焦虑和恐惧情绪。在以往调整的众多心理疾病患者中,有的虽然有恐惧情绪,甚至很强烈,但他们并没有实质的危险,是焦虑放大的。而面对疫情,出现恐惧情绪是正常的,因为确实有被感染的风险。

面对疫情,首先让大众了解病毒传播的特点,让大家知道掌握有效预防的方法,客观的解释被感染者治疗和康复情况,以减少心理压力。

有的人在疫情比较严重的地区,虽然没有被感染,家里也做了很多防护,但焦虑得很,甚至每天都哭,主要是个性过于敏感,严重的缺少安全感。这需要在消除焦虑的基础上,在生活中培养自信,增强安全感。

从长远看,要引导大家养成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及好的饮食结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克服大脑及时享乐的思想,培养自控力。


霍体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让所有人都猝不及防,让春节变得如此漫长。每天网络上的各种新闻报道、实时数据、救援信息让本就紧张的神经变得更加敏感。如此关乎生命健康的大疫情,每个人都不免恐慌,开始面临着各种担心、害怕、食不知味、夜不能寝,更加担心灾难随时会降临、生命随时可能遭受危险。

面对危及生命的灾难时,我们都可能出现一些与平常不一样的心理、行为反应,下面我们将罗列一些最为常见的表现,这些表现是任何 正常人群应对任何危机事件的 正常反应:

情绪方面:出现了对这场疫情的无法控制的紧张、担心、焦虑、恐惧,控制不知担心会不会被感染,甚至出现对传染来源、对政府、对干预措施的抱怨、愤怒;对疾病得不到控制的愤怒和无助、绝望;也可能变得情绪不稳定,容易激惹,对待家人、外人没有耐心。

躯体方面:可能出现不自主心慌、胸闷,头痛,容易出汗,总是感觉心里不踏实、身体各种不舒服,容易疲倦、食欲下降、睡眠变差,甚至出现血压升高、月经周期紊乱等情况。

认知方面:可以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总觉得自己可能被感染,对身体各种感觉特别关注,并将身体的各种不舒服与“疫情”联系起来。觉得生活中充满各种各样的危险并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如此脆弱、难以相信他人和世界等。

行为方面:出现逃避、回避一些信息或者场景,也或者反复去查看疫情的进展消息、行为变的冲动、经常发脾气;开始饮酒、吸烟,或者饮酒、吸烟增加等,甚至违反社会规则的行为。

上述的这些表现不是独立出现的,而是相互影响,共同出现的。举个简单的例子:

如果是疑似感染人群,可能会出现一些其他反应:

情绪方面:迫切需要治疗和关注的渴望,情绪变得过分焦虑、紧张;对疾病加重、对死亡的恐惧;对自己的行为感觉到后悔、自责;对疾病过度担心和绝望而引发抑郁或者情绪不稳定、激惹。

躯体方面:由于疾病原因,在原有症状的基础上可能出现更多的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还可表现出恶心、呕吐、失眠、尿频、便秘等症状。

认知方面:思维出现明显的偏执和绝对化、灾难化,难以听从别人的意见,变得敏感、好猜疑;注意能力下降,控制不住反复回忆过去的一些行为,对疾病进行否认;对生病、对社会、对生命觉得不公平。

行为方面:逃避医生的检查和救治、不愿听从医嘱;对身体过分关注;反复要求医学检查;服用大量的药物;对家人或其他人要求苛刻;过分的依赖家人、医生;出现冲动行为,表现谩骂、侮辱他人、违反规则等。

如果是确诊感染人群,可能会出现的反应:

情绪方面:得知病情时的震惊和恐惧;之后对病情加重、对死亡的恐惧;对自己的行为感觉到后悔、自责;抑郁、感到对生命的绝望;愤怒、惊恐;也可能会表现淡漠。

躯体方面:在原有症状的基础上出现更多的症状,更加虚弱;出现发作性心慌、胸闷,有些甚至伴有濒死感;整夜失眠;惊跳反应、饮食更进一步减少或者明显增加等。

认知方面:对病情或疾病的否认;觉得生命不公平;记忆力、注意力下降、意识程度下降。

行为方面:对家人更加依赖,变得沉默寡言,甚至开始与家人告别等;或者逃避治疗,冲动伤人、毁物等。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我们如何自我调整

焦虑和恐惧是个体在面对压力时正常的反应,适度的焦虑有助于个体渡过危机,但过度的焦虑会使人行为失当,恐惧也在这些不当行为中迅速蔓延开来,造成人群的恐慌。那么面对疫情时个人将如何采取有益的反应呢?

1、从行动上积极应对

1.1正常作息、保证饮食和睡眠,适当运动和娱乐是维持自己身心稳定的基本条件——保护易感人群。

1.2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可有效减少病毒的传播——切断传播途径。

1.3如有潜在接触史,需留意自己的症状,必要时自我隔离,积极就诊,目前网络就诊平台已开放——隔离传染源。

2、做好心理上的自我调整

2.1相信政府所公布信息的权威性,不要轻易相信未经核实的信息,更不要以讹传讹,也需要给自己设置一个关注的频率,适时轻视一下,做一些可让自己更开心的事情。

2.3“响应号召”、“提供资源”向来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希望大家能在此次危机中先调整好自己,适应新的平衡,然后可再出一份力,共渡难关!

3、焦虑恐惧情绪已经影响到正常生活时该怎么办?

3.1接受自己有焦虑和恐惧的情绪,这是个体面对危机时的正常反应,不要否认和排斥它们。

3.2化被动为主动,现在各种信息传播不断,可主动学习了解相关知识,增加知识储备,以帮助周围的人或供必要时使用,在主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可提高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而不仅是被动接受谣言而引起恐慌。

3.3很多时候恐惧和焦虑并不是因为信息缺乏,而是信息过载,不断更新的信息也在不停拨动我们的神经,如果你属于容易焦虑的人,建议适当与网络进行“隔离”,因为对于“恐慌”你属于易感人群,要学会保护好自己。

3.4做些能让自己感觉更好的事情,不管是看电视节目、看书、听音乐、运动、玩游戏,将自己注意力转移到能让自己更舒适的活动上可以放松下来。

3.5当身心因此受到严重影响时,不要忘了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目前网络和电话咨询是比较可行又安全的方式,可留意当地心理干预的网络平台和热线电话。

一线救援人员如何自我防护

由于环境的特殊性,一线的救援人员不仅要承担沉重的救援任务,心理上也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一线医护人员每天要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及疑似患者,面临着被病毒感染的风险,其身体健康及生命直接受到威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突然发生,导致医疗机构负担增加,医护人员短缺,工作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由于处于应急救援,工作时间明显延长,缺乏休息;救援物资缺乏,以及多重防护带来的各种不便,也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

1、一线医护人员可能会出现哪些反应?

1.1躯体反应

由于身心极度疲劳,休息与睡眠的不足,易产生生理上的不适感,例如晕眩、呼吸困难、胃痛、紧张、无法放松等,容易疲劳,体能下降,睡眠也出现问题,噩梦多,集中注意和决策困难,直接影响救援工作。

1.2心理反应

救援人员在救援过程中常会出现创伤反应和人际冲突,更多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因心力交瘁、精疲力尽而觉得生气,例如对周围人、政府官员、媒体感到愤怒;与他人交流不畅,缺乏自制力,缺乏耐心,与他人关系紧张,对他人失去信任感;失去对公平、善恶的信念,愤世嫉俗;感到不够安全,对自己经历的一切感到麻木与困惑。

1.3职业困扰

最常见的是长时间的工作导致职业耗竭感,过分地为受害者悲伤、忧郁,甚至绝望、无助;觉得自己本可以做的更好、做得更多,并因此而产生罪恶感,怀疑自己是否已经尽力;感到软弱、内疚和羞耻,感到自己的问题与患者相比微不足道;觉得自己帮不了别人,进而怀疑自己的职业选择,对自己的工作出现无价值感。

2、一线医护人员如何自我调整?

医护人员被称为“白衣天使”、“白衣战士”,其职责就是救死扶伤。在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医护人员虽然属于救援人员,但同时也容易出现心理应激反应。面对巨大心理压力,一线医护人员在救援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身心困扰,主要表现为体能下降、晕眩、呼吸困难、胃痛等身体反应,怀疑自己是否已经尽力,药物使用增多,焦虑、无助、挫败感等。

2.1注意休息和饮食

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一线医护人员无论从工作量还是工作时间都明显增加,在救援过程中生理需求的满足是处理危机的必要条件。自我要注意休息,不要总和患者在一起,每天必须有医护人员单独的自我时间。不管自己是不是有胃口,每天需要定时定量的进食。

2.2及时疏泄情绪

在面对危机事件时,出现负性情绪是正常的。允许自己出现负面情绪,并及时察觉与调整。与同事之间相互支持,适时地将自己的感觉和经验与同事讨论和分享;与同伴相互鼓励、打气,相互肯定,不相互指责;完善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找到自己放松和娱乐的方法,安排好充分的休息和娱乐。

2.3学会改变认知

面对患者出现的不理解、不配合治疗,甚至出言不逊,医护人员要充分理解患者,不要将患者的不满看作是对自己的不满,不要以此来责备自己,增加自身的心理压力。要告诉自己,患者的等待是必须的,你没有办法一次性地照顾到所有的患者。要肯定自己所做的每一个医疗活动、每一次的医疗救援,每一个医疗处置都是有价值的。切记:疫情的蔓延、患者的增多不是你的错!

2.4寻求专业帮助

必要的时候可以求助于专业心理人员或心理危机干预热线。

对救援管理人员的建议

1、信息透明化

应对谣言和不明确信息、负面信息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恐慌和情绪,行为传染,需要统一领导和信息管理。作为普通老百姓,需要了解针对本次突发事件的具体信息,而救援管理者需要通过媒体公布相关信息,不让不确实的消息去造成不必要的恐慌情绪。

2、合理安排救援

一线救援人员,特别是医务人员,由于工作环境及工作量的改变,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救援管理人员需要合理、统一安排一线救援人员,定期轮换修整。

3、开通多种形式的心理援助

鉴于突发事件的性质,可以借助于媒体、网络平台等多种形式开展心理援助。通过心理援助让群众的恐慌情绪有出口,并传递科学、可信的信息。因此,借助媒体、网络平台等形式开展反应迅速、方便高效的心理援助可能成为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期间专业人员最重要的心理干预手段。


翊墨轩


面对疫情焦虑恐惧,建议以下方式应对。

一、避免过分关注。有了基本防范措施以后,就不必对自己的身心感受和外界信息过分关注,应当将注意力投入更多积极、有意义的事情上。

二、保持社会联络。通过微信、网络、电话 与熟悉的朋友保持畅通联系,借助与亲朋好友的互动,看到生活的美好,转移对疫情信息的过度关注。

三、生活规律如常。

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即使宅居在家,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节奏和习惯,这有利于增强抵抗力。

四、积极投入工作。积极投入眼下的重要工作,哪怕是娱乐活动,也要全身心地投入。从工作中寻找乐趣,发现意义,看到力量与能量。

五、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持续心情不好,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拿不起、放不下, 始终难于自我缓解,可以主动拨打心理热线或通过网络咨询等,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精神心理科医生颜峰


2020年的开场,一场新冠状肺炎疫情,让大家猝不及防。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们每个个体在关心当下时事时,也要学会保护好自己和他人,不为祖国添麻烦。接下来,一起和阳光紫郡学习,了解新冠病毒肺炎,了解防护知识,不恐慌不焦虑,共同渡过这场难关。

一、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新型冠状病毒基本常识

1、什么是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是一个大型病毒家族,已知可引起感冒以及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等较严重疾病。新型冠状病毒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

2、人感染了冠状病毒后会有哪些症状?

一般症状:发热、乏力、干咳、逐渐出现呼吸困难;

严重者:呼吸衰竭、脓毒症休克、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ICU监护治疗。

3、冠状病毒能够在人际传播吗?

是的,一些冠状病毒可以在人际传播,人们通常是在住家、工作场所或医疗机构等地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后受到感染。

4、哪些人要特别小心?

  • 与病人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触的人员;

  • 诊疗、护理探视病人时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有类似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 病人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陪护人员;

  • 与病人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 现场调查人员调查后经评估认为符合条件的人员。

二、少外出 勤洗手 讲卫生

新型冠状病毒预防指南

1、尽量减少外出活动

  • 避免去疾病正在流行的地区;

  • 减少走亲访友和聚餐,尽量在家休息;

  • 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的地方。

2、个人防护与手卫生

外出佩戴口罩,普通人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即可

  • 戴口罩前应洗手,或在戴口罩过程中避免用手接触到口罩内面;

  • 分清口罩的内外与上下,浅色面为内,应贴着嘴鼻,深色面朝外,有金属条的一端是口罩的上方;

  • 挂耳式医用外科口罩佩戴时,将折面完全展开,将嘴、鼻、下颌完全包住,然后压紧鼻夹,使口罩与面部完全贴合。

保持手部卫生,勤洗手

  • 减少接触公共场所的公共物品和部位;

  • 从公共场所返回、咳嗽手捂之后、饭前便后,用洗手液或香皂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

  • 不确定手是否清洁时,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

  • 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肘衣服遮住口鼻。

3、健康监测与就医

  • 主动做好个人与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自觉发热时要主动测量体温;

  • 家中有小孩的,要早晚摸小孩的额头,如有发热要为其测量体温;

  • 若出现可疑症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

  • 就诊时应主动告诉医生自己的相关疾病流行地区的旅行居住史,以及发病后接触过什么人,配合医生开展相关调查。

4、保持良好卫生与健康习惯

  • 居室勤开窗,经常通风;

  • 家庭成员不共用毛巾,保持家居、餐具清洁,勤晒衣被;

  • 不随地吐痰,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弃置于有盖垃圾箱内;

  • 注意营养,适度运动;

  • 不要接触、购买和食用野生动物(即野味);

  • 尽量避免前往售卖活体动物(禽类、海产品、野生动物等)的市场;

  • 家庭备置体温计、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家用消毒用品等。

在做好这些预防之后,我们还要学会管理个人情绪,不恐惧,不焦虑,不传谣言,不信谣言。稳住!2020我们一定能赢!加油武汉!加油中国!


汪斌


对普通老百姓:

生物心理社会上宗教上的要求,出现问题时,要针对 加以帮助,评估,建立同理心,评估、优先顺序,针对 性干预,用药等,几种技术运用。社会支援,解决。对外的社会联接。电话能搞定,不行再去医院精神科,等

对医护人员:

生活心理社会,评估,基础性疾病,三种技术。动机面询等,焦点短程。社会资源,保护条件,多提供帮助。

对管理干部:

他们有第一群第二群都有的问题,认知行为疗法,身体疾病,生物学方面的问题,社会资源是否足够调配,授权是否足够,等,也需要多支持。


香远德馨


面对疫情,首先每个自身要做好个人防护,戴好口罩、勤洗手、保证聚众、减少自我流动,不传谣,不信谣,这才是有效防控,也是自身唯一能做到的基本的要求。我们具体要应对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层面着手:

1.行为防控

疫情持续导致长时间居家,每天除了吃就是睡眠增多,还有自我居家防护加强,会促使更多不良习惯增多:抽烟,喝酒等。应从行动上找回原本的生活节奏,可以尝试进行身体劳动和其他具体工作,来缓解自己的焦虑,如室内运动、做家务,室内运动、看书、看电影、玩游戏等,每天给自己安排几件容易且自我容易完成的事情。

2.思维理疗

发现自己极度担心或焦虑,把注意力放在可以居家完成的工作任务上,消减焦虑心情,多回忆一些生活工作中让你感觉到轻松或愉快经历的事情,如听听音乐,唱唱小曲,可以让情绪舒缓下来。我们要从积极一面预判好的结果,如果是好的结果,自身的感受会有怎样的变化?面对每天庞大的信息量,我们要从官方以每一小时进行更新的频率,一定所有的消息都是向好的。

3.面对事实

事情发生,首先是乐观去面对,因为这不仅关系到个人,更多是影响到家人和人身边人,只有从自我防控做起正面影响身边的人,才会为疫情的控制尽了最大的力,按照防控的大方向去配合执行,是降低疫情发生率自身唯一可以做到的事情。要正确的姿态面对疫情带来的挑战和思考。

4.心理防疫

事情发生,质疑常在,情绪难免,时常会质疑扭曲媒体和专家观点的正确性。试着调整自:你所担忧的问题可能发生的机率有多高?以前出现类似疫情时,有失控过吗?每天各种渠道和媒体传来信息资讯的信息,绝大部分是正面信息多于负面,我们应该根据事实,判定自己的担忧是否合理,是否有依据,是否这种担忧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不安和急躁。

关键要从精神上,相信自己,相信国家(大家)定能战胜疫情,一切便会过去。用现实去取代扭曲心理和观点,才能更好的应对压力,缓解紧张的情绪。找准情绪宣泄的途径,避免与情绪的对立面去碰撞才能规避不良情绪的渲染和爆发,因为恐慌、焦虑、质疑、压抑、抑郁等导致的不良情绪弥漫这些也会传染给身边的人。攻克自己害怕的“害怕”,防疫比任何防控都重要。自我防疫,健康你我!

你别慌,我别慌,大家方能更健康!

冬天去,春天来,防疫好转乐开怀!






教育观未来


1 接受自己的焦虑与恐惧

恐惧是动物最常见的身心反应,是生物进化的必然选择。因为适度的恐惧,恰恰是对生命的一种保护。遇见可能产生的危险,那种“油然而生”的恐惧会让我们的身体快速应激,从而躲避或逃离。那些面对天敌还一脸呆萌的物种,在优胜劣汰中早就被进化史抛弃了吧。 本次疫情来势汹汹,事态发展快而严重,面对这样的情况大家却有着太多的未知,产生恐惧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加之人们往往会担忧自己会不会感染?这病毒到底怎么回事?后续会不会有药物能治好?什么时候这波疫情能过去,恢复正常生活?大量的未知,以及网络媒体各种信息的倾泄而来,会更加强化人们的焦虑。 但是正因为恐惧和焦虑,足见人们的重视和在意,这并不是坏事情。充分的知道这样的情绪是如何而来,才能做好下一步的工作,告诉自己,接受恐惧与焦虑的存在,接受自己也可以恐惧,自己也可以焦虑,这些都是正常的,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如此,不要过度担忧。

2 适时放下手机

互联网时代,资讯爆炸,各种消息层出不穷。一般来说,互联网为我们打破“未知”获取“真知”,从而降低恐惧提供了空前便利的手段。 但是,在像本次疫情这样堪称“史无前例”的重大公共事件面前,任何一件哪怕再小的事,都会被不断地重复、不断地出现,所谓“刷屏”。而每一件坏事,每一次不幸,都会随着社交网络的运行机制被放大。消息的流通,对社会是好的。但是,消息的爆炸式流通,特别是社交媒体上带有情绪的、个人化的消息,长期下来对人会产生相当大的心理负担;而什么都做不了的无力感,更是会放大这种焦虑。这种负担,对于天性敏感的人来说,则更加致命。 过多的消息,是在消耗人与生俱来的同理心。这种同理心,是用来处理和亲近的人之间的关系的,我们会为他人的不幸而不幸,所以才能体谅、合作、帮助他人。而到了技术时代,我们在演化中形成的天性,已经承受不了从远方传来的、成百上千倍的不幸。很多人会在信息的轰炸之后,选择关闭自己的感官,变得麻木,这是一种心理保护机制,叫“同情疲劳”。 你需要保留同理心,不被“疲劳”所碾压。毕竟,你的同理心,应该留给你最亲近的、你身边最需要帮助的人。如果你觉得自己看不了那么多东西、处理不了那么多信息,但又不想什么都不做,那么你可以做的事就是: 第一,每天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尝试着远离手机;第二,即便上网浏览,也尽量固定只看几个你信任的信息源,用不着没日没夜去“刷”。

3 学会基本判断

互联网世界往往是泥沙俱下,各种消息铺天盖地,真假难辨。与其“听风就是雨”,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不如多花点时间,趁着难得的蛰居家中是春节假期,好好读几本书,给自己增加一点基本的自然科学常识、社会心理常识和逻辑常识。 这些知识不能直接帮你战胜病毒,却可以帮你在恐慌面前保持强大的判断能力和自信能力。

4 保持与家人亲友的联络

在今年春晚的朗诵节目中,白岩松说过,“隔离病毒,不能隔离爱”,眼前不管是与家人团员的,还是独自过年的,请与亲友家人保持联络,一声平安问候,就能让彼此都放心,也可以缓解彼此的焦虑。

5 转移注意力,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与其拼命的刷信息,还不如干点什么。“刷信息”治不好病,更不防病,能防病的是洗手、带口罩、少出门,还有良好的心理状态。 所以转移下注意力干点别的,比如看电影,读小说都可以,避免灾难片、恐怖片,可以看一些爱情片,搞笑片,哪怕抗日神剧也行,至少可以增加必胜的信心。前段时间的美剧《致命女人》,《早间新闻》、《现代爱情》都很不错,最近热映的韩剧《爱的迫降》,台剧《想见你》都可以看看,电影《囧妈》也免费在网络放映了,干嘛不看呢。 另外,在家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运动,比如腰腹的核心训练,瑜伽,拉伸训练等,打开keep,随便找一节,每天跟着做15分钟也好。 听音乐也是很好的放松方式,选择一些轻音乐,或者找一些自己喜爱的演唱会实况,往往都能给自己力量。 如果这些都不想做,依旧沉浸在担忧里,那就看看我们还能做点什么能帮到大家的事吧,比如去捐几个口罩,捐一点钱,或者问候一下在武汉的亲朋好友们,鼓励一下他们。再比如,帮隔壁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买点菜,送几个口罩,冷静下来想想看,其实我们能做的很多。

6 不传谣,不信谣

谣言止于智者,我们无法决定每天扑头盖脸而来信息的真伪,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判断哪些读起来让人更加的紧张和焦虑,尽量不去把这样的内容转给其他人,毕竟这类帖子治不了病,救不了人,反倒让更多的人焦虑。


猫头音


宅到家里面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烦恼,当然我也看到积极的一面,很多网友非常有创意,在家里宅出新花样,过得也不亦乐乎。比如有的人在家里的鱼缸前面钓鱼。有人在家里练习打羽毛球、打乒乓、打冰壶,各种各样的创意。

宅在家里,刷微博、上网看到关于疫情的消息和数字,自己内心波动比较大,感到恐慌和焦虑,该怎么办?

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如果想要解决焦虑,最根本的办法是去除焦虑的因素。更早看到疫情转折点,看到更多好消息来缓解我们的焦虑。但是这并不能凭个人意志马上转移,需要时间,也需要我们医学科技的发展,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这种情况缓解压力有两个更好的办法:

首先是信念,我们应该相信国家,相信党,能够领导全国战胜这场疫情;第二,应该自己放松,有自己的兴趣。在乐观的角度上来看待我们待在家里、宅在家里这段时光。

怎样才能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

首先,我们一定要从官方的渠道去了解新闻,对于一些不知道来源造成恐慌的信息我们应该加以区别。

第二,我们应该给自己一个安全的空间。从我们的角度来说,叫安全屋。也就是说我们一天当中已经接受了很多关于疫情的信息之后,我们需要放松,建议大家不要再去看和疫情相关的东西,做做自己喜欢的事,看一本小说,放松一下,自然进入睡眠,保证一个良好的状态。

在我们的承受力可承受的范围之内,随着压力的增加,我们机体会运行更有效率,免疫反应更好。但是过大的压力,无法缓解的长期的压力,随着时间延长,会造成免疫系统减弱,降低自身免疫力。面对肺炎感染的时候,我们就会缺少一条非常重要的屏障。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更应该要保证我们情绪的稳定,在病房当中我经常会跟患者说保持良好的情绪,有助于治疗你的肺炎。

在家里看书,之前一开始特别想看,但是宅时间太久了,我做事的动力和我做事的最早的原兴趣都在一点点消磨,对于这种心态的变化,

我们第一步做的是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一件事情上的时候,效率是不高的,反而你适当休息,留出一定时间给休息、给锻炼、给社交,然后你再去写论文、看书的时候它的效果更好了。所以,在家期间我们依然要保持一个健康的生活规律。

在睡前看了大量一些信息,出现情绪的波动,引发我的失眠,我如何更好保持我情绪的调节?

人的睡眠其实是有规律的,我们一个晚上大概有三到四个睡眠的节律,一个节律大概是两小时左右,所以当你过了你要睡觉的那个点,接下来可能有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你都睡不着。所以等到下一个节点你有困意出现的时候,不要做其他事情,乖乖上床睡觉,这样可以很快入睡。

如果通过这样的方式没有改变的话,到第二天白天尽量别睡,晚上你在平时差不多的时间入睡,就可以把一个紊乱的生活规律调整过来,

有没有好的运动方式可以给我们推荐一下,比如在家里实现小的运动的办法?

比如说深呼吸。深呼吸得利用我们腹部的抬升、缩减,来让我们的呼吸量增加。比如我们深吸一口气之后,忍住三秒,然后把所有的气都吐出来,这样一个来回我们做五到十次,可以减缓、降低我们的焦虑的情绪,但是大家千万不要做得过多。

还有一个小方法更好一些,是双手交替的握拳和放松训练,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当握紧拳头放松一刻感觉到血液重新流回我们手掌,我们能够感到这样交替之下肌肉紧张和放松之间的区别,能调节自己肌肉的紧张,这样交替五到十次也有利于我们的放松。

面对疫情,身体是我们的本钱,所有人都需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健康的心灵,渡过难关。

我在家办公,为什么感觉比平时更累?

我相信没有这疫情之前,有很多人吵着嚷着他说如果能在家办公那有多幸福。当真正这一天来临之后发现对时间管控不合适,感觉工作时间更长了,其实他失去原先工作的节奏,在这种压力之下没有把很好的健康规律的方式保存下来,这样就模糊了工作和休息之间的界限,他就觉得工作时间更长了,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在工作当中可能他的效率有所下降,所以同样的工作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来完成了。

在焦虑的时候有一个原则,尽量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这样可以减少我们焦虑的形成。

待了十多天,真的快抑郁了。我该怎么办?

他现在最缺的是人际的交往,所幸,我们现在通讯比较发达。在这样一个疫情面前,我们面对焦虑的时候,家人和朋友,这样的人际交往给我们很大的支持。还有一点就是他对未来悲观的预期,因为他对未来不确定性,如果他确定了,他可能就好了。像我到我们一线来工作,我出发之前我们单位领导就告诉我,你去工作两周,结束之后出来隔离观察两周,所以我非常明确我在什么时间会在哪里。

希望大家宅在家里,一方面为国家做贡献,另外一方面发挥这段时间应有的价值,而不是只把这段时间通过焦虑的方式渡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