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美國製造業的規模有多大?和中國製造相比如何?

胡文欽


這問題激發了筆者進一步探究的興趣。願意就此問題寫幾點看法。

美國製造業規模遜於中國

根據美國商務部的數據統計,如表1所示,2018年美國製造業的價值增長值為2.32萬億美元,佔GDP的比重為11.27%。而根據中國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製造業價值增加值為25.594萬億人民幣,即使按1:7的匯率計算,中國製造業創造的價值也高達3.656億美元。從規模上來看,我們中國是要大於美國的。

美國製造業不再是立國之本,而中國是世界工廠

根據BEA數據顯示,金融危機後的2020年美國製造業佔GDP的比重為12%,但到了2018年,僅佔GDP的11.3%。大家可要知道,在過去的3年間,特朗普政府竭盡所能,要促進製造業迴流,重振製造業,給白人藍領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更體面、更好的工資水平。但從上面的數據來看,特朗普折騰半天,美國製造業價值增加值不升反降。

這說明,美國經濟結構已經發生根本性轉變,因為人力成本、產業全球分工等因素,許多製造業是回不去美國了。製造業佔GDP比重早已長期低於其他服務行業。畢竟服務消費才是美國長期立國之本。2018年金融服務業、專業與商業服務業、房地產租賃業分別佔GDP的20.9%、12.5%、13.1%。

而中國2018年,中國製造業佔GDP的比重仍高達28.15%,雖然消費已經成為中國經濟主要驅動力,但製造業吸納了大量就業,居於全球產業中心地位,號稱世界工廠,是中國經濟崛起不可替代的動力。

美國製造業結構與中國不同

從圖中可以看出,美國耐用品製造業中計算機與電子產品、機械、金屬產品佔主要比重。而美國非耐用產品製造業中,化工產品、服裝等產品佔據重要比重。上述產品佔美國製造業權重較高,但他們許多並不是美國本土生產的,是在中國、其他亞洲國家生產、基礎加工後,再進口到美國本土進行後續附加值高、工序簡單的生產、貼牌,之後再出口到中國、歐日等具有消費潛力的市場。因此,美國處於全球製造業的最高端和最末端,但也是“笑臉曲線”的利潤頂端。

而中國是全球加工製造的最核心環節,雖不是利潤最大、附加值最高的部分,但確實辛辛苦苦勞作、不可或缺的基礎加工部分,處於全球產業鏈重要地位。根據麥肯錫報告,中國計算機、電氣設備、其他機械、機動車產值佔到全球的49%、59%、47%、33%,佔中間商品出口的28%、21%、14%、7%。但同時,中國對這些最終產品的需求佔世界總額的38%、54%、44%、33%。中國雖然是最終消費者和重要的加工製造者,但最大的利潤和商機卻被產業食物鏈頂端的美國拿走。

中國掙的錢不多,但對全球很重要。比如,因為新冠病毒疫情,美國就擔心因為中國產品和零部件供應不足,而導致本國企業陷入生產停滯。這就是中國的力量。但我們也急需要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向價值鏈最高端挺進。中國製造業規模大,但更需要質量和技術含量更優。加油!


經韜


我們都知道,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GDP超過20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一。那麼美國製造業規模。有多大?數據顯示,2018年美國工業增加值為2.97萬億美元,其中製造業增加值為2.33萬億美元,從規模來看,仍然很強大,世界GDP超過2萬億美元的國家只有8個,美國製造業增加值超過2萬億美元,已經是很強了,但佔其GDP的比重只有11.4%,從這個比例來看,間接反映了美國產業“空心化”嚴重。



那麼中國又如何呢?中國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GDP相當於美國的2/3左右。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工業產值達到了5.53萬億美元,佔GDP總量的比重為40.6%,其中製造業產值達到了4.0萬億美元,佔GDP總量的比重為29.4%。



中美兩國對比,美國無論是工業增加值還是製造業增加值都遠低於我們國家,由此可見,中國的實體經濟已經超過美國。當然,美國工業、製造業產值雖然已經落後於中國,但規模仍然穩居世界第二。另外,美國的產業完整度也不如中國,中國全球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39個大類,191箇中類,525個小類)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而美國由於產業空心化,大部分中低端製造業轉移到了海外,因此產業完整度不如我們國家。

但美國的製造業要比我們國家發達得多。美國佔據了全球製造業產業鏈的很多高端,那些真正的高精尖技術研發和高利潤行業,一直牢牢握在美國手中。而中國製造業總體來看仍處於大而不強階段,與美國相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根據中國製造業的發展規劃,到2025年我們國家將邁入製造強國行列;到2035年製造業整體達到世界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到2050年,綜合實力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相信未來我們會實現這些目標,成為世界製造強國。


錦繡中源


工信部部長苗圩在全國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上對《中國製造2025》進行全面解讀時指出:“中國製造”並不像我們想象那麼強大,西方工業也沒有衰退到完全依賴中國。我們的製造業還沒有全面升級,但製造業者卻已開始撤離。

全球製造業已基本形成四級梯隊發展格局:第一梯隊是以美國為主導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第二梯隊是高端製造領域,包括歐盟、日本;第三梯隊是中低端製造領域,主要是一些新興國家,包括中國;第四梯隊主要是資源輸出國,包括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非洲、拉美等國。這種格局在短時間內難有根本性改變。要成為製造強國至少要再努力30年。

工信部對30多家大型企業130多種關鍵基礎材料調研結果顯示,32%的關鍵材料在我國仍為空白,52%依賴進口,絕大多數計算機和服務器通用處理器95%的高端專用芯片,70%以上智能終端處理器以及絕大多數存儲芯片依賴進口。在裝備製造領域,高檔數控機床、高檔裝備儀器等,運載火箭、大飛機、航空發動機、汽車等關鍵精加工生產線上95%以上製造及檢測設備都依賴進口。與發達國家有幾十年的差距,建設製造強國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需要付出長期不懈的努力。


海疆藍飄帶


美國工業在19世紀90年代超過英國,成為全國工業實力最強的國家。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本世紀初,也就意味著美國100餘年的時間作為全球工業實力的一哥。直到2010年,美國工業增加值財首次被中國超越。(正在熱映的《美國工廠》講述的是這個玻璃製造商福耀玻璃在美國建廠的故事)

2018年,美國工業增加值接近3萬億元,佔其GDP比重約為15%。從佔比來說,15%並不屬算高,很多國家都在30%以上。但是美國工業規模大,工業門類也非常齊全。3萬億美元的增加值還是遠遠領先於除中國以外的國家。要知道,全球GDP超過3萬億沒有的也沒有幾個國家(美、中、日、德)。

製造業是工業的主體,約佔八成。2018年美國製造業增加值2.3萬億美元,佔其GDP比重為12%左右。從規模上講,美國製造業規模排名全球第二,遠遠高於日本、德國這兩個製造業強國,日本製造業增加值大概是1萬億美元。而英國、法國、加拿大等產業空心化的國家,製造業增加值只有幾千億美元。

美國製造業不但規模大,而且整體實力十分強大,產品附加值高、質量高,生產技術先進。美國製造業的代表有哪些?波音飛機、F22戰鬥機、intel芯片、悍馬汽車、特斯拉。可以看出,這些產品的附加值非常高,一家波音飛機,價值好幾億人民幣,一輛特斯拉電動汽車價格好幾十萬人民幣。

再來說中國的製造業,規模已經齊全無敵,2018年製造業增加值接近4萬億美元,已經相當於美國、日本、德國之和了。我國製造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了25%,遠遠高於美國。而且,我國製造業門類特別齊全,幾乎任何工業品都可以生產。這一點在特殊時期(比如戰爭年代)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我的的製造業整體實力和美國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如果說美國、日本、德國處在全球製造業第一梯隊,那我國頂多處在第三梯隊。我國最製造業門類齊全,規模大,但是高精尖的製造業不多。我們是以量取勝,美國是以質取勝。你看,我國是全球鋼鐵產量最大的國家,但是仍舊需要從日本等國進口特種鋼材。

所以,中美兩國在製造業,一個還在崛起過程中,非常重視數量的擴張,一個存在成熟階段,以質量聞名。不過,我國在製造業也出現了不少製造業知名企業,比如華為、中興、長城、大疆,等等。


財經知識局


2018年美國工業產值為2.97萬億美元,其中製造業產值為2.33萬億美元,製造業產值佔其GDP總量的比重為11.4%,中國2018年工業產值5.53萬億美元,製造業產值4.0萬億美元,佔GDP總量的比重為29.4%。可以看出中國製造業產值是美國的1.7倍。在製造業規模方面中國早已全面碾壓美國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與美國相比中國的製造業優勢在那兒呢?中國製造業最大的優勢首先是規模,當規模到一定程度也是核心競爭力的表現。其次是中國製造業幾乎覆蓋了全世界所有產業門類,是世界工業體系最齊全的國家。三是中國有龐大的產業工人隊伍,它們在工作效率、工作技能、職業精神、壓力承受度等綜合素質方面是世界最好的。四是中國有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其規模超過美國,是世界最大的單一市場,這對製造業來說意味著無窮的潛力。與美國相比中國的製造業劣勢有哪些呢?首先,美國在航天航空、高端裝備、半導體產業業、化工和新材料等方面遠遠超過中國並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其次,在創新能力方面中國遠遠落後於美國。三是,中國製造業大而不強,很多領域處於世界產業鏈低端。

總的來說,中美製造業各具優勢,中國製造業在許多領域已經能夠與美國一較短長,直接威脅到美國很多科技創新領域的壟斷地位,美國正竭力阻止中國製造業向產業鏈頂端突進,然而,中國也將竭盡全力衝破美國的圍追堵截脫穎而出。競爭剛剛開始,鹿死誰手,還不一定呢!


烏蒙金融號


記得2016年美國大選的時候,特朗普和希拉里都曾經不止一次的指責“中國偷走了美國人的就業崗位”,都表示自己上臺後不但“要向中國討個說法”,還要重振美國的製造業,給美國人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讓美國重新成為製造業大國。

呵呵,指責“中國偷走了美國人的就業崗位”是不對的,這些就業崗位可不是我們“偷來的”,而是美國的老闆們自己送來的。

隨著製造業的細分以及全球化的到來,全球市場慢慢的形成了一個環環相扣的產業鏈。資本是逐利的,資本家是要賺錢的,哪裡的錢好賺,哪裡賺錢多他們就往哪裡跑。隨著產業鏈的形成,資本家出於降低成本,多賺錢的原因,於是就將一些低端、低附加值的行業或者加工環節轉移到勞動成本比較低的國家和地區去了。一開始,美國(包括其他發達國家)向我們轉移的是一些低成本、低技術、低附加值且汙染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但隨著我國工業化不斷升級,各種相關配套的產業的不斷完善,很多中高端產業也向我們中國轉移了。另一方面,我們也擁有了一批享譽世界的名牌產品,如中興、華為、騰訊、海爾、徐工、中聯重科、三一重工等等,它們的產品對國外的同行產生了競爭優勢。

能產生這樣的效應主要得益於我國特殊的國情。一、我們的國家夠大,可以容得下所有的產業;二、我們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擁有大量的勞動力,經過簡單的培訓就能成為合格的工人。三、我國的政局政策比較穩定,我們的組織能力、執行能力強。四、我們中國人有吃苦耐勞的精神。當然了,還有很多其他的因素,但我認為上面這四點是最重要的,而且是缺一不可。如果沒有上述四大因素,恐怕我們也吸引不了那麼多的產業。像我們周邊有些國家,因為地方太小,容納不了那麼多的工廠,沒法形成完整配套的產業鏈;印度地方夠大,可惜文盲太多,加上種姓制度根深蒂固(名義上是廢除了),沒有足夠的合格產業工人,加上政府運作水平低,政策不穩定,所以它也吸引不到那麼多的產業。有些地方則是因為政局不穩定,或者是本國人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也令投資望而卻步。例如富士康曾經在巴西設廠,但當地工人老是罷工,結果不到兩年就關門大吉了。巴西工人罷工的理由一開始是嫌工資低,提高工資後又嫌上班時間長,還不肯加班,又抱怨升職機會少。折騰了一年多,富士康虧得要死,結果乾脆關門大吉了事。總之,論投資吸引力,論工業體系的完整完善度,論相關配套產業的完整完善度,我們中國都是數一數二的。全球500強企業幾乎都在我國有投資,有些企業幾乎將整個生產線全搬到中國來了,而且還在華設立產品研發中心。有些企業甚至還患上了“離開中國就會死”的對華依賴症。記得有一年奧巴馬總統要美國的資本家們發揚愛國主義精神,把工廠從中國遷回來。蘋果公司的CEO喬布斯馬上表態,“我的工廠回不來了,一回來就是死路一條了。”奧巴馬驚問何故,喬布斯說,因為美國工業空心化嚴重,沒有配套的產業鏈,基礎設施落後,勞動成本又高,如果強行把工廠遷回來,除了破產之外別無出路。

說實在話,如果單純從技術上看,要重振美國製造業,讓美國重新成為一個製造業大國,那是沒有問題的。美國的製造業曾經就獨步全球。二戰期間,美國為反法西斯陣營提供了一半的軍火,想想這製造能力是多麼的可怕。例如1943年,光是航母,美國就造了52艘,幾乎是一個星期造一艘。所以,從純技術上來說,美國要想重新成為一個製造業大國一點問題都沒有。但如果從美國的霸權上來說,問題就“大大的有”了。美國能成為獨霸天下的超級大國,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貨幣是全球通用的貨幣,全球貿易特別是能源方面的貿易都是用美元來定價,用美元來結算。美元印出來,要全球一起花才能維護得了美元的霸主地位,才能維護得了美國的霸權地位。如果美國重新成製造業大國將會怎樣呢?美國的勞動成本太高了。當然了,勞動成本高也一樣能建立製造業大國,那就多發工資吧!可多發工資就提高了企業的成本,壓縮了企業的利潤,也就提高了產品的價格,產品價格提高後你還有競爭優勢嗎?同樣一部iPhone 11,中國產的賣6000人民幣,美國產的賣6000美元,你買誰的?當然,這還不是重要的,你價格高沒關係,質量好照樣能賣得出去。可要命的問題是,你把東西賣出去就產生了順差,美元就出不去了,因為美元需要逆差才能出去的。如果美元出不去,那美元的霸主地位怎麼辦?美國的霸權地位怎麼辦?誰能替美國想到個魚和熊掌兼得的辦法,一方面能讓美國的產品大量賣出去,產生大量的順差,另一方面又能將美元大把的撒出去,產生大量的逆差,兩者之間還要沒有矛盾?這誰也找不到兩全其美的辦法,讓美國魚和熊掌兼得。美國要麼放棄霸主地位,要麼重新成為製造業大國,兩者只能二選一。


血染戰旗紅


早年市場全球化,美國製造業大多已經把生產線轉移到生產成本較低的地區或國家。而我們國家受益於這催勢,乘著全球化之勢短短十幾年裡面大大提升本國製造業的水平。

而美國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基本上留在美國的製造企業屬於中小型規模居多,但美國高新科技產業與研發中心等製造業核心都留在了美國,因為這些行業是受政府限制出口的,也是為了保護美國科技地位的手段之一。

美國與中國製造業規模是不對稱的。原因是美國高新科技產業居全球首位,而中國則是生產或技術應用產業全球數量最多,所以近年國家加大在高新科技產業的投入,力求儘快跟上美國步伐,並進行產業升級轉型,以便在全球化進程中,守護與增強國家整體制造業的優勢。

而美國也在為了保護自身利益,逼使已離開美國的生產線回到美國,蘋果是一個好好的例子。那生產線回到美國,對美國有以下好處:

1.提供就業崗位,降低失業率,有利經濟發展。

2.生產技術可以得到保障,在這基礎上提升生產水平。最好的例子,富士康。富士康正因為長期代加工生產科技產品,積累下來的生產技術與生產管理,令其處於行業龍頭,且暫時不可撼動的原因。

3.縮短新技術的投入市場應用時間,我們國家就是最好的例子,一項目技術從應用到投入市場,只需3到8個月,快西方國家一倍時間。這得益於我國製造業的能力。

4.降低新技術的研發時間與成本,在健全的製造業,新技術所需基礎技術與硬件支持更容易滿足。

以上同時也是我國為什麼如此重視製造的原因之一。


井中人


美國曆史上就有每天製造一艘萬噸級軍艦的能力,二戰時期;現在好像每年生產出2000多架大飛機,只是2017年一年就賣給我們202架大飛機,更不要說同期賣給世界各國的大飛機了;美國同時製造9艘核潛艇;同時製造3艘11萬噸福特級核動力航空母艦;有年產360架F35的能力;各種芯片都能製造,除自用,還佔據我們的市場,只是2018年全年,芯片這樣商品就賺走我們3000億美元;各種軟件開發也是美國的強項等等。看來還是美國的製造業更勝一籌,我們還在路上,還在追趕美國。


青山綠水136888044


不管啥時候,中國都要建立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發揚高端攻關的奉獻精神。極積發揮人多才多的自然優勢,激勵全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不遠的將來,中國一定能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


黨書學


疫情來臨,連個口罩都難買,這種製造業會有多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