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美国制造业的规模有多大?和中国制造相比如何?

胡文钦


这问题激发了笔者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愿意就此问题写几点看法。

美国制造业规模逊于中国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统计,如表1所示,2018年美国制造业的价值增长值为2.32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11.27%。而根据中国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制造业价值增加值为25.594万亿人民币,即使按1:7的汇率计算,中国制造业创造的价值也高达3.656亿美元。从规模上来看,我们中国是要大于美国的。

美国制造业不再是立国之本,而中国是世界工厂

根据BEA数据显示,金融危机后的2020年美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为12%,但到了2018年,仅占GDP的11.3%。大家可要知道,在过去的3年间,特朗普政府竭尽所能,要促进制造业回流,重振制造业,给白人蓝领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体面、更好的工资水平。但从上面的数据来看,特朗普折腾半天,美国制造业价值增加值不升反降。

这说明,美国经济结构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因为人力成本、产业全球分工等因素,许多制造业是回不去美国了。制造业占GDP比重早已长期低于其他服务行业。毕竟服务消费才是美国长期立国之本。2018年金融服务业、专业与商业服务业、房地产租赁业分别占GDP的20.9%、12.5%、13.1%。

而中国2018年,中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仍高达28.15%,虽然消费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主要驱动力,但制造业吸纳了大量就业,居于全球产业中心地位,号称世界工厂,是中国经济崛起不可替代的动力。

美国制造业结构与中国不同

从图中可以看出,美国耐用品制造业中计算机与电子产品、机械、金属产品占主要比重。而美国非耐用产品制造业中,化工产品、服装等产品占据重要比重。上述产品占美国制造业权重较高,但他们许多并不是美国本土生产的,是在中国、其他亚洲国家生产、基础加工后,再进口到美国本土进行后续附加值高、工序简单的生产、贴牌,之后再出口到中国、欧日等具有消费潜力的市场。因此,美国处于全球制造业的最高端和最末端,但也是“笑脸曲线”的利润顶端。

而中国是全球加工制造的最核心环节,虽不是利润最大、附加值最高的部分,但确实辛辛苦苦劳作、不可或缺的基础加工部分,处于全球产业链重要地位。根据麦肯锡报告,中国计算机、电气设备、其他机械、机动车产值占到全球的49%、59%、47%、33%,占中间商品出口的28%、21%、14%、7%。但同时,中国对这些最终产品的需求占世界总额的38%、54%、44%、33%。中国虽然是最终消费者和重要的加工制造者,但最大的利润和商机却被产业食物链顶端的美国拿走。

中国挣的钱不多,但对全球很重要。比如,因为新冠病毒疫情,美国就担心因为中国产品和零部件供应不足,而导致本国企业陷入生产停滞。这就是中国的力量。但我们也急需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向价值链最高端挺进。中国制造业规模大,但更需要质量和技术含量更优。加油!


经韬


我们都知道,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GDP超过20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那么美国制造业规模。有多大?数据显示,2018年美国工业增加值为2.97万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为2.33万亿美元,从规模来看,仍然很强大,世界GDP超过2万亿美元的国家只有8个,美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过2万亿美元,已经是很强了,但占其GDP的比重只有11.4%,从这个比例来看,间接反映了美国产业“空心化”严重。



那么中国又如何呢?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相当于美国的2/3左右。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工业产值达到了5.53万亿美元,占GDP总量的比重为40.6%,其中制造业产值达到了4.0万亿美元,占GDP总量的比重为29.4%。



中美两国对比,美国无论是工业增加值还是制造业增加值都远低于我们国家,由此可见,中国的实体经济已经超过美国。当然,美国工业、制造业产值虽然已经落后于中国,但规模仍然稳居世界第二。另外,美国的产业完整度也不如中国,中国全球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39个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而美国由于产业空心化,大部分中低端制造业转移到了海外,因此产业完整度不如我们国家。

但美国的制造业要比我们国家发达得多。美国占据了全球制造业产业链的很多高端,那些真正的高精尖技术研发和高利润行业,一直牢牢握在美国手中。而中国制造业总体来看仍处于大而不强阶段,与美国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根据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规划,到2025年我们国家将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2035年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到2050年,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相信未来我们会实现这些目标,成为世界制造强国。


锦绣中源


工信部部长苗圩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对《中国制造2025》进行全面解读时指出:“中国制造”并不像我们想象那么强大,西方工业也没有衰退到完全依赖中国。我们的制造业还没有全面升级,但制造业者却已开始撤离。

全球制造业已基本形成四级梯队发展格局:第一梯队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第二梯队是高端制造领域,包括欧盟、日本;第三梯队是中低端制造领域,主要是一些新兴国家,包括中国;第四梯队主要是资源输出国,包括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非洲、拉美等国。这种格局在短时间内难有根本性改变。要成为制造强国至少要再努力30年。

工信部对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调研结果显示,32%的关键材料在我国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绝大多数计算机和服务器通用处理器95%的高端专用芯片,70%以上智能终端处理器以及绝大多数存储芯片依赖进口。在装备制造领域,高档数控机床、高档装备仪器等,运载火箭、大飞机、航空发动机、汽车等关键精加工生产线上95%以上制造及检测设备都依赖进口。与发达国家有几十年的差距,建设制造强国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海疆蓝飘带


美国工业在19世纪90年代超过英国,成为全国工业实力最强的国家。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本世纪初,也就意味着美国100余年的时间作为全球工业实力的一哥。直到2010年,美国工业增加值财首次被中国超越。(正在热映的《美国工厂》讲述的是这个玻璃制造商福耀玻璃在美国建厂的故事)

2018年,美国工业增加值接近3万亿元,占其GDP比重约为15%。从占比来说,15%并不属算高,很多国家都在30%以上。但是美国工业规模大,工业门类也非常齐全。3万亿美元的增加值还是远远领先于除中国以外的国家。要知道,全球GDP超过3万亿没有的也没有几个国家(美、中、日、德)。

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约占八成。2018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2.3万亿美元,占其GDP比重为12%左右。从规模上讲,美国制造业规模排名全球第二,远远高于日本、德国这两个制造业强国,日本制造业增加值大概是1万亿美元。而英国、法国、加拿大等产业空心化的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只有几千亿美元。

美国制造业不但规模大,而且整体实力十分强大,产品附加值高、质量高,生产技术先进。美国制造业的代表有哪些?波音飞机、F22战斗机、intel芯片、悍马汽车、特斯拉。可以看出,这些产品的附加值非常高,一家波音飞机,价值好几亿人民币,一辆特斯拉电动汽车价格好几十万人民币。

再来说中国的制造业,规模已经齐全无敌,2018年制造业增加值接近4万亿美元,已经相当于美国、日本、德国之和了。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25%,远远高于美国。而且,我国制造业门类特别齐全,几乎任何工业品都可以生产。这一点在特殊时期(比如战争年代)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我的的制造业整体实力和美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果说美国、日本、德国处在全球制造业第一梯队,那我国顶多处在第三梯队。我国最制造业门类齐全,规模大,但是高精尖的制造业不多。我们是以量取胜,美国是以质取胜。你看,我国是全球钢铁产量最大的国家,但是仍旧需要从日本等国进口特种钢材。

所以,中美两国在制造业,一个还在崛起过程中,非常重视数量的扩张,一个存在成熟阶段,以质量闻名。不过,我国在制造业也出现了不少制造业知名企业,比如华为、中兴、长城、大疆,等等。


财经知识局


2018年美国工业产值为2.97万亿美元,其中制造业产值为2.33万亿美元,制造业产值占其GDP总量的比重为11.4%,中国2018年工业产值5.53万亿美元,制造业产值4.0万亿美元,占GDP总量的比重为29.4%。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产值是美国的1.7倍。在制造业规模方面中国早已全面碾压美国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制造业优势在那儿呢?中国制造业最大的优势首先是规模,当规模到一定程度也是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其次是中国制造业几乎覆盖了全世界所有产业门类,是世界工业体系最齐全的国家。三是中国有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它们在工作效率、工作技能、职业精神、压力承受度等综合素质方面是世界最好的。四是中国有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其规模超过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单一市场,这对制造业来说意味着无穷的潜力。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制造业劣势有哪些呢?首先,美国在航天航空、高端装备、半导体产业业、化工和新材料等方面远远超过中国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次,在创新能力方面中国远远落后于美国。三是,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很多领域处于世界产业链低端。

总的来说,中美制造业各具优势,中国制造业在许多领域已经能够与美国一较短长,直接威胁到美国很多科技创新领域的垄断地位,美国正竭力阻止中国制造业向产业链顶端突进,然而,中国也将竭尽全力冲破美国的围追堵截脱颖而出。竞争刚刚开始,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


乌蒙金融号


记得2016年美国大选的时候,特朗普和希拉里都曾经不止一次的指责“中国偷走了美国人的就业岗位”,都表示自己上台后不但“要向中国讨个说法”,还要重振美国的制造业,给美国人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让美国重新成为制造业大国。

呵呵,指责“中国偷走了美国人的就业岗位”是不对的,这些就业岗位可不是我们“偷来的”,而是美国的老板们自己送来的。

随着制造业的细分以及全球化的到来,全球市场慢慢的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产业链。资本是逐利的,资本家是要赚钱的,哪里的钱好赚,哪里赚钱多他们就往哪里跑。随着产业链的形成,资本家出于降低成本,多赚钱的原因,于是就将一些低端、低附加值的行业或者加工环节转移到劳动成本比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去了。一开始,美国(包括其他发达国家)向我们转移的是一些低成本、低技术、低附加值且污染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随着我国工业化不断升级,各种相关配套的产业的不断完善,很多中高端产业也向我们中国转移了。另一方面,我们也拥有了一批享誉世界的名牌产品,如中兴、华为、腾讯、海尔、徐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等,它们的产品对国外的同行产生了竞争优势。

能产生这样的效应主要得益于我国特殊的国情。一、我们的国家够大,可以容得下所有的产业;二、我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拥有大量的劳动力,经过简单的培训就能成为合格的工人。三、我国的政局政策比较稳定,我们的组织能力、执行能力强。四、我们中国人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当然了,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但我认为上面这四点是最重要的,而且是缺一不可。如果没有上述四大因素,恐怕我们也吸引不了那么多的产业。像我们周边有些国家,因为地方太小,容纳不了那么多的工厂,没法形成完整配套的产业链;印度地方够大,可惜文盲太多,加上种姓制度根深蒂固(名义上是废除了),没有足够的合格产业工人,加上政府运作水平低,政策不稳定,所以它也吸引不到那么多的产业。有些地方则是因为政局不稳定,或者是本国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也令投资望而却步。例如富士康曾经在巴西设厂,但当地工人老是罢工,结果不到两年就关门大吉了。巴西工人罢工的理由一开始是嫌工资低,提高工资后又嫌上班时间长,还不肯加班,又抱怨升职机会少。折腾了一年多,富士康亏得要死,结果干脆关门大吉了事。总之,论投资吸引力,论工业体系的完整完善度,论相关配套产业的完整完善度,我们中国都是数一数二的。全球500强企业几乎都在我国有投资,有些企业几乎将整个生产线全搬到中国来了,而且还在华设立产品研发中心。有些企业甚至还患上了“离开中国就会死”的对华依赖症。记得有一年奥巴马总统要美国的资本家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把工厂从中国迁回来。苹果公司的CEO乔布斯马上表态,“我的工厂回不来了,一回来就是死路一条了。”奥巴马惊问何故,乔布斯说,因为美国工业空心化严重,没有配套的产业链,基础设施落后,劳动成本又高,如果强行把工厂迁回来,除了破产之外别无出路。

说实在话,如果单纯从技术上看,要重振美国制造业,让美国重新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那是没有问题的。美国的制造业曾经就独步全球。二战期间,美国为反法西斯阵营提供了一半的军火,想想这制造能力是多么的可怕。例如1943年,光是航母,美国就造了52艘,几乎是一个星期造一艘。所以,从纯技术上来说,美国要想重新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一点问题都没有。但如果从美国的霸权上来说,问题就“大大的有”了。美国能成为独霸天下的超级大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货币是全球通用的货币,全球贸易特别是能源方面的贸易都是用美元来定价,用美元来结算。美元印出来,要全球一起花才能维护得了美元的霸主地位,才能维护得了美国的霸权地位。如果美国重新成制造业大国将会怎样呢?美国的劳动成本太高了。当然了,劳动成本高也一样能建立制造业大国,那就多发工资吧!可多发工资就提高了企业的成本,压缩了企业的利润,也就提高了产品的价格,产品价格提高后你还有竞争优势吗?同样一部iPhone 11,中国产的卖6000人民币,美国产的卖6000美元,你买谁的?当然,这还不是重要的,你价格高没关系,质量好照样能卖得出去。可要命的问题是,你把东西卖出去就产生了顺差,美元就出不去了,因为美元需要逆差才能出去的。如果美元出不去,那美元的霸主地位怎么办?美国的霸权地位怎么办?谁能替美国想到个鱼和熊掌兼得的办法,一方面能让美国的产品大量卖出去,产生大量的顺差,另一方面又能将美元大把的撒出去,产生大量的逆差,两者之间还要没有矛盾?这谁也找不到两全其美的办法,让美国鱼和熊掌兼得。美国要么放弃霸主地位,要么重新成为制造业大国,两者只能二选一。


血染战旗红


早年市场全球化,美国制造业大多已经把生产线转移到生产成本较低的地区或国家。而我们国家受益于这催势,乘着全球化之势短短十几年里面大大提升本国制造业的水平。

而美国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基本上留在美国的制造企业属于中小型规模居多,但美国高新科技产业与研发中心等制造业核心都留在了美国,因为这些行业是受政府限制出口的,也是为了保护美国科技地位的手段之一。

美国与中国制造业规模是不对称的。原因是美国高新科技产业居全球首位,而中国则是生产或技术应用产业全球数量最多,所以近年国家加大在高新科技产业的投入,力求尽快跟上美国步伐,并进行产业升级转型,以便在全球化进程中,守护与增强国家整体制造业的优势。

而美国也在为了保护自身利益,逼使已离开美国的生产线回到美国,苹果是一个好好的例子。那生产线回到美国,对美国有以下好处:

1.提供就业岗位,降低失业率,有利经济发展。

2.生产技术可以得到保障,在这基础上提升生产水平。最好的例子,富士康。富士康正因为长期代加工生产科技产品,积累下来的生产技术与生产管理,令其处于行业龙头,且暂时不可撼动的原因。

3.缩短新技术的投入市场应用时间,我们国家就是最好的例子,一项目技术从应用到投入市场,只需3到8个月,快西方国家一倍时间。这得益于我国制造业的能力。

4.降低新技术的研发时间与成本,在健全的制造业,新技术所需基础技术与硬件支持更容易满足。

以上同时也是我国为什么如此重视制造的原因之一。


井中人


美国历史上就有每天制造一艘万吨级军舰的能力,二战时期;现在好像每年生产出2000多架大飞机,只是2017年一年就卖给我们202架大飞机,更不要说同期卖给世界各国的大飞机了;美国同时制造9艘核潜艇;同时制造3艘11万吨福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有年产360架F35的能力;各种芯片都能制造,除自用,还占据我们的市场,只是2018年全年,芯片这样商品就赚走我们3000亿美元;各种软件开发也是美国的强项等等。看来还是美国的制造业更胜一筹,我们还在路上,还在追赶美国。


青山绿水136888044


不管啥时候,中国都要建立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扬高端攻关的奉献精神。极积发挥人多才多的自然优势,激励全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不远的将来,中国一定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党书学


疫情来临,连个口罩都难买,这种制造业会有多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