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疫情一線的感人小故事

2020年春節,因為疫情的突襲,年味淡了些,家家戶戶聽從政府號召,自覺呆在家裡做好自我防護。然而在張家口橋西區防疫一線,有這樣一群人,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面前,他們衝鋒在前,儘自己的力量為廣大市民的健康築起堅實的防線。

  帶著感動,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的故事——

  【我們是和時間賽跑的人】

  在這場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戰役中,總能看到橋西區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員:現場流調、疫點消毒、採樣送樣、檢驗檢測、健康教育、疫情監測……他們穿梭於不同的地方,他們是直接接觸疑似病例和確診患者的人,他們與醫護工作者一樣危險,但他們沒有一秒鐘的猶豫。

  東窯子鎮衛生院職工趙壯志在疫情發生的第一時間就主動請戰,他這樣說道:“看到武漢新聞播報,我感到肩上的擔子又重了幾分,我們要爭分奪秒,因為我們是和時間賽跑的人!”

疫情一線的感人小故事

  【歲月靜好,是因為有人在悄悄替你負重前行】

  當大家還在家中,還在自我隔離時,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不僅在社區第一線,穿行在樓棟之間,與群眾走得最近,貼得最緊。

  他們放棄假期、加班加點,不顧安危,面對面宣傳疫情防控知識、仔細排查核實轄區人員信息、認真勸阻外來人員、配合物業積極開展環境消殺,特別是對隔離人員每天上門進行體溫檢測,他們就是服務百姓的鎮街、社區的工作人員。

疫情一線的感人小故事

  【送消毒液的大哥,你“逃跑”的樣子好帥!】

  一位戴著口罩的小夥子,將兩桶5L的84消毒液和一個噴壺放在新華街派出所值班室外面的窗臺上,丟下一句:“注意安全”後,跑著離開了。你“逃跑”的樣子好帥!

  明德北、新華街、堡子裡、工人新村等派出所陸續收到你悄悄贈送的消毒液,你默默的身影給了奔赴在抗疫一線的全區幹警以莫大的支持。

  齊心協力,還有什麼困難是戰勝不了的!

疫情一線的感人小故事

  【一句“注意自我保護”勝過千言萬語……】

  “社區工作人員辛苦啦,我家三口春節期間無外出,無發熱症狀……請您在走訪時注意自我保護,加油”,當社區工作者在香江小區、美居麗景園走訪時看到住戶門上貼著的溫馨告知書時,心頭湧動陣陣感動。

  一張小小的紙條,讓這群社區的“逆行者”們倍受感動,您的一句“注意自我保護”勝過千言萬語!

疫情一線的感人小故事

疫情一線的感人小故事

  【與一線社區工作人員一起,做名穿紅馬甲的"逆行者"!】

  “您好,我是社區志願者,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我們不進入屋內,請您把門開個縫兒,我給您遞張健康調查表,填完後請您放到門後福字內,我回來收。請您一定不要輕視本次疫情,如實填寫內容,堅持待在屋裡不出去。謝謝”。

  一大早,“愛在點滴”愛心公益組織會長陳文廷和會員李霞霞就和白山南社區工作者一起進行居民健康調查,一天下來,大家口乾舌燥,汗水溼透了口罩,食指因敲門次數過多而破了皮,緊接著就對調查表做了分類,對未在家的居民進行了緊急電話排查、信息登記。

  像陳文廷、李霞霞的志願者在橋西還有很多,他們願意與所有一線工作人員一樣,做一名穿紅馬甲的"逆行者"!

疫情一線的感人小故事

  【信息收集者:防控排查的“樞紐站”】

  在防控抗疫期間,指揮中心有這樣一群“表”哥、“表”姐們,他們每日及時彙總一線報上來的防控排查表格,再馬不停蹄分析、錄入、查漏,為了讓信息數據更加準確,他們不厭其煩的電話諮詢,他們每日必須按照規定向上級部門報送信息,為市、區領導決策提供強力支持。因此,我們可以說他們是他們是防控排查信息的“樞紐站”。

  這也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

疫情一線的感人小故事

  【你們前方打阻擊,我們後方來支援!】

  1月31日中午,一名三十多歲的男子開著三輪車來到了新華街派出所,給派出所送來了一車新鮮蔬菜,一問才知,是“山水溶洞”火鍋店專門派人送來的。

  火鍋店老闆郭經理說:“每天看著民警們走家入戶的,太辛苦了,別人因為疫情可以延遲上班時間,可是警察卻提前返崗,天天耐心的登記、宣傳,為的就是讓轄區群眾都健康安全,民警們連日來的辛苦大家都看在眼裡,別的忙也幫不上,送點蔬菜表達對堅守崗位民警的感謝和敬意,希望大家也都平平安安的。”

  您的一句平平安安,也給了每一個抗疫前線工作的人莫大的鼓舞!

疫情一線的感人小故事

  【“醫者仁心、藥者良心,你們的捐助是對一線工作人員最大的支持”】

  連日來,街道、社區工作人員都奮戰在防控抗疫的一線,一時間,防護口罩和消毒用品等成為急需品。

  明德北街街道非公企業第二聯合黨支部委員冠玉口腔門診部,於1月30日嚮明德北街街道辦事處捐贈了醫用防護手套、醫用口罩、消毒液以及方便麵等防控物資,助力街道疫情防控工作。

  明德北街街道黨工委書記李春瑞這樣感謝道:“醫者仁心、藥者良心,你們的捐助是對一線工作人員最大的支持。”

疫情一線的感人小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