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红楼梦》这本书的主观思想是偏佛还是偏道?有何依据?

莲姐925


表面看一僧一道贯穿始终,似乎不偏不倚,细思却觉得还是偏佛的,原因如下:

第一、巜红楼梦》中写了许多佛门、道观的僧道人物,大部分是对佛、道进行鞭挞和批判,他笔下的佛、道之徒、都是一些十分卑劣的人物:馒头庵的静虚、水月庵的智通、地藏庵园信;清虚观的张道士、天齐庙的王一贴、马道婆等,他们或包揽讼词,或妖术欺世,或是江湖骗子。但对现实失望的作者找不到出路,最后还是让他喜爱的宝玉“悬崖撤手”,进入佛门。

第二、修道的贾敬几乎没有正面出场。

第三、“槛外之人”宝玉尊重甚至崇拜的妙玉是佛门中人。

第四、惜春也入了佛门。

第五,刘姥姥、王夫人等人物,口中常常念的是佛号。

作者批判了封建社会,但却由于找不到出路而陷入了悲观厌世主义。“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需寻各自门。”现实的封建地主阶级的“门”,已破败不了,资本主义的门还未打开。作者给他笔下的人物能找到的门就是三个门:地狱之门、大牢之门、和天国之门。显然最好的门就是天国的门。第五回,预示惜春结局的那首曲子说:(虚花语):将那三春打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天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你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基暮,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这就是作者对现实世界的诅咒和对佛门西天的歌颂。

作者虽然对佛、道都是否定的,但还是偏向了佛,在作品中,道,除了携玉的一僧一道的那个道士,贾敬,其他全是不堪的人物。而佛门,也写了一些不堪的人物,但作者深爱的小说中第一形象——-贾宝玉走入了佛门,妙玉、惜春等作者深表同情的他们也在佛门。

道,修的是现世,现世的现实,最后己无他们立足之地。

佛,修的是来世,来世也许还有一丝希望。

巜红楼梦》作者在无法在现实中给他的主人公们找不到出路,便只好让他们走向佛门。

所以,显然作者主观上是偏向于佛的。




都市闲翁


整个故事比较偏道,结局比较偏佛。

故事中,虽然有很多人会有意无意念到“阿弥陀佛”,但都不是什么出家人,也没什么诚心信佛和拜佛。关于佛教似乎就只有一个住在陇翠庵里最正点的尼姑妙玉和故事开头提到的一个癞头和尚。

而道教有故事开端的跛足道人,还有常提到的清虚观,道长等等,清虚观是宏伟的道观,住在道观里的应该不是道人就是道姑。

贾家要是做什么法事都要去清虚观,道观里的王道长都会盛情款待。

年迈的贾敬是贾家最虔诚的修道人,在清虚观修道炼丹。

贾母心地善良,慈悲为怀,常带着一群家属去道观拜佛。

自然贾宝玉和他母亲王夫人也会跟着贾母她们一起去道观,虽然王夫人不是很善良,但她总是慈眉善目,吃斋念佛。

身为贵妃娘娘的贾元春回娘家那么短的时间里,都不忘去一趟清虚观,可见贾家和道家是很有渊源的。

所以故事中比较偏道。

而故事的结局,好像没有提到清虚观了。

却很明显地说两个年轻人的去向,一个是贾惜春,有点儿忧虑的千金小姐到故事的最后,出家在陇翠庵做了尼姑;另一个是贾宝玉,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贾宝玉和林黛玉“闹矛盾”时,口口声声说“……我就当和尚去……”到最后还真的就当了和尚了。

所以故事结局比较偏佛。


梦190234205


曹雪芹的《红楼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人物没有绝对的坏,也没有觉对好,同样在佛道思想上,也是融化在一起,没有偏向那一家。

书中一开始就有一个空空道人去访道求仙,无意中抄下石头记,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最后自色悟空,曹雪芹用一块石头告诉他你翻越多少大山去访道,不如经历一场人生。

然后我们在书中看到甄士隐这位观花修竹、酌酒吟诗的儒家隐士因家庭变故而由儒悟道,再就是一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一起彼此互相淡笑,拯救世间迷途中的芸芸众生,曹雪芹在两百多年前就已经有超越儒、佛、道思想的初始意识,在他心中思想的最高境界就是没有儒、佛、道的边界,突破束缚,实现思想的自我解放去面对世界。

曹雪芹故意安排了一僧道同行,其实就是想融汇两家思想,并没有偏向那一家。

曹雪芹笔下,几乎就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这就是曹雪芹眼中的世界,这种格局观完全打破他在他之前的那些看似有着思想突破的《西厢记》《牡丹亭》和《水浒传》等之前的文学内容,红楼梦的伟大在于突破束缚之后没有进入另一个束缚当中去,记得小时候读金庸的武侠小说,那里的江湖非黑即白,长大以后,才发现现实的世界却从来没有非黑即白,甚至包括我自己。

曹雪芹的眼界很高明,就像现实中我们自己,都有这样那样的不完美,同时也自己的优点。也看清社会上的人 ,大度做人才是为人之道。


襄阳祖海


《红楼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曹雪芹借助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故事,经由一僧一道串联的叙事模式,将儒、道、释三种文化思想融合其中,为读者构造了一个神奇而又梦幻的红楼世界。

从思想主题上来看,《红楼梦》里的儒、道、释是水乳交融的相互渗透关系,共同体现了人性之美与悲剧之美。倘若非要从思想上去区分《红楼梦》是偏佛还是偏道,私以为小说里佛家思想的比重要更大一些。

综合来看,《红楼梦》中的佛教思想有以下体现:

其一,木石前盟的情感主线和贾府的兴衰交替照应了佛家的因缘果报理论。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佛教讲究因缘际合,认为世间一切事物皆是因缘和合而生。所谓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对于宝玉和黛玉也不例外。

天上掉下的林妹妹,就是为了还泪而来,以报答前世作为神瑛侍者的宝玉对自己身为绛珠仙草的灌溉恩德。有了这份木石前盟的因缘,才有了贾府这场“怀金悼玉”的红楼一梦。所以宝黛初见,才会有“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美好与浪漫。

也正因为有了曾经的灌溉之情,黛玉才要在今生要用一生的眼泪来偿还。从宝黛初见宝玉摔玉开始,黛玉的还泪使命就已经开启。宝黛相爱的过程,实质上就是黛玉还泪的过程。后来黛玉说自己眼泪变少了,也象征着黛玉的爱情与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为了甘露之惠,黛玉还泪而来,那是前世的因;而最终黛玉泪尽而亡,那是今生的果。宝黛之爱,正因为有了“三生石上旧精魂”的情缘存在,才会有了如此动人心弦的久别重逢与如此缠绵凄美的阴阳相隔。

除此之外,凤姐“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也体现了佛教的因缘果报论。凤姐一生杀伐决断,从来不信什么阴司报应,却因为当初对刘姥姥的一份恻隐之心,为自己的女儿巧姐儿结下了一份善缘,在贾府大厦将倾之时在刘姥姥的帮助下保全了巧姐儿的性命。

而凤姐也因为自己的贪得无厌,断送了自己的性命。而一向奢靡浪费的贾府,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曾经的荣华富贵毁于一旦,来了一个树倒猢狲散。贾府的由盛转衰,与当初“安富尊荣者多,运筹谋划者无一”有深刻的因缘果报关系。

其二,“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思想主题体现了佛家的色空观念。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佛教里重要的色空观念。佛教重视事物之间的因缘和合,而将这种因为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有形物质称为“色”,其本质称为“空”。空性是色的本源,而一切色又可以回归到空性之中。

这种色空观念,体现在《红楼梦》小说的方方面面,尤其在思想主题上,是对“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有力体现。无论是甄士隐解注的《好了歌》,还是太虚幻境里的《飞鸟各投林》,抑或贾府由盛转衰之后宝玉选择遁入空门,都体现了佛家的空无思想。

在曹雪芹的演绎下,空空道人抄录完石头记之后,“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是对贾宝玉经历了大喜大悲之后选择“有情而僧”这一转变的照应。曹公在传统的色空观念之中,突出了情的成分,与曹公“大旨言情”的初衷相暗合。

宝玉的有色至空,是经历了情的度化。那是从龄官那里悟到的“人生情缘,各有定分”;从《寄生草》里悟到的“人生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所以当晴雯无辜枉死,黛玉香消玉殒,大观园的姐妹散落天涯,宝玉选择了佛门的清净与空无,祭奠这终将逝去的美好。

而深受佛教色空影响的人,不止有宝玉,还有“将那三春看破,觅那情淡天和”的惜春,“‘好’便是‘了’,‘了’便是‘好’”的甄士隐。与那些沉迷于声色不能自拔的贾瑞之流相比,不执著于“色”之“假相”的宝玉、惜春等人,才能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与空无。

对于曾经煊赫一时的贾府来说,荣华富贵也终成过往云烟。贾府由盛转衰,“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贾府树倒猢狲散,可不正是《飞鸟各投林》里的写照,“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终究,一切色又回归到空性之中。

其三,通灵宝玉的出现与消失演绎了佛家的转世轮回思想。

佛教认为,人死后其灵魂会在轮回中投胎,甚至留有前世的记忆。在小说《红楼梦》中,不仅宝黛的“木石前盟”体现了佛教的转世轮回思想,宝玉胸前佩戴的通灵宝玉,也是佛教转世轮回思想的一种体现。

因无才补天而凡心偶炽随神瑛侍者幻形入世的通灵宝玉,本就是女娲炼石补天之后遗弃在青埂峰下的一颗顽石。在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游历一番之后,顽石终究体会到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禅语真谛。

当初宝玉被马道婆作法之后,宝玉昏迷不醒,癞头和尚曾说,“只因他如今被声色货利所迷,故不灵验了”。后来宝玉失玉,癞头和尚前来送玉,宝玉在其“你自己的来路还不知,便来问我”的点化下,最终遁入了空门,通灵宝玉也跟随宝玉消失。

在一僧一道的帮助下,通灵宝玉回归青埂峰下,变回女娲遗弃的无才补天之石,一切又回到了生命的起点。而那镌刻在顽石上的红楼一梦,由此引发的红楼一叹,“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生命体悟,正是为了“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债偿清好散场”。

总之,《红楼梦》的佛教思想更为深刻一些。不管是从人物命运还是意蕴主题,都流露出佛家思想里的悲悯与空无。只不过,曹雪芹并不是一味地宣扬佛家的光明伟大,而是在以贾府为代表四大家族的兴衰交替与悲欢离合之中寄予一份人世无常之感。

于繁华处见悲凉,在无声处见荒唐。本应四大皆空的铁槛寺,与王熙凤弄权也有千丝万缕的勾结与联系。而不问红尘的水月庵,背后也有很多人看不到的肮脏与交易。可不管如何折腾,都逃不过曹雪芹笔下的“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此笺


《红楼梦》这本书讲的是曹雪芹构造的世界,佛道都在其中,佛本就是道,何来偏向佛或道。

曹雪芹是个出身不凡的人,他也不想做官,他写小说一定程度上是给自己看的,当时也是在满清皇室贵族中流通,能看到的起码是富商。现在人看到《红楼梦》是因为印刷业的发达,古代人看小说那是要手抄的,贵族间流通互相抄读。也就是贵族有这个闲情,平民百姓做生活都来不及,有空也是去天桥底听故事看杂耍消遣,那时的民众估计都是刘姥姥的水平,认识字的都不多,谈何看《红楼梦》?

关于佛道,这些讨论很多文人乐此不疲,其实儒道佛是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红花白藕青莲叶,三教原本是一家。”人的修行到底是什么?修的是宇宙人生,哪怕基督天主教都难出这个范畴。佛教很多经典和道家殊途同归,佛家的《心经》和道门《太上老君常说清静经》可以相提并论。佛家经典的遣词造句和道家经典非常相似,可见翻译过来的时候有所借鉴。因此,不要过多分别佛道。多从作者生平和历史的背景角度去看文学经典。





浣熊缺黑衣


《红楼梦》的思想是偏道教的。尽管主人公贾宝玉最后出家成了和尚。

一、强调人生如梦

《红楼梦十二隻曲》本身就是强调人生如梦。只讲今生富贵贫困和修仙,但沒有讲来生。

二、轻视荣华富贵

最典型的是重点表达作品思想的《好了歌》和甄士隐悟道后所唱的《好了歌注》。

儒家在齐家中讲究功名,财富,爱情,亲情,但《好了歌》是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碰撞,全面否定了功名富贵,妻子儿女,这是齐家的基础。《好了歌注》更详细地根据故事情节做了描述。

通篇能作为指导思想的歌赋,没有关于佛家的理论。

只有关于惜春的"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但这不是肯定,而是梦幻。

三、主角讨论庄子

小说中贾宝玉曾写过南华庄子的释文,而被林黛玉当场批驳。说明他们却认真学习过庄子。而妙玉更是推崇庄子。

而书中除了明镜台,菩提树外,沒有过关于佛法的讨论。

所以既叫《红楼梦》,不排斥佛门,但主旨思想却是道家的。


旁观者岚


中国老百姓的信奉好像很随意,如来佛祖也好,太上老君也好,只要保佑无灾无难就行,对道、佛分得不是那么清楚。《红楼梦》里直接让“一僧一道”一起出现 ,贯穿全书,可见作者对佛、道是不偏不倚的。

我国有五大宗教,其中道教、佛教流传最广,最有群众基础。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以老、庄的“无为而治”为指导思想。佛教是西汉时期由印度传入,创始人是印度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佛教宣扬来世今生,因果轮回,在南北朝时快速发展,在唐朝发展达到顶峰。一直以来,佛教的发展已经压过了本土宗教----道教。

《红楼梦》全书有一定的宿命论的色彩,契合佛教的教义。但书中道教也占了一半的比重。小说开端安排了一个奇怪的搭档----僧道同行。这一僧一道即渺渺大士,茫茫真人,他们在书中多次出现,均是当头棒喝,指点迷津,警示红尘中的红男绿女,富贵荣华皆幻象,要戒贪戒欲。主旨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幻化顽石

女娲补天余一顽石弃于青埂峰下,偶遇一僧一道在石边谈论俗世的繁华富贵。石头动了凡心,请求僧道带它去人世间走一遭。僧道把它幻化成通灵宝玉,随着贾宝玉的降生,来到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怡红院,经历渡劫。

空空道人----情僧

石头历经离合悲欢炎凉世态后归于青埂峰下。空空道人将石上记录的故事抄录回来,问世传奇。而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改名为情僧,把抄录改的《石头记》改名为《情僧录》。这里,僧道已成一体。

揭示香菱命运

僧道再出现时是甄士隐抱着女儿在街上看过会的热闹,他们预言英莲“有命无运,累及爹娘”。《红楼梦》出现的第一个女儿的薄命已定。

通灵蒙尘

书中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贾宝玉、王熙凤被马道婆作法魇住,命垂一线,此时僧道出现。通灵宝玉被声色货利所迷,已不能“通灵”。渺渺大士持颂曰“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此语富有极深的哲理性。此处甲戌侧批:三次锻炼,焉得不成佛作祖

一僧一道也分别行动,根据他们的行动规律,渺渺大士渡女子,茫茫真人渡男子。比如,林黛玉是赖头和尚要她渡化出家,薛宝钗是癞头和尚给的“冷香丸”的偏方。而甄士隐、柳湘莲是被跛足道士喝醒,飘然出家。“魇魔法姊弟逢五鬼”,僧道出现时,

甲戌双行夹批:僧因凤姐,道因宝玉,一丝不乱。

文中黛玉、宝钗、宝玉对《南华经》的讨论, 惜春红楼梦曲“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均体现着作者看穿看透的观点,佛道并举。

可贵的是,曹雪芹虽然尊佛重道,但也对蠢夫愚妇、空门败类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比如下面这一段,脂批批得毫不留情。

周瑞家的因问智能儿:“你是什么时候来的?你师父那秃歪剌往那里去了?”智能儿道:“我们一早就来了,我师父见了太太,就往于老爷府内去了,叫我在这里等他呢。”

[甲戌双行夹批:又虚贴一个于老爷,可知尚僧尼者,悉愚人也。]周瑞家的又道:“十五的月例香供银子可曾得了没有?”智能儿摇头儿说:“我不知道。”[甲戌双行夹批:妙!年轻未任事也。一应骗布施、哄斋供诸恶,皆是老秃贼设局。]

馒头庵的静虚出家人管红尘事,和王熙凤“弄权”,害死两条人命。马道婆是宝玉的干娘,为了五百两银子要置他于死地。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这就是曹雪芹传递的观念。


淡看云起


红楼梦一书比较偏向佛,因为它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没有嘲笑,没有不喜欢,只有悲悯和包容。它其实体现的是我们生活中的每个人,但凡事都有因果,轮回。每个人背着自己的业(业障)造就着因果,走向下一个轮回。





明月清风本无价


先回答题主问题,红楼梦的主观思想对佛和道都没有推崇,所以哪个都不偏,依据如下。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一座高峰,内容及其丰富,描写细腻,涉及人物众多。对于红楼梦的理解说法众多,甚至专门有研究《红楼梦》的红学学科。清末以及近现代很多学者和文学大家都对红楼梦进行过点评,众说纷纭。

鲁迅说《红楼梦》的价值在于敢于真实描写,没有避讳什么,打破了传统思想和写法。胡适说书里描写了一个坐吃山空树倒猢狲散的自然趋势。毛泽东说红楼梦要当做社会历史看。那么这么多说法,我们到底用那种方法和角度去理解红楼梦呢?

阅读红楼梦等经典文学的方法

阅读一部文学作品要从书中描写的场景,情节,人物关系,人物特征,时代特点,象征意义,作者本身等作为切入点。至于得出的结论,那就要看你站在什么角度去理解,也就是说你自己是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去理解,还是以道家,佛家,辩证法等角度去得出理解的结果,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道家,佛家等等虽然有他的亮点和意义,但是客观上讲局限性比较大,不够全面,容易变成形而上学,说了半天高深莫测,云山雾绕,然后不知所云,没有实际意义。所以我推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角度去认识理解文学作品,这样的理解更有意义。

  1. 场景:场景包括人,物,环境,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背景,就好像电视剧里的群众演员和服装道具。场景描写经常用在文学作品中,表达不同的氛围和色调,有的起到象征意义。比如《红楼梦》第十七回描写大观园:“往前一望,看白石崚嶒,或如 鬼怪,或如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成斑,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场景描写体现了当时的贾府升腾气象,羊肠小径暗示象征了之后的衰亡。

2.情节:情节包括事件,人物,地点 环境。用来表达矛盾与冲突,展现人物关系和性格等等。比如《红楼梦》二十三回大家自己去看,篇幅所限不引用了,书中情节描写了贾府的花,林黛玉,贾宝玉,贾府丫鬟。用此情节表达了林黛玉柔弱性格,贾宝玉的贪玩善良,两人互相爱慕等等。

3.人物关系:人物关系是构造情节的基础,表现现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的必要条件。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关系时导致了后面一系列事情的发生必然条件。贾宝玉,林黛玉前世是补天石和仙草,进入红尘的表兄妹关系,互相爱慕的关系等等,薛宝钗和林黛玉同为金陵十二钗之首,与贾宝玉同样的亲近关系等等。这些关系必然导致矛盾的产生,情节的曲折,复杂的人物关系,产生了丰富的内容。

4.人物特征:主要包括人物性格特征,人物特征体现了情节中各个角色的反应是必然的,是有联系的,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比如贾宝玉性格温和,多情,富有同情心,单纯,没有功利心。林黛玉性格敏感,淡泊,细心,聪明。薛宝钗性格外表凛冽,内心炽热,有野心。这些性格特征导致贾林二人必然在心灵上更契合,但结尾却是贾薛成婚。

5.时代特点:主要指的是当时的社会价值关系,也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同的文学作品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具有局限性和特殊性。比如贾宝玉跟那么多女性有暧昧关系,也发生过关系,在当时的时代下算好的了,待人温文尔雅,多情不绝情,但是在现今时代估计是渣男的代名词。贾与林薛都是较近的亲属关系,但是还恋爱成婚,在当时的时代再正常不过,但是在当今世界伦理发展的情况下,这是不被接受的。不能用现在的时代特征去评判理解这类文学作品,要把自己代入到当时的时代之下去理解。

6.象征意义:文学作品对场景,情节,人物等等的描写,大多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由各种描写去表达文学作品之外的意义,阅读这些文学作品要开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之后要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样才能理解象征意义,也是一般作品的最高价值所在。《红楼梦》通过对几大家族的描写了时代的兴衰,象征着封建文化王朝的没落。对人物的描写,象征着人在时代的碾压之下,无奈与弱小。

怎么避免形而上,得出比较全面的理解。

前面说了,我推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去解读文学作品,因为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出现新的问题,多数新的问题是以前的哲学思想指导不了的,或者解决的不妥当,新的哲学思想是对历史的总结之下对新问题的解决办法,所以更先进。就好比打仗,诸葛亮再神机妙算,运筹帷幄,在面对现在枪械的情况下也注定是要失败。

具体怎么应用,比如对书中描写的道,佛,儒。三者对以前社会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书中开始灵石求道,后来进入红尘历练成为贾宝玉,最后出家当了和尚。这说明面对逐渐没落的 封建社会,道,佛,儒都挽救不了这种结果,道家无为,佛家因果福报,儒家仁义礼智信都没有办法,解救不了主角的悲凉命运,这是历史新旧交替的必然结果。所以《红楼梦》此书我理解为道,佛,儒哪个也不偏,而只有未来才能给出办法。

以上仅为本人浅见,贻笑大方之处见谅,欢迎指正探讨。


盛京杨员外


大道经书玄无上,

胡言一片甚荒唐。

若非道味红楼注,

千古奇谜落汪洋。

旷世经典《红楼梦》问世以来,人们对它的理解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且大家各执己见,众说纷纭。最普遍的理解,认为是部闺阁小说,甚至还.有宫庭秘史之说。甚荒唐!可惜百年间作者的苦心主旨竟石沉大海,不为人晓!

这个千百年的谜底,最终被横空出世的《道味红楼》揭开!作者自信,书中观点可以经历历史考验!正如《百家讲坛》讲座者钱斌教授看过书稿后评价:"这本书中有货,必将是一本‘长销书',只要《红楼梦》在,《道味红楼》就可以在!"

《道味红楼》认为,《红楼梦》本质是部野史版道禅智慧经书,寓玄妙的老庄思想于故事情节,以情入道,怀道传道,普度众生,助世人明大道的智慧,更好地修身举业齐家治国,享逍遥乐境。

《道味红楼》展现了《红楼梦》的思想框架,从其道治经书的主旨思路,解说关键情节,并对书中读者常感茫然的诗词歌赋作独到深刻的解读,让读者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道味红楼》研究发现:《石头记》(《红楼梦》原名)之石,幻形为宝玉之玉,为道家所尚自然之物。《红楼梦》以宝玉作道治思想的化身,历教化社会之腐乱,哀大道之废驰,演奇文以传道。这正是:

通篇有玄妙,

泣泪为世痨。

皆说言情事,

悟道知逍遥。

故云:《道味红楼》后,不看红学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