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在三国演义中,华雄斩杀了很多十八路诸侯,在十八路诸侯束手无策时,曹操手下的武将为什么一个都不上呢?

风吹青竹摇162015807


东汉末年,董卓因战功卓越而备受器重,不久便大权在握。然而,董卓其人有虎狼之心,他不仅弑杀少帝及太后,还专断朝政。董卓的所作所为很快激起群愤,十八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

在《三国演义》中,董卓麾下有一悍将名为华雄,他接连斩杀许多诸侯手下的将领,让讨伐一度陷入僵局,为何曹操却按兵不动呢?

其他诸侯与曹操乃是竞争关系,他们失利,也就意味着曹操得利。董卓势力过大,诸侯不得不联合起来反抗董卓。但是,一旦董卓被诛,其势力就会被重新瓜分。届时,诸侯之间仍要为争抢地盘而短兵相接。在讨伐董卓之时,借董卓之手,削弱其他诸侯势力,何乐而不为。十八路诸侯讨董,董卓之败乃是必然的。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曹操如此行事,反而是明智之举。

曹操此时仅是骁骑校尉,势力尚小,应养精蓄锐。强行出头容易招致猜忌,对他而言并非好事。骁骑校尉是董卓授予曹操的官职。在此之前,有八校尉,由袁绍掌管。但是袁绍无力与董卓抗衡,最终出逃。八校尉也就被董卓所收编,封曹操做了骁骑校尉,职位高于曹操之前的典军校尉。骁骑校尉看似位高权重,其实并没有多厉害,只不过能统兵五万而已。华雄也是骁骑校尉,而且由于诸侯割据,此等官职不在少数。

曹操乃是中央军官,与曹操同行的其他诸侯多是地方太守。乱世之中,雄踞一方称王称霸,远好过就任中央官职。曹操此时尚未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步,仍然须小心谨慎。若是因为对抗华雄而暴露实力,招致他人猜忌,反而不美。

华雄实力不容小觑,曹操怕损兵折将。华雄作为董卓帐下都督,是一员虎将。他偷袭孙坚营寨,并且斩杀其部将祖茂,然后全身而退。经此一役后,诸侯都对他有所忌惮。后来袁术部下骁将俞涉前去应战,竟然不足三个回合便被华雄所斩杀。而韩馥部下潘凤更是不足一合便被杀。华雄如此气势,曹操也不敢托大。他本就在养精蓄锐中,若是得意将领被斩杀,无异于失去臂膀。

曹操作壁上观,也有试探其他将领和诸侯实力的意思。当时的关羽名不见经传,却挺身而出,温酒斩华雄。这让曹操对关羽刮目相看,也让后来他一心想要收服关羽。曹操一向工于心计。此时不出手,是为了看出诸侯手下到底有多少可用之才,以便能日后知己知彼攻克对方或是收为己用。刘备此时虽然声名不显,但能让关羽为其鞍前马后。这一点也是让曹操不敢轻视刘备的原因。

曹操虽然为人奸诈多疑,却对贤能之辈极为看重。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曹操手下已有夏侯惇等悍将。他们并非不能与华雄一战,之所以不出战,很有可能是曹操授意。由此可以看出,曹操确实心机深沉又考虑长远,堪做帝王。


邓海春


曹操手下的武将不上的原因很简单,他们没把握和华雄打,自然只能选择沉默是金,一声不吭了。

华雄虽然出场时间不长,但是根据他的表现,他的武艺水平还是很不错的。

在十八路诸侯起兵反董卓,孙坚为先锋,率军攻打汜水关时,本来是吕布请战前去救援。但是华雄却说“割鸡焉用牛刀”,请缨前往。

华雄一到汜水关,就斩杀了鲍信的弟弟鲍忠,接着又夜袭孙坚大营,孙坚的部将祖茂被华雄一刀砍死。意犹未尽的华雄还杀到联军营前挑战,三个回合杀死了袁术的部将俞涉,冀州刺史韩馥的上将潘凤前去迎战华雄,也是没多久就被杀死。直到关羽出马,才搞定了华雄。

在华雄斩杀的四人里,虽然都没有和其他人交过手,不好直接比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祖茂间接比较一下。

祖茂和程普、黄盖、韩当四人是孙坚手下的大将,程普、黄盖、韩当在后来都有不俗表现。

程普在汜水关曾经输合就杀死了胡轸,后来又几个回合击败蔡瑁,与太史慈大战三十合部分胜败。

黄盖也是数合就击败蔡瑁,两个回合活捉了黄祖。韩当斩杀过张虎、焦触,和曹洪打三十合曹洪诈败,和周泰一起迎战许褚,打了三十合许褚退走。

从三人战绩看, 其水平并不差,大致和太史慈、张辽等人相当,即使有所不如,也相差有限。祖茂和程普等人并列,其武艺应该也和他们接近。但是祖茂在对战华雄时,直接被一刀斩杀,可见华雄的武艺非常了得。

此时曹操手下的夏侯渊、夏侯惇、曹洪等人,不要说一合杀死程普等人,就是击败对方也需要废些力气,面对在外面逞威的华雄,自然不会出来请战。


不沉的经远


曹操当时手底下有6员大将: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李典、乐进。

这几个当中,数夏侯惇最猛,这时候夏侯惇还没瞎,战斗力杠杠的,遇到吕布都敢冲上去,从后文来看,夏侯惇不止一次和吕布交手,对自己武艺很有自信,也很有胆量。所以,如果说曹操手底下的这些人,是让华雄吓住了不敢出战,我认为是不大可能的。

那么,就是曹操故意不让他们出战。为什么呢?

首先,应该是不想提前暴露实力。

诸侯会盟,基本上都带了两三万人,曹操的部队只有五千人,属于比较薄弱的。曹操是会盟的发起者,他支持好朋友袁绍当了盟主,曹操的本意,应该是更多发挥自己的智谋,而不是拿自己的这点家当去拼命。

曹操人少,不起眼,但如果他真让部下出战,夏侯惇出去至少能打平。那么,各地诸侯一看,原来你的部队这么有战斗力,以后有硬骨头你先上!曹操何其精明,绝对不让这种事发生。

另外,容易得罪人。

你看,关羽斩了华雄,刘备得到了什么呢?啥也没得到,反而是惹火了这些诸侯,为啥呢?因为打了诸侯联军的脸啊!

所以,关羽立下大功,袁术反而要把他们赶出去,这群人把面子看得很重,关羽、张飞都是直性子,不懂这些弯弯绕,所以闹了个灰头土脸,费力不讨好。

我们可以看到,在诸侯联军讨伐董卓的过程中,曹操更多是扮演了参谋的角色,给大军出主意。直到最后他的意见不被采纳,曹操也终于冲动了,骂了一句“竖子不足与谋”,然后自己带兵冲了出去,去追杀董卓,在那场战斗中,曹操手底下的这群将领才登场,夏侯惇刺杀徐荣,展现了威风。


历史都付笑谈中


先看这时候曹操手下武将,有乐进,李典,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这便是曹操刚起兵时的初代目,乐进,李典刚投奔曹操,曹操自己还不清楚他们能力如何,自是不问,至于本家兄弟,夏候惇少年杀人,勇烈过人,曹氏二兄弟弓马熟娴,这曹操自是知道,不过哪有人上场就梭哈,又不是周星驰,再说自己亲戚,万一打不过,被杀了,丢的不仅是面子,心里也难受,而且自己十几个盟友,也轮不到自己出风头,一切全看盟主袁绍的表演了。

再看华雄,先斩鲍忠,再败孙坚,威势惊人,袁术手下骁将愈涉自愿送人头,罗贯中用两个字表现,绍喜,袁绍为什么高兴,有人主动出战,不用自己这个盟主黑着脸问人,部下积极性高,自己这个盟主也领导有方吗,谁知愈涉是个菜几,被秒了,然后二傻子韩馥主动为上将潘凤请战,潘凤也是命苦,自己领导话都撂这了:“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自己什么本事,心里没点逼数吗,这个时候,硬着头皮也要上。然后就黄河入海流,泪洒氾水关!

这时候袁绍急了:“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 人在此,何惧华雄!”,这不是袁绍吹牛逼,这是真急了,看着猪猴不肯出力,传出去人家笑话的可是四世三公袁本初,什么垃圾盟主,小小华雄都搞不定。

华雄还真是小角色,诸候们心怀大志,什么华雄都是小角色,我们的目标是杀吕布,诛董卓,匡扶汉室(吞并汉室),华雄,对不起,你不值得我们出全力。

然后我们就看见虎牢关前,面对吕布的赫赫威名河内名将方悦,上党枪神穆顺,北海神锤武安国打了鸡血一样亢奋,(打华雄是可不见你们这么有兴致,是不是看不起我华大都督),基至一方诸候,白马小郎君公孙赞都亲自上场了,真是人比人气死人(我华雄再努力,都比不过人家吕布千分之一,他这诸候都亲自上了,合着我就配个马弓手)。

不过正史中华雄死于孙坚之手,三国演义主要是为了给二爷加战绩,华雄越牛逼,诸候越low,关二爷的光环越闪亮。




老白的历史课



沂水关外,华雄一路过关斩将,一斩鲍忠,二斩祖茂,三斩潘凤。十八路诸侯见者,皆不愿举荐部将出战华雄。盟主袁绍无奈感叹道“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催军未还,得一人在此,岂容华雄施威哉!”


袁绍为何发此一叹?

第一,维护袁盟主的尊严,不是我手下没有精兵猛将,只不过我上将催军未还,如果他们有一人在,区区华雄不在话下。

第二,抱怨各路诸侯包藏私心,不肯为讨董出力。


十八路诸侯,虽然名义上联合讨董,名义上要匡扶汉室,实则各怀鬼胎,各自争夺地盘,彼此都防备着对方。看起来声势浩大,实则一盘散沙。所有人都希望利用别人的力量去消耗董卓的实力,然后坐收渔利。

本来凭孙坚之力就可以击败华雄的,程普一度斩杀华雄副将胡轸,威震沂水关,打得华雄都不敢下关。不想却被自己人袁术算计,使得孙坚粮草不足,在被烧掉了仅剩的一点余粮的情况下,众将士不战自乱,不战自败。导致孙坚在仅剩数十随从逃跑的途中,被华雄提铁骑赶上,十余合击败,完全是输在了心态。


按武力值来说,华雄一定不是孙坚麾下第一上将程普的对手。看程普沂水关的精彩表现,原文如下:

华雄副将胡轸曰:“某下关必斩孙坚首!”雄与兵三千,排列出关。坚见胡轸出马,却欲自出。程普飞马挺矛,直取胡轸。斗不数合,程普刺中胡轸咽喉,死于马下。一阵直杀上关,关上矢如雨下。

华雄见副将死了,压根就不敢下关厮杀。反而是程普勇不可当,一阵直杀上关。如果华雄有把握击败程普,肯定会出关厮杀,而不是窝起来射箭。


所以!孙坚之败,就是败在了这些诸侯们的手上的。这些人不但不愿意出力讨董,而且也不希望孙坚因讨董强大。


剿除国贼大战在即,袁绍的上将颜良、文丑为何不在讨董战场,难道真的只是崔军未还?那么韩猛、淳于琼又去了哪里?韩馥的第一上将真的是潘凤吗?那么张郃、鞠义二将又去了哪里?曹老板麾下有夏侯惇、夏侯渊、曹洪、曹仁、乐进、李典六员猛将,为何联盟会场上从来不见踪影?

还有西凉马腾,西凉军以骁勇著称,难道马腾麾下就没有精兵猛将吗?另一个是公孙瓒,公孙瓒是当时天底下的第一大诸侯,袁绍都不敢与他争雄,他手下会没有能人吗?

这些将领都去了哪里?真相只有一个,他们都不在讨董战场,被自己的主公留在了后方,去为主公经营地盘,顺便调集兵力,准备下一场战争,去接收胜利的果实。

所以!当华雄无限嚣张叫阵的时候,十八路联盟军中,甚至连一个能撑得住场面的大将都没有。因此!在众人束手无策之际,关云长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就主动站了出来。然后“温酒斩华雄”一战闻名天下。


爱尚文史


我们只按照《三国演义》这本演义小说来讨论,曹操在书中一世奸雄,他怎么可能让自己本来就不多的部将出阵去为18路诸侯战华雄呢,这与曹操自己的利益不符的。

曹操自刺杀董卓失败,逃离洛阳后,历经艰辛才逃回自己的老家,组建了一支反董的队伍,其实他此时的实力并不强大,手下部将也多是些自己的宗族兄弟,曹仁,曹洪,夏侯惇等人,曹操拉扯起这么一支队伍很不容易,可以说是砸锅卖铁。

曹操带着他的宗亲队伍来参加袁绍会蒙的18路讨董诸侯,从实力上来说,曹操其实是没有资格的,自己要地盘没地盘,要兵力没兵力的,他能够在18路诸侯占有一席之地,完全靠两件事情:

1、曹操因为刺杀董卓,名声大震天下,曹操作为一名朝廷中、低层官员,能够在都城洛阳刺杀董卓,足以让天下诸侯记住了曹操,并且曹操的家世算在东汉末年有一定的知名度,重要的是曹操逃离洛阳后,想各路诸侯透露他带有汉献帝的口诏,令天下诸侯军民讨伐董卓,匡扶汉室。

2、曹操和袁绍是发小,从小光屁股长大的朋友。

那么曹操带领着他的队伍加入18路诸侯如果从实力来说,他绝对是打肿脸充胖子,但是一代枭雄利用自己的刺董光环以及皇帝的口诏,足以让他受到各路诸侯的重视,至少能承认他是一方诸侯。

是不是诸侯,有没有实力,别人不清楚,曹操能不清楚吗,作为《三国演义》小说里的最大反派人物,他的阴险狡诈是直接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的。

18路诸侯遇到董卓的大将华雄,折损了各路诸侯几员大将,大家都束手无策,曹操为什么不派出自己手下的猛将出阵呢?

曹操不傻,这种所谓的倒董联盟,其实大家都是各怀鬼胎,大家都带着自己的目的而来,袁绍、袁术兄弟俩其实就是为了抢董卓的位置,马腾,公孙瓒等人领军而来其实为了扩展中原势力,侵占地盘而来。

遇到了强敌,肯定是谁想得到最大的利益者最着急,曹操这种座山观虎的态度以及心如明镜的观察是绝对不可能出头来冒损兵折将之险的。其实持有曹操这种态度的还有另外一路诸侯——

东吴孙坚

从曹操当时的队伍实力,以及自己奸雄本色来看,他绝对不会去做那个出头鸟,更不可能拿自己有限的实力去为一盘散沙的18路诸侯打前锋的。

既然谈到曹操不会派出部将出战华雄,一定会就提到后来关羽出战,温酒斩华雄的千古佳话了。为什么刘备派关羽出战呢,刘备为啥要冒这个风险呢?

刘备与曹操此时的地位是完全不同的,他本是一介草民,关羽卖枣,张飞卖肉。兄弟三人恰逢乱世想有一番作为,无奈既然无名声,又没本钱,刘备带领兄弟三人来参加18路诸侯,本身就是投机,最多顶着的是皇室后裔的身份,来会盟的时候让所有的诸侯看不起,甚至连坐的机会都没有。


刘备需要一个机会让天下诸侯认识自己,这是他捞取政治本钱的最好的机会,所以他才令关羽出战,当然刘备还是非常清楚关羽的实力,斩个华雄是完全没有问题。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老话说得好,《三国演义》这本小说既看权谋,更看人性!


沉墨I方之城


因为这个是在三国演义里的,那我们就按三国演义的逻辑里来讲。

我们来看看,曹操在这个时候手下都有哪些武将,三国演义,明确说的,有乐进,李典,曹家宗族,有曹仁、曹洪,夏侯宗族的,有夏侯敦,夏侯渊,由此可见,曹操此时的武将,不算多,也不算少。

有些人会问,那徐晃,典韦,许褚这些人呢?这些人有的暂时还没有上场,有的还在其他诸侯手下,还没到曹操这边来。

那我们来看看曹操的兵力如何,曹操在卫兹的帮助下招兵买马,而曹家、夏侯家各带一千兵马相助,可以大概知道曹操的总兵力应该在五千至八千左右,不到一万。

而其他路诸侯,要么是郡太守,要么是州刺太多,基本都在一万以上,两万的也有,三万的也有,比如袁绍,所以总的来说,曹操的实力相比比较差。

那我们再来看看都有哪些诸侯的武将上场了,最开始是孙坚是前部,但是鲍信不服,就派弟弟鲍忠先挑战华雄,被华雄斩杀。

孙坚带着四员大将:程普、黄盖、祖茂、韩当来挑战,结果呢?本来程普杀死胡轸取得首胜,袁术嫉妒孙坚,没有及时给孙坚发粮草,最终华雄偷袭孙坚军,最终祖茂战死。


袁绍说,鲍信输了,孙坚也输了,大家说说看,该怎么办?大家都不说话。没多久,传来消息说,华雄前来挑战。

这时候,袁术部将俞涉出来,前往挑战,不至三个回合被杀。

接着,韩馥说他有武将潘凤,可以斩华雄,但是没多久,潘凤也被华雄斩杀。

这个时候,大家都比较吃惊,华雄这么厉害?袁绍说:可惜呀,颜良与文丑没在,否则就不怕这个华雄了。之后,关羽就站出来说,他可以斩华雄。

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出战的诸侯的实力都比较强,而曹操的实力相对比较弱,而华雄的武艺高强,曹操不敢让自己的爱将,尤其很多是自己的亲戚,前去冒险。

很多人说曹操在保存实力吗?其实也并非如此,因为不管在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真心讨伐董卓的只有曹操与孙坚两人,他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所以曹操只是不想让自己的武将白死而已。


历史简单说


如今网络上莫名出现了一个梗“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用来形容某人不自量力。这句话的出处,在罗贯中老爷子所著《三国演义》之第五回,这一回中出现了两个后世乐道的名场面,分别是关公温酒斩华雄和刘关张三英战吕布。华雄此人,在整部小说中的戏份虽然不多,且主要作用是作为炮灰衬托关二爷,但就他的表现而言,足以称得上是一个高级炮灰。

当时,十八路诸侯组成联军,盟誓讨伐汉贼一代目董卓。没成想董太师反客为主,先发制人,在击败了十八路诸侯联军的先锋孙坚之后,董卓帐下名将华雄率领西凉军的先头部队率先抵达了虎牢关下,向 十八路诸侯联军发起挑战。华雄作为董卓帐下的大将,果然名副其实,此人先凭借一己之力击败了孙坚,斩杀了鲍信和孙坚手下的江东名将祖茂,并且夺取了孙坚的兜鍪(头盔),之后带领大军来到虎牢关下,向联军挑战。

首先请求出战的,是袁术手下的将领俞涉,此人名不见经传,贸然出站,必然要领盒饭。果然,俞涉不负众望:

绍喜,便著俞涉出马。即时报来:“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

这就是年轻的代价。见此状况,太守韩馥说出了那句经典台词:“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潘凤不愧为上将,与华雄交手的情况果然要好于俞涉:

潘凤手提大斧上马。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

上将军好歹 多撑了会儿,“不多时”才被斩杀,显然好于“不三合”。

见此情形,众多诸侯皆大惊失色,袁绍也开始感叹:

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

话还没说完,本章主角关二爷请战,在关二爷强大的气场之下,华雄没撑几个回合便领便当了,这便是著名的温酒斩华雄。

整个过程,诸侯联军一共三名将领出战,分别隶属于袁术,韩馥和刘备。奇怪的是,作为一方诸侯的曹操,居然没有任何动作,他手下的将领没有一位请战,在“众皆失色”之时,曹操似乎在跟着众人一同失色。那么,为何曹操不派自己手下的将领去迎战华雄,在诸侯之中立威呢?

实际上,当时曹操的手下,人才是有限的曹营为后人称道的猛将,如许褚,典韦,张辽,张郃,此时都还不是曹操的部将,曹营将领,仅有夏侯兄弟,曹氏兄弟以及李典和乐进,这些人中除了夏侯惇的单挑能力稍强外,其余都不是以个人武功著称。自然,在面对连败孙坚,鲍信,斩杀祖茂的华雄面前,这些人不敢轻易出战。

当然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曹操看透了十八路诸侯联盟的本质,他压根不想出全力。孙坚的前锋部队,一开始连战连捷,但毕竟人数有限,于是孙坚派人告知袁绍,现在形势一片大好,请继续派兵,一鼓作气消灭董卓。然而,袁绍丝毫没有行动,使得董卓有了充足的反应时间,调集大军击败孙坚。可见,十八路诸侯,虽然号称联军,但实际上各自心怀鬼胎。

再者,袁绍作为诸侯盟主,在讨伐董卓如此重要的军事行动中,颜良文丑两位名将居然一人都不带来,“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可惜有什么用?以颜良文丑的能力(文丑曾与青年赵云大战数十回合),解决华雄必不困难。可见,诸侯,包括袁绍在内,都在保留实力。因此,有理由怀疑,韩馥所谓的“上将”潘凤,水分究竟有多大?

曹操或许就是在此时,彻底看清了所谓的诸侯之嘴脸和能力,或许也就是在此时,原本只是想做“汉征西将军”的曹操,有了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大家都保存实力,那曹操自然不会去傻到去自己消耗实力。因此,曹操也随着诸位诸侯一起“大惊”起来,大家一起演戏。反正以诸侯联军的势力,即使打不倒董卓,求个自保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因此,曹操部将,无一请战。


庭州行者


十八路诸侯围攻董卓时,曹操刚回乡募集乡勇招兵买马而来,羽冀未丰。身边既无一象样的谋士,武将只有夏侯惇、夏侯渊、及曹仁曹洪兄弟。并无一成名之将,可谓未知虚实,不敢轻用。

实乃十八镇诸侯之中最弱的一个。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他必须审时度势,谨慎行事。保存实力,便是保全亡命天涯,无处栖身的自已。当见到华雄短时内轻易斩杀了已然成名于一方的俞涉和潘凤,心中自然对华雄的武艺有所忌惮,更不会使夏侯惇等轻易涉险。所以当其听闻作为马军之末的马弓手关羽请战,管你三七二十一既未见过关羽武艺如何,便力排众议怂恿关羽出战。关羽若胜,以解燃眉;关羽若败,于已无损。

这正符合“世之奸雄”的性格特点与所思所想。否则,若是华雄再多活五年,曹操羽冀丰满,麾下猛将云集典韦许诸张辽徐晃张郃夏侯惇之辈时,曹操必如迎战文丑来犯那样发出接战怒吼:文丑乃河北名将,谁敢擒之!迅有张辽徐晃猛将双出!

所以,为帅者,成事皆赖人才之丰也!势单则力薄耳!

我想,这就是曹操当时所虑之因。





风从东方来163590821


《三国演义》这部经典的小说被称为了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在这部小说中,曾经讲过这么一段故事,那就是在十八路诸候去讨伐董卓的过程当中,遇到了一个很强大的阻力,这个阻力就是董卓手底下的得意将领华雄。

但是话说回来这个华雄虽然强大,但这十八路诸侯也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先说到其中最强的袁绍,在他的手中何止有上万的兵马,还有颜良文丑这两员无双大将,想要对付一个小小的华雄那自然是不在话下。

在说到实力其次的曹操,他手下的猛将可以说是数不胜数,随便搬出来一个那都是可以吊打华雄的存在。可是,为什么它们这两股势力都不出手,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华雄一直在它们面前杀人呢?

要说到袁绍,他不派自己人上去是为了好面子,也为了好好看一下其它诸侯的实力,毕竟他坐上了主位,总不能随便来个人都交给自己对付,那么曹操呢,他为什么也不派自己人上去呢?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为什么要派人上?那些派人上去的诸侯,无非就是为了一个好名声,想要在众人面前干掉华雄,然后好好的装一个逼,显得自己有多么多么的厉害样子。因为,它们这十八路诸侯联盟虽然说是一个联盟,但实际上内部根本就不和谐,基本上个个都是心怀鬼胎,就连一个可以推心置腹的盟友都没有。

他们也都想着,能够依靠自己的实力去为大家斩杀华雄这个难对付的武将,用来证明自己的武力,也可以提升大家对自己的威望,这样就能够在众人当中获得更高的话语权。但是曹操很显然就不需要这么做,因为他本身就是依靠刺杀董卓才逃出来的,并且手中还握有讨伐董卓的檄文,再加上他自身的兵马实力到底如何,大家心里都有数,也很有威望和话语权,所以并不需要刻意的来表达什么。

甚至可以说,在众人的眼里,曹操的势力都是一直都是不弱于袁绍的,因此曹操在众人的心中早已有了很足的威望,所以曹操在这个时候还派人去的话,就会让其余的人少了一次提高威望的机会,也会让别人对他产生反感。

所以一般像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曹操无论如何都不会去做的。还有一点就是曹操本人的性格,他属于是那种城府极深、心机很重的男人,所以他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考虑到切身的利益。就比如他不让自己的将士们上,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趁此机会看看别的诸侯的实力,也能从中找出它们的弱点。

为了看清袁绍的实力,曹操当时还特意说了句要袁绍派人上,结果这个要求很快就被袁绍以“自己的大将颜良文丑都没有来”为由给拒绝了。所以说,当时曹操之所以不会派自己人去战华雄上,除了他没必要这么做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希望借此看一看别的诸侯的实力。

至于现在有很多人都说曹操不派人上,是因为他当时还打不过华雄。其实关于这个回答确实是有点缺少认知了,当时的曹操手底下就已经有好几名出名的大奖了,就比如说曹仁还有夏侯惇等等,它们几个可是连张飞这种都能大战好几百回合的存在,打个华雄恐怕没什么问题。

而且当时它们两个也确实有提过这个请求,只不过全部都被曹操给拒绝了。据说这个要求它们两人还不止提过一次,毕竟在它们两人的眼里,华雄就好像是一个跳梁小丑一样在它们面前耀武扬威,这让它们两有一种不打败他就很憋屈的感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