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中国没有占领泰国、缅甸那些地区,反而要北上抢夺蒙古等?

鲁世荣


先亮答案,地处亚洲东部的中国,自古以来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没有没有必要抢夺周边小国的弹丸之地,至于蒙古(包括内蒙古)本就在中国的大国体系范畴之内。



自古以来在地理位置上中国有着天然的屏障。西北有帕米尔高原,西南有喜马拉雅山脉,北有沙漠戈壁与大草原,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可谓是自成一个大国体系。所以古代的统治者们一直以保全这片疆域而作为考量一个帝王合格与否的标准,这里不得不提到封建王朝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嬴政,自秦之后的国家大一统思想根深蒂固,更是坚定了这一观点。



在历史上并不是没有想过占领泰国、越南、缅甸这样的想法,也不是没有做过。唐朝、明朝、清朝的封建统治者也都试过,只不过很大程度上都是被自然条件所限,就像我之前说的那样有天然的屏障作为阻隔,即便不惜一切代价能打的下来,那又能得到什么实际的好处呢?每年朝廷拨款养着这些落后的蛮人,倒不如让它们臣服年年纳贡的强。



北边的蒙古算是个历史遗留问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古人们就考虑到了北边的游牧民族,所以修建了长城作为防御。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把北边的长城才连接到了一起,抵御北方边患。北方的游牧民族不同于泰国、缅甸国家的是:第一是地形因素,很容易跑到中原抢上一波就跑,反正人家腹地大跟你打游击你也奈何不了人家。第二就是性格差异,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明显是好战的战斗民族,不仅野心极大而且战斗力也很强。



汉朝只是击败匈奴,并没有臣服匈奴。要说真收复蒙古时那是在元朝时候,毕竟元朝统治者本身就是蒙古人。清朝时更是设置了乌里雅苏台将军,专门对蒙古地区进行统一的军政管理,从此蒙古/内蒙古便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是头条原创作者纳兰轩若,欢迎互动)


纳兰轩若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其实是非常大的话题,我只说一点。

中国古代不是没有能力征服泰国、缅甸这些地区,只是没有这个必要。

除了军事、政治、经济等等原因以外,主要就是中国人受不了瘴气。

所谓的瘴气,其实就是各种传染病。

泰国、缅甸、越南在古代边境几乎没有什么开发,都是大量的丛林。

这些丛林里,有着无数虫蚁,传播各种恶性传染病。

且不谈几百年前的古代,仅仅抗战期间中国远征军,数万人走入缅北野人山,因为传染病导致死了一半的人。

这些传染病包括:恶性疟疾(服用普通疟疾药无用)、登革热、霍乱。

这三种病在古代都是极为可怕的,尤其霍乱还会传染。

这三种病,在古代也是基本无法治疗的,得了以后都靠个人抵抗力。

缅甸人或者泰国人,因为祖先不断感染这些疾病,抵抗力弱的就死了,活下来的就具有一定免疫力。

所以,同时感染疟疾,缅甸人也许没事,中国人直接就死了。

中国在这二三百年,曾经多次攻击缅甸。在元代,蒙古人占领了缅甸北部,但统治只有二三十年,就因为不断因传染病大面积死人,被迫撤走。

清代的清军也曾经多次攻入缅甸,一度打的缅甸军队落花流水。但因为传染病原因,病死的比战死的还多,连主将都病死了。

最终,被迫和缅甸达成停战协议,最后也撤走了。

说白了,对付不了传染病,也就不可能染指这些地区。

就像古代中国人,根本无法适应雪域高原,不能大规模移民西藏一样。


萨沙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明明是越往南气候越适宜,条件越优越,为什么中原王朝要不断向北开拓疆土,向游牧民族扩张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几点:

1、扩张蒙古不为土地,而为安全

从春秋时期开始,北方的游牧民族和中原文明的冲突就开始白热化。前664年,齐桓公兴兵救燕伐山戎,消灭山戎;

战国开始,匈奴逐渐强盛,并在秦汉之际达到极盛。此后中原王朝开始了和匈奴长达130多年的战争;

匈奴被赶跑后,鲜卑成为蒙古高原的主人;

鲜卑南下建国或,柔然成为北方的霸主;

在柔然和西域的高车打得不可开交时,柔然的打铁奴隶突厥趁机崛起,雄踞漠北;

唐朝消灭突厥之后,回纥一度成为草原的占领者;

辽国时,经营蒙古高原长达200年;

12世纪开始,蒙古崛起,并在1206年建立蒙古汗国,在1271年建立元朝;

在中原王朝不断更迭的过程中,北方的游牧民族也如走马灯一般的轮换,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的冲突贯穿数千年历史!

之所以中原王朝不断和游牧民族死磕,是因为游牧民族的强大极大地威胁了中原王朝的安全。中原王朝主动进攻蒙古高原,不是为了得到这里的土地,而是为了消灭这里的游牧民族,减轻甚至消除中原王朝的外在威胁。

事实上,中原王朝特别是汉家王朝一直没有找到有效统治蒙古高原的手段,所以中原王朝也不可能保持对这里的有效控制。唐朝在东突厥故地设置安北都护府,统治漠北地区不到50年时间。

相比之下,缅甸、泰国等对中原造成的威胁微乎其微,所以中原王朝很少进行主动的征讨。

2、中南半岛山高林密,难以平定

中南半岛包括缅甸泰国地区,之所以中原王朝难以平定,一方面是因为中原王朝以农耕文明为主,对向外扩张缺乏内生动力;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南半岛山高林密,根本就难以征服。

中南半岛和我国的云贵高原相接壤,山水相连,我国境内的横断山脉向南延伸到整个中南半岛,使中南半岛地形崎岖。再加上这里的纬度基本都在北纬30度以南,所以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在中南半岛生长着茂密的森林,这使得中南半岛呈现出山高林密的特点。

宋朝流放犯人的地方,不是宁古塔,而是海南岛,相比于北国的冰封,南国的瘴疠更能要人命!

而中南半岛,和海南岛的纬度差不多,所以瘴疠只能比这里更严重,中原大军南下征讨,瘴疠造成的非战斗减员更加严重!

抗日战争期间的第一次远征军作战,在远征军穿过野人山回国途中,缅甸的原始森林给这些抗日英雄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在这样的条件下,即使中原王朝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征服了这里,也难以立足。因为对于农耕文明为主的中原王朝而言,这里并不适合直接发展农业生产。

我们知道:随着气温的升高,分子会更加活跃,加上多雨的气候条件,土壤中的养分流失严重,土壤会呈现出酸性的特点。中南半岛因为热带雨林气候,气温高且多雨,所以土壤水分流失严重,土壤呈强酸性,颜色为砖红。

这样的土地,除了种茶树,并不能直接发展农业生产,所以征服这里,需要对土地进行艰难的改造,将土壤中和成适合种植水稻的水稻土。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劳民伤财的过程!对于中原王朝而言,这些工作就是得不偿失的!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人类争夺资源、人口、土地而发动战争,这是一种原始的欲望。这种欲望,除了获取更大的安全感和保障之外,也裹挟着,统治者的欲望和文化基因。

中国儒家文化,相对来说,已经弱化了这种欲望,但是,在王朝强大的时候,还是会以天朝上国的尊严受损,不断地对周边地区用兵。

但是,在冷兵器时代,决定一个国家的强大,除了军队、人口、后勤供给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气候和环境。

在古代,人类最大的敌人,是自然环境。在科学技术、医疗技术落后的时代,极寒的天气、戈壁沙漠、热带丛林,都是人类生命的极限之地,何况大规模用兵。那个时候,人类还难以战胜酷热的热带雨林,沙漠,以及冰雪。

人类文明,以及人口,大多生存在亚热带、温带地区。越是靠近两极和赤道地区,相对来说就落后很多。这些地方,大多以原始部落,或者以原住民建立的国家为主。

外来民族和文明,也曾经入侵过,但是大多数,都失败了。似乎只有当年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地区成功。

中国汉族政权,也是如此。强大的时候,也北上南下过。但是,却从来没有真正占据过蒙古高原,也从来没有真正占据过东南亚。虽然有时候打赢了当地的政权,但是过不了多久,又会失去控制。

即使一个朝鲜半岛,中原王朝强大如隋唐时期,隋炀帝三征高句丽都没解决问题,李世民亲征,也没捞到多少好处,最后还是唐高宗时期的李绩,平定了朝鲜半岛。并不是高句丽厉害,而是因为气候寒冷。他们知道,这些南方人的痛点,只要扛到冬季,就会自己退兵了。

蒙古高原,不仅冬季大雪覆盖,天气寒冷,更是骑兵的天下。中原农耕文明的军队,在这里更加的被动。因此大多数时候,都是处于守势,以送钱送女人送粮食送盐铁安抚为主。每次强大时,都只有短暂的胜利,但却无法做到长期占据和绝对优势。

至于南方,譬如越南,元朝、明朝、清朝,都曾入侵过,占据了越南北部,但越南南部,一直都没有拿下来。汉军明军元军,包括清军,最终被当地的热带雨林和游击战打败,退了回来。就像当年的越战时美军一样,不败而败了。

缅甸也是,历史上也打过很多次。清朝在乾隆时期,缅甸之战被列入乾隆朝十大武功之一。但实际上,也只是打个平手,死伤惨重。其原因,就是因为太湿热,蚊虫太多,北方的士兵,瘟疫流行,水土不服,伤病损耗太大。加上粮草运送困难,即使清朝大量使用了火炮,火器,仍然不得不退兵。


三生有画


福垊以为:神州气候宜人,北边荒寒,南边热。故而北边的总南下,南边的想北上,幸运的是我们这中间的总比南边的大还强,不幸的是我们安北在历史长河中如同昙花一现。

福垊认为:神州最神的时候是胜北的时候!不神的时候是败北的时候!北方永远的心腹大患,靖北方,秦汉唐!

福垊观察历史发现,明白了大多时候神州北伐而不南征。现总结有三,说明之。

【势均力敌——抗北抚南】



因为北方苦寒,在艰苦的环境里,狩猎骑射,北狄历来是战斗的民族。尤其他们对中原物华天宝的垂涎,自是不断起兵戈。南方是后花园,北方乃卧榻侧。故而对于南方一般都是招抚,他们也都给面子朝贺臣服。抬手不打笑脸人,北边有心腹大患,你对南方说率土之滨不是让自己难受吗?建立宗藩关系,确定后花园的稳定 才能决一雌雄。

【敌强我弱——败北殃南】




可很多时候却是铁骑(qi)南下。神州朝代若非太弱,一般以送女人送金钱甚至让地保平安,然后是皇帝报仇,数十甚至上百年不晚。然而更多的是:犬戎灭周、五胡乱晋、金灭北宋而造成偏安一隅甚至称臣于北方。更严重的则南宋、明朝灭亡。然后战斗民族的北方,继续向南。

【敌弱我强——安北并南】

秦朝夺的河南地(非河南省,乃河套以南之地),然后南下。两汉中期及唐中期。南匈奴投降,北匈奴遁逃。东、西突厥先后灭亡,以大都护府统辖之。然而由于云、贵地区,缅、泰国家地势复杂在汉唐他们也只是纳贡称臣。



郑信

元朝直接吞并缅甸、明清还有缅甸边界战争。泰国吞武里王朝的开国者是华裔郑信(泰名达信1734.4.17—1782.4.7),其父郑镛乃潮州府澄海县华富村人(汕头市澄海区上华镇人)。

特别值得福垊一提的是明朝1394年后在云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云南省)下,设立的三宣六慰。



三宣指南甸宣抚司、干崖宣抚司、陇川宣抚司(初名平缅宣抚司),六慰指车里宣慰司、缅甸宣慰司、木邦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孟养宣慰司、老挝宣慰司。

近似于汉唐的都护府,马楚的都誓府。在元朝、明朝时缅甸、老挝、泰国北部,还有整个越南都属于大明领土,遗憾的持续的时间都不太长。


福垊


讲道理,古代中国对于北方蒙古大草原、东南亚的热带丛林都没什么兴趣!

中华文明的主体部分是农耕文明,发源黄河流域,逐步扩散长江流域。长江和黄河流域土壤肥沃,适合农业生产,因而构成了封建王朝的核心疆域。

中国的封建王朝,自西汉武帝以来深受儒家文化的侵染,侵略性并不强,只要自己的核心疆域不受到威胁,只要自己的面子不受到侮辱,一般不太会主动去惹事!


我们先来看一下北方的蒙古草原!

蒙古草原及其以北的地方主要是以草原和荒漠为主,气候干燥寒冷,并不适合农业生产,中原王朝对于这些地方一点兴趣都没有。别说是中原王朝了,那就是那些南下的少数民族,也不愿意回去了!

在大草原生活的是游牧民族,马背上的民族,生产力不高,但侵略性比较强。中原大地上物产丰富,这些游牧民族是看在眼里,馋在心里,没事就要过来抢一波,野心大一点还想要来统治这片大地。

从秦汉时期的霸主匈奴开始,到南北朝时期的鲜卑,到隋唐时期的突厥,然后契丹、女真、蒙古、满洲等游牧民族依次崛起,对于中原地带垂涎三尺。而这种现象,基本上贯穿了整个封建时代。

中原王朝没办法啊,想要保护自己的核心区域,那必须要增加在北方的防御,最好的就是把这些游牧民族赶走,赶不走也要把他们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


我们再来看东南亚地区

东南亚地区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以热带雨林为主,气候炎热多雨,放在当时来说也是不太适合农业生产的,中原王朝对于这样的地方自然也是没有半毛钱关系。

东南亚的土著是棕色人种,皮肤偏黑,主要以渔猎为生,智力的发达程度远不及华夏民族;

而随着秦朝大将赵佗开辟岭南,自立为王,势力范围达到了现在的越南一带,因而有不少来自中原王朝的人迁徙到了那里。

总体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东南地区和中原王朝的关系并不算密切。一方面是由于东南亚地区发展程度较低,另一方也是由于东南亚和中国的岭南地区地势崎岖,丛林密布,对于中原王朝的核心疆域也构不成啥威胁。

反过来说,中原王朝不论是骑兵还是步兵,都不适合在东南亚这样的丛林地带作战,去了也不一定取得什么好果子吃,所以中原王朝对于东南亚,也是没啥胃口。


小镇月明


历史上中国向蒙古高原攻打根本是被迫的,从匈奴、鲜卑、突厥到蒙古,无不给中原王朝(当时中国)带来过严重的威胁,强大的秦汉时代都给中原带来困扰,危害边民的生命财产,后来汉族的晋政权衰落时,在中原建立政权的就有匈奴、鲜卑,后来此二族自愿汉化,其故地的突厥南下唐高祖曾欲迁都,幸而唐太宗将其灭之,这已属于收复不属于扩张。因为匈奴和鲜卑在六世纪末以后已成为汉族先民,隋唐的头两个皇帝都有一半鲜卑血统,蒙古高原已属于中国固有领土。

至于南方的缅甸和泰国等地中国不纳入版图,那是中国在南方并没有什么能威胁中国生存的强大政权,中国的战略是维护云贵高原和岭南(五代以前包括越南)与中原的统一,从来没有把中南半岛国家纳入版图的想法,只要求臣属中国为中国屏藩,只有蒙元有此野心,但也只做到迫使这些国家称臣纳贡,连分离出去的安南也收不回来,中国与中南半岛的战略态式只有东汉前期是最好的,即维持云南在今缅甸东部边界以及交趾、九真、日南三郡深入越南南部,其它朝代都在不同程度地搞战略收缩,如侯景之乱以后,中原丧失云南,隋朝收回,唐中期(750)再失,形成南诏国,东汉后期林邑(汉朝象林县,五代后更名占城)自立,南朝时尽陷日南郡,五代后期安南又自立形成越南国家,中国想解决自家的分裂割据都疲于奔命,哪有闲暇去搞征服泰国缅甸老挝的军事行动。


汉宣清乾丽水


这要从当时的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说起,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是从平原经济发展起来的,夏商周到春秋战国,都是在平原地带围城逐步对外辐射发展,国君就住在城里。秦始皇统一中国到每个朝代的发展,期间不断拓宽疆土,中国面临北方西北东北游牧民族的入侵,国家分分合合,民族融合不断发展,疆土在清朝拓展到相对较大且能建立了有效统治水平。古代称岭南一带为南蛮之地,更别说贵州云南缅甸这些地方了,华南包括中南半岛属于热带亚热带,穷山恶水出刁民,古代建立起对两广的统治后,成为犯人的流放地,犯人一旦被流放,因为夏天热,吃不习惯,水土不服基本几年回不去就病故。北方靠近政治中心,经济发达,容易修路,交通较好,不像南方,天气炎热,崇山峻岭,不通路,唯有走水路,森林里凶猛动物多,毒蛇也多,南方人少而分散,对早期王朝基本够不成威胁。皇帝对缅甸包括中南半岛自然用兵少,如果真想占领或许真下决心也可以占领,但是成本很大,对王朝负担太重。但是到了宋朝后,中国经济发展开始渗透到长江以南,华东江苏浙江安徽福建一带发展迅速,到了明清,广东也发展起来,此时期的科举状元基本出在南方,北方经济文化逐渐比不上南方。中南半岛包括缅甸属于热带地区,经过云贵高原才能到达,古代不像现在有空调,依靠北方的兵很难建立有效统治,只能依靠当地人适应气候建立统治,鞭长莫及加上中国古代皇朝拓展疆土基本上是先防御最后确实受到威胁太大才决心用兵灭了对方,中国历史上不是一个爱好侵略的国家,对领土的渴望不像俄罗斯强烈!


端坐的虎


一个国家对外战争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抢夺资源,土地粮食人口都是在农耕时代最重要的资源。

二,消除安全威胁,当周边国家对自己造成安全威胁时,最有效的手段是先发制人消灭对方军事力量。

三,为了国家尊严和荣耀,对那些敢挑衅国家尊严的给予惩罚并威慑他人。

中国在古代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对外用兵最主要就是消除安全威胁和尊严。

中国自古讲究尊卑有序,春秋时诸侯三不朝王者六师夷之。汉朝时西域各国经常挑衅中国,所以有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后续各朝各代只要周边小国称臣进贡不仅不会遭到中国的军事打击还会得到军事保护。

然后就是消除安全威胁。兵贵神速,在令兵器时代,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是最难对付的。又时常利用骑兵优势骚扰中国北方边境,中原积弱时北方游牧民族又喜欢大举入侵中原。从战国时代到明朝修建长城都未停止过,所以如何消除北方威胁是每个朝代最重要的事。各朝各代都是在鼎盛时寻求与北方游牧民族决战欲求一举消除北方威胁。秦朝30万大军防御北方,汉朝卫青5次远征漠北一举消除边境威胁,唐朝平定中原后立马调兵攻击北方游牧民族。

而南方发展比较晚,秦汉史广东一带都没发展起来,自然不能形成对中原的威胁和挑衅。南方多沼泽和雨林人口稀少,对中国古代的科技来说,开坑南方过于艰难。又没有人口资源。所以中国统治者对南方不大感兴趣,更不可能去大举征伐。而对北方防御需要时常主动出击,所以给人感觉中国古代对北方时常用兵。


洛北


漠北自古以来就从属于中原,蒙古人是后来迁入漠北的,而且蒙古人迁入漠北的历史并不太长,所以不存在中国抢夺蒙古,而是外来移民闹分裂。例如阴山河套地区古称九丈原,是三国时期名将吕布的故乡,当时可没住蒙古人。

中原王朝伐漠北,一为朝庭安全,二为平定叛乱。当中原掌控草原时,通常是草原繁荣安定时期。一旦草原脱离中原撑控就意味着战乱、贫穷。

古代中原政权是中原人当道,中原王朝对华夏南方都不太关注,更别说更偏远的东南亚了。东南亚湿热很重,物产丰饶,人口众多,而中原王朝南征的官兵以中原人为主,以中原人体质和战法,根本无力南征东南亚,所以宋朝无力征讨越南,满清无力征服缅甸,说白了都是战法与将士体质的原因造成的。

老实说,假如没有中原士族“衣冠南渡”,如今中国南方能不能保住,也是未知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