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作为艺术爱好者,你认为“素描”对国画的影响是好还是坏?

影影圈圈


中国的绘画,是写丹青,以书法为根基,用线描,墨染,画诗境,抒情怀,写意人间景物。中国画讲究用心写像,以景物抒情。对各种物体的表现,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表现方法,比如用线的十八描,不同的皴,擦,点染等。在画人,或景物时,主观的避开真实的刻画,以自由,洒脱的笔墨,来书写自己的情韵。

素描是外来的一种绘画方法,它讲究造型准确,讲究光影表现,立体空间表现,在视觉上讲究真实感。素描在我国,已经广泛的普及,只要学画画,就以素描为基础,无论是,国画,油画,雕塑,设计,都要考素描,以素描成绩为录取标准,这样就为国画的发展走向带来影响,也可能是好的影响,也可能是不好的影响。好的影响,让国画的,景物,人物,造型更准确,用色更丰富,更有观感 而这也可能恰恰是不好的影响,使国画失去原有的意境,和韵味。齐白石有句名言,作画在似与不似之间为妙,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给什么是中国画的最高审美境界做了一个完美注释











老郭画室


素描对国画的影响不能用简单的好坏来描述,比较适合的描述是:如何看待素描对国画的相互作用。

从文化特质角度看,东方艺术主要以写意为主脉,。国画作为东方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这一特征更为明显,即使是工笔人物、花卉、草虫等,也是要在实的基础上凸显笔墨的写意韵味,才是东方文化的内在底蕴。

西方文化主要以写实为主,即使是影视科幻,也都是把材质的真实表现到极致,绘画更是这样,即使是后来的立体主义、印象派也都是有严格的写实基础。

素描作为西方绘画最具备写实训练的手段,对光影、造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训练作用、支撑作用。

随着清末以来的西学渐进,加上徐悲鸿、常玉等一大批留洋归来的艺术工作者大力弘扬,逐渐成为各科艺术的基础课程。

同时,也给国画带来了新风,让从艺者多了一条画准确造型的途径。

甚至很多艺术家以此为能事,走上了一条,素描画五官,线条勾勒身形的雷同表现道路,而且越走越远。

从写意内涵上看,这条路的艺术空间很窄,越画会越偏离写意水墨的意趣感,因为,越有光影一样真实的形体表现,距离写意境界的艺术感觉就越远。

因为国画内在语言是阴阳,而素描的光影、造型只是概念中的一小部分,还有更广大的天地,被素描造型蒙蔽了。



太宗讲艺


你好有,很开心回答你的问题

素描对国画的影响是好是坏

画家陈丹青曾说过,一切从素描开始,毁了国画

貌似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值得深思,素描是否真的毁掉了国画的笔墨意趣,还有国画的意境?

都说,素描是一切造型的绘画基础,无论是油画,版画,雕塑,都必须以素描为基础

但是,素描,油画,国画,雕塑都是西洋艺术,而西方绘画,与中国画的思想,可以说是对立的

西洋油画,提倡镜像的再现,客观再现三维空间,由于精细再现客观形象,所以不怎么留下画面的意境

而中国画,提倡意象的表达,主观情感的流露,引人遐想的意境

中国美术史上,乾隆皇帝的宫廷画家郎世宁是宫廷画家,来中国之前,郎世宁经过了西方严谨科学的绘画方法

郎世宁画笔下的骏马,狗,鸟类,花卉,虽然是用中国画的材料作画,但是全是西洋画的影子

郎世宁的国画,是油画般艳丽的色彩,严谨写实的体积感,严谨科学的透视关系

有些画家很排斥郎世宁的国画,觉得他画的不是中国画

那么,是否郎世宁的国画,破坏了中国画的笔墨意趣,中国画独有的意境?



正如郎世宁作画的习惯,学习惯了西洋油画,是否换一个画种中国画创作,是否也会习惯于把西洋油画中的严谨构图,透视,光影,体积,真实客观的造型,运用到国画中,然后国画就失去了意境?

个人拙见,其实陈丹青的素描毁了中国画的观点有些片面

在中国古代,西洋画没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古代许多画家,不知道什么是素描,但是丝毫不阻挡涌现出许多经典的山水画

个人拙见,古代中国画家,虽说没有学过素描,但是在创作时,依然有表达体积感的意识,如同素描重视体积感的表达

中国古代画家,表现体积感,可以用墨分五彩表达体积感,墨色有不同变化,淡墨,浓墨,干墨,湿墨,用毛笔蘸不同浓淡的墨,表达山水,人生,花鸟的体积感

还有创作山水画时,画家李唐用斧劈皴,毛笔弄干,横向在宣纸刷出,表达岩石的坚硬结实的体积

还有唐代画家韩干作品 《照夜白图卷》,其线条,浑圆有力,线条勾勒时,也用线条和阴影,肌肉一块块鼓起,塑造一匹肌腱结实,很有体积感的骏马

所以说,中国古代画家,作画时,还是具备表现体积感的意识,如同素描重视体积感的表达

所以,也不能说,中国画,素描是直接对立相冲的



中国近代有许多画家,徐悲鸿,叶浅予,吴作人,丁衍庸,本来是画国画,然后都去西方接受了严谨,系统的学院派素描的训练,但是丝毫不影响自己画出笔墨韵味,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国画

徐悲鸿是1919年留学法国,1941年画出《奔马图》,所以说,徐悲鸿虽然接受西方正统严谨的学院派训练,但是丝毫不影响他用浑然天成的中国画笔墨,挥洒出气势磅礴,精神抖擞的骏马图,丝毫不见素描的影子

所以,素描,国画,可以同时画的,说不定学习了素描,对国画创作还会激发新的灵感和启发,毕竟多学几门画功是有利无害的

西方素描会不会影响国画的意境,文化,笔墨,那就要看画家怎样把控好分寸了

回答完毕

我是艺术狂人,从事少儿美术教育,如有美术,美术教育的疑问,欢迎私信我

粉丝们,条友们,你们有什么高见呢?


艺术狂人2


素描在近现代以来对中国画影响很大,其弊病也是近几十年来艺术家及艺术批评家们集体反思和探究才得到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作为一种美术表达方式,素描跟速写、勾勒、白描、泼墨、工笔等都是姊妹弟兄,哪一个对中国画影响好,哪一个对中国画影响坏不是一个专家学者说了算,这个是历史的长河说了算。只要你纵观整个中国美术史,你就会发现,中国文化有极强的包融性。中国美术也是如此,包容并且包融,凡是散发了灿烂的艺术魅力的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都是兼容并包的时代。



汉末魏晋时期,佛像为内容的宗教艺术盛行,石窟佛像雕刻、洞穴佛教壁画都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流的产物!云岗石窟震撼不震撼?敦煌莫高窟壁画震撼不震撼?龙门石窟精美不精美?你看过就情不自禁给跪了!在兼容并蓄的风气下,才出现了“曹衣出水”这样的大家,才出现了张僧繇、顾恺之、陆探微这样的大家!


唐代在魏晋南北朝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了艺术的鼎盛时期!唐代的绘画一也是多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结果。五胡乱华其实就是五兄弟窝里斗,鲜卑族敞开胸怀与汉族融合,正是民族大融合才有了文化的大融合艺术的大融合,否则文化艺术之花单调乏味,自己都会凋谢。唐代人物画大发展,线条勾勒,以吴道子为最,《送子天王图》《八十七神仙卷》衣带飘飘像有风吹来,故有“吴带当风”的美誉!借鉴佛教绘画的艺术经验是必然的,闫立本、张萱、周昉等虽然各具特色,但脱不开向佛教艺术的借鉴。唐卡的艳丽多姿也是少不了民族元素的融合。


因此要从长远来看,这个素描对中国画有无利弊得失的问题不言而喻,肯定是有好处的,只不过从目前来看,近现代以来吸收化用而成功的大家确实不多。导致大家都怀疑是不是素描把中国画带跑偏了。其实是画家学养不足文化浅薄惹的祸,与素描本身无关。

虽然素描是西人油画创作的基础,但中国画也未尝不可吸收其妙处,只是创造性使用实在需要天赋与卓识,需要多学习有了文化才能走进去,走出来,来去自由。你一味地练习技术拼凑艺术,中不中西不西就会很痛苦。就像《绿皮书》里面的黑人音乐家,没有白人白,没有黑人黑,谁都不接纳认同你,剩下的只有孤独和痛苦了!



你看看日本的浮世绘,他就作为一种艺术的风格很成功,十九世纪以来影响到了很多国家的艺术家,包括凡高、莫奈、毕加索。但你再深入地了解一番又会感觉似曾相识,为什么呢?吸收借鉴我们中国的艺术呗,敦煌壁画肯定是吸收了的,借鉴了我国宋代的水图画法。你看人家不也成功化用了吗?所以说素描也是有好处的,看你会不会化用,消化了精气神就出来了,消化不良就放一屁而已!


情棋书画


是好的影响。从徐悲鸿之后开始国画和西画即素描相结合,单线平涂少了。画工笔,画写实,离不开素描。



云雪书画


素描是国画的基础没有素描如何进入国画?直接用毛笔绘画好像一般人水平达不到吧?齐白石国画大师也是游历欧洲与西方大师交流学习然后苦心钻研才有所成就好不?想要学会国画素描必不可少不信看看艺术考试都是素描起步然后到大学再追求艺术的升华能不能有所成就与后天努力天赋都不可或缺且行且珍惜吧![酷拽][酷拽]



拨乱反正


我觉得我有资格来评论这话,结论是:素描或者西方绘画的观念对国画是毁灭性的。俩个画种的出发点就不同,随后的发展就更是天差地别了,徐悲鸿的画值钱,是对中国人值钱,说白了,就是中国人对国画的包容心宽阔。一有不同的创新,就打心眼里接受,但徐悲鸿在同时期的欧美画家之中,谁认同?西方绘画的出发点是功能性的,以表达事物或事件本身为根本,这就要求一切的基础得以具象为标准,事实上后期的发展都是在光与结构上求变化。而国画打根起,是以表达感受,心灵向往为目的,以神似为最高目标。一个是以理性为基础,一个是以感性为出发点。必定不能以同一种锻炼模式。更遑论公推素描为基础训练了。我小时候跟着父亲学国画,得众多先生赞扬,我喜欢那种努力把一个物体按我的理解的存在方式表达出来的感觉,稍大点,成绩不行,有父亲好友提议我去当艺考生,那一段日子对我来说就是地域一般,我所理解的一切都被老师推翻,俗气或者说匠气二字时常伴随着我的画。最后就是画得确实是像了,但灵性却没了,所以素描真的会毁了国画……


慕闲78480323


素描对国画的影响是好还是坏?这个问题从徐悲鸿那个时代,就开始讨论,到现在已经讨论了100多年,仍然没有讨论出结果。

个人觉得,要回答这个问题,要先看看国画的审美趣味主要是什么?再看看加入素描关系后,对这些审美趣味有哪些影响?如果搞清楚这两个问题,就可以得出素描对于国画的影响是好是坏了。

在国画传统上,历来有“书画同源”一说,一是说书法与国画的发展源头是一样的,它们都从远古时期的象形符号演化而来,在最初,字和画不分家,是一体的。

二是说书法与国画在用笔上是一致的,国画中的线条造型,在笔法运用上,都借鉴了书法的线条,都追求一波三折、轻重缓急的书写规律。

国画几千年历史上,对人物画的造型,一直使用“线性十八描”,目的是精确地绘制出人物的外形轮廓,以及衣服上的皱纹线条,如,高古游丝描,琴弦描,柳叶描、行云流水描,等等,这些技法都是以中锋用笔为主,依托笔锋的变化,来勾勒出物象丰富多彩的外形轮廓,以达到“应物象形”的艺术效果。

国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体现神韵,而非体现物象的体积感、质感和空间感,对造型和色彩这些元素要求并不严格,因此,只要达到“形似”就足够了。

要体现神韵,必须依靠笔墨的深浅、浓淡、干湿、轻重等方面的变化,体现出笔墨的层次关系,让墨在画面上有变化,有节奏,体现出灵动的趣味,而不是抱成一团,形成一个死板的“墨猪”。

明代工笔画《砺剑图》

可以说,国画不需要素描也可以画出很有趣味的形象,关键在于画家是否掌握了笔法和墨法的丰富变化。

国画经过几千年发展,古人把笔墨的境界已经玩出了一个很高的高度,现代画家若想超越确实很难,因此,从其他绘画种类里吸收一些技法引入到国画中,不失为一种对国画的探索方法。

20世纪初期,正是徐悲鸿把素描关系引入国画中,对国画的创新起到了积极作用,从此,国画跟素描扯上了亲密关系,以至于现代美术教育中,把素描看作是一切绘画艺术在造型上的基础,学国画同样少不了学习素描基础。

但是,素描的审美要求跟国画是矛盾的,素描要求形似,追求写实,国画要求神似,注重写意,国画如果过分追求造型的准确,就变成了用毛笔来画素描,在笔墨趣味上的要求就不得不割舍。

因此,我觉得,对于素描,国画不能全盘接受,若是过多吸收素描技巧的话,国画就会变成素描的附庸,既不像国画,也不像油画,就像郎世宁创造的那种绘画形态,虽然看起来很像很逼真,总感觉缺少一些什么。


鸿鹄迎罡


从艺术的角度上来讲,学好素描对画国画创作有相当大的帮助。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也就是说画什么东西必须像什么东西。中国古代没有素描这一说,所以古代人画建筑结构透视不准确,歪歪斜斜,近小远大;画人物画不懂三停五眼,立七坐五盘三半的规律,不懂得比例关系,把人物画得像怪胎一样。近百年来,西方美术传入中国,以徐悲鸿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艺术家坚持中西合璧,把素描引入国画创作当中,创造出大量科学与艺术共存的精美艺术作品来。



赵寒翔


首先,如何定义素描?

素描是外来术语,并非中国画本体概念。素描在西方世界也有不同的定义,不同的画法。

这个问题之所以被提出,是基于五十年代一帮对绘画一知半解,对中国文化视为敝履的人,用意识形态大棒,横加干预美术教育,给传统中国画带来毁灭性灾难的历史反思。

“磨洋工”似的苏俄学院派素描,一度在美术学院成为类似什么什么的至高无上的金科玉律,反对素描就是反对什么什么。如今苏联完蛋了,苏俄派素描也跌下了纸糊的圣坛。然而,阴魂不散,至今依旧被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手舞大棒的官僚不分青红皂白地列入艺考,管你学什么画,八股素描必须过!

中国画自古都有画稿,无论是白描还是碳稿,都是为确定画面形象而进行的绘画试验。九朽一罢更进一步说明了画稿的重要性,历史上留下的一些粉稿,如朝元仙仗、道子墨宝都属于现在所谓的“素描”范畴。宋代李公麟则将这种人物画稿上升到独立的画种,也就是白描。

素描并非必须要用铅笔、炭笔来画,在西方,没上色的绘画作品都可列入素描系列。而中国画中大量的水墨作品是否也是素描?这是扯蛋!因为,中国画只有画稿和作品之分,没有素描这么个东西!中国人很早就能欣赏黑白艺术了。

中国画的观察模式,思维方式与西方具有天堑般的区隔,西方素描那种眼观方式与中国画的体悟方式完全不是一回事。

为什么当代中国画越来越不想中国画?这就是素描教学指导下的恶果。想画好中国画,首先要革素描的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