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朱棣大谋士姚广孝的结局如何?

建造师老鱼


姚广孝是我国明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佛学家,法名道衍,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


年少出家,大器晚成

公元1335年,姚广孝出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14岁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法号道衍。

虽然出家,但是年少时的姚广孝并不一心侍佛。先是拜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后来姚广孝又开始研究学习儒学。苏州本就是文风鼎盛之地,姚广孝因此认识了很多的文人墨客,名声也逐渐响亮起来。

《明史·姚广孝传》:广孝少好学,工诗。与王宾、高启、杨孟载友善。宋濂、苏伯衡亦推奖之。

明朝时有个善于看相的大师叫袁珙,曾在嵩山寺见到了姚广孝,惊异于其面相,觉得姚广孝长了一双三角眼,像病了的老虎一样,性格肯定嗜杀,像刘秉忠一样。

《明史·姚广孝传》:尝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见之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

刘秉忠何许人也?史书记载,刘秉忠是宋末元初人士,虽为汉人,但是祖上数代都在辽国和金国为官。因为曾经怀才不遇,刘秉忠也曾做了一段时间的僧人,后来得到忽必烈赏识,成为其第一谋士,并帮助蒙古灭掉了南宋。


因为刘秉忠身为汉人却帮助外族人,所以他在汉人中一直名声不佳。然而姚广孝听到了袁珙的评价,却大喜过望。因为他也不甘心只做个平凡的僧人,他渴望像刘秉忠一样建功立业。


1375年,,朱元璋诏令精通儒书的僧人到礼部应试,姚广孝就是其中之一,可见此时他已经对儒学的造诣已经很深。尽管这次应试没有下文,但此时40岁的姚广孝还是在默默等待,等待一个让他大放异彩的机会。


辅佐朱棣,靖难之役首要功臣

1382年机会来了,因为马皇后病逝,朱元璋挑选高僧跟随诸王,为他们诵经祈福。当时,僧录司(约等于今天的国家宗教事务局)左善世宗泐推荐了姚广孝。姚广孝借此机会认识了燕王朱棣,两人相谈甚欢。


姚广孝就这样成为了燕王的幕僚,并一起返回了北平。名义上,姚广孝是庆寿寺的住持,但是他时常出入燕王府,与朱棣密谈,左右都被屏退。这么神秘的谈话,肯定不是在谈论佛法,十有八九是“大逆不道”之事。

1398年,朱元璋去世,建文帝继位。上位伊始,朱允炆就开始对各位叔叔动手削藩。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相继获罪,被废除藩国。湘王自焚,其余都废为庶人。


眼看着下一个要动手的目标就是燕国,姚广孝密劝朱棣起兵,朱棣其实在姚广孝多年的劝说下已有反意,但还是担心:“百姓都支持朝廷,怎么办?”姚广孝答道:“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


为了让朱棣相信自己有天子之气,姚广孝拉来袁珙和另一个善于算命的人金忠,一起劝说朱棣,朱棣这才下定决心起兵。


姚广孝不仅仅是劝说朱棣起兵这么简单,他在实际的造反过程中也建立了很多功劳。正式起兵之前,姚广孝就在燕王府后苑训练兵马,还修建厚墙环绕的地穴来打造军器,并且养了很多鸭鹅来掩盖声音。


起兵后,姚广孝留在北平辅佐朱高炽守城。建文帝手下的大帅李景隆趁在朱棣不在,进攻北平。姚广孝先是指挥将士打退了李景隆的进攻,随后又在夜间用绳子把士兵送出城外,配合回援的朱棣,大破李景隆。


作为谋士,姚广孝主要作用还是体现在战略上。整个靖难之役,姚广孝在关键的时点分别劝带领主力的朱棣退兵和继续进军,朱棣都听从了。


他提出的最重要建议是劝朱棣直取南京,因为他断定此时京师防御力量薄弱。朱棣照着做了,并成功打入了南京城,自此黄袍加身,而姚广孝居功至伟。

《明史·姚广孝传》:及帝转战山东河北,在军三年,或旋或否,战守机事皆决于道衍。道衍未尝临阵,然帝用兵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

功成名就,形单影只

1402年,朱棣称帝,是为明成祖。姚广孝被任命为僧录司左善世。1404年,姚广孝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都是正二品官职。此时,他已经年近七旬。

朱棣命姚广孝蓄发还俗,被他拒绝。朱棣也不生气,又赐他府邸、宫女,姚广孝仍不接受,还住在寺庙中,上朝时穿朝服,退朝后换回僧衣。“黑衣宰相”由此得名。


他到苏湖赈灾时,专门回了一趟家乡长洲,将获赐的黄金全部分发给宗族乡人。这样看,不管年轻时欲望如何,此时的姚广孝并不贪图享受,他辅佐朱棣更像是为了施展自己的一身所学,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


姚广孝随后又数次在朱棣远征时,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还奉命教导皇长孙朱瞻基。直到病重前,姚广孝并没有远离朝堂,一直扮演着僧人和官员的双重角色。


除此之外,姚广孝还担当了《永乐大典》的最高编纂官。《永乐大典》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它保留了明初之前大量的文献资料,成为中国文化一个标志性的符号。

晚年时,因为有感佛教势微,姚广孝专门写了一本书《道余录》为佛教辩护。因为书中对程颢、程颐和朱熹等儒家进行了激烈的批判,所以他的很多故旧开始疏远和轻视他。


他专门去长洲见姐姐,姐姐闭门不见,又去拜访故友王宾。王宾也不肯相见,只是让人传话道:“和尚误矣,和尚误矣。”姚广孝再去见姐姐,姐姐这回见了,但却是对他大声责骂。


《道余录》写完的半年后,也就是公元1418年,不被亲朋理解和接纳的姚广孝,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临终前,和他36年间亲密无间的朱棣数次来探望他,而他唯一的请求就是让朱棣释放因朱允炆被牵连的溥洽,朱棣答应了。


不久,姚广孝病逝,终年八十四岁。朱棣废朝二日,用僧人的礼制安葬姚广孝,并追赠他为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并亲自为他撰写神道碑铭。明朝第二个传奇和尚就此谢幕。


小熊猫看历史


姚广孝是朱棣的智囊,朱棣举事成功,离不开他的谋划。姚广孝出生于中医世家,祖辈世代行医,可他却在14岁时出家做了和尚,法名道衍。后拜席应真道士为师,学习阴阳之术。

1375年,大明招录精通儒书的僧人,姚广孝被录用,但朱元璋并没有给姚广孝任何职务,只是个打杂的僧人,他这样一呆就是5年。直到1380年,才到天界寺任个僧职,算是有了个正式的官家身份,此时姚广孝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僧人。



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妻子马皇后病逝,朱元璋非常悲痛。为了表达自己对马皇后的深情,朱元璋挑选了许多高僧,陪伴诸王为马皇后诵经祈福,姚广孝因此被分配给了朱棣,姚广孝到达北平后,朱棣让他去了庆寿寺当住持。

此后的日子里,朱棣和姚广孝经常一起畅谈天下事,朱棣称姚广孝为少师,非常欣赏他的才学。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即建文帝。建文帝继位后不久,接受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实行削藩,解除各藩王的兵权。



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等先后获罪。此举让其他藩王人心惶惶。朱棣也不知如何是好!没有行动,基本上就是等死。朱棣也是夙夜忧叹,百思也没有想出好的对策。

姚广孝深知朱棣的心思,力劝朱棣起兵,与其等死,不如一博,狭路相逢勇者胜。朱棣心里明白,自己起兵名不正言不顺,是叛乱,不得民心。朱棣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毕竟当时他的势力同皇帝朱允炆相比,还是弱不少,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姚广孝看出了朱棣的顾虑,用上了他的专业知识,对朱棣说:“我只知天道,不管民心‘’。这个是最蛊惑人心的话,天道深不可测。于是朱棣下定决心,开始为起兵做准备,一切都马虎不得,天有不测风云。

朱棣还没有选定起兵时间,就出事啦!在 1399年6月,有个叫倪谅的护卫,向朝廷告发了朱棣谋反。朱棣得知起兵计划泄密后,刻不容缓,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矛头看似是直指齐泰和黄子澄,其实不过是为起兵找个借口而已。



姚广孝跟随朱棣长子朱高炽留守北平,当朝廷主帅李景隆攻打北平时,姚广孝和朱高炽一起指挥将士们坚守城池。击退了李景隆的军队。朱棣率军南下,想把一个个城池攻破,可围攻济南3个月,都没有拿下济南城,将士们士气低落。姚广孝让人送信给朱棣,让他放弃攻城,率军直奔南京,朱棣接受建议,直扑南京城,不久便拿下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失踪。

1402年朱棣登基后,大封功臣,姚广孝被任命为僧录司左善世,不久后拜为资善大夫和太子少师。朱棣让姚广孝还俗,被姚广孝拒绝了,他不接受府邸、美女等赏赐,仍住庆寿寺中。朱棣出征,姚广孝则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可见朱棣对他的信任。



1418年,姚广孝病重,深感来日不多,朱棣多次前去庆寿寺探望,并问姚广孝有什么要求。姚广孝只请求朱棣放了僧人溥洽,这个溥洽是建文帝的主录僧,朱棣破南京后,以溥洽知道建文帝去向为由,把溥洽囚禁,一晃关了十几年,可姚广孝念念不忘此事,对于姚广孝的请求,朱棣答应了。不久后,姚广孝病逝,享年84岁。

姚广孝得到了善终。他去世后,朱棣追赠他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赐谥恭靖。朱棣去世后,儿子朱高炽继位后,加赠姚广孝少师散官勋爵,谥号‘’悉如旧”,配享庙庭,这是姚广孝最大的荣耀,因此后人也称他为‘’黑衣宰相‘’。


一本夏


姚广孝在靖难之役中智计百出,为朱棣最终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无疑是那个年代最顶尖的谋士,但最终却在无尽的凄苦和悲凉当中辞世,其结局不算好。

姚广孝是长洲人(今属苏州),1348年(至正八年),年仅十四岁的姚广孝剃度出家,法名道衍。后来,姚广孝拜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1375年(洪武八年),朱元璋诏令精通儒书的僧人到礼部应试,姚广孝以通儒僧人的身份被明太祖召入京师。1382年(洪武十五年),马皇后病逝,明太祖挑选高僧随侍诸王,姚广孝以"臣奉白帽著王"结识燕王朱棣,主持庆寿寺,成为朱棣的主要谋士。

1399年(建文元年),姚广孝跟随朱棣起兵靖难,成为了朱棣的头号军师,经过三年的浴血奋战,朱棣最终夺得天下,并于1402年(建文四年),正式称帝,是为明成祖,姚广孝被任命为僧录司左善世。朱棣称帝后,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对姚广孝依然极度尊重,每次与之交谈,都称他为少师,而不直呼其名。

后来,朱棣让姚广孝蓄发还俗,但姚广孝不肯,朱棣又赐他府邸、宫女,姚广孝仍不接受,依然住在自己的寺庙当中,白天上朝,夜晚烧香拜佛(或许是他觉得自己在靖难之役当中杀戮过重而为死者超度吧)。

1418年(永乐十六年),姚广孝病重,不能上朝,居住在庆寿寺中,朱棣数次去探望,临终前,问他还有什么遗言,姚广孝说道":僧人溥洽被关在牢里已经很久了,希望能赦免他。"溥洽是建文帝的主录僧,当初,成祖攻入南京,被告知建文帝化妆成僧人逃走了,溥洽知道这件事,朱棣便以此为由将溥洽禁锢了十多年。此时,面对即将离世的老下级、老战友的请求,他实在无法拒绝,最终答应了姚广孝的请求,即刻下令将溥洽释放。不久,姚广孝去世,终年八十四岁,一代顶级阴谋家、大谋士终归尘土!

纵观姚广孝的一生,作为阴谋家、谋士他无疑是成功的,但本该是意气风发的他,却活得无尽的孤独和凄凉,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并未得到家人朋友的理解和支持,反而是无尽的唾弃,因为在他这些家人朋友看来,建文帝才是正统,朱棣是反贼,他随朱棣造反就是助纣为虐,因此给他打上了反贼的烙印。姚广孝在功成名就之后曾经回到过故乡长洲,但衣锦还乡的他,面对的不是乡亲们的夹道欢迎,而是无尽的冷眼和谩骂,甚至连他亲姐姐都对他闭门不见,他又去拜访老友王宾,王宾也不肯相见,只是让人传话道:"和尚误矣,和尚误矣。"

我们可想而知,面对家人朋友这样的态度,姚广孝内心应该是无尽的凄苦和悲凉的,功名富贵不能和家人朋友共享,要来何用!因此,他才拒绝了朱棣的赏赐,一个人又回到了寺庙当中,青灯古佛,了此残生。


聊史论今


公元1348年,朱元璋结束了三年的流浪生涯,正式在皇觉寺出家,后来建立了明朝。同一年,还有一个少年出家为僧,他后来改变了整个明朝历史,这个和尚就是姚广孝。姚广孝在嵩山游历的时候,路遇一位面相大师,对他说:你真是个奇特的僧人,眼睛是三角形,体形就像一只病虎,必然天性喜欢杀戮,会是个大人物啊!”姚广孝虽为和尚,却时常跟着道士学习阴阳术数,明显就不是一个务正业的人。他的发号叫做“道衍”而姚广孝的名字是他帮助朱棣夺得帝位以后赐予他的俗家名字,也有人送给他一个外号“谋僧”,又叫他“黑衣宰相”。他一手策划了“靖难之役”他负责了朱棣迁都,规划设计北京,主持并编纂了明代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朱棣登上皇位,姚广孝可谓居功至伟。永乐二年,朱棣封姚广孝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后来朱棣要求姚广孝还俗,专心做他的谋臣,姚广孝坚决拒绝,对于朱棣赐予他的美女和豪宅,姚广孝也是不为所动,还是专心做他的道衍和尚。这样一个奇特的男人,上朝的时候官服,一下朝就换上了和尚的衣服,颇为有趣。

姚广孝这种行为叫什么?懂分寸知进退。有朱元璋的那些兄弟们不知进退,被朱元璋大肆屠杀前车之鉴。姚广孝深深明白功高震主的利害关系,他的这一身僧衣就是他最好的保护色。历史上有那个和尚会争权夺利?公元1418年,姚广孝病逝,终年八十四岁。明成祖朱棣为了悼念这位功臣,辍朝两日,以僧人的礼节安葬了他,追封他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赐谥恭靖,赐葬于房山县东北,还亲自为他撰写神道碑铭。


历史大观园


明朝著名相士袁珙,曾评价姚广孝:“眼眶为三角形,如同病虎一般,天性炳然,嗜好杀戮,你将绝不会是一个普通的僧人!”


果不其然,后来的姚广孝,成为朱棣身边第一谋臣,著名的“黑衣宰相”,朱棣能够打败建文帝,姚广孝占了一半的功劳。

当时的建文帝深的百姓拥护,朱棣原本并没有必胜的信念反叛,犹豫不决,只因姚广孝一句“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坚定了朱棣起兵的念头!

1402年,朱棣称帝,1404年拜姚广孝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辅佐太子朱高炽,并担任皇长孙朱瞻基的老师。

年轻时,姚广孝追随帝王指点江山,出入朝堂功成名就,年老时回归本心,专心专研佛法,又担起护教(佛教)之责,整理了反排佛的《道余录》,为佛教史上一件大事。



1418年,姚广孝病逝,终年84岁,姚广孝病逝后,朱棣亲自提笔撰写神道碑铭,并将姚广孝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按历史记载看,姚广孝应当是知道建文帝下落的,但当朱棣追查时,姚广孝还是帮了建文帝一把,朱棣也就没再继续追查!


Mr种茶家


朱棣当年想造反,其实他的心中是十分犹豫的。犹豫的原因,是因为害怕造反无法成功。毕竟他只是一个藩王。从古至今,藩王造反的不少,但获得成功的则寥寥可数。根本的原因,是因为藩王在用一个小小的藩国对付全国。显然,这种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朱棣和姚广孝)

正是因为不能确定是否能够成功,所以朱棣不敢贸然行动。毕竟如果失败的话,项上人头以及一觉老小的性命,都是保不住的。

当时与很多人劝朱棣造反,朱棣都不为所动。朱棣明白,对于那些劝说他的人来说,就算造反失败了,也未必就死。说不定还可以在中途的时候,根据风向标,选择投奔哪一方。而朱棣要是失败的话,则死无葬身之地。这就如同当年鲁肃给孙权说的那样,如果大家都投降曹操,他鲁肃凭借自己的才华,在曹操的阵营里,谋个一官半职,也是办得到的。但是,曹操绝对不会允许孙权这样一个竞争对手活着。

不过,当时有个人给朱棣说了一番话以后,他就下定决心造反了。这个人是个和尚,他叫姚广孝。

那么,姚广孝给朱棣说了什么,他因此就痛快答应了呢?

(朱棣和姚广孝)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姚广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姚广孝是朱元璋在全国征集通儒学的僧人进宫的时候,被征集起来的。不过,虽然被征集起来,但是朱元璋并没有授予他官职。后来,朱元璋把这些僧人派给他的儿子们,姚广孝就被派给了朱棣。

姚广孝由于学识渊博,深得朱棣喜爱,成为朱棣的身边人。

当姚广孝已经说动朱棣造反以后,他在朱棣造反的过程中,给予了朱棣很大的帮助,被后人称为朱棣的“第一谋士”。

那么,姚广孝给予了朱棣什么样的帮助呢?

其一,姚广孝帮朱棣找到了起兵的理由。

朱棣想要造反,必须要获得认可,至少要有人支持他,因此理由是十分重要的。姚广孝帮朱棣找到“清君侧”这条理由,同时,还找到朱元璋当年自己拟定的《皇明祖训》中,提到如果天子有难,被大臣欺负,藩王可以举兵进京“靖难”这一条根据。

可以说,姚广孝给朱棣找的这个理由,是十分凑效的,让朱棣在举兵打仗的时候,不再是孤军作战。

其二,姚广孝帮朱棣调整了进攻的节奏。

建文二年,朱棣围攻济南,三个月都难以破城。姚广孝及时发现了问题,赶紧建议朱棣撤兵,避免和朝廷军队打消耗战。要知道,朱棣本来兵力就少,和朝廷打消耗战,只能自己失败,所以姚广孝及时阻止了朱棣的鲁莽行动。

(朱棣和姚广孝)

其三,姚广孝帮朱棣获得了胜利的策略。

朱棣和建文帝打了三四年的时间,一直无法获胜。根本的原因,就是朱棣和朱允炆进行城池的争夺。这样的争夺,形成一种拉锯的模式。虽然朱棣取得了不少局部战争的胜利,但因为兵力很少,一直处于不利的局面。因此,朱棣推进的速度非常慢。

姚广孝洞察到这一点,他对朱棣说,擒贼先擒王,不要再纠缠那些城池了,直接往京城打,只要攻陷了京城,当了皇帝,坐了江山,还怕那些城池里的人不服?

朱棣豁然开朗。他明白,这才是制胜的策略。因此,朱棣就一路势如破竹打进了北京城。果然,当他坐稳江山以后,地方上那些曾经和他拼死血战的人,看见江山已易主,也都不再纠缠,而是很快就投降了。

由此看来,姚广孝在朱棣打江山问题上,所做的功劳确实是不小的。当初他之所以劝朱棣一定要起兵,看来他确实很有把握。

但是,朱棣当初却并不知道姚广孝有把握,就算姚广孝对他说,自己很有把握,保证他能够打胜,估计朱棣也不大可能相信他的话。那么,当初姚广孝是通过什么办法,说动朱棣起兵的呢?

姚广孝是利用他和尚的身份劝说朱棣的。当时朱棣对姚广孝说,只有获得民心,才能获得江山。现在老百姓都是支持朝廷的,恐怕我们不能取胜啊。姚广孝说:“臣知天道,何论民心。”意思是说,我作为出家人,只知道“天道”,我不管民心。同时,姚广孝又找来相士袁珙、卜者金忠,给朱棣算命。大家都说朱棣命中会得到天下。

我们都知道,古人是很相信“天道”的。既然和尚道士们都说朱棣命中能得天下,他还担心什么呢?因此就断然起兵了。


张生全精彩历史


朱棣当上皇帝之后,让姚广孝蓄发还俗,享受荣华富贵,但是姚广孝断然拒绝。朱棣赐予姚广孝美女,也被姚广孝坚定的拒绝了。他每次上朝的时候,都会穿上朝服,但是每次退朝回到家中之后,姚广孝就换上自己的僧衣。

其实姚广孝的这种做法是真正的大学问,朱元璋曾经大肆的除掉功臣是有一定原因的,朱棣作为朱元璋的儿子,姚广孝心中比谁都清楚怎么做才能够保全自身,也只有像姚广孝这样的人在权力与富贵面前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急流勇退。


听曼姨说


姚广孝结局挺好的,事实上结局这么好的谋臣并不多。活到84岁,朱棣、朱高炽两代帝王都对他礼遇有加,并有“配享太庙”的殊荣,享受皇家祭祀,这可不容易。

朱元璋、朱棣两朝,配享太庙的都是出生入死的武将,以文臣之身而得以进太庙的,只有姚广孝一人。

就连刘伯温,都是在嘉靖年间才被提议配享太庙。

(电视剧里的道衍)

那姚广孝为什么这么牛呢?因为是他,帮助朱棣下定了夺皇位的决心。

姚广孝14岁时就出家为僧,法号道衍,之后又拜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是个佛道双修的人才。出家并不能打消他的雄心壮志,谁说出家人就该淡泊名利四大皆空的?道衍那没意识。

如果是在乱世,道衍必然要投一方明主,成为开国功臣。没乱世也不打紧,可以制造一个。

朱棣虽然很不服小侄儿朱允炆,但他毕竟是父亲指定的继承人,就此反了有点不好,所以还是坐视朱允炆登上了皇位,打算当个手握重权的藩王,结果朱允炆开始削藩。

《明史》上的记载是: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夺诸王。周、湘、代、齐、岷相继得罪。

朱棣就怒了,你小子想干什么?皇父尸骨未寒,叔叔们都没动你,你还打算来动叔叔们?

(电视剧里的朱棣和道衍)

早已熟识的道衍和尚劝他造反。但朱棣怒归怒,并没下定决心,因为他知道,民心向的是正统,是得到朱元璋认可的朱允炆。

道衍神神叨叨的说:“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

朱棣眼睛就亮了,民心哪有天道重要?如果上天注定他当皇帝,那他还管什么民心!

但怎么证明天道在朱棣这边呢?

别急,道衍有办法。他找来了相士袁珙、卜者金忠,通过迷信手段让朱棣相信他才是天选之子。接来又帮朱棣训练兵马、打造兵器、出谋划策。

靖难之役正式发动后,朱棣率大军攻往南京,道衍辅佐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以极少数兵力抵抗住了朱允炆方面李景隆50万大军的围攻,保住了北平。之后屡有进言,每一次都帮助朱棣做出正确的决定。

(李景隆攻北平)

所以朱棣对他非常看重,登基后让他复俗姓姚,赐名广孝,拜他做资善大夫、太子少师,言必称少师,不直呼其名,非常尊重。

按朱棣那意思,姚广孝索性还俗得了,成亲生子也不晚。但姚广孝坚决不还俗,还做着他的和尚,我认为这是他保全自己的一种方式。

事实也证明,很有效。朱棣从未对他起疑心,数次征伐蒙古都命他留京,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还让他教导皇长孙朱瞻基。

1418年姚广孝去世,朱棣为他废朝两日,以僧人的礼制安葬,追赠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赐谥“恭靖”,还亲自为他撰写神道碑铭,并授给其养子姚继尚宝少卿的官职。

(道衍画像)

做为一个和尚,这算是人生巅峰了。

有些朋友可能要问,折腾来折腾去还是个和尚,有意思吗?我们可能觉得没意思,但这也许是姚广孝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方式。天道什么的,虚无缥缈啊。

太监都想弄权,和尚怎么就不能建功立业呢?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姚广孝,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他的一生只和一个人,一件事有关,这个人是朱棣,这件事叫做靖难。

洪武15年,被明太祖挑选,以"臣奉白帽著王"结识燕王朱棣,主持庆寿寺,成为朱棣的主要谋士,在他的运筹帷幄之下,朱棣率领燕地人马谋得一国。

姚广孝精通儒释道,他原本一直以法号道衍闻名。明成祖即位后,授姚广孝为僧录司左善世,永乐二年,拜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并复姓姚,赐名广孝。

姚广孝一生可谓是功高震主,然而却又能功成身退。

朱棣和他交谈的时候,都是称呼他为邵师,从来也不直呼其名,可以说是以国士待之。后来朱棣几次北征蒙古残部,都让姚广孝负责辅助太子监国,信任之至。

永乐十六年,姚广孝病重,不久病逝,朱棣为他罢朝两日,并亲自为他撰写了神道碑文,还让他以文臣身份进入了明朝的祖庙,是明代第一人,也是最后一人。

顾炎武评价他是:

"少师之才,不下于文成(王阳明),而不能行其说者,少师当道德一,风俗同之日,而文成在世哀道微,邪说之作之时也。"

值得一提的是,姚广孝后来还亲手主持了迁都之事,今天的北京城格局也是他一手规划,因此还有人将他看做世间最大的风水师。


是阿维啊


姚广孝(1335~1418)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学家,文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出自显赫的吴兴姚氏。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号逃虚子。苏州人。元末明初的政治人物、诗人,明成祖朱棣自燕王时代起的谋士、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通儒﹑道﹑佛诸家之学,善诗文。始终未曾放弃成就大业的抱负,追求功利,仰慕元初僧人出身的开国功臣刘秉忠,欲成开国建业之功。


谋划“靖难之役”帮朱棣从侄子手中夺得大明江山。朱棣即位,复姓,赐名广孝,授太子少师。广孝一直不蓄发,不娶妻,为出家之人,八十五岁病故,葬于北京房山崇各庄,现有墓塔留存。有“政治和尚”,“黑衣宰相”之称。为“北郭十友”之一。


为什么说姚广孝是黑袍妖僧呢,就妖僧这个字来说,就有很多说法了,姚广孝是和和尚出身,用僧字来形容他,一点也不过分,最重要的是这个妖字,在古代社会,人们的思想文化都比较封建,科学技术不发达,只要是做出一些有违常理的事情,大家就都认为是神仙妖怪,用神话故事来填补知识的缺乏。这样从侧面可以体现出姚广孝是一个知识渊博,很厉害的人,所以才会被人们认为是妖僧。世人之所以将他称之为妖僧,我想根本的原因在于世人看不透他。大多数人总是对自己未知的人和事物,充满恐惧和排斥。也许恰恰是因为这样的看不透和排斥使的姚广孝活出了最真实的自己。

1382年,借着为病死的马皇诵经祈福之际,姚广孝被人举荐,随侍燕王朱棣。刚见面姚广孝就说朱棣头上有一顶帽子,两人志趣相投,相谈甚欢。此后姚广孝随朱棣北上,住持庆寿寺。1398年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即位实行削藩,姚广孝劝朱棣举兵,朱棣迟疑未决,问道:“民心向彼,奈何?” 姚广孝却说:“臣知天道,何论民心。”建文元年七月,燕王举兵,史称“靖难之役”而后南京告破,建文帝出逃,朱棣登帝位。这种做法也导致了建文帝的追随者为了丑化朱棣以及朱棣身边人而将姚广孝称之为妖僧。 另外,在姚广孝没有发迹之时,还被人相面说像“刘秉忠”,刘秉忠的谥号是“文正”。“文正”这个谥号可以说是所有读书人的梦想,历史上有这个谥号的人不多,但都是读书人中的典范,如范仲淹、曾国藩等。能被如此评价,可见姚广孝的才学之广博。一个人倘若仅仅是知晓这些学问,我们尚可以说他是一个“两脚书柜”,“书呆子”,但是姚广孝不仅仅是知晓这些学问,而且还能活学活用,因此说他是个“妖人”也不为过了。


姚广孝真正妖的地方就是主持编辑了《永乐大典》,很多人觉得编一套书没什么了不起,可是真正参与到其中的工作中去的时候,一切就完全不同了。号称明朝第一才子的解缙曾经就是《永乐大典》的总编纂官,可惜他失败了。所以朱棣将所有希望都倾注在姚广孝身上,姚广孝只好肩负起了编书的人物,用了三年时间,便将这套书编纂完成。 整部《永乐大典》一共22,877卷,入选有11095册,大概3.7亿字左右,当时你能在市面上看到的中华书籍,基本全部都编纂在内,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壮举。可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没有足够的文学功底和深厚的文字操控能力,是没办法把控编书的过程的。可惜到了清朝这部书流失了不少,实在是非常可惜。不过姚广孝能够编纂成这部书,可见他的文学功底到底有多么深厚。

姚广孝是佛门弟子,却也朱棣问鼎天下的第一功臣,姚广孝本身是朱元璋选拔出来,亲自送给朱棣的。没想到这家伙居然跟朱棣联手,把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的江山给拱了。,朱棣建国以后,姚广孝并没有接受所有赏赐,只是一边做和尚,一边去朝堂做官,所以被称为黑袍妖僧。姚广孝文学功底深厚,大才子解缙无法完成的永乐大典,他花了三年时间便编纂完成,堪称神迹。


后来,明成祖命姚广孝蓄发还俗,被姚广孝拒绝。明成祖又赐他府邸、宫女,姚广孝仍不接受,只是居住在寺庙中,上朝时便穿上朝服,退朝后仍换回僧衣。他到苏湖赈灾时,前往长洲,将获赐的黄金全部分发给宗族乡人。此后,明成祖往来于南京、北京之间,并几次征伐蒙古,姚广孝都留在南京,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1407年(永乐五年),姚广孝又奉命教导皇长孙朱瞻基。 1418年(永乐十六年),姚广孝病重,不能上朝,居住在庆寿寺中。成祖数次前去探视,并赐金睡壶。不久,姚广孝病逝,终年八十四岁。成祖废朝二日,以僧人的礼制安葬姚广孝,追赠他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赐谥恭靖,还亲自为他撰写神道碑铭。1425年(洪熙元年),明仁宗追赠姚广孝为少师,将他的灵位放在明成祖的宗庙中。1530年(嘉靖九年),明世宗又将姚广孝的灵位从太庙移到大兴隆寺,命太常寺春秋两次祭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