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老韋,你當皇帝不當?"——韋斯巴薌的稱帝之路

韋斯巴薌是羅馬帝國第一位非元老院家族出身的皇帝,但這位皇帝的稱帝之路卻極其順利:最早參與造反的人不是他,軍隊最擁護的人也不是他,指揮決戰平定天下的還不是他,但最後繼承奧古斯都衣缽,登上帝位卻是他,聽起來彷彿他的皇位就是別人送給他的一樣。那事實究竟是如何呢?那就要從被後世稱為"四帝之年"的公元69年說起了。

四帝之年

公元68年6月9日,尼祿皇帝自殺,羅馬帝國的第一個王朝尤利烏斯-克勞狄烏斯王朝就此終結,原塔拉科西班牙行省總督加爾巴成為了新皇帝。大部分王朝的終結之日通常都伴隨著動盪與戰爭,羅馬帝國也不例外。公元69年,拒絕向新皇帝效忠的萊茵河軍團發動了內戰,在這短短一年內帝國先後出現了四位皇帝,因此公元69年也被稱為"四帝之年"。

圖1 四帝之年

這四位皇帝分別是:

塞爾維烏斯·蘇爾皮基烏斯·加爾巴(Servius Sulpicius Galba),七十二歲,原塔拉科西班牙行省總督,因為參與了推翻暴君尼祿的起義而在尼祿死後被元老院推舉為皇帝,但由於施政方略錯誤導致被對其不忙的奧拓殺害。

馬爾庫斯·撒爾維烏斯·奧托(Marcus Salvius Otho),三十六歲,原盧西塔尼亞行省總督,是最早追隨加爾巴起義反抗暴君尼祿的人,但後來因為加爾巴沒有將他收養為皇位繼承人而耿耿於懷,公元69年1月,奧托發動政變殺害了加爾巴,自立為帝,但後來在與維特里烏斯的決戰失敗後,選擇自殺。

奧魯斯·維特里烏斯·日耳曼尼庫斯(Aulus Vitellius Germanicus),五十四歲,在加爾巴成為皇帝后,被任命為下日耳曼行省總督,公元69年1月1日,萊茵河軍團拒絕向加爾巴效忠,維特里烏斯被士兵們擁立為新皇帝。4月15日,在第一次貝特里亞庫姆戰役中,其麾下軍隊擊敗奧托的軍隊,奧托自殺,維特里烏斯正式成為皇帝。69年12月,支持韋斯巴薌的軍隊攻入羅馬,維特里烏斯被殺。

(以上這三位皇帝的故事請參閱《暴君尼祿死後,誰會成為羅馬帝國的新皇帝?》)

以上的三位皇帝不但沒有終結帝國的混亂,反而讓國家陷入了更大的危險。他們要麼缺乏終結亂世的能力,要麼缺乏統治國家的品德,他們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對權力的無盡野心。

魯迅曾說過:"獲得權力的最好辦法就是不去爭取它"。

圖2 魯迅雖然沒說過,但這話確實在理!

所以,在這場權力角逐中獲得最終勝利的,一定是一個沒有權力慾望的人吧。羅馬將軍提圖斯·弗拉維烏斯·維斯帕西亞努斯(Titus Flavius Vespasianus)就是這樣的人。Vespasianus的英文轉寫就是Vespasian,翻譯過來就是——韋斯巴薌。

不甘失敗的多瑙河軍團

在奧托和維特里烏斯爭奪皇位的內戰中,駐守多瑙河防線的七個軍團站在了時任皇帝奧托一邊,而駐守萊茵河防線的另外七個軍團則站在了維特里烏斯一方。萊茵河軍團幾乎將其全部兵力都投入了內戰,完全不顧帝國邊疆安危,而多瑙河軍團仍留下了相當一部分軍隊駐守防線。儘管支持奧托的軍團除了多瑙河軍團之外還有很多,但這些軍團要麼距離太過遙遠無法及時調動,要麼和多瑙河軍團一樣,還要同時駐防邊疆,因此,在內戰中,奧托兵力並不佔優,因而最終落敗。

維特里烏斯獲勝後,他將這些曾經支持自己競爭對手的軍團當作囚犯一樣押送回原駐地;"叛亂"軍團的基層軍官——百夫長,則被皇帝下令悉數處決;駐防羅馬的近衛軍團則直接被解散,他只信任自始至終都支持自己的萊茵河軍團。

戰敗的恥辱與維特里烏斯的殘暴處置讓多瑙河軍團的士兵心底充滿了不滿、委屈甚至怨恨:

他們選擇效忠當時的皇帝,但如今卻被視為叛軍;他們奮力作戰,只是一時失敗就被同胞如此羞辱;他們遵從長官的命令參加戰鬥,如今這些長官卻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勢,順從了皇帝要求嚴懲"叛亂"士兵的命令。

如此多的憤恨在基層士兵的心中不斷鬱積。這些士兵們決定從之前從沒參與內戰的東方諸省中尋覓一位新的皇帝,擁護他來對抗維特里烏斯。他們找到的第一個人就是手握敘利亞行省的四支軍團的敘利亞行省總督李奇尼烏斯·穆奇阿努斯(Licinius Mucianus)。在奧托戰敗,維特里烏斯勝利的消息傳到東方後不久,多瑙河軍團的使者便來到東方試探穆奇阿努斯的口風。穆奇阿努斯拒絕了多瑙河軍團的支持,他之所以拒絕,並不是因為現任皇帝維特里烏斯多麼值得追隨,而是他認為自己不具有戡亂定國的才能。穆奇阿努斯轉而推薦了另一個人選——在猶太愷撒利亞城指揮軍隊平定猶太叛亂的韋斯巴薌。

圖3 羅馬軍團

老韋,你當皇帝不當?

在帝國東方諸省中,最有可能起兵的人有三個:敘利亞總督穆奇阿努斯、埃及長官提比略·尤里烏斯·亞歷山大、猶太軍團的指揮官韋斯巴薌。

穆奇阿努斯可以說是當時軍中最負盛名的將領,而且其麾下有4個軍團,正因如此,他成為多瑙河軍團最先想到的"皇位候選人",但穆奇阿努斯首先考慮的是如何讓帝國重歸穩定,而不是個人野心。

提比略·尤里烏斯·亞歷山大是埃及長官,埃及是帝國最重要的行省,儘管埃及周圍並沒有強敵,但仍駐紮有兩個軍團。但亞歷山大本人卻是一個出生在埃及,擁有猶太血統,起著希臘名字(指"亞歷山大"),擁有凱撒的姓氏(指"尤里烏斯")的羅馬公民,這樣複雜的背景使他很難得到羅馬人和元老院的支持。

韋斯巴薌是在公元67年,猶太人起義之後被尼祿皇帝派往猶太地區指揮軍團平亂的。韋斯巴薌出身較為普通,他的父親只是一名百夫長,退伍後靠經商為生。尼祿皇帝之所以任命韋斯巴薌為猶太軍團指揮官,也正是其清白的出身和樸素誠實的品質。而穆奇阿努斯轉而推薦韋斯巴薌大概也是出於同樣的理由。

圖4 老韋,你當皇帝不當?

所有那些商討重大事件的人應當考慮的是: 他們的意圖對國家是否有利,對他們自己是否 光榮,是否易於完成或至少不難於完成。同時他們還必須考慮為他們策劃的人的品格。他是否能在獻計以外還願意分擔可能會遇到的風險? 如果命運幫助這一事業的話,最高的榮譽應當加到誰的身上呢?

韋斯巴薌,我是要敦促你坐上皇帝的寶座的。這種做法對國家何等 有利,對你本人何等光榮,這樣的問題除了要由諸神決定之外,那就要取決於你自己的行動了。……但是再這樣無所事事地觀望下去,看著國家在 貪汙腐化裡毀滅,這種情況只能說明你的怠慢和怯懦;雖然卑躬屈節會給你帶來安全,但它也肯定會給你帶來恥辱。人們早就想到你有奪取最高大權的雄心了。皇位是你惟一的安身立命之所啊。

……但是我請求你不要因為我穆奇阿努斯不和你相爭就小看了我,…… 我認為我自己勝過維特里烏斯,你則比我更強。

……我看較好的辦法是,你在這裡指揮全軍,由我去實地作戰,去經歷戰爭的風險。……我深信你的警惕、節儉和智慧,同樣,我也深信維特里烏斯是怠惰、愚昧和殘暴的。……

——塔西佗所著的《歷史》中記載的穆奇阿努斯勸說韋斯巴薌稱帝的話

就這樣,在穆奇阿努斯的大力支持下,將韋斯巴薌推上皇位成為了東方諸省和多瑙河軍團共同的選擇。

韋斯巴薌的策略

公元69年6月末,在穆奇阿努斯的主導下,東方諸省最有權勢的三個人在貝魯特舉行會談,共同商議起兵事宜。三人達成了高度一致,七月初,韋斯巴薌宣佈稱帝,內戰再次爆發,十六個軍團先後宣佈加入了這場叛亂,而維特里烏斯除了萊茵河的七個軍團之外,再沒能爭取到其他軍隊的支持。雙方懸殊的兵力對比,似乎已經決定了內戰的結果。而韋斯巴薌所認為更重要的是如何向羅馬人民證明自己具有領導他們的能力和品格。只有做到這一點,才有可能真正為內戰畫上句號。

韋斯巴薌將招募士兵、製造武器、鑄造新幣、指揮軍隊這些事情全部委託給穆奇阿努斯和亞歷山大,而自己則是花費了大量時間去會見那些選擇追隨他的軍團士兵,因為除了猶太地區的三個軍團外,其他軍團並不認識他,甚至之前都沒聽說他。韋斯巴薌在此之前並沒有特別顯赫的戰功,此刻他需要讓這些士兵用自己的眼睛判斷,他們所選擇追隨的領袖究竟是否值得效命。

圖5 印有韋斯巴薌頭像的金幣

之後,韋斯巴薌又派出使者出使亞美尼亞、波斯帝國,重新確認了他們和羅馬帝國之間的和平協定。波斯帝國甚至熱情地提出派兩萬軍隊幫助他們打內戰,但被韋斯巴薌和穆奇阿努斯謝絕了。雖然有了這兩萬軍隊的助力,勝利更唾手可及,但引外敵進入自己的國家屠殺自己的同胞,這樣的人即便贏得內戰登上了皇位,又怎麼可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呢?

此外,韋斯巴薌還派出密使前往意大利,聯繫被維特里烏斯解散的前近衛軍團士兵,以作為內應。

在內外各項事務都準備完成後,9月,多瑙河軍團起兵,戰爭開始了。

多瑙河軍團的復仇

按照計劃,韋斯巴薌將坐鎮亞歷山大港;穆奇阿努斯則負責率領軍隊經小亞細亞到歐洲與多瑙河軍團會合,隨後開赴意大利;韋斯巴薌的兒子提圖斯與埃及長官亞歷山大共同率軍繼續平定猶太叛亂。

多瑙河軍團正式起事後,由於負責指揮軍團的行省總督們早就失去了軍團士兵的信任,他們既做不到鎮壓,也不可能加入,只能逃回了意大利。之前僅為軍團長的馬爾庫斯· 安東尼· 普里默斯爭取到了其他軍團長的支持,竟成為了七個軍團的實際指揮官。雖然軍團長負責管理一個軍團,但卻很少真正獨立指揮作戰,更不用說指揮七個軍團協同作戰了。根據事前部署,當東方軍團與多瑙河軍團會師後,穆奇阿努斯將統一指揮所有軍團,但急於復仇的多瑙河軍團沒有等到穆奇阿努斯的部隊,已經提前開拔了,安東尼也默許了軍團的行動。

而在此時的意大利,在4月16日奧托自殺後,維特里烏斯就已經正式成為羅馬帝國皇帝了,但他卻一點都不著急去首都羅馬履行職責,而是一路享受各地官員的宴請與款待,直到7月18日才率領他的萊茵河軍團進入羅馬城。此時,傳遞東方各省、各軍團叛亂消息的信件開始如雪片一般傳到羅馬。

雙方兵力懸殊之下,維特里烏斯唯一能做的就是將手頭的兵力派往波河沿線防守。這次的戰爭與上次維特里烏斯贏得皇位的戰爭似乎如出一轍,波河的決戰將決定整個帝國的權力歸屬。

被侮辱的與被損害的

多瑙河軍團的目的就是復仇,而一個完美的復仇就應該將仇人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完美復刻並送還給對方。也許正是基於這種動機,多瑙河軍團沒有從更近的波河下游直接渡河,反而不急於渡河,而是繼續向波河上游進發,他們的目的地就是上次的戰場——貝特里亞庫姆。

這種異於常規的行軍路線讓維特里烏斯的軍隊無比困惑。他們早就在波河下游嚴陣以待,但敵人卻似乎想要繞遠路從上游渡河,這究竟是敵軍的真實意圖還是疑兵之計?波河下游還要不要守?面對這樣的迷局,萊茵河軍團決定將兵力一分為二,一部分主動出擊意圖進攻貝特里亞庫姆的多瑙河軍團,一支繼續固守波河。

這樣的策略並不算愚蠢,趁敵人立足未穩,兵力沒能全部集結,給敵人先頭部隊以迎頭痛擊,一旦奏效,整個戰勢都會扭轉。但萊茵河軍團的指揮官席西納不是想著如何打敗對手。恰恰相反,席西納想的是如何保證自己在投降倒戈後還能保住自己的權勢。

但萊茵河軍團的士兵們知道,一旦投降這些曾被他們羞辱過的敵人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他們決不允許自己的指揮官臨陣倒戈,於是席西納竟被自己士兵關押了起來,導致萊茵河軍團沒有了指揮官。10月24日,一支沒有指揮官的軍隊要和另一支沒有"指揮官"的軍隊展開決戰了。雖然都沒有指揮官,但多瑙河軍團只是沒有名義上的指揮官,安東尼雖然只是軍團長,但其他人都很識大體,沒有爭奪指揮權。

圖6 戰鬥中的羅馬軍團

事已至此,第二次貝特里亞庫姆戰役的結果已經很明顯了,多瑙河軍團贏得了勝利,但這場勝利的代價卻是如此之大,當然這個代價是對於全部羅馬人,整個羅馬帝國,所有萊茵河軍團士兵而言的。這場近十萬人的混戰最後竟有四萬多人被殺,沒有一個人被生俘。當年在龐培和愷撒之間展開的法薩盧斯戰役中,兩軍合計有八萬人參戰,戰死人數總共也只有六千餘人,俘虜兩萬餘人。多瑙河軍團作為復仇者沒有表現出絲毫對同胞的仁慈,即便是與蠻族作戰也鮮有這樣慘烈的戰果。

"這罪行是國家犯的。一個士兵在內戰中起得了什麼作用呢?"

——在第二次貝特里亞庫姆戰役中,一個兒子殺死了在敵對陣營服役的父親,當這位兒子認出自己的父親後,如此懇求父親的在天之靈原諒他。塔西佗記載了這一悲劇,但也指出"他們依然絲毫沒有減弱他們對 親屬、親族和兄弟的屠戮。"

四帝之年的終結

第二次貝特里亞庫姆戰役之後,不列顛和西班牙的軍團也紛紛加入到韋斯巴薌的麾下。但勝利還沒到來。

第二次貝特里亞庫姆戰役的勝利本來足以讓那些試圖負隅頑抗的人倒戈,但多瑙河軍團殘暴的復仇行徑卻讓很多試圖倒戈的人心生畏懼。12月16日,維特里烏斯宣佈退位,並希望通過韋斯巴薌在羅馬當官的哥哥薩比努斯搭線,爭取一個較好的待遇。但幾天後,維特里烏斯的支持者竟公然殺死了薩比努斯,薩比努斯所藏身的朱庇特神廟也被這些人付之一炬,這樣一來,和平的可能已經蕩然無存。

圖7 羅馬軍團攻城

12月20日,多瑙河軍團進攻羅馬城,這是自蘇拉發動政變以來,羅馬城再次被同胞圍攻。此時羅馬城又能抵抗多久呢?一天還不到,羅馬城破,維特里烏斯被殺。第二天,元老院承認了韋斯巴薌的皇帝之位。

攻下羅馬城後不久,穆奇阿努斯終於作為皇帝韋斯巴薌的代表來到了羅馬。穆奇阿努斯之所以如此緩慢,一方面是因為多瑙河軍團開拔後,多瑙河北岸的達西亞人再度入侵,穆奇阿努斯決定先擊敗入侵者再繼續進軍,另一方面恐怕也是不希望自己染上太多同胞的鮮血吧。

此時,韋斯巴薌已經是帝國唯一的皇帝,但他還不能立刻前往羅馬,因為在東方,猶太人的叛亂還沒有了結,在西方,日耳曼人趁羅馬人內戰不休已經跨過萊茵河入侵高盧,意圖煽動高盧人反抗羅馬人的統治從而建立一個高盧帝國,在帝國中心羅馬,無數被戰火毀壞的建築,尤其是朱庇特神廟也亟待重建。韋斯巴薌必須首先保證自己的安全,而穆奇阿努斯會為他履行皇帝應盡的職責,幫他贏得皇帝該有的威望,正如計劃好的那樣"你(韋斯巴薌)在這裡指揮全軍,由我(穆奇阿努斯)去實地作戰,去經歷戰爭的風險"。


接下來穆奇阿努斯又將如何恢復羅馬的秩序與繁榮,如何平定日耳曼人的入侵,猶太人的叛亂又將如何收尾,就讓我們以後再談。


注:

圖3取自維基百科"Roman Legion";

圖4截取自電影《牧馬人》;

圖5取自維基百科"Vespasian";


校對:二桿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