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为什么世界会存在“同性恋”或“双性恋”?

哥哥杜蕾斯


有个名人说过“存在即合理”。

1:同性恋的存在也是合理的,真正的同性恋是天生的,不可逆转。

2:同性恋的性取向是喜欢同性,是正常的!

3:同性恋的存在符合生物多样性。

4:自古以来同性恋都存在于动物或者人类当中。

5:同性恋是属于弱势群体,因得到保护。

6: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同性恋,他们不是神经病,只是跟异性恋不同的,只喜欢同性的一群人而已。


阅古今


“同性恋”或“双性恋”的存在似乎违背进化论,科学家提出了多种假说解释为什么“同性恋”或“双性恋”的基因没有被自然选择淘汰。

世界上约90%的男人或女人都是异性恋,剩下的10%称为性少数群体,这类人又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是女性同性恋(Lesbian)、男性同恋(Gay)、双性恋(Bisexuality)和跨性别者(Transgender)。许多人认为性少数群体是在现代人的标新立异的行为下又一种新兴的非主流文化,其实不然,同性恋是自古就有的社会现象,意大利画家和数学家达芬奇、计算机科学的开拓者图灵、现任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中国古代皇帝汉哀帝都是同性恋。

在动物界,同性之间搞基卖腐,超越友情的情况也非常的普遍。目前资料可查的有同性恋爱的动物有黑猩猩、猕猴、野牛、海豚、长颈鹿、非洲羚羊、海象、黑天鹅、信天翁等500多种,这其中有些动物甚至在其一生中都没有和异性来过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而是与一位同性相守终生。

在人类社会,同性恋由先天和后天因素共同决定。同性恋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如果父母是同性恋,子女成年后喜欢同性的概率也更高。后天因素的作用也十分突出,研究显示,战争中的兵营、战俘营和监狱同性性行为发生率较高,绝大多数同性恋在性方面都受到过刺激,导致性取向转变。

按照进化论的思想,所有损害繁殖的性状都会遭到残酷的淘汰。同性恋会导致生育率降低,减少种群的数量,为什么不会被淘汰呢?科学家提出了以下几种假说来解释这件事情。

  1. 亲缘选择假说。同性恋基因虽然降低了生育率,但是可以使后代能够得到更好的照顾;拥有同性恋基因的个体虽然没有孩子,但是他们可以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外甥、外甥女、侄子、侄女,后代子女除了有爸妈疼爱以外,还有舅舅叔叔等疼爱,这使得他们得到了更好的照顾,在生存竞争中取得了优势。

  2. 群体选择假说。对于整个群体来说,生育率并不是越高越好,生育率过高会使得种群内部竞争过于激烈,提早耗尽资源,反而生育率降低可能使整个种群更有效率地利用资源。在自然资源匮乏的环境中,通过增加同性恋的比例降低生育率是一种非常好的策略,这样就能够把有限的资源用于照料数量较少的后代,提高后代幼体成活的概率。

  3. 平衡多态假说。俗话说,上帝为你关闭了一扇门的同时就会为你打开另外一扇窗,同性恋基因可能生育率较低,但是可能会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取得某些优势,获得对某些病毒的免疫。比如著名的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这种致命的基因有助于预防疟疾。

  4. 副产物假说。如果一个物种它们交配的欲望比较强,强到什么程度呢?就是看见同性也不放过。交配欲望比较强是适应性的产物,因为这会使它们获得更多生产后代的机会,但这会带来副产物,那就是不分青红皂白找个同类不论性别就“嘿嘿嘿”。

同性恋是一种普遍的、长期演化的结果。世界的复杂性、人类的多元性和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性取向只是众多差异中极为普通的一种。如果我们允许这个世界上有左撇子也有右撇子,既有白种人、黄种人,也有黑种人,那么我们就不应该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同性恋或双性恋。


疯狂知识点


同性恋和双性恋都属于性取向,人的性取向有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泛性恋和无性之分,虽然大多数人是异性恋,但非异性恋的性取向并不罕见,美国CDC的一项研究,同性恋的比例为1.6%。双性恋的比例为0.7%,而民调发现非异性恋的比例接近5%。

双性恋还算可以理解,因为可以有后代,同性恋是不会产生后代的,因此从进化的角度不好理解,但同性恋确实是自古存在的,当然双性恋也是自古存在的,这就引出为什么他们会存在的话题。

在过去,同性恋被认为是一种疾病和精神遗传。这个认知是错误的,同性恋既不是疾病也不是精神异常,而是正常性取向的一种,因此不少国家在大力保护同性恋者的权益,包括同性恋婚姻。

是什么原因导致同性恋?

近年来有一种趋势是试图证明同性恋是天生的,但是迄今为止,并没有找到同性恋基因。从道理上讲也不通,同性恋没有后代,怎么会有同性恋基因传下来?以前认为的父母的作为还有一些环境因素会导致同性恋,同样没有证据。

目前的看法是同性恋原因不明,可能有遗传、环境等各种因素,不排除单一因素,更可能是多因素的联合作用。

改变一个人的性取向是不可能的,所以对同性恋或者其他非异性恋性取向不能歧视,而且要包容。同性恋者也要自律,像中国目前艾滋病传播主要是因为男同性恋人群之间的性传播,这并不是同性恋的错,而是这个人群的健康知识的普及不足和他们的性行为的问题。


京虎子


为什么世界上存在同性恋和双性恋,如何科学地看待性取向?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再隐藏自己的性取向。因而“同性恋”和“双性恋”这两个词,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明显增多。但是,依然有很多人难以理解这样的性取向群体,先不说理解、可能就连基本的尊重都难以做到。

而大家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认知偏差,主要还是因为很少有人会去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群体。这些性取向和大众不同的人,被不少人主观臆断性的归于异类。然而,这些违背大众性取向类别的形成,其背后都有复杂的原因。那么,为什么这个世界上会有性取向为同性恋和双性恋的人,我们又应该如何科学的看待性取向?

性取向并不是只有异性恋一种

性取向,又被称为性偏好、性倾向或性偏好,这是一个用来描述一个人性渴望对象的词语。而性取向的类型自然并不是只有异性恋一种(大部分人的性取向),同时还包括很少被人在意的无性恋类别,以及生活中相对比较常见的双性恋和同性恋。之所以大多数动物都只会对异性产生吸引,是因为这样的取向更符合生物繁衍后代的本能驱使。

大部分心理学专家认为,这个世界上的女性会比男性成为同性恋的概率更高,只是她们会更加隐秘而低调。从同性恋的调查数据来看,美国大约有3.2%的男性和4.2%的女性都是同性恋者,英国大约有5%到7%的人是同性恋者,而我国2014年的同性恋统计数据也达到了7000万左右。

而从双性恋的人口比例来看,美国男女双性恋人数分别占据了0.4%和0.9%的比例。如果将这个比例用来估算我国的双性恋人口数量,大约会在900万左右(仅供参考)。但是,截至目前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不管调查数据的比例发生怎样的变化,那些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同性恋、又或是双性恋人数,并不会因此而有太大波动。

如何通过科学解释不同的性取向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有研究证据表明:一个人的性取向是什么,他的基因会起到很大的决定作用。比如,在那些孪生兄弟中,如果其中一个是男同性恋,那么他的兄弟有52%的概率会和他拥有相同的性偏好。并且,当调查的对象为异卵双胞胎的时候,两者皆为同性恋的概率则下降到了22%。

研究人员在对已故同性恋者,以及异性恋的身体构造进行研究的时候还发现,同性恋者下丘脑的某个细胞团,明显比异性恋取向男子的该细胞团更小。简单来说,这些性取向有所不同的人,就连大脑的部分构造也会存在差异。然而,我们暂时还不能确认这样的差异性,到底是发生在孕期、儿童期,还是青春期。

或许很多人有所不知,有一种新型性取向被称为自我恋,在他们的身体里似乎同时住着两个人。有时候可以像女人一样妩媚,有时又像男人一样阳刚,这两个不同的角色在他们的内心深处相互引用,从而产生了自我恋行为。比如,当他们在照镜子的时候,也会表现出超出一般人的自恋程度,不管是跟镜子里的自己说话,还是亲吻镜子里的自己,都像是在和另一个自己亲密对话。

为什么要科学的解释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性取向?或许有的人认为不重要,但那些同样认为生物因素是导致其他性偏好存在的人,则更能理解同性恋或其他性取向的人,并对他们表现出更为接纳的态度。简而言之,倘若同性恋、双性恋,乃至其他性取向都是天生的。那么,公众对这些人群的接受度会更高,从而减少很多异样的眼光。

哪些因素会影响一个人的性取向

除了刚刚说到的基因等原因之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性取向?倘若我们自身无法对自己的性偏好进行选择或改变,那么既定的性偏好又是从何而来?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是如何形成当下的异性恋、同性恋,乃至其他性取向的?

当我们将家庭环境设置为盛气凌人的母亲和没有扮演好父亲角色的父亲,是不是更容易培养出男同性恋的孩子?而那些占有欲太强的母亲,以及对女性怀有敌意的父亲所组成的家庭,是不是又更容易培养出女同性恋孩子?

也就是说,同性恋取向在撇开基因因素的时候,是不是还与他们所在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有关?他们中的一些或许对异性存在害怕和仇恨感,所以才将性取向指向了和自己同性的人?还是他们在有幼年时期经历了特殊的生活体验?

又或是当前血液中的性激素水平发生了变化?研究人员对同性恋者进行的调查和研究有很多,但对于环境影响因素这个方面,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虽然,关于性取向的很多问题还有待时间来解决,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尊重其他性取向形态的存在。


悟空科学


这个问题在各种网媒和科普文有广泛的解释,这里全方位地汇总一下可以查到的科学资料解说下这一问题的答案,文字比较长,可以先浏览标题:

性向取决于性心理,而非生理性别

对于高等动物来说,性向取决于性心理,而非生理性别。在自然界,生理性别和心理性别大致一致,但不总是一致。这个情况在高等动物当中情况相当突出,因为高等动物的神经系统更为复杂,决定性取向的因素并非只有基因因素一项,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中经历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动物成长成为成体后的各方面偏好,这并不止局限于性取向。实际上,诸如性格(如内外向),好奇心,运动积极性,入睡时间偏好(如夜猫子对早鸟)、食性等心理特质也有类似的“境遇”——都有遗传原因,也有发育原因,但是并不太受到社会关注。而性取向牵涉到人类社会的文化和禁忌,因而受到人类社会的关注更多,争议也多。(古希腊男子间性行为甚至是社会习俗,但后来的某些宗教则认为这有严重的问题)。

高等动物性向的形成根源比低等动物复杂,各种因素的自然发生率的叠加,使得性向在各种物种中呈现某种天然的发生率分布。例如:

  • 60%的雌性倭黑猩猩都有双性性行为,雄性也会与同性发生性行为,但大多只是“一夜情”;

  • 雄性宽吻海豚几乎都是双性恋,与同性和雌性的性行为频率各占一半;

  • 55%的雄性美洲野牛在交配季节会与同性发生性行为,一天里多达数次;

  • 9%的雌性羚羊会与同性发生性行为;

  • 20%的天鹅会与同性伴侣一起照料其中一只与另一雌性交配后产下的卵(当然,两位鹅先生先得把作为“生育机器”的雌性扫地出门);符合此比例情况的还有灰雁(或许还有很多其他鸟类有类似现象)。

  • 成年雄性海象,还有雄性灰鲸几乎都会享受与同性的性行为,有时候还是群体性的。

上图:狮子的基情也被发现。

性向不是明确界定的

我们可以这么来理解性取向的差异:即便是异性恋也并非对所有异性都有性冲动,而同样,并非所有的同性恋对所有的同性都有性冲动。这似乎是对性取向最通俗最精确的划分描述——“对什么样的对方有性冲动”,这取决于神经系统的反应,也就是性心理(这方面心理学的研究比较充分)。于是在这个意义上,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不过是对性冲动对象的范围有所不同而已。只是异性恋性冲动的对象恰好都是异性(或者部分异性),而同性恋则都是同性(或者部分同性),至于双性恋,则横跨两个群体(也不是来者不拒),也有无性或性弱人群对多数人都没有性冲动。即便上述这种划分并也不是明确的,有人在一生之中性向发生转变也是可能的(不少人在青春期有同性性经验,只是因为禁忌原因很少透露),此外,改变生理性别不一定同时改变性向。

但天生的性向与在特定生理条件或者社会条件下采取的性向的成因也是有区别的,前者更为稳定,而后者则可能易于改变。例如在男性集中且禁欲的军队、监狱,同性性行为往往更容易发生——作为异性性行为的替代。

这里得强烈警告吃瓜父母注意看清本质和区别,勿“轻易下结论”,也勿“强掰”,顺其自然为宜。


针对不同性向的成因,科学界历来有各种各样的研究。传统心理学因为一直从“心灵的窗口外”以治疗角度研究此问题,往往抓不住本质,还曾得出“心理变态”以及“矫治有效”错误结论。而近年科学的结论多来自于遗传学、神经生物学、发育生理学等等,形成了几种较有说服力的主流假说。但目前仍不能认为性向的成因已经完全明确,或许对于每个个体,其成因都是复杂和独特的,有共性但也有个性。

这些主流假说包括:

遗传假说

该假说认为存在多个同性恋基因或者表观遗传因素,多种遗传因素叠加的结果提升了个体成为同性恋或者异性恋的几率(仅仅是几率)。这是目前各大商业基因检测公司报告里面的热点,所谓“彩虹指数”,但评论区里面“打脸”报告结论的回复也是此起彼伏,诸如:“彩虹指数这么低难道我是被掰弯的!”,“直男一枚彩虹指数超高怎么办?”。显然,一方面基因检测公司是挂着少数的研究结论的“羊头”,卖自己产品的“狗肉",博眼球而已;而另一方面,顾客们也应该充分理解所谓“概率”的含义!

在人类,典型的被认可的同性恋基因包括X染色体上的Xq28区段、GRM5基因、SLITRK6、Wnt-4基因、FucM基因、Sphinx等基因,但区区这些个基因就能完全决定复杂性向的成因还是有点难以令人信服。这些基因可能是共同作用的,且权重不同。而相关的遗传学研究的历程也是一波三折,但好歹也在2012年有了一个大型的大概令人信服的研究结论。

下面列出了这些遗传学方面研究的主要历程和成果:

  • 1993年,有两项研究公布使用了X染色体上的22个标记进行连锁分析之后发现同性恋男性在家族母系一方有更多的同性恋叔叔和表兄弟,而非父系一方较少(这暗示了母系独有基因的影响)。X染色体的Xq28区段对于性向的影响被描绘出来,这被媒体广泛称为“同性恋基因”,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因为否定了之前心理学认为的“心理变态”论,跟宗教信仰也扛上了)。

  • 1998年,又有类似研究发现母亲一方同性恋兄弟的舅舅中有13%是同性恋,而父亲方面的此一比例仅为6%。虽然后来也有实验无法重复上述结论。但荟萃分析表明Xq28区段与同性恋的表型特征又显著的关联,但也认为可能还有其他基因因素参与其中。(一篇论文并不能完全置信,而荟萃分析综合了大量论文的结论、相关评述和资料,在技术上大大提高了结论的可信度。)


  • 2012年美国人类遗传学会的一组独立研究人员完成了首次大型、全面的多中心遗传连锁男性性向研究。该研究的研究群体涵盖了409对同性恋兄弟,研究人员分析了超过30万个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数据强烈印证了之前关于Xq28区段的发现,并且在8号染色体的中心结附近区域也检测到显著的连锁。该研究得出结论:“这些区域的遗传变异有助于发展男性性取向的重要心理特征”。女性性向似乎与Xq28没有关系,尽管女性性取向确实也表现出一定的遗传性。

上面的研究主要是聚焦于性染色体(X染色体),而在常染色体方面也有不少进展:

  • 2008年一项涵盖7000人的研究认为:男同A型血概率偏低,而女同A型血概率偏高,此外,发现无论男同或女同Rh阴性血比例都“超高”。涉及此二血型的基因分别位于9号染色体和1号染色体。(但请注意这只是单项研究,不一定可靠)

上图:血型与性向关系论文摘要截图

  • 2017年,《自然》发表了一篇关于男性性取向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文章,涉及1077名同性恋男子和1231名异性恋男子。挑出了13号染色体上名为SLITRK6的基因,SLITRK6基因活跃于下丘脑的中脑,这与神经心理学方面的另一项研究相互印证(认为男同中脑的神经工作模式与直男不同)。此外研究人员在14号染色体上发现了另一个名为TSHR的基因(“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基因),在男同群体具有高频相似的基因型(更为活跃)。TSHR与促甲状腺素的分泌有关,而格雷夫症会导致TSHR功能丧失(造成类甲亢症状),这似乎与某些研究所发现的结论相关,即男同比直男更容易患格雷夫症。

  • 在表观遗传方面(DNA链甲基化修饰差异的遗传),也有研究认为母亲X染色体上因基因失活修饰与随机水平偏差较大的母亲,其子具有同性倾向的概率较大。但此研究仅仅是孤立的统计学分析研究,可信度较低。

在动物模型上的性向研究也有一些类似结论,这里就不展开了。[头条·小宇堂-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出生顺序-母体免疫假说

此假说相关研究发现:每增加一个兄长,男同的几率就会增加33%。这是到目前为止“在性取向研究中发现的最可靠的流行病学变量之一”。

为了解释这一发现,有研究认为其背后的原因在于男性胎儿会引起母体免疫反应,且此种免疫反应随后续孕育男胎而变得更为强烈。


上图:胎盘结构和功能示意——母亲产生的抗体可以渗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而胎儿的DNA和细胞也能进入母体的血液(早先的生理学资料不认为胎儿细胞可以进入母亲血液)。

这种母体免疫假说所述理论的起点始于男性胎儿的细胞会在母亲怀孕期间或分娩时进入到母亲的血液循环的事实(有研究发现胎儿细胞甚至会在母体内长期存活)——研究者认为此一过程“几乎肯定参与脊椎动物的性别分化”。男性胎儿体内由Y染色体产生的蛋白质随胎儿细胞进入到母体内,但被母体免疫系统被识别为外来物(因为母体没有Y染色体基因),于是诱导母体产生相关抗体,这些抗体又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穿过发育中的胎儿大脑的血脑屏障,抑制相关抗原蛋白的正常生理功能,改变性别二态性相关的大脑结构,增加了儿子同性倾向的可能性。而对于母亲来说,正是这种抗体反应和“记忆效应”导致连续孕育男胎受到抗体影响的越来越强,这些抗体以某种方式降低了胎儿自身生产的某些基于Y染色体的蛋白质(抗原)在脑男性化中发挥其原有功能的能力。

上图:论文《H-Y抗体与男同倾向》摘要截图

然而,母体免疫假说也受到质疑,因较于同性恋出现的高概率而言,免疫攻击发生的普遍性很低(这也可能是研究不足或者反应不明显造成)。此外,此假说没有解释首个男胎表现出男同倾向的情况(是否纳入了前期男胎流产情况也不清楚)。

2017年,有研究人员发现Neuroligin 4 Y连锁蛋白可能是导致儿子成为同性恋的一个因素。他们发现女性的抗NLGN4Y水平显着高于男性。结果还表明,怀孕的次数,特别是那些有哥哥的男同,其母亲体内抗NLGN4Y水平显着高于对照样本。这是对上述研究的再次印证。

生育能力假说

这个涉及进化论的假说也在媒体有广泛报道。

2004年,意大利研究人员对大约4600人进行了一项研究,男同的女性亲属往往比直男的女性亲属有更多的后代。男同母亲侧的女性亲属往往比父亲侧有更多的后代。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X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可能既促进了女性的生育能力又促进其雄性后代的同性恋倾向。 此发现的联系大约可以解释20%的研究案例,表明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但不是决定性的遗传因素。

上图:论文《人类同性性向中的性对抗性选择》摘要截图

神经心理学方面的研究

2010年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断言:“胎儿大脑在宫内期间由于睾酮直接作用于发育中的神经细胞而向男性方向发展,或者因缺乏雄激素刺激而向雌性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当我们还在子宫中时,我们的性别和性取向就被组织到我们的大脑结构之中,而没有迹象表明出生后的社会环境对性别认同或性取向有决定性影响。

在动物的神经心理学研究方面,绵羊被用作实验模型来研究构成同性恋基础的神经机制的早期程序(大约8%的公羊受同性吸引)。 在许多物种中,性分化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在视前下丘脑中存在性二态核(SDN),其在雄性中比在雌性中更大。这方面在人类也有类似结论,但情况更复杂,相关资料描述过于专业,这里就不展开了。

总结

性向是性心理的结果,而性心理又是大脑结构所致,大脑结构受先天影响巨大,主要包括先天的遗传因素以及胎脑的发育因素,因此天生的性向是难以改变的。性向与人类的许多先天的心理偏好特质如性格、好奇心、运动积极性等等其本质是类似的。

人的心理就是大脑的生理,大脑是复杂的,因此人的心理也是复杂的,性心理只是这个复杂体系中的一部分,性倾向也只是性心理的一个方面。所以性向差异的存在是大脑复杂性的一个很小的方面,亦如上述的各种研究结论所揭示的那样,是人类生理进化的自然结果,也是自然界普遍的现象,其背后有复杂但可以探寻和阐明的逻辑。科学地了解了其背后的原因,就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了。


    小宇堂


    按照道家三魂七魄的说法,《云笈七签》载:三魂即为胎光,爽灵,幽精。胎光来自于天,来自于父,主一个人的寿命。爽灵来自于地,来自于母,主一个人的福禄财帛。幽精来自于时,来自于父精母血交融之时的自然现象,主一个人的性格,性趣,性能力,性取向等。所以,人的性取向由三魂中的幽精决定,不是后天养成的,而是天生的。这是存在几千年的道家理论了,也是为什么古时候男风那么宽松的主要原因。到了,宋末明初,理学盛行,才开始卡住了。我们暂且不说这些,单单将性取向问题归根为天生使然,就已经超越西方科学几千年了。不得不佩服我们先祖的脑洞,还要鄙视一下将传统看做糟粕的人。

    吾辈共勉,华夏方可不息。


    江老师来也


    从人类的进化过程来看,只有异性恋是最利于繁衍的,但是同性或者双性恋的确存在,为什么存在这样的性取向,对现代人类来说还是谜题,目前认为和环境、遗传有关。

    毫无疑问,人类是两性繁殖的动物,想要繁衍必须两性的结合,所以在人类进化历程种,异性恋是主流,同性无法留下后代,双性恋则能够留下后代,但也不像异性恋那样能够较好地保证繁衍,中途没准就因为兴致索然而转换追求的对象。这些不利因素会使得生物的遗传特征尽可能地向异性恋接近,因此即便人类的性取向有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泛性恋和无性等多种,同性恋的比例也仅为1.6%,双性恋的比例更低。这种现象说明在两性繁殖的生物遗传中倾向于向能够保证种群繁衍的性取向方面进化。但仅靠这些还无法确认同性或者双性恋是否与遗传有关,基因又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命物质,翻译形成蛋白支撑、控制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同性等性取向能够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也不能完全排出基因的影响。

    在对同性或者双性恋的调查中,其中不少在年幼的时候都经历过一些精神方面的刺激,例如与性有关的虐待。从这个方面看,这种现象又和个人的经历有关。总的来说同性和双性恋的生物学机理是未知的,可能与环境和遗传有一点关系。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不管其形成机理到底是什么,这种现象也不像在历史上被认为是疾病,是正常的而且基本不能扭转,而且在自然界也多有存在,除人类之外至少在130种脊椎动物中也都存在着同性恋行为或者是同性性行为。也如人类一样,异性恋之外的性取向都不是主流,但是是真实存在的。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于生物学家来说是有研究必要的,但是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却是没必要深究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没有造成严重影响的情况下与他人无关,也不需要区别对待。

    对于人类来说,与人以及人体有关的生命现象大多数还是未知,即不知道脑意识的形成全部机理,也不知道很多疾病发生的根源,也足见现代人类生命科学认识的不足。未来或许能够解开多种性取向形成的原因,但那应该在较为久远的未来了,很多人都看不到那一天到来。


    来看世界呀


    我估计是变态[捂脸]因为我好看的都喜欢,女人漂亮我就想这娘们[捂脸]如果我是男人回去睡一晚一定很美[爱慕]看到帅的想如果是我的带回去好好疼[捂脸],看到男人圆圆的屁股想上去一巴掌试试弹性[捂脸]!她们说我就一色胚[捂脸]本人胆小就是心里想想嘴上说说,没敢行动过!幸亏老天公平,我是女人如果是男的估计也是猥亵的老头[捂脸]


    薛瑞瑶


    最早出现的物种是是无性繁殖,后来为了生存,大多物种进化到了有性繁殖。有性繁殖产生了选择,选择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动力。这样经过选择,再通过变异,遗传,积累的方式生物进化的越来越高级,我们人类就是这样物种的一个顶级和精华存在。同性恋显然不符合物种传种的进化规律,他可能是早期无性繁殖基因在人类身体内的潜在遗存,可能每个人都有,只是在性启蒙时期,受基因倾向或环境的原因影响,人们才出现性取向的分化。尽管同性恋是少数,现在文明社会越来接受他的存在。异性恋一般不能理解同性恋,但多数能够尊重。


    金洲尚城


    村里通电的话,应该都知道欧美一些国家已经通过了同性恋婚姻法。



    为什么会存在同性恋?那为什么会有种族歧视呢?

    现在种族歧视都拿不上台面了,你还谈性别,low不low?

    回归正题,很多人觉得同性恋是一种病态的情感,我之前回答过一个问题,觉得世界上全是同性恋那就糟了,九年义务教育毕业没?社会上这么多异性恋都没把同性恋改变,难道还怕少数的同性恋同化异性恋?



    多年来,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医生尝试过所有可能的手段,无法改变人的性取向,无法把同性恋变成异性恋,或者把异性恋变成同性恋。因此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以目前的科学手段而言性取向是不能改变的。并且世界卫生组织不再认定同性恋是疾病。不再对同性恋者进行所谓的治疗。


    中国的心理学界跟世界脱轨长达几十年之久,所以,现今仍然在沿用很多陈旧的心理学观点。最普遍的就是以弗洛伊德为首的“同性恋后天形成论”,所谓的环境改变性倾向,在中国普遍流传的观点。


    李银河有很深入的研究过这个问题,人的性向就像是个光谱可以折射出不同色彩,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同性异性双性倾向并存的,只是在某一时间某一倾向占主要地位。

    她也说过,成为同性恋也与第一次性经历有关。周围有朋友的确是天生的,Gay或les 从小就对异性不感兴趣,这没什么可奇怪 同性恋是千百年来就存在的,也许有些人是如你所说玩腻了换换口味,就像心理书籍说有些人只是在青少年时期有同性恋倾向,成年后就会恢复为异性恋。但是大部分还都是纯粹的同性恋者,为了自己和异性恋并无区别的深刻的爱情在艰苦的隐忍承受着,希望有朝一日守得云开见月明。



    同性恋婚姻法既然已经存在,那就说明时代的车轮依旧前行,它碾碎了纳粹消灭犹太人的蓝图,种族主义者的乖戾目光。

    现在生活中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学生对于同性恋的态度普遍平常心,认为喜欢一个人没有错,然而是那些上一辈的人对同性恋的抵触情绪更多一些。

    时代接轨,我们应该给予社会以时间。现代人在高谈人权的时候,不应该带着有色眼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