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在国六排放政策下,国四、国三的车型将如何应对?

郭汪旭


2018年7月1日深圳将率先施行国六标准,2020年7月1日全国强制性执行,看似还有两年的时间,但随着深圳开头以后各地政府都将纷纷效仿。

国六有多严格

国六的排放标准和国五相比,整体标准提高了40-50%,一氧化碳排放量降低50%,总碳氢化合物和非甲烷总烃排放限制下降50%,氮氧化物排放限制加严42%,除了标准严格以外,在2020年将推出符合国六排放的专用油,这对于老车而言无疑于是一场末日。

对于车企的影响

尾气污染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燃烧不充分,目前发动机热效率最高不过40%,想要在两年之内通过更新发动机技术达到排放标准,只有丰田、本田、奇瑞、大众这些技术宅能办到,但这样势必会花费大量研发资金,车企肯定不会这么干。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在尾气处理上面下功夫,在排气管处安装三元催化器,把有害气体通过化学反应转换成无害气体排出,这是最简单方法也是最省钱的办法,估计未来大多数车企都会这么干,所以对于车企而言压力不是特别大。

对老车有什么影响

对于国五的车主来说,卖车的时候保值率下降是肯定的,国四上路受到限制,国三、国二的车型不能上路,大量老车未来两年内都将进行报废。


汽车扒扒君


国六排放实施以后,对于低级别排放汽车的影响大致如下:

1、国五排放汽车不能上牌,新车需要在实施之前全部清仓,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车辆会有大幅优惠,二手车市场会受到不小的冲击。


2、国四排放汽车会限制过户,二手车贬值率飙升。虽然规定已经取消限迁,但是很多城市为了创建文明城市,对于环保的要求直逼一二线城市,实际二手车可以迁入的城市并不是太多。

而且在高标准要求之下,国四汽车可能会在部分城市出现区域限行,用车便利性会大打折扣。在第二阶段的国六B实施之后,限行范围会逐渐扩大,最终走向淘汰。


3、国三排放汽车基本报废,尤其是柴油动力。排放要求的提升虽然与检测标准并没有同步升级,但是检测标准每升一级就将要淘汰大批车辆,即使节奏慢一些但是影响力却大得多。

2020年7月1日会是一个节点,大批老车车主会欲哭无泪,新车也不用喜上眉梢,前车之鉴应该可以看得到。


面对排放提升最大的影响其实是车辆交易不能过户,二手车交易会存在潜在风险,能接受这点的话可以持续用下去,不能接受的话要就开到报废、否则就要在实施之前卖车。想要把一台车开成老爷车的话,提前过户到不准备开车的家人名下,否则脱审三次会强制报废,以后名下的驾驶证和新车上牌都会受到影响。

汽车消费呈现明显下滑的状态,排放提升不能说没有影响,汽车作为耐久性消费品正在逐渐失去【耐久】的特性,大部分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并不能支持频繁的更换汽车,一台车在普遍人的手里如果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干脆就不买了,会不会有这种情况呢?


选车用车关注天和Auto,趣味问答购车推荐每天更新。


天和Auto


短期内还不会有实质性影响,以北京为例,前两年开始,重度雾霾天气条件下,国1和国2排放车型会限行。

国三和国四车型是否会面临大面积限行和二手车交易问题,得看国三和国四的保有量,以及实际环保条件。

前几天河北领导说牺牲河北经济指标也要确保蓝天白云的环保指示,理论来说,对于机动车的压力会小一点,而且不少实验表明机动车尾气排放对于污染物的贡献显然不如工业排放多,因此我个人感觉国四标准两年左右不会有太大的政策调整。而且2008年北京率先执行国四,从执行到今天已经有11年的长度,就算国家不强制执行,以一线和超级城市的机动车更换频率来看,显然保有量很有限。

对于国三车型,其实以一线城市和二手车市场的保有量来看,虽然没有具体数据来查看,但是数量会更有限,最近的车型都已经是12年的老车,有些车基本可以达到车主可以去报废的情况。因此国三标准的车主可以考虑升级国四排放(具体车型具体分析),或者在国五国六交替阶段进行换车,躲避未来政策针对性!


行走的新能源汽车


你们说的是货车(卡车)还是家用轿车?我看到的官方消息怎么都是针对货车的限制。


bai3729


不折腾车市以进寒冬,在瞎折腾,就的崩盘。不要整天拿国几说事儿了,疫情停驶证明排放与雾霾无关,任何人没有权利无端限制车辆排放限行。


绿叶飘飘大本营


这是信誉问题,国标就是一种标准和承诺,老车按老标,新车按新标,老车按新标谁又玩不起;以后也别按啥标准,老百姓只想,要是用血汗钱买的车,你能保证开几年多少公里?


RICK53355038


国家对不到报废年限的国3国4车是否给于补偿或者收购来保障广大车主利益


15042351936


新车还是旧车?新车不给上牌旧车还可以开,可以本地过户,如过户给外地看当地什么政策能不能接收。


空间二号


指望一群坐办公室的人出台合理的运输空间,洗洗睡吧


37度的心880885


一看到国六,就想起奥大利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