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大仙黃鼠狼


大仙黃鼠狼

黃鼬:俗名黃鼠狼,體長280-400毫米,雌性小於雄性1/2-1/3。頭骨為狹長形,頂部較平。因為它周身棕黃或橙黃,所以動物學上稱它為黃鼬。是小型的食肉動物。

棲息於平原、沼澤、河谷、村莊、城市和山區等地帶。夜行性,主要以齧齒類動物為食,偶爾也吃其他小型哺乳動物,每年3-4月發情交配。選擇柴草垛下、堤岸洞穴、墓地、亂石堆、樹洞等隱蔽處築巢。雌獸妊娠期為33-37天。通常5月產仔,每胎產2-8仔。與很多鼬科動物一樣,它們體內具有臭腺,可以排出臭氣,在遇到威脅時,起到麻痺敵人的作用。主要以齧齒類動物為食,偶爾也吃其他小型哺乳動物。

民間諺語說“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實際上黃鼬很少以雞為食。黃鼬的皮毛適合製作水彩或油畫的畫筆,中國人稱為狼毫。主要生活在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泰國等地,中國西藏以及其他很多地區都有分佈。

由於人類的獵殺失去棲息地,黃鼠狼已被《國家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如今棲息地環境的不斷變化和適合生存的環境不斷減少,被國家自然保護聯盟列成易危物種。


大仙黃鼠狼

夜行性,尤其是清晨和黃昏活動頻繁,有時也在白天活動。通常單獨行動。善於奔走,能貼伏地面前進、鑽越縫隙和洞穴,也能游泳、攀樹和牆壁等。除繁殖期外,一般沒有固定的巢穴。通常隱藏在柴草堆下、亂石堆、牆洞等處。嗅覺十分靈敏,但視覺較差。性情兇猛,常捕殺超過其食量的獵物。

黃鼬冬季常追隨鼠類遷移而潛入村落附近,在石穴和樹洞中築窩。它們擅長攀援登高和下水游泳,也能高蹦低竄,在乾溝的亂石堆裡閃電般的追襲獵食對象。黃鼬的警覺性很高,時刻保持著高度戒備狀態,要想對黃鼬出其不意的偷襲是很困難的。一旦遭到狗或人的追擊,在沒有退路和無法逃脫時,黃鼬就會兇猛地對進犯者發起殊死的反攻,顯得無畏而又十分兇猛。黃鼬及其家族的其他成員還有一種退敵的武器,那就是位於肛門兩旁的一對黃豆形的臭腺,它們在奔逃的同時,能從臭腺中迸射出一股臭不可忍的分泌物。假如追敵被這種分泌物射中頭部的話,就會引起中毒,輕者感到頭暈目眩,噁心嘔吐,嚴重的還會倒地昏迷不醒。

黃鼬食性很雜,在野外以老鼠和野兔為主食,儘管野兔在短距離內跑得很快,但在長時間的高速追逐下,最後總會由於恐懼和力竭而被趕上咬斷脖頸,做了黃鼬口下的犧牲品。也吃鳥卵及幼雛、魚、蛙和昆蟲;在住家附近,常在夜間偷襲家禽,首先吸食其血液,再吃內臟及軀體,性嗜吸血。以臭腺放出臭氣自衛。據調查,每頭黃鼬一夜之間可以捕食6~7只老鼠。


大仙黃鼠狼

黃鼬體長28-40釐米,尾長12-25釐米,體重210-1200克。體形中等,身體細長。頭細,頸較長。耳殼短而寬,稍突出於毛叢。尾長約為體長之半。冬季尾毛長而蓬鬆,夏秋毛絨稀薄,尾毛不散開。四肢較短,均具5趾,趾端爪尖銳,趾間有很小的皮膜。肛門腺發達。雄獸的陰莖骨基部膨大成結節狀,端部呈鉤狀。

黃鼬的毛色從淺沙棕色到黃棕色,色澤較淡。毛絨相對較稀短,針毛長25-29毫米,絨毛長15-18毫米,針毛粗118-130微米。背毛略深;腹毛稍淺,四肢、尾與身體同色。鼻基部、前額及眼周淺褐色,略似面紋。鼻墊基部及上、下唇為白色,喉部及頸下常有白斑。但變異極大,即使同一地點,有些個體缺如。有的呈大形斑,有的從喉部延伸至胸部。

黃鼬的頭骨為狹長形,頂部較平。鼻骨、上頜骨、額骨和頂骨完全癒合,不見骨縫。顴弓窄。聽泡為長橢圓形。雄獸的矢狀嵴和人字嵴明顯,眶間寬較眶後突後之腦顱前端為寬。

牙齒的齒式為:3·1·3·1/3·1·3·2=34。上門齒成一橫列,第二下門齒著生位置略靠後。犬齒長而直。上裂齒前緣內側、下裂齒的後葉均有一明顯小尖。上臼齒橫列,內葉大於外葉。內葉中央小尖明顯,外葉具二個小尖。

黃鼬大量捕食鼠類,是害鼠的天敵。據估算,一隻鼬一年可吃1500-3200只老鼠。黃鼠狼的毛皮,經加工後可製成裘皮大衣,不過它的皮,夏天不值錢,非要入冬以後的大雪、小雪時節的皮才很昂貴。中國用其尾毛製做毛筆,稱為狼毫。鼬皮、鼬毛是中國傳統的野生毛皮動物出口項目商品。


大仙黃鼠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