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此人看透劉邦真面目,得天下後立馬修仙,345年後子孫羽化登仙

從領袖魅力來說,48歲起兵,以泗水亭長之身,用韓信為將、蕭何為相、張良為謀,滅霸王而定天下,劉邦不愧為一代雄才。

但是,金樽共汝飲,白刃不相饒。打天下時的情誼,到坐天下時,就經不起考驗了。張良對此最為敏感,這和他本人父親、祖父,連任5代韓國相國,有著直接的關係。權力之爭,看多了自然心驚肉跳,榮華富貴,享受多了也覺無趣。所以,劉邦得天下後,張良立馬修仙問道,不理朝政之事。有張良之言為證: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

此人看透劉邦真面目,得天下後立馬修仙,345年後子孫羽化登仙

一方面,張良助劉邦奪天下,報了秦國滅韓國之仇,又得封萬戶侯,個人早已心滿意足。另一方面,韓信、彭越等“異姓王”,一個一個倒下,劉邦心腹蕭何,都要靠“自汙”避嫌。足智多謀的張良,明白急流勇退,不可遲疑。於是,張良專門研究,“清淨無為”的黃老之學。並且通過辟穀,研習道家經典,和養生之道,追求輕身成仙。張良死後,沒有隆重的葬禮,有的只是一卷《素書》和一本《兵略》。前者記錄張良晚年修道感悟,後者記錄張良兵法韜略。從此之後,留侯世家,逐漸遠離政治中心,和道家越走越近。

良生不疑、不疑生高、高生通、通生無妄、無妄生里仁、里仁生皓、皓生綱、綱生大順、大順生道陵。 ——《漢天師世家》

此人看透劉邦真面目,得天下後立馬修仙,345年後子孫羽化登仙

張良之子,名為張不疑,張不疑又有子,名為張高……這一代一代人,在張良的影響下,對道家的黃老之學和養生之術,都多有研究,所以第十代出現了“天師”張道陵。張道陵,原名張陵,是正一道的創始人,也是中國道教的祖師爺之一,後世尊稱為“張天師”。張道陵年輕的時候,也想幹一番大事業,所以十分刻苦的學習儒家的四書五經,並進入了當時的最高學府——太學。不過在江州令任上,張道陵看透了,當時官場的黑暗,對百姓的疾苦十分了解。

再加上,江州位於巴郡境內,當時巴蜀之地偏僻落後,鬼神巫術依然大行其道。當地的巴人,和另外的山民,對“鬼神”和“占卜”,非常迷信。許多巫師,通過祭祀“鬼神”,謀求私利。甚至祭祀“鬼神”的用品,都使用一些活人。張道陵見到,巴蜀山民,深為“鬼神”、“巫術”所害,漸漸的就有了與之鬥爭的想法。但是,山野之民,又深信鬼神之說,所以張道陵傳播的《道德經》等道家思想,就必須進行神化。

這種以道家經典為核心,又包含著百姓在疾苦生活中,對於幸福的渴盼,而一點點進行神化的教派,逐漸形成了本土宗教——道教。

此人看透劉邦真面目,得天下後立馬修仙,345年後子孫羽化登仙

相傳,正一道的祖師爺,張道陵有著3000弟子。就是巴蜀之地,巫術盛行的狀況,使得張道陵開創了道教雛形。但是,張道陵時期的道教,只是雛形而已,道教的形成,有著更為漫長的經歷。喜歡三國的朋友都熟悉,東漢的衰落,和張角的黃巾起義,有著最直接的關係。

張角的黃巾,信仰的是太平道,而同一時期,巴郡、漢中,興起了“五斗米教”。這兩個分支,就是後世道教形成的主幹脈。

這個“五斗米教”,給人治病,治好了收五斗米,因此得名。“五斗米教”的真正成型,是張修所為;不過張修被張魯所殺,在張魯手中,“五斗米教”在漢中,成了政教合一的割據政權;而張魯是張道陵的孫子,所以張道陵就被尊為“五斗米教”創始人。所以說,張道陵是“五斗米教”啟蒙者,張修是實際創辦者,張魯則是推向頂峰的後繼者。相比,太平道張角,“五斗米教”發展時間更久,並在川蜀之地,有著深厚的根基。

此人看透劉邦真面目,得天下後立馬修仙,345年後子孫羽化登仙

張魯是真正將“五斗米教”,和官方承認扯上聯繫的人。因為,張魯本人,就長期是漢中一把手。直到曹操平定漢中,張魯的“五斗米教”才轉移了傳播範圍。不過也正是因為張魯的失敗,“五斗米教”才從漢中、巴郡,傳播到了全國各地,成為了道教重要的一支。這一教派,就是張道陵的正一道。後來,第四代天師張盛,將正一道遷到了江西龍虎山,張良一脈至今已經傳了60多代天師。而張道陵作為道教祖師爺之一,更是羽化登仙的人物。

此人看透劉邦真面目,得天下後立馬修仙,345年後子孫羽化登仙

張良、道家、天師世家、道教,在2000年來的歷史中,有了藕斷絲連的聯繫。韓信、彭越、蕭何,乃至劉邦,多少驚才豔豔之人,在那大爭之勢崛起,直至拼搏之死。可是,大漢勳貴,早已換了一代又一代;甚至大漢王朝,也覆滅了上千年之久;唯有張良之後,60多代天師,傳承2000多年,至今不絕。當年,那個急流勇退的張良先生,卻成了最後的贏家。或許,這就是“以柔克剛”、“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上善若水”等,道家義理的真諦體現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