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那些年,被夸大了的保险功能(险种篇)


那些年,被夸大了的保险功能(险种篇)


今天和朋友聊天,他说的话让我哭笑不得。

“买个保险还要和保险公司斗智斗勇,说不准什么地方就踩进坑里了。有没有那种防坑指南,给我发一份,我以后买保险避着点。”

老实说,如果有这种防坑指南,我也想要,但现实是,当我以“保险防坑指南”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的时候,各种坐歪了立场,总结起来用一句“买我推荐的产品没有坑”就可以概括的文章扑面而来,除此之外就是各种打着防坑指南的名号的标题党。

思来想去,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不过这估计应该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今天先把能想到的几个大坑,给大家掰扯一下。大家记住,看到这些条款或者说明的模式,避开就好。


那些年,被夸大了的保险功能(险种篇)


一、无所不能的万能险

其实这个坑稍微有点过时了,现在各家保险公司都不会主推万能险了,但是市场上仍然有销售。


万能险的设计思路其实基本复制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较为发达的日本、台湾保险市场。当时日本和台湾的人身险市场接近饱和,为了吸引客户购买,所以给出了万能险这种怪胎。当时只能用“理财+保障”这种这种方式增加保险渗透深度。

万能险有保障吗?有。万能险有理财属性吗?有。万能险真的万能吗?不能。一个基本的观念是“什么都想要,往往什么都拿不到”。万能险也是如此。

根据我对市场上主流万能险的了解,几乎所有的万能险在提取现金价值时,都会等比例或者等金额地减少保障。说人话就是,你存进去的钱,要么拿出来花,要么得重疾的时候拿出来治疗。几乎不存在又能拿出来花,得了重疾的时候又能赔付的产品。如果有,请告诉我,我要买。

保险的根本意义在于保障。所以,除了高龄投保等极少数特定情况,我不会建议任何人购买除了纯年金定位之外的任何万能险。


那些年,被夸大了的保险功能(险种篇)


二、可以返还本金的两全险

两全险的坑和万能险类似,但是相对来说,更好理解一些。道理很简单,一切两全险,都是定期险。所谓生死两全,只不过是保险期间内出事儿了赔保额,保险期间结束时返还一定比例的保费而已。那么,保险期间结束后的保障,怎么办?


之前《信泰百万守护2019》一文中,计算过收益率的问题。两全险的所有收益率都只是笑话。这里不加赘述了。


两全险还有一个变种,就是终身重疾险中增加了一个所谓“年金转换”条款,也就是达到一定年龄之后,可以把所有的现金价值按照一定的比例转化成每年发给你的养老金。这么做的本质和两全险是一模一样的。都是退保,然后把现金价值变现。

那么又回到了那个灵魂拷问:保险期间结束之后的保障,怎么办?

那些年,被夸大了的保险功能(险种篇)


三、保额可以变大的增额重疾险

目前来看,一切增额重疾都是坑。所谓的抵御通胀只是通过每年增加一定百分比的保额而已。看上去很美,但是分析了几乎所有的增额重疾险之后,我发现所有的增额重疾险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每年交1万,交20年,终身保额100万。

每年交1万,交20年,第一年保额50万,第二年52.5万,第三年55万,以此类推,第20年的时候保额增加到100万。

这两种产品你选哪个?

简单点说,就是目前的增额重疾险,都太贵了。有这个钱,换个产品直接一步到位,不好吗?

增额重疾险也有一个变种,叫做分红型交清增额重疾险。


名字有点复杂,说人话就是保险公司在一个分红型保险上附加了重疾条款,然后每年的分红当做额外缴纳的保费,每年购买重疾保额。但这种变体万变不离其宗,都太贵了。完全不建议购买。还是上面那个问题,那两种保险你选哪个。


写在最后:

单纯说比较坑的险种,普遍存在于以上列举的三种,大家看到的话,果断无视就可以了,不需要用扶贫的心态给保险公司交智商税,保险公司肯定比你有钱。

顺便做一波预告,这个防坑指南目前估计会做三期,这是第一期险种篇,后续两期,分别是条款篇和话术篇。希望朋友们多多转发,让身边更多的人避开这些​被夸大了的保险险种。


那些年,被夸大了的保险功能(险种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