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那些年,被誇大了的保險功能(險種篇)


那些年,被誇大了的保險功能(險種篇)


今天和朋友聊天,他說的話讓我哭笑不得。

“買個保險還要和保險公司鬥智鬥勇,說不準什麼地方就踩進坑裡了。有沒有那種防坑指南,給我發一份,我以後買保險避著點。”

老實說,如果有這種防坑指南,我也想要,但現實是,當我以“保險防坑指南”作為關鍵詞進行檢索的時候,各種坐歪了立場,總結起來用一句“買我推薦的產品沒有坑”就可以概括的文章撲面而來,除此之外就是各種打著防坑指南的名號的標題黨。

思來想去,只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了。不過這估計應該是個長期而艱鉅的任務,今天先把能想到的幾個大坑,給大家掰扯一下。大家記住,看到這些條款或者說明的模式,避開就好。


那些年,被誇大了的保險功能(險種篇)


一、無所不能的萬能險

其實這個坑稍微有點過時了,現在各家保險公司都不會主推萬能險了,但是市場上仍然有銷售。


萬能險的設計思路其實基本複製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較為發達的日本、臺灣保險市場。當時日本和臺灣的人身險市場接近飽和,為了吸引客戶購買,所以給出了萬能險這種怪胎。當時只能用“理財+保障”這種這種方式增加保險滲透深度。

萬能險有保障嗎?有。萬能險有理財屬性嗎?有。萬能險真的萬能嗎?不能。一個基本的觀念是“什麼都想要,往往什麼都拿不到”。萬能險也是如此。

根據我對市場上主流萬能險的瞭解,幾乎所有的萬能險在提取現金價值時,都會等比例或者等金額地減少保障。說人話就是,你存進去的錢,要麼拿出來花,要麼得重疾的時候拿出來治療。幾乎不存在又能拿出來花,得了重疾的時候又能賠付的產品。如果有,請告訴我,我要買。

保險的根本意義在於保障。所以,除了高齡投保等極少數特定情況,我不會建議任何人購買除了純年金定位之外的任何萬能險。


那些年,被誇大了的保險功能(險種篇)


二、可以返還本金的兩全險

兩全險的坑和萬能險類似,但是相對來說,更好理解一些。道理很簡單,一切兩全險,都是定期險。所謂生死兩全,只不過是保險期間內出事兒了賠保額,保險期間結束時返還一定比例的保費而已。那麼,保險期間結束後的保障,怎麼辦?


之前《信泰百萬守護2019》一文中,計算過收益率的問題。兩全險的所有收益率都只是笑話。這裡不加贅述了。


兩全險還有一個變種,就是終身重疾險中增加了一個所謂“年金轉換”條款,也就是達到一定年齡之後,可以把所有的現金價值按照一定的比例轉化成每年發給你的養老金。這麼做的本質和兩全險是一模一樣的。都是退保,然後把現金價值變現。

那麼又回到了那個靈魂拷問:保險期間結束之後的保障,怎麼辦?

那些年,被誇大了的保險功能(險種篇)


三、保額可以變大的增額重疾險

目前來看,一切增額重疾都是坑。所謂的抵禦通脹只是通過每年增加一定百分比的保額而已。看上去很美,但是分析了幾乎所有的增額重疾險之後,我發現所有的增額重疾險都存在這樣的問題:

每年交1萬,交20年,終身保額100萬。

每年交1萬,交20年,第一年保額50萬,第二年52.5萬,第三年55萬,以此類推,第20年的時候保額增加到100萬。

這兩種產品你選哪個?

簡單點說,就是目前的增額重疾險,都太貴了。有這個錢,換個產品直接一步到位,不好嗎?

增額重疾險也有一個變種,叫做分紅型交清增額重疾險。


名字有點複雜,說人話就是保險公司在一個分紅型保險上附加了重疾條款,然後每年的分紅當做額外繳納的保費,每年購買重疾保額。但這種變體萬變不離其宗,都太貴了。完全不建議購買。還是上面那個問題,那兩種保險你選哪個。


寫在最後:

單純說比較坑的險種,普遍存在於以上列舉的三種,大家看到的話,果斷無視就可以了,不需要用扶貧的心態給保險公司交智商稅,保險公司肯定比你有錢。

順便做一波預告,這個防坑指南目前估計會做三期,這是第一期險種篇,後續兩期,分別是條款篇和話術篇。希望朋友們多多轉發,讓身邊更多的人避開這些​被誇大了的保險險種。


那些年,被誇大了的保險功能(險種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