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你认为谁是中国古代第一高僧?为什么?

情棋书画


古代第一高僧,应首推鸠摩罗什大师,佛教的几部《高僧传》,记载的高僧有数千位,如果深入对比,没有超越鸠摩罗什大师的,由于他的功劳,才把大乘佛法的根本移植到中国,所谓大乘佛法的根本,就是以《般若经》为代表的一系列经论,《金刚经》使六祖开悟,发扬了禅宗,《弥陀经》为净土宗奉,《三论》是法性宗根本,《法华》为天台所依……。究其原因,是因为印度佛教史上中观是大乘佛法之本,后来虽有唯识派兴起,但佛法的精髓仍在中观,而鸠摩罗什大师对佛中观教理的悟解极为透彻,深得佛、龙树真传,而且他翻译的经典,由于保存了原真性,正确度甚至超过唐玄奘的译作,因为唐僧所据的梵本,很多已经在流传中被改的面目全非。所以只要是真正的佛弟子,没有不赞叹罗什大师的高超译传的,所以古代第一高僧,非他莫属。


康142341986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东汉传入中国之后,就在中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尽管期间也有惨淡的发展历史,但佛教在我国大体上也是影响深远的,时至今日佛教信徒也遍布全国,足见佛教对人们影响之深远,而佛教在中国这段漫长的发展历史中,诞生了许多高僧,比如唐三藏、真谛、不空大师,但他们离我们太遥远,其实在我国近代就有一位高僧,120岁圆寂时留下一个字,至今没有人参透,你们知道是谁吗?


他就是虚云禅师,虚云禅师是我国近代第一高僧,他出生于鸦片战争时期,当时中国百废待兴,列强都想分割中国,相应佛教的发展也渐渐停止,而虚云禅师从小便与佛结缘,在佛教危难时刻,他仅凭他一己之力把佛教复兴起来,而且因为他在佛教上德高望重,还帮助政府化解了许多战争,他对于佛教、社会的贡献功不可没。

说起虚云禅师的一生,也十分的令人鼓舞,出生的时候母亲就过世了,在之后祖母去世时,家里办佛事,才第一次与佛结缘,后来在他17岁的时候,他就灰溜溜的跑去当和尚,但被父亲给打回来了,还把他带到福建给他娶了两房媳妇,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动摇他的心,在与妻子们相处的日子里,他们相敬如宾,各睡各的,两年之后,他又跑到福建涌泉寺剃度出家了。

后来为了躲避家人寻找,他就视自己为苦行僧,以磨练自己的意志,达到修行的成果,于是他在山上找了一个山洞居住,平日就以野果、山涧水为生,这种苦行一干就是三年,后来经过大师指点,让他去天台山求道,他这样潜心磨炼自己不是正途,佛教的修行正途是发菩提心,上求下化,自度度人,虚云这才明白了修行的目的。

经过大师指点之后,虚云便云游四海,到处参访学道,他到了中国绝大部分的寺庙,也去了印度、缅甸朝礼佛迹,最后成一代高僧,吸引信徒数百万人,而在他120世寿的时候,他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已经不行了,就嘱咐他的弟子,往后要谨遵一个“戒”字,随后就圆寂了,虚云禅师留下了一个“戒”字,至今没有人参透




静子夜话


按照不同的标准,排出的名次是不一样的。我是按照对于中土汉传佛教的贡献来排的。

【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是东晋时期的僧人。最主要的功绩就是翻译佛经。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还有《金刚经》都是鸠摩罗什翻译的。鸠摩罗什精通多种语言,所以在翻译佛经时一改之前的晦涩难懂,经他他所翻译的佛经,文字非常优美。正因为文字优美,才使佛教被越来越多的文人士大夫所接受,最终使佛教传播越来越广!

【道生】

古印度的佛教经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小乘佛教、大乘佛教,传承脉络十分清楚,对于佛教理论的逻辑没有丝毫的混乱。而中国的佛教则不然,不同时期的佛教传过来什么,人们就研修什么,所以当时的佛教理论很混乱。

“一阐提”就是指没有善根的人。当时佛教还没有传入“一阐提也可成佛”的经典。道生经过研究,通过佛教最根本的理论,推算出了“一阐提也可成佛”的结论。后来大乘佛典传入,证实了道生观点的正确性!道生的这一功献,奠定了大乘佛教在中土流传的基础。

【道一】

道一俗姓马,所以又被称为马祖。马祖开创了丛林制度,其弟子怀海更是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清规戒律。从此佛教一改不事生产的作风,开启了自力更生的模式。从而使佛教更加适应了中国的国情。

【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出家前,在音乐、美术、戏剧、书法、诗词等很多地方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脍炙人口的《送别》这首歌歌词就是弘一法师写的。弘一法师在1918年正式出家,皈依律宗,潜心研究律学。

律宗是现在人数最少的一个宗派,因为没有人愿意以守律法作为根本修行。弘一法师把握了修行的真谛,所以出家修行就皈依律宗。弘一法师多种法门并行,研究的是华严,修持的是律行,崇信的是净土,最难得的是一生严守律宗的戒律!弘一法师对律学的贡献,使佛教的“以戒为师”再次看到了希望!

以目前的佛教环境来说,弘一法师才是当之无愧的第一高僧!

不能遵守戒律的,都不是真正的僧人!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寄暇学宫


唐僧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尤其是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热播,老少皆知,把唐僧描述成一个昏庸、软弱、不知好歹的活尚,误导了公众的认知,损害了唐僧的形象。

真实的唐僧是一个得道的高僧,知识渊博,在佛教研究上有很高的造诣,也是最早从古印度取回真经的第一人。

唐僧是河南人,名陈袆,出家后法名玄奘,敬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他一心向佛,普渡众生,教化民众,维护封建礼教。

唐贞观三年(629年),他从长安出发,去西域寻取佛法真经,穿戈壁,越沙漠,一路艰辛,历经磨难,终于抵达佛教发源地- 古印度,访问留学,往返19年,旅程5万里,所经所闻138国。返回长安之后,又经19年,潜心钻研,呕心沥血译出佛经75部,凡1335卷,计1300万言。后来,由他口述,弟子辩机执笔,编写了《大唐西域记》。

唐朝为了弘扬佛法,传经布道,唐永徽三年(652年),专门修建了大雁塔,来保存玄奘法师从天竺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





zj史海拾贝


古代高僧很多,最有名的六祖惠能大师,禅宗的奠基者,后世根据他的讲法写出唯一一本中国人自己的佛经,六祖坛经。

小说中最有名的玄奘,也就是西游记唐僧的原型,他翻译最有名的就是心经,据说是去天竺取经路上救了一个僧人,没想到这个僧人是观世音菩萨化现,传了他这部心经,他跋山涉水遇到千难万险,都是诵这部心经逢凶化吉的,非常传奇和神奇,许巍的那首蓝莲花唱的主人公,就是这位不畏千险取得真经的一代高僧。

还有非常有名的地藏菩萨化身的新罗王子,唐朝来到我国,最后在九华山修行,建立了地藏菩萨道场。

近代第一高僧虚云,那是信佛的都知道的,120岁圆寂,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对中国的佛教事业贡献非常大。

还有净土宗的印光大师,也是修行非常之高,跟虚云是一个时代的高僧。

现代的高僧也不少,比如台湾的圣严法师,大陆的梦参老和尚等等,讲经都很厉害。

主要是佛家的修行人比较避世,很多修行高的高僧不为人知,所以出名的非常少,不出名的不代表其修行就不行,他也许讲不出来,但是悟到的境界超常的太多,毕竟不是娱乐行业,名利都看不破还修什么东西?


紫玄修行


剑走偏锋的答一下,有位僧人绝对是中国本土僧人中的第一!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依附于道教中的神仙思想才得以流传开来,而普通民众对于佛教的理解也是仅仅认为佛陀也是个神仙而已,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高僧从天竺、从佛教发源地来到中国本土,传播佛教义理,很多人才开始真正理解佛教,这门与中国本土信仰相当不同的宗教。

(中国早期佛教遗存——四川麻浩汉墓中的佛像)


曹魏甘露五年(260年),在洛阳白马寺,也就是中国称之为“佛教祖庭”的那座寺院,一场重要的受戒仪式记录在中国佛教历史中。一位叫做朱士行的颍川(今河南禹州市)人登坛受戒,出家为僧。他成为中国汉地第一位受比丘戒的出家人。不仅如此,他还是中国汉地第一位到 “西天取经”的先行者。

(白马寺)


他究竟为何要到西天取经呢?此时期,曹魏流行以《道行经》为首的般若学,而朱朱士行在洛阳讲解这部经典的时候,总是感到此经过于简略不够连贯,难以讲清楚。他感叹“此经大乘之要,而义理不尽”。为此,他立志要到佛法的源头,取得般若真义。

(西行求法)


甘露五年(260年),朱士行从雍州(今陕西西安西北)出发,走过沙漠,最终到达于阗国(今新疆和田带)。朱士行在此抄写了九十品的《般若经》梵文本,后经过其弟子弗如檀等人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将这部般若经典送回洛阳,后由竺叔兰和无罗叉二人译为汉文。而朱士行仍留在了于阗,后来在那里去世。


一盘拉条子


古代高僧很多,但是没法为他们排名。

有很多经典,记录了很多古代高僧的故事。鸠摩罗什法师翻译了很多经典,他对佛教贡献很大。

玄奘西行求法为我们带回无数经典,也翻译了无数经典。

莲池大师一生所著的(阿弥陀经疏钞)令后世,很多人开悟,功德无量。

近代高僧虚云长老,以一身兼禅门五宗,是无可争议的禅门太斗。

无数大德圣僧为佛门,为道业,为众生,赤诚奉献了他们的一生。



对于这些古往今来,所有的诸大善知识,我们只有至诚的感恩和恭敬赞叹。

而不是拿他们来比较谁是第一。

在佛家有一种至高的德行叫做“无诤”。

意思就是无争。

山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

真正的大德不是拿来比较的,我们保持随喜赞叹就好。把他们拿来比较,我认为是轻薄了他们的德行。少了些许恭敬之意。



虽然大德高僧们不宜比较,但是你可以默默选择一个与你更有机缘的大德来跟他学习。

比如莲池大师的(阿迷陀经疏钞),你可以读读看。自己感觉一下,能不能读进去?

或者别的大德翻译的经文注解之类,都可以一读,与你相应的那一位大德,你就把当做第一大德去恭敬学习就行了。

图片皆自网络,侵删。


书灯幽见


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即天竺,也可以说是古印度文化圈内各邦国。从佛教成为印度及中南半岛宗教主流后,就有大量的印度及东南亚高僧前来中国传教,既扩大佛教影响力,也让民间精神有所寄托。同时统治阶级也需要利用宗教的力量压抑麻痹民间的反抗精神!

如说谁为中国古代第一高僧。我毫不犹豫推选玄奘大师!他幼时的苦难身世,我就不再唠叼,近似于《西游记》内容!但还有本质的区别:没有才高八斗黄榜高中的父亲,也没有貌美如花公卿千金的母亲,更没有小说中恶人杀父替官,母亲隐忍十多年的脑残传奇!



真实情况就是家境贫寒父母早亡。10岁随哥哥进入佛门,13岁剃度出家,天资聪慧,很快就发现悟性极高是佛学难得的奇才!20多岁即能融汇贯通各派佛法。并且极其勤奋谦虚,前后遍访佛教名师,先后从慧休、僧辩、玄会等学《摄大乘论》、以及《大般涅盘经》等经论。因佛教从魏晋起传入中国,因种种原因以及翻译水平问题,各派学说自相矛盾,分歧非常严重,对统治高层及民间矛盾处理都难有定论。佛教界内部也深感困扰,都想见识佛经原意。年轻有为的玄奘便决心去天竺(印度古称)学习正宗佛法。



贞观元年(627年)玄奘及佛界代表,上表请求西行求取佛门大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以及当今类似护照的通关文牒!此处同《西游记》中截然相反,既无唐太宗被阴魂所扰,急需高僧救难。也没有同皇上义结金兰,称兄道弟!甚至那时他们就未曾谋面!取经行为等同今日偷渡国外,性质比那更加严重。因玄奘此时己是当时高级宗教人士,类似今日国家级研究员或科学院士(因漫长封建社会中的宗教地位类似今天的法制道德宣传、教育,民间调解机构)。然而玄奘去意己决,自长安出发,从此开始了长途跋涉十余万里的西天取经之路。



贞观二年正月玄奘到达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并结为兄弟(回时已被唐军灭国,国王已被杀)。后经龟兹(今新疆库车)、葱岭(即帕米尔高原)。南下到达迦湿弥罗国。在此从僧学习前后共2年。后到磔迦国婆罗门教学《经百论》、《广百论》;到至那仆底国学《显宗论》;到秣底补罗国学《辩真论》、《随发智论》。


贞观五年,到摩揭陀国的皇家寺院那烂陀寺受学并受戒。 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因才学悟性出众备受优待,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即精通五十部经书的十名高僧之一)。并用多种语言讲学辩经,讲论《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兼学各种婆罗门典籍。 历游天竺各邦国!

贞观十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到伊烂钵伐多国、达罗毗荼国、钵伐多国,访师研学。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摄正法论》、《成实论》等经典,然后重返那烂陀寺。又到低罗择迦寺向般若跋陀罗探讨庄严经等论,切磋质疑,两年后仍返回那烂陀寺。玄奘成为那烂陀寺最高等级辩经高僧。并参与了与天竺佛学神级学者般若多的辩论,应东印迦摩缕波国国王鸠摩罗的邀请讲经说法。



后与戒日王会晤,并深得国王极高的赞赏,决定请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邀请了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佛门弟子数千人参加。玄奘讲论佛法及人生哲学,任人提问,均一一作答,无一人难倒大师。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邀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即辩经授法,解脱精神苦难)。大会结束后,玄奘带着从天竺各国求学而来的佛学典籍以及自己辩修撰写的佛法论著一百多本,以及南亚各国的科技.制糖.冶炼.医学等书籍和技术!带回到东土大唐!



令我等后辈最值得学习的是大师这几点精神。

一:认定目标,执着坚持到底,便会出类拨萃!以玄奘当时宗教地位,私自出国,边防将领完全可以抓捕押解回内地或就地杀害。大师的执着不但感动了官兵,更感动了上苍!在当今有着先进通讯导航技术的时代。开车都不一定能重新走出大师的路线。而大师却能往返活着回到长安!不说神助真难以解释!说有神仙徒弟护佑取经,那是儿童片《西游记》电视看多了!途中有过仆人和向导,有谋财害他的,也有忠诚帮他的。但最困难的新疆段无人全程陪同!



二:刻苦认真的学习态度,短短数年既能说.学会多种语种和古天竺经典。(印度至今都没有统一语言文字,大语种数十种)语言天赋古今无敌,并与各国大师用他国语言研讨辩经!并可融汇贯通,撰写著作。实在是无敌天才!令我辈简直无地自容!另外想骂一句香港娱乐界的某杂货,为了自己所谓的恶心级喜剧,硬是把玄奘大师贬低成了:恶俗.无知.虚伪.极度啰嗦的一个愚蠢贱人!不知此货看到大师生平,有没有后悔惭愧,无地自容自杀而亡的想法!


三:一颗拳拳的爱国心。在备受大唐王朝冷落且横加拒绝的情况下。却在天竺各国获得了无上的荣耀和地位。各国王室争相邀请挽留。仅从个人荣辱看,留在天竺各国,比回故国更加舒畅幸福!虽然大唐己没有他留恋的亲人和前途未卜的结局。但大师却毅然选择回到大唐!实际回国后,虽然受到唐太宗的重视,但还是对他有所防范和限制。但玄奘大师还是无怨无悔,夜以继日翻译经卷,只到眼晴用瞎,劳累郁闷而仙逝!有兴趣朋友可以看看大师相关资料。


渔歌夜话


问题:你认为谁是中国古代第一高僧?为什么?


前言

老街对于佛学没有太深的研究,小时候知道的著名高僧就是西游记里的唐玄奘了。不过因为我生活在崂山脚下,知道还有一位比唐僧更早西游的高僧,他就是东晋的法显大师。了解他的经历以后,崇敬之心油然而起。

至于法显是不是可以评上第一高僧并不重要,但是有必要让大家知道这位1600多年以前就远渡重洋的传奇人物。

一、崂山脚下的法显登陆处

崂山的北线有一处景区是华严寺,华严寺的停车场上伫立着一位和尚的塑像。老街曾经去过多次也没有特别留意过,以为就是平平常常的一个塑像而已,例如旁边的观音塑像,是很多景点都可以看到的。

直到有一次我特地看了塑像的介绍才知道,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僧人,而这里也是独一无二的纪念之地。因为这个和尚叫做法显,此处正是1600多年前他回到中土的登陆之地。

二、法显其人

法显(334年—420年),是东晋时期的高僧,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人。 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和尚 。

据说在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法显以65岁的高龄从长安 出发,和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前往天竺求法。他们穿过西域至天竺寻求真经,14年间游历了30余国。

东晋义熙七年( 411年) ,法显坐上商船循海东归。 在耶婆提国(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一说爪哇岛)住了五个月,又转乘另一条商船向广州进发。不料途中又遇大风,竟然飘到了今天青岛的崂山脚下。

从前和法显一同西行求法的,先后有十人, 最后只有法显一人,终于完满夙愿, 又回到了祖国,

当时的这一地区属于鲜卑族统治的北魏(386年—534年)长广郡,笃信佛法的长广郡太守李嶷把法显迎接到不其城(今天青岛城阳区), 后来又送法显前去青州。

义熙九年(413)秋间,法显南渡赴晋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翻译佛经。 在建康约住了四、五年,又转往荆州辛寺,后在那里逝世。

三、法海的功绩

义熙十二年(416),法显将西行求法的经历写成了《历游天竺记传》, 这是中国古人介绍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情况的第一部旅行记。比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早了200年 。

据说当时印度佛教律藏的传授,全凭师师口传,无本可写。法显的经本不仅仅对于中土佛学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印度来说,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印度历史学家阿里曾经这样评价:

“如果没有玄奘、法显等人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结束语

法显比玄奘早232年,法显64岁、玄奘29岁出行取经。从年龄上看,法显大师更值得我们尊敬。

可惜的是,《西游记》选择了唐玄奘,以至于今天的唐僧家喻户晓,而法显似乎默默无闻,即使生活在崂山脚下的我们也不曾注意到。

有机会游览崂山的朋友,不妨去华严寺景区看看这位高僧 。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在古代,高僧是指指德行崇高之僧伽,亦为对佛门比丘之尊称。

虹化就是得道高僧在圆寂时出现的一种神秘现象。第三代生根活佛桑王澳登出生于公元前710年,曾亲自赴峨眉山、五台山等地传播佛教,将佛法传到了汉地,是最早在汉地弘扬佛法的高僧,历史上他是汉地第一位虹化身大成就者。据说,修炼大圆满到很高境界的高僧在圆寂时,其肉身会化作一道彩虹而去,进入佛教所说的空行净土的无量宫中。在西藏历史上,大圆满虹化身成就的事例非常之多。

至于谁是中国古代第一高僧这个,很难确定!因为历史上的许多大德高僧之所以能受人尊敬,并不是因为他们拥有良田千顷,华屋万间,而是在于他们的甘于淡泊,他们不贪安逸,不务奢华,只是在淡泊之中,使僧格不断地升华、滋长。众所周知,净土宗慧远大师,朝中王宫大臣请去供养礼拜,他拒绝。一个人粗衣菲食,在小关房茅棚中修行,而且三十年不下山,因此他的德辉照耀于万世。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虽然没有华衣来庄严,没有美食来饱暖,但是由于他甘于淡泊,无所需求,人格自然就会高贵,但是如果说谁是第一高僧,真的是很难确定,就算是问高僧自己,他们也一定会谦虚的说不是自己,所以说我列举了中国古代四大高僧。

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经家分别是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四大译经家精通佛教义理,娴熟中、印两国语言文字,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公元344~413年),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县)人。鸠摩罗什是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父亲原是国相,鸠摩罗什7岁时随母亲出家,长大后精通大小乘佛法,成为一代宗师,声名远播。

前秦君主苻坚征服龟兹,想把他接到长安,但因后来亡国,使鸠摩罗什在后凉滞留达16年之久。之后,后秦君主姚兴把鸠摩罗什接到长安,让他安心从事译经工作,最后圆寂于长安,终年69岁。 鸠摩罗什在长安组织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官办性质的译经场。鸠摩罗什与弟子共译出佛典74部584卷。鸠摩罗什的翻译以意译为主,而且注意修辞,译文流畅,很有文采,主要有《摩诃般若》、《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金刚经》、《阿弥陀经》、《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成实论》等,系统介绍了大乘中观派的思想体系。

真谛三藏法师

真谛(公元499~569年),印度优禅尼国人,精通大乘佛教。真谛在南北朝梁武帝时携带大量梵文经典乘船来到梁都建康,正准备开始译经之时,发生“侯景之乱”,真谛于是辗转来到富春,才开始译经。之后,真谛又多次辗转各地,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始终坚持译经。 真谛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49部142卷,著名的有《无上依经》、《十七地论》、《摄大乘论》、《俱舍释论》等。

玄奘三藏法师

玄奘(公元600~ 664年),中国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

玄奘12岁出家,遍读佛典。因觉得当时佛典多有出入之处,令人迷惑,玄奘于是决定去印度取经。玄奘在贞观三年时,一人从长安出发,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玄奘拜住持戒贤为师,后升至该寺副主讲。玄奘在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其后,玄奘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在长安大慈恩寺设译经场,与弟子等人专心翻译所带回的佛典。 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55卷。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实论》等。

不空三藏法师

不空(公元705~ 774年),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人。

不空唐朝时来华,是“开元三大士”之一,对中国密宗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空随其师金刚智先来到洛阳,后又到长安,然后不空在长安大兴寺设立道场,翻译密宗经典,度僧受戒,使密宗在中国的影响大增。 不空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100多部,主要有《金刚顶经》、《般若》、《华严》、《大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