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為躲避德軍的入侵,蘇聯工業開始大規模轉移,一度在零下40度建廠

1942—1943年,蘇聯軍事上開始復興,T-34坦克在這場軍事復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這種軍事上的復興從根本上講是與蘇聯軍工經濟的復甦息息相關的。

為躲避德軍的入侵,蘇聯工業開始大規模轉移,一度在零下40度建廠

蘇聯T-34坦克

蘇聯工業之所以能夠保存下來並最終復甦,完全歸功於它們在德軍進攻前進行的大規模的機器、設備和人力轉移行動。在“巴巴羅薩”行動爆發後兩天,蘇聯領導層高瞻遠矚,成立了撤運委員會。隨著局勢的惡化,像里加和明斯克這些主要的工業中心都淪陷於德軍之手,國家防禦委員會命令蘇聯國家計劃委員會主席沃茲內森斯基制訂計劃,在東部建立國防工業第二線,並組織好東部現有工業與轉移過來的工業的有機合併。根據計劃設想,蘇聯工業將轉移到烏拉爾、伏爾加河、東西伯利亞及中亞地區,並優先轉移軍工廠。

為躲避德軍的入侵,蘇聯工業開始大規模轉移,一度在零下40度建廠

進攻蘇聯的德軍裝甲

然而,當描述這場大規模的撤運行動時,首先跳入我們腦海的詞彙並不是“協調”。工程師們和工人們拆掉他們的工廠,將機器拖運到中轉鐵路站,並裝入等候在那裡的平板貨車運走。工人和裝備常常被運到不同的地方。儘管如此,大約相當於150萬輛貨車貨運量的工業設備以及大約160萬名操縱這些設備所需的蘇聯工人被轉移到了東部。在1941年7—9月,共有1523家企業——位於西部的大批鋼鐵及工程技術工廠——逃脫了德國入侵者的魔掌。

為躲避德軍的入侵,蘇聯工業開始大規模轉移,一度在零下40度建廠

德軍裝甲部隊

為了使轉移過來的工廠與東部原有的工廠能有機結合,蘇聯盡了最大努力,但仍有許多工廠不得不建立在落後地區,有些甚至建立在不適於居住的荒涼地區。在零下40℃的氣候條件下建立這些工廠,期間所表現出來的吃苦耐勞的精神及湧現出的英雄主義事蹟數不勝數,蘇聯在宣傳時也根本不需要再進行任何的加工潤色。人們也沒有任何理由去懷疑那些新聞報道的真實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