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德國統一後為什麼首都在東德?

李字不歪


表面上看,這屬於政府行為,1991年6月21日,聯邦德國眾議院以338票對320票,達成了歷史性的決定——將首都由波恩遷至柏林。

雖然搬家費用初步就將超過200億馬克,而且這還不包括周邊的基礎設施建設費、公務員家屬相關的安置補貼費等等。然而,頂著巨大的財政壓力和不少來自於民間的反對聲音,統一後的德國政府,就這麼決絕的把首都遷了。

客觀看,這很大程度上,跟德意志民族的歷史情結有關。

因為,這次遷都,叫做“遷回”柏林。

柏林可以算得上是德意志民族的起源地之一。從15世紀開始,柏林先後成為勃蘭登堡邦國和普魯士王國的首都和政治經濟中心。到1871年,德國統一,德意志第二帝國建立,柏林成了"日耳曼帝國"的首都,見證了兩代帝國的輝煌和覆滅。

甚至出生於奧地利小城的希特勒,也對宏偉的柏林有著深深的情結。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竟然沒有選擇撤退到位於大後方的南部慕尼黑“鷹巢”,而是堅持留在柏林,在蘇軍的炮火中,走向了最終滅亡。

因此,在德國政界眼中,只有讓柏林作首都,才能算得上是“正統”。當年,掌控東柏林的民主德國,不就堅定的把首都放在了“東柏林”麼,只是西柏林四面被東德團團圍住,實在不方便也不安全,要不然,也得強行給定成西德首都。

而且,兩德統一之初,也需要政府以身作則,建成一個東西德國“融合”的典範。那麼,把首都先“融合”一下,當成表率,也屬於非常現實和有意義的做法,可以深入原東德境內,安定國家和民心。

此外就是柏林本身的地理位置、工業和城市建設基礎,還有歷史傳承,都屬於最理想的首都城市。

如果加上二戰後德喪失的東普魯士,上西里西亞,波美拉尼亞和波,其實,咱們現在看起來位置有點偏的柏林,原本大概位於德國的中心位置。再加上源自15世紀的建都史,柏林的文化氛圍,工業發展和城市基礎設施,都是按照“德意志心臟”的標準建設的,早在十九世紀末,德意志第二帝國時代的柏林,就躋身於幾乎可與倫敦、巴黎、維也納媲美的國際大都市的行列了。

雖然當年的西德慕尼黑、波恩或者漢堡都比東德更“現代化”,但跟柏林比,都顯得不夠大氣。

而且,現在說東德有多落後,那也是相對的,看跟誰比。別忘了,當年東德可算是整個社會主義國家裡面,人均GDP最高的,排第二的為南斯拉夫。可惜這兩國都早已及不復存在了。

上世紀80年代,在克格勃工作的普京與前妻柳德米拉生活在駐東德克格勃及斯塔西(東德國家安全部)的家屬院裡。柳德米拉就曾經常流露出對東德鄰居們生活水平的羨慕,認為對於蘇聯老百姓來說,民主德國人民簡直活在了天堂。

所以,東柏林就算落後,也就是幾十年的事兒,還是“相對”的。基礎和氣派還在,加上有西柏林的中和,整個大柏林收拾收拾,沒有多麼不堪。

(修復後的國會大廈,新老照片高度吻合)

還有曾經毀於戰火的柏林大教堂

加之,對於柏林市民來講,遷都意味著柏林重新成為德國,甚至歐洲的中心,大量的政治、教育、醫療、經濟資源,各種就業創業機會將隨之而來,還有大量的政府採購活動,也某種程度上起到了盤活經濟和擴大內需的作用。

1999年7月1日,聯邦議院在波恩舉行的最後一次全體會議,自此,聯邦德國用了9年的時間,花了達1000億馬克完成了“回遷”首都的工作。整個過程因為計劃的好,平穩有序,還算是沒出什麼亂子。

只不過,政治和政體上的統一,並沒有帶來德意志民族完全意義上的統一。雖然默克爾總理自己都是曾經的東德人,柏林牆已經倒了三十餘年,但至今,東部在西部人的眼中還帶有老土、落後、給點錢能隨便打發的形象。

最明顯的就,當今的德國,收入差異仍然明顯存在於廣泛存在於東西部之間。

近年來,移民政策和難民問題方面,反移民、崇尚白人至上的民粹主義政黨在昔日的東德各州表現也非常搶眼,很是吸粉。

正如德國作家彼得·施奈德寫過的那樣——“清除大腦中的柏林牆將花上比清除實體上的柏林牆長得多的時間。”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分離了42年的德國再次實現統一。在德國統一後,對於將首都是放在波恩,還是柏林,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存在比較大的爭議。但是,1991年6月21日,聯邦德國眾議院以338票對320票,達成了歷史性的決定——將首都由波恩遷至柏林。

那麼德國為何再次將首都放在柏林呢?銘蘇先生認為主要三方面的原因:

一、柏林是德國統一的象徵,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早在普魯士王國時期,柏林就是德國的首都,普魯士統一德國之後,將首都定在柏林,柏林就一直是德國的首都。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柏林是德國首都和最大城市。所以柏林是德國統一的符號和象徵,而且柏林有著悠久的文化底蘊,也適合做德國的首都。

二戰結束以後,蘇聯和英法美對德國和柏林進行了分區佔領,之後英法美佔領區合併,在此基礎上成立聯邦德國,定都波恩;在蘇佔區成立民主德國,東都東柏林。柏林當時位於蘇佔區,作為民主德國的首都沒有問題,但是對於聯邦德國來說就沒有那麼方便了,而且也不安全,所以聯邦德國就沒有把首都放在西柏林,而是放在了波恩。

德國的分裂不只是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就連柏林也被分成了東柏林和西柏林,分別屬於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西柏林由於遠離聯邦德國,實際上成了聯邦德國的一塊飛地。在冷戰對抗的緊張時期,民主德國在東西柏林之間修建了一堵柏林牆,這成為德國分裂的象徵,而柏林牆的推到,則加速了兩德的統一。

在兩德統一之際,對於德國民眾而言,聯邦德國民眾更傾向於將首都放在波恩,畢竟波恩作為聯邦德國首都已經40多年了,發展的比較好。而對於民主德國民眾而言,他們更願意將首都放在柏林。而德國的統一是民主德國集體加入聯邦德國,所以為了顧及大局,聯邦德國政府決定將首都從波恩遷都到柏林。

二、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經濟發展存在差距,為了帶動民主德國發展。

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實行不同的社會制度和經濟發展政策,雖然民主德國在社會主義國家中算是經濟發展比較好的,但是與聯邦德國相比還是存在巨大的差距。1990年聯邦德國已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GDP達到1.39萬億美元,而民主德國的GDP只有1700億美元,是聯邦德國的12.23%。在人均GDP方面,聯邦德國是2.22萬美元,而民主德國只有1.06萬美元,聯邦德國的人均水平達到民主德國的2倍。

兩德統一時,民主德國與聯邦德國在經濟發展方面還存在巨大的差距,這種差距至今都還存在,聯邦德國為了支援東部地區的發展,每年都向東部進行上千億歐元的轉移支付,這實際上就是西部在支援東部地區發展。所以,當初德國將首都放到柏林,這也是為了照顧和帶動東部地區的發展。

德國在1990年實現統一,但是全部將聯邦政府機構從波恩搬遷到柏林花了9年時間,這是因為柏林基礎設施和相關配套難以滿足聯邦政府運行需要,聯邦政府為了遷都投入了1000億馬克的資金來改善柏林的基礎設施。

三、柏林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環境優美。

柏林位於德國東北部,是德國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德國的政治、文化、交通及經濟中心,人口約363.4萬。城市面積883平方公里,其中公園、森林、湖泊和河流約佔城市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整個城市在森林和草地的環抱之中,宛若一個綠色大島。

柏林位於歐洲的心臟,柏林扼東西歐交通要道,是東西方的交匯點,往北距離波羅的海、往南距離捷克均不到200千米,交通條件要比波恩優越的多。如果二戰後德國不被割佔東普魯士西里西亞和波美拉尼亞等地區,那麼柏林也大體位於德國的中心位置。

綜上,德國將首都從波恩遷往柏林,是綜合考慮了政治、經濟、文化、交通、歷史等多方面的因素,所以遷都是德國當時明智的選擇。


銘蘇先生


德國統一後為什麼首都放在Berlin,在東德的領土範圍內呢?

統一前,西德的名稱叫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波恩是其暫時的首都,經濟發達,是西歐經濟上的領頭羊。

東德的名稱叫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首都在東柏林,經濟相對落後,雖然在東歐已經算經濟發達了,但是與西歐比,不夠看。所以,東德人經常越過柏林牆,逃到西德,跟著蘇聯混,沒有前途!

但是,柏林城是二戰“盟國”分區佔領,東柏林由蘇聯所佔,撤軍後歸東德,併成為首都。西柏林由美,英,法分區佔領,撤軍後歸西德。但是,蘇聯和北約在德國仍有大量的駐軍。

統一後,蘇聯撤軍了,但是美國在德國仍然保有軍事基地,尤其是空軍基地尤其龐大,駐軍仍有數萬人。

東西柏林推倒了柏林牆,統一了,成為了德國的新首都。

一,歐洲國家,德國人最有大國情懷,其他國家鬧獨立,只有德意志民族大多數希望統一,定都柏林有助於東西德的彌合。

二,柏林城本來就有一半在西德手裡,只要整合東柏林就行了。

三,定都柏林城,既能喚起民族意識,又能摧發東德的經濟復甦,讓東德人能縮小與西德在經常上的落差。

我認為,德國雖然是二戰戰敗國,但民族的大國意識仍很強烈,遷都柏林,就是象讓德國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南雷霆峰


自從普魯士完成對德國的統一之後,德國首都就一直在柏林,直到1949年德國被蘇聯和美英蘇分裂成東德和西德兩個國家,由於柏林位於東德境內,因此西德將首都設在波恩。

(波恩和柏林)

其實柏林城並不是完全屬於東德,作為納粹德國的首都,在二戰結束後柏林城也是被美英法蘇四國分區佔領,此後英美法三國的佔領區合併為西柏林,在兩德分裂之後西柏林城還是屬於西德的。

只不過西柏林完全是西德在東德的飛地,四周都被東德包圍,與西德的交通不便,況且也不安全,畢竟當時東德和西德分屬於不同陣營,一旦美蘇開戰,西柏林分分鐘被幹掉,因此西德沒有在西柏林設都。

除了柏林以外德國還有許多名城,但在幾經考慮之後西德政府還是將政府所在地設在了萊茵河畔的小城波恩。

波恩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曾是科隆選帝侯國的都城,文化底蘊是很濃厚的。而且這裡位於德國的最西邊,萬一蘇軍入侵西德,波恩有較大的戰略緩衝區,不至於一開戰首都就被端了。再者這裡距離比利時和荷蘭都很近,戰時可以得到北約盟國的及時支援。

綜合各種因素,西德政府將首都設在波恩主要是考慮安全因素,冷戰時期西德可是地處美蘇爭霸的最前沿,搞不好三戰就在德國率先打響,所以必須要找個安全的地方定都。

1990年10月3日兩德完成統一,這是繼1871年普魯士完成統一後德國第二次統一,然而對統一之後的首都選址,各方的爭議卻非常大。

東德在合併的時候強烈希望依舊將首都設在柏林,但西德各州的反對聲音很大,反對者認為波恩作為首都已經有40年的歷史了,西德人對波恩的認同度是很高的,如果遷都的話必然會牽一髮而動全身。

並且柏林在東德的統治下比較落後,各種基礎設施都不完備,如果遷都肯定要大興土木,花費巨大,而西德為了統一已經花了不少錢了,不宜再為遷都一事花費大筆資金。

反對者的理由雖然是有些道理,但主要原因還是在於當時東西兩德之間的隔閡,畢竟兩德分裂超過40年,經濟發達的西德人比較歧視東德人,西德人不願意將首都定在一個被蘇聯人統治過的城市。

(從這張圖上可以看到,德國大公司主要分佈在西德,直到現在這一局面仍舊沒有多少改觀)

但是支持還都柏林的人認為德國自從統一之後就建都柏林,還都柏林之舉可以昭示兩德統一壯舉。並且建都柏林可以更好的支援東德地區的經濟發展,縮小東德與西德之間的經濟差距。

為此在1991年6月21日,德國議會就新首都問題進行投票,最後以338票贊成,320票反對的結果通過了遷都柏林的議案。

在之後的十年中,聯邦政府的各個機構開始陸續從波恩遷往柏林,到1999年底德國政府的各主要機構都搬到了柏林,但是波恩依舊保留了有6個聯邦部門,包括國防部都還留在波恩。時至今日,波恩仍是德國的第二大政治中心。

(位於波恩的德國國防部大樓,之所以仍將國防部設在波恩,還是出於國防安全的考慮)


千佛山車神


德國曆史上曾經出現共兩次大分裂,也經歷了兩次大統一。第一次分裂開始於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分裂長達幾百年。1871年,俾斯麥完成了德國統一,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國。二戰結束後,四大盟國對德國實行分區佔領。隨著冷戰的開始,東西方陣營開始對立。最終英美法分區佔領的西佔區建立了聯邦德國,也稱為西德,定都在波恩。蘇聯佔領的東佔區建立民主德國,也就是東德,定都在柏林。到了1949年,兩個德國建立以後,統一的德國分裂已經成為定局。由於當時柏林也由四大國分區佔領,所以柏林也分為東柏林和西柏林。此後又爆發了兩次柏林危機,蘇聯和民主德國政府沿著西柏林修建了柏林牆。

德國的分裂伴隨著蘇美爭霸與冷戰,分裂後的德國也分別加入了東西兩個陣營。聯邦德國接受“馬歇爾計劃”的援助之後,經濟實力迅速恢復並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到了六十年代時候,聯邦德國經濟在資本主義世界已經位居歐洲第一,在世界上也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統一之前的聯邦德國面積為248577 平方公里,人口約為63254000,GDP總值大約為1.3萬億美元,人均GDP大約為16919美元。統一前的聯邦德國在整個世界範圍內已經具備相當的話語權,是一個典型的資本主義強國、富國。國內老百姓生活條件優越、生活富足、國內福利高。

民主德國建立之後,加入蘇聯所在的東方陣營,並且成為華沙條約組織的重要成員國。相對於聯邦德國,民主德國的整體實力則相對較差。蘇聯對民主德國的控制也比美國對聯邦德國的控制要強很多。民主德國的發展比聯邦德國要差很多。1989年,民主德國的國土面積為108333平方公里,人口為16629750,GDP總值1974.5億美元,人均GDP為11873美元。統一之前的民主德國,國內出現了嚴重的問題,老百姓的生活生平降低,大量老百姓逃亡聯邦德國。

伴隨著東歐劇變,民主德國和蘇聯內部也出現了嚴重問題。此時的蘇聯已經已經自身難保,國內的分裂勢力急劇膨脹。蘇聯對東歐各國和民主德國的控制也大大減弱。聯邦德國領導人科爾敏銳地看到了民主德國和蘇聯的問題,適時地拋出了兩個德國統一的方案。經過科爾不謝的努力,最終德國統一的方案得到了美蘇英法四大國支持,德國統一的外部阻力消除。

1990年3月18日,民主德國舉行大選,東德基民盟和東德社民黨宣佈聯合組閣。民主德國新政府和聯邦德國簽署國家和約,規定了兩個德國統一的各項原則、方式、時間、制度等。根據協議民主德國劃分為五個州,這五個州根據聯邦德國的基本法加入聯邦德國,也就是民主德國併入到聯邦德國。

1990年10月2日,民主德國政府機關完全停止工作。10月3日,兩德統一的慶典在柏林舉行,兩個德國正式合併,德國再一次完成了統一。統一之後的德國首都定在了柏林。

兩德統一的方式是民主德國併入聯邦德國,首都應該是原聯邦德國的首都波恩才對。其實兩德統一之後的首都開始確實在波恩,2000年時才將首都遷到了柏林。為什麼統一之後的德國把首都選在原民主德國的首都柏林呢?

柏林是德國曆史上歷史非常悠久的一座城市,也是德國源頭城市之一。當年普魯士王國建立的時候,就選定柏林為首都。此後幾百年間柏林一直都是普魯士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普魯士首相俾斯麥完成德國統一之後,柏林也成為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首都。一戰之後,德國魏瑪共和國建立,但是首都並不在魏瑪而在柏林,柏林依然是德國的首都。納粹德國建立之後,柏林依然是首都,並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柏林在德國的地位,就像是英國的倫敦、法國的巴黎、意大利的羅馬,只要這不出意外就是德國最佳的都城選擇。當時民主德國掌握了一半柏林,尚且將都城設在此地。西柏林是聯邦德國的飛地,自然無法成為聯邦德國的首都,所以聯邦德國才會另選波恩。兩德統一之後,具有歷史傳統的柏林自然成為德國新首都的最佳選擇。所以1991年時便已經決定於2000年將首都遷回柏林。此間主要需要修復柏林的各方設施,以及排除柏林的軍事設施,如地雷等。

兩德統一的方式不是兩個政府合併的方式,而是民主德國以和平的方式併入聯邦德國,統一之後的國名仍然是聯邦德國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對於已經建國40年之久的民主德國居民來說,難免有點“亡國”的失落感。雖然兩邊都是德意志民族,為什麼統一的方式不能是聯邦德國加入民主德國,或者兩個政府合併?所以原民主德國民眾內心多少會一點發現。如果統一之後的德國首都依然在波恩的話,原民主德國的民眾更會覺得自己在統一之後處於邊緣地位,可能更會有“亡國”之感。兩德統一之後新政府放置在柏林,原民主德國民眾主人翁的意識會更加強烈,內心對新政府的認可度會大大提高。統一之後的德國,新首都放在柏林更有利於團結全體德意志民眾,有利於消除國家分裂因素。

德國統一之前,兩個德國的經濟差距和整體實力差距非常大。聯邦德國的國土面積是民主德國的2.4倍左右,人口是民主德國近4倍,GDP總值為民主德國的6倍,人均GDP是民主德國的1.5倍。民主德國是的經濟相對比較落後,統一之後的德國自然要統籌全國的經濟發展,大力發展原民主德國經濟。新德國政府將首都安置在相對比較落後的原民主德國境內,有利於原民主德國境內經濟發展,也有利於直接德國投資,帶動德國經濟均衡發展。德國統一之後,每個公民和企業都要徵收一定的統一稅,這些錢基本上都用於原民主德國地區經濟發展。經過近三十發展,原民主德國地區經濟雖然仍然落後於原聯邦德國地區。但東部經濟已經大大發展,現在經濟已經達到了西部的80%左右。

波恩和柏林相比是一個“資歷”比較淺的城市,這個城市各方面和柏林根本沒有辦法比較。柏林是歐洲非常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已經經歷幾百年建設的城市。柏林的區位優勢絕非波恩可以比擬,柏林對德國人的意義也不是波恩可以比擬。柏林處於歐洲的核心區域,交通四通八達,是德國的陸上和空中交通要道。德國距離德國的重要港口也比較近,海上運輸也更加便利。所以柏林的綜合條件比波恩更好,更適合做德國的首都。

德國首都遷回柏林已經整整20年,德國從遷都柏林中也得到了不少好處。


依稀說史


歷史上,柏林連續成為普魯士王國(1701年-1870年)、德意志帝國(1871年-1918年)、魏瑪共和國(1919年-1933年)、納粹德國(1933年-1945年)的首都。20世紀20年代,柏林是世界第三大自治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柏林被分割:東柏林成為了東德的首都,西柏林成為西德在東德的一塊飛地,被柏林牆圍住。1990年,兩德統一,柏林重新獲得全德國首都的地位,駐有147個外國大使館。 柏林無論是從文化、政治、傳媒還是科學上講都稱的上是世界級城市,扮演了一個歐洲大陸上航空與鐵路交通樞紐的角色,同時它也是全球焦點城市之一,以崇尚自由生活方式和現代精神的年輕人和藝術家而聞名。


跪射俑


德國的首都在東德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因為德國只有二戰結束到冷戰結束這段時間裡才有了兩個首都,在最初德國首都就是位於東德境內的柏林,只不過由於二戰德國戰敗,柏林被蘇聯和美國、英國、法國分別佔領。



隨著美國與蘇聯展開的冷戰一步步推進,身處冷戰歐洲最前沿的德國被美蘇一分為二,變成了東德和西德。由於西德和東德的建立,當時西德政府就把首都定在了西德境內的波恩,但是名義上德國首都一直是柏林,波恩只是作為陪都的角色出現。


隨著冷戰不斷升級,位於東德的柏林也被一分為二,分成了東柏林和西柏林,西柏林雖然在當時東德境內,但是不歸東德管轄,東柏林則是東德的政府機構駐地。美蘇兩國在此都有大量駐軍,東西柏林變成了當時美蘇兩國對峙的最前沿。

隨著冷戰結束,東德和西德結束了近40年的對峙局面,實現了兩德統一,所以,遷都對於德國而言是特別有歷史意義的一件事,但是由於當時的柏林不具備承擔政府職能等原因,德國政府依然把政府駐地留在原西德波恩,後來隨著時機不斷成熟,德國聯邦政府才把政府遷往位於原東德的柏林,自此遷都完成。


怪叔叔是個逗比


德國的首都在柏林,德國統一後,首先拆除的就是,東,西德並列存在的標誌物柏林牆,柏林牆的拆除向世界宣告兩德統一,德國戰敗後,柏林被一分為二,東德的居民羨慕西德人生活,於是出現了向西德出逃的東德人,為了阻止這種問題。東德在柏林的統治區內修了柏林牆。就是這個牆,它真實具體說明什麼叫統一分裂。兩德統一後,1991年,經過議會投票通過,2000前將首都從波恩遷回柏林。


大馬哈魚12


二戰後,柏林也是被分割的,東西德分別佔領。在我印象中,柏林一直都是西德名義上的首都,波恩只是臨時首都,就跟現在以色列一樣,名義上的首都是耶路撒冷,行使首都功能的是特拉維夫一樣的。

所以德國統一之後,首都功能遷回柏林,也就順理成章。


用戶6369330551


德國1871年才統一中歐北邊的德意志各邦建國,這個偉大進程是由普魯士王國完成的,普魯士的首都是柏林,自然統一的德國首都就也是柏林了。

二戰後德國雖然分為兩半,柏林在東德,但是柏林也是分為了兩半,當然最初是四瓣,由蘇聯和英美法四國分佔,後來英美法三個佔領國把它們的區域合併了,組成了西柏林,一直到冷戰結束德國統一。

所以說無論從歷史文化延續性還是經濟發展上面看,柏林都應該理所當然的是一個德國的首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