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英雄讚歌在江河源頭回響——門合精神永傳青海大地


英雄讚歌在江河源頭回響——門合精神永傳青海大地

來源 | 海南創建


英雄讚歌在江河源頭回響——門合精神永傳青海大地

巴倉農場

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地處祁連山邊緣至崑崙山過渡地帶,屬於柴達木地塊的東延部分。茫拉河切割沖刷所形成的臺地和谷地,或寬或窄,將這片土地分割的五彩斑斕。在縣城的西面,有片一望無際的草原,這裡泉眼眾多,幾萬年來孜孜不倦地流向附近的布爾隆曲,滋潤著這片神奇的土地,巴倉農場就位於這裡。

英雄讚歌在江河源頭回響——門合精神永傳青海大地

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發佈命令,授予門合“無限忠於毛主席革命路線的好乾部”榮譽稱號


英雄讚歌在江河源頭回響——門合精神永傳青海大地

門合事蹟連環畫(來自網絡)


英雄讚歌在江河源頭回響——門合精神永傳青海大地

農墾文化

英雄讚歌在江河源頭回響——門合精神永傳青海大地

農墾文化是海南州歷史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天的巴塘新村是原貴南縣巴倉農場所在地。就在這片土地上,曾經誕生過一個英雄的名字。

“巴倉山下流水長,巴倉人民把英雄想;捧起一把苦苦菜呦,門合的苦悲家事湧心上……”

在巴塘新村,流傳著這樣一首歌。當人們輕輕吟唱起這首用悲傷堆砌起來的歌謠時,那段關於門合的過去,也一起浮現在我們面前。

門合,河北省淶源縣人,1928年出生,生前任青海省軍區獨立師第4團2營副政治教導員,先後3次榮立戰功。

1967年9月,貴南縣巴倉農場的秋收季節,高原的氣候瞬息萬變,這裡又是雹災多發區,隨時可能發生的雹災威脅著即將成熟的莊稼。為了防雹除災,奪取糧食豐收,門合接受了試製一種驅雲防雹土火箭的任務。接受任務後,門合和巴倉農場的幹部職工夜以繼日地奮戰在試製場。

9月5日清晨,天空飄著細雨,門合和農場其他27人來到試製場,開始試製的最後一道工序——裝置土火箭。正在大家緊張工作的時候,意外不期而至,地上的炸藥突然閃出火花。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門合推開身邊的戰友,奮不顧身地向炸藥撲去。隨著一聲巨響,門合血肉模糊的身軀被重重地摔在一旁,帽徽被巨大的氣浪推上空中,深深地扎進房梁裡。那個秋季,年僅39歲的門合,用自己的生命保護了在場27名同志的安全。

英雄門合的事蹟,立刻傳遍了華夏大地。文藝工作者通過宣傳畫、海報、小人書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去懷念和瞻仰他的高貴品格。1968年4月,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發佈命令,授予門合“無限忠於毛主席革命路線的好乾部”榮譽稱號,蘭州軍區黨委為他追記一等功。


英雄讚歌在江河源頭回響——門合精神永傳青海大地

萬瑪葉和恰洛兩位老人站在石頭房前深情凝望(祁曉娟 攝)

英雄讚歌在江河源頭回響——門合精神永傳青海大地

二 巴倉農場

英雄讚歌在江河源頭回響——門合精神永傳青海大地

門小青,門青倉,是門合的女兒和兒子。抱著紮根青海的決心,他當年給孩子起名的時候,取了“青海”的“青”和“巴倉農場”的“倉”二字。

“那些日子,是真的苦。”

回憶起在巴倉農場的時光,門小青說出這樣一句話後,沉默良久。

門小青是門合的女兒,父親犧牲的那年,只有三歲多的她還不懂得去世的意義。後來,她聽家裡人說,父親總是忙於工作,即便是到了晚上,也會在戰士們熟睡後,小心翼翼地點起一盞煤油燈,為他們縫補破了的衣褲和襪子;戰士們的家庭普遍都不富裕,父親就瞞著他們,把自己的積蓄郵寄給家屬……在門小青看來,愛兵如子,是父親最真實的寫照。

跟隨父親在巴倉農場的那幾年,即便日子過得異常艱苦,但門合始終嚴格教育子女。在父親的教導下,門小青和弟弟也養成了踏實奮鬥、樂於助人的好習慣。

對待戰士,作為副教導員的門合無微不至;對待鄉親,門合同樣不辭辛勞、無私奉獻。

萬瑪葉和恰洛,塔秀鄉達茫村牧民。今天,兩位年逾古稀老人邁著踉蹌的步伐,常常會來到一排廢棄的“石頭房”前深情凝望。原來,當年村民們大多住在土房子裡,遇上雨天,原本就不充裕的糧食還會因此發黴。如此一來,鄉親們常常餓著肚子。門合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便主動擔起了修建房屋的責任。“石頭房”其實是呈拱形的石拱窯洞,大約一人高,但卻花費了近兩年時間才修建完成。當時,沒有大型機械設備,門合就帶著戰士們一塊一塊地人工搬運磚塊和石頭,硬是給鄉親們修起多處可以避雨的石頭房來。

石頭房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反而和門合的名字一同在塔秀草原上不斷被人傳頌。老人們回憶,門合十分平易近人,雖然語言不通,但逢年過節他都會邀請村民們一起去農場“熱鬧熱鬧”;牧民們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轉移草場放牧時,他就幫助牧民運送物品;待到糧食收割的時候,他又帶領戰友一起出現在田間地頭……點點滴滴,印刻在兩位老人記憶深處。時至今日,老人們還經常和自己的孩子提起門合,提起這個他們心中不朽的英雄。

然而,英雄還是走了。六塊錢,是他在犧牲後留給妻兒的全部財物,也彷彿在印證著門合“紮根青海、奉獻青海”的動人誓言,詮釋著那段無悔的歲月。


英雄讚歌在江河源頭回響——門合精神永傳青海大地

英雄讚歌在江河源頭回響——門合精神永傳青海大地

三 門合橋

英雄讚歌在江河源頭回響——門合精神永傳青海大地

在青海腹地,藏族人稱為瑪曲的黃河沿著山谷由西向東拐出S型的大彎,在第二個彎道上,茫拉河滾滾匯入,一條支流連綿不絕地從門合橋下緩緩流過。門合橋位於茫拉鄉麻克塘村,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湍急的河流擋住了牧民們上山拉羊糞和孩子們上學的必經之路。1965年,門合帶領著戰友和巴倉農場的工人們,扛起鐵鍬,開始為當地群眾義務修橋。一時間,修橋的“大新聞”傳遍了村裡的家家戶戶,村民們為門合和戰友們送去奶茶和糌粑,山坡上站滿了十里八村的鄉親們,像等待糧食豐收那樣期盼著小橋的面貌。很快,一座嶄新的小木橋呈現在大家面前。誰也不會想到,不久後,村民們再一次走過小木橋,竟是為了去悼念門合。1967年,當門合犧牲的消息傳來,村民們趕著馬車,淚灑小橋,心頭哽咽不語。此後,為了紀念門合,巴倉農場的工人們拆除危舊的小木橋,在原址附近一百米處的地方又重新修建了現在的“門合橋”。今天,門合橋依舊佇立在那裡,連接著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也承載起各族群眾對門合精神的傳承。如今,無論是巴塘新村、達茫村,還是麻克塘村,黨員和群眾都在用清貧、律己、樂於助人和奮不顧身的行動踐行著門合精神。公保、藏旦和塔克是巴塘新村的村民。為了讓村裡的孩子們有更好的學習條件,2019年,三位年輕人自掏腰包,為村上幼兒園的孩子們送去衣物和學習用品。巴塘新村原黨支部書記拉卻太,在得知這件事後欣慰地說,年輕人沒有忘記門合,更沒有忘記門合精神,樂於助人的精神品質一直流傳了下來。拉卻太,如今是英雄門合紀念館的負責人。作為一名老黨員,不僅讓自己有了發揮餘熱的地方,更讓他在一次又一次向英雄和模範深深致敬的過程中,時刻提醒自己,什麼是深入骨髓、融入血液的責任與擔當。


英雄讚歌在江河源頭回響——門合精神永傳青海大地

黨員幹部群眾觀看門合英雄事蹟介紹片(祁曉娟 攝)


英雄讚歌在江河源頭回響——門合精神永傳青海大地

四 深切緬懷革命先烈,學習英雄先進事蹟

英雄讚歌在江河源頭回響——門合精神永傳青海大地

在緬懷中傳遞真情,點燃人們心中的精神火炬,照亮全社會的愛國情懷與奉獻精神,正是建設巴塘新村英雄門合紀念館的應有之意。

2018年,貴南縣投資165萬元,修建英雄門合紀念館,佔地面積680平方米,添加展品300餘件,使門合精神的傳承有了物質載體。今天走進紀念館的每一位瞻仰的人,被英雄的形象為之感動。來自四面八方的各級黨員幹部,在這裡接受了深刻的黨性教育和思想洗禮,不斷錘鍊忠誠乾淨擔當的政治品格。

在海南州委常委、貴南縣委書記張峰看來,貴南縣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中,聚焦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精神,把打造英雄門合紀念館作為引領新時代轉型發展的重大黨建部署和打造區域化黨建品牌的重大創新舉措,通過弘揚紅色精神、築牢初心使命、堅持黨建領航,推動各級黨組織牢固樹立“抓好黨建是最大政績”的意識。

在主題教育工作中,貴南縣各級黨員幹部在乘著門合嚴以律己、無私奉獻的精神巨輪中,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更加實際的做法——

塔秀鄉立足現狀,在九個村子和一個社區,設立服務站,讓農牧民少跑路、不跑路;

茫曲鎮沙拉村因地制宜盤活存量資源,基層黨員更是發揮模範引領作用,帶領村民拓寬增收路徑;

茫拉鄉拉幹村通過組建老年、種植、農機、教育4個協會,積極改善民生,為全村群眾致富奔小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與此同時,湧現出了一批一心為民的好黨員——

沙溝鄉郭仁多村黨支部書記南拉太,在發展村集體經濟工作中,主動擔當,貸款購買小尾寒羊256只,交由群眾養殖,集體收益;

茫曲鎮沙拉村9名村“兩委”班子成員,流轉村民耕地441公頃,不計個人報酬,統一耕種銷售,村集體收益和村民分紅各佔利潤一半,2019年村集體收益達60餘萬元……

什麼樣的行為算是壯舉,什麼樣的人物算是英雄,或許對於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代,有不一樣的答案。但危急時刻挺身而出,站在群眾前面的那些人,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是不折不扣的英雄。

英雄讚歌在江河源頭回響——門合精神永傳青海大地

在貴南縣、在海南州、在青海省,我們不難發現,各級黨員幹部正在以紮紮實實的工作,厚植信仰土壤,讓英雄留下的精神種子不斷生根發芽,在初心和使命中激揚英雄精神,引領時代擔當,砥礪家國情懷。(作者 祁曉娟 西海都市報社駐海南記者站記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