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小小“淡豆豉”,亦食亦藥功效大


淡豆豉,始載於《名醫別錄》,為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大豆的成熟種子經蒸罨加工發酵製成,味辛、甘、微苦,性寒,歸肺、胃經,有解表、除煩之功。


小小“淡豆豉”,亦食亦藥功效大



《名醫別錄》曰:“主傷寒頭痛發熱,瘴氣惡毒,煩躁滿悶,虛勞喘吸,兩腳疼冷。”


《本草綱目》曰:“黑豆性平,作豉則溫,既經蒸罨,故能升能散。得蔥則發汗,得鹽則吐,得酒治風,得薤則治痢,得蒜則止血。炒熟則又能止汗,亦麻黃根節之義也。”


治療“虛煩”,“心中懊儂”,用梔子豉湯、梔子甘草豉湯、梔子生薑豉湯,取其透散外邪除煩之功,淡豆豉與苦寒降洩之梔子相伍,宣中有降,降中有宣。


《本經疏證》有謂:“豆豉治煩躁滿悶,非特由於傷寒頭痛寒熱者可用,即由於瘴氣惡毒者亦可用也。益煩者陽盛,躁者陰逆,陰逆而不能上濟,是以神不安於內,形不安於外,最是仲景形容之妙,日反覆顛倒,心中懊儂。惟其反覆顛倒,心中懊儂,正可以見上以熱盛,不受陰之滋;下固陰逆,不受陽之降,治之不以他藥,足以豆豉梔子成湯,以梔子能洩熱下行,即可知豆豉能散陰上逆矣。”


治療外感風熱常與薄荷、銀花、連翹等配伍,方如銀翹散。治療外感風寒者常與蔥白相伍,方如蔥豉湯。



臨床使用中需要注意的是:


由於加工炮製所用的輔料不同而藥性不同。用桑葉、青蒿等炮製的,藥性偏於寒涼,用蘇葉、麻黃炮製的,藥性偏於辛溫。故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之證用性偏於寒涼者。


如《溫熱逢原·伏溫由少陰外達三陽證治》曰:“寒邪潛伏少陰,得陽氣鼓動而化熱,苟腎氣不至虛餒,則邪不能容而外達。其最順者,邪不留戀於陰,而徑出於三陽,則見三陽經證。太陽則惡寒,發熱,頭項疼,腰脊強,治宜豉芩合陽旦湯。陽明則壯熱,鼻幹,不得臥,治宜豉、芩合葛根、知母等味。少陽則寒熱往來,口苦,脅痛,治宜芩、豉合柴胡、山梔等味。”


又如《溫病條辨·卷一》銀翹散。


作者 | 何逵(雲南中醫藥大學2019級中醫康復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