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李鸿章在《辛丑条约》签名时,故意签成了“肃”字吗

1901年9月7日,清朝全权代表庆亲王奕劻、直隶总督李鸿章,经过漫长而艰苦的谈判后,在北京与英、美、俄、法、德、意、日、奥、比、西、荷11国外交代表签订了一份不平等条约。

1901为农历辛丑年,是为《辛丑条约》。

李鸿章在《辛丑条约》签名时,故意签成了“肃”字吗

在签字时,双方都要在条约上签字并用印。从保留下来的《辛丑条约》影印件上,我们看到李鸿章的签字有两个,一是“肃毅伯”的肃,二是“李鸿章”3个字写在一起,也变成了一个“肃”。

于是,网络上出现了一种解读,称李鸿章本来就不愿意参加《辛丑条约》的谈判。到了签字的时候,他本来应该签上“李鸿章”3个字。但是,他知道签订《辛丑条约》是一件遗臭万年的事情,就故意将李鸿章3个字写得很潦草,变成了“肃”字。这是表示,他是代表清朝政府来签订这份条约,而不是以他李鸿章个人的名义。

李鸿章在《辛丑条约》签名时,故意签成了“肃”字吗

真的是这样吗?

最初,我对这种说法持认可的态度。毕竟,李鸿章是一个精于世故的人。

当年,曾国藩因为处理“天津教案”不当,卸任直隶总督职位,回任两江总督。继任者就是他的学生李鸿章。曾国藩问李鸿章:“你准备如何与洋人交涉?”

李鸿章回答:“我与洋人打交道,不管什么只同他打‘痞子腔’。”“痞子腔”是李鸿章的家乡话,意思是“流氓腔”。李鸿章打算跟洋人打交道,耍点流氓无赖的手段。李鸿章在《辛丑条约》的签名上耍点手段,也颇为符合人们对他的认知。

李鸿章在《辛丑条约》签名时,故意签成了“肃”字吗

直到不久前,我看到了这样一张照片,才改变了态度。

这张照片,是文史学者盖昭华于2014年拍摄于德国汉堡附近的俾斯麦纪念馆。上面是李鸿章的一封信件。

李鸿章的信件,怎么会出现在俾斯麦纪念馆呢?

我们知道,1895年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后,卸任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等职务后,清闲了一年多。1896年5月,沙皇尼古拉二世在莫斯科举行盛大的加冕仪式,邀请许多国家参加。清廷也在受邀之列,便派遣李鸿章以“钦差头等大臣”身份,前去俄国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加冕典礼后,李鸿章又应邀访问了俄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美国、加拿大8个国家。

李鸿章在《辛丑条约》签名时,故意签成了“肃”字吗

当年6月13日,李鸿章结束对俄国的访问后,乘火车抵达德国进行访问。李鸿章这次来到德国,是受到德国汉堡商会的邀请,但却意外获得德国政府的高规格接待。期间,李鸿章专程前往汉堡,拜访德国前首相俾斯麦。

俾斯麦是著名的“铁血宰相”,而李鸿章素有“东方俾斯麦”之称。所以,这是一次很有意思的会见。

李鸿章在《辛丑条约》签名时,故意签成了“肃”字吗

李鸿章在拜访俾斯麦之前,曾经致信给他,称:“仰慕毕王(指俾斯麦)声名三十余年,今游欧洲,谒晤于非得里路(即福里德里斯鲁庄园)府第,慰幸莫名。”

在信件的末尾,有李鸿章的亲笔签名。

李鸿章在《辛丑条约》签名时,故意签成了“肃”字吗

从这张照片中,我们看到,李鸿章的签名也是把名字中的3个字叠成一起,与《辛丑条约》的签名一模一样。如果把《辛丑条约》的签名解读成李鸿章回避羞辱的一种手段,那么就无法解释致俾斯麦书信中的签名,为什么也是这样?

其实,李鸿章将名字中的3个字叠成一起,只是一种文人的个人喜好。就像现在的明星,喜欢将签名写得龙飞凤舞一般。

【参考资料:《盖昭华:李鸿章欧洲拜访俾斯麦实地探访》《李鸿章与俾斯麦》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