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3 “能不能讓我省點心”孩子折磨人的行為訓沒用,改變環境才是王道

要是盤點一下兒童身上有哪些讓人看不慣的行為,估計每個父母都有一肚子話要說。

從起床吃飯拖拖拉拉,到做事沒譜丟三落四;從公眾場所沒有禮貌,到我行我素不講衛生。於是乎,每天我們都會跟在孩子屁股後面嘮嘮叨叨,不斷提醒,不斷告知。一天下來,光是動嘴皮子就能讓人筋疲力竭。

上週末與朋友聚會,可能是飯店裡確實沒啥意思,菜還沒上全呢,他家的孩子就吵著要回家。

不管媽媽怎麼勸說,小朋友就是鬧起來沒完。後來朋友的老婆也乾脆從“媽媽都陪你玩一天了,你也要照顧一下大人的活動”等等好脾氣直接升級到了“你能不能讓我省點心,你都多大了還這麼不懂事?”

眼看衝突就要爆發,朋友及時給兒子供出了自己的手機,於是飯桌瞬間恢復了和諧。

“能不能讓我省點心”孩子折磨人的行為訓沒用,改變環境才是王道

用手機解決這個衝突肯定不是好的選擇,不過我們卻可以從中看到另一個道理:影響孩子的行為,改變環境遠比講道理更有效。

盧梭說:“教育孩子最沒用的三種方式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和刻意感動。”

講道理被盧梭位列榜首可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教育孩子的本質,歸根結底是讓孩子學會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就註定了孩子要在生命中親自去體會,去感覺才更有意義,而家長直接賦予他的道理往往收效甚微。

因此,對於孩子身上一些不合適的行為,除了枯燥無味的講道理,我們更應該想想如何去改變孩子身處的環境,讓孩子在有利的環境中自我理解、自我感悟,自我改善。通過環境的潛移默化來間接影響孩子做出各種正確的行為。

利用環境是以前我們經常做的事

後來吃飯時聊天,朋友老婆說真懷念孩子小時候的日子。

寶寶出生後,懷念懷孕時的好。那時孩子還在肚子裡,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等孩子會爬了,又懷念剛出生時的好。只要做一個小圍欄,就可以放心地把他放在床上。

等孩子會走了,又懷念還是會爬時好。起碼還能在屋裡邊,不用滿小區地跑。

後來孩子的世界不斷在擴大,自己卻覺得孩子越來越難管理。

難道事情真的是這樣嘛?其實,並不是孩子越來越難管了,而是我們不知不覺改變了管教的方式。以前我們覺得輕鬆,是因為我們一直重視對環境的控制。

比如懷孕時注意自己的飲食,給孩子提供一個健康的子宮環境。出生後,把床鋪弄得溫暖、舒適,給孩子提供一個好的睡眠環境。會爬後,把堅硬的傢俱包裹起來,把電源開關封閉起來,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玩樂環境。

以前我們多麼重視環境啊,可是隨著孩子的長大,以及他們語言能力的發展,我們開始改變了對待他們的方式。教育越來越依賴於言語管教,甚至是用權力來威脅他們,直至最終完全放棄對改善環境的考慮。

也就是說,以前我們一直改善的是環境,而現在我們一直改變的是孩子。也因此,父母覺得越來越累,孩子也覺得越來越煩。

當然,這也不能全怪家長,人類本來就是一個樂於追求及時反饋的生物。電子遊戲不好戒,就是因為它總是能快速滿足人的控制感,而講道理也與此類似,一通道理講完,很容易帶給家長一種快速的滿足感和宣洩感。

但是從長期的效果來看,改變環境卻常常更為有效。這提醒我們,雖然兒童的智力水平已經可以用語言來交流了,但家長可不能完全放棄改善環境這些曾經成功的經驗。

“能不能讓我省點心”孩子折磨人的行為訓沒用,改變環境才是王道

改變環境先要改變心態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你的家屬於誰?是屬於你和你的愛人嗎?還是你和愛人和孩子共同所有?

大家可能立刻會給出答案,當然是所有人的家啊,孩子也是家庭的一份子。

先別這麼自信,事實上,在大多數成年人的心中,都會在潛意識中覺得,自己才是這個家中唯一的主人,孩子只不過是被家庭管理和保護的對象。

所以,孩子在家庭中就必須要接受訓練,以便於表現出正確和恰當的行為,換言之,孩子必須接受教訓和責備,直到他們痛苦地學會在父母的家中做出合適的行為。

正是在這種潛意識的影響下,很多父母在孩子出生後從來都沒有想過,要主動對家庭環境做出一些改變,以適應孩子帶來的變化,而是理所當然地認為一切事情都應該維持原樣,而孩子應該對所有的環境做出相應地調整。

因此,為了影響孩子的各種行為,改善環境我們得先要改變自己的心態才行。

“能不能讓我省點心”孩子折磨人的行為訓沒用,改變環境才是王道

改變環境的四個具體原則

轉變了心態,再給大家介紹四個有針對性的指導原則:

一、當孩子擁有大塊時間時,要讓孩子所處的環境內容豐富。

小孩子的精力是非常充沛的,央視曾經報道過,無論是耐力還是恢復能力,孩子都是成人的好幾倍,甚至堪比鐵人三項的專業運動員。

因此,在父母和朋友聚餐、長途旅行的路上等等這些對於孩子來說比較無聊的大塊時間,如果不能夠為孩子找到消解他們精力的活動項目,那這時就肯定會成為他們折磨父母的時間。

有經驗的幼兒園老師都知道,想要預防孩子不受控的行為,最好的辦法就是用良好的行為去佔領孩子的時間和空間。

也就是說,如果孩子在做某些有趣而很有意義的事情時,他們就不會再去做那些令人討厭的事情。

按照這條原則,我們可以為孩子準備大量的玩具、繪本、積木、拼圖、畫畫、粘土等等能夠引發孩子興趣的物品,來引導孩子合理利用自己的時間。

小貼士:為孩子提供的活動項目要符合兩個標準,一個是有趣,另一個是要有挑戰性。

“能不能讓我省點心”孩子折磨人的行為訓沒用,改變環境才是王道

二、節點時間要減少環境的刺激,讓環境簡單、方便。

節點時間是指那些在生活或學習中有著明確計劃的時間點。比如晚上睡覺的時間、吃飯的時間、做作業的時間等等。這時,要減少對孩子的過度刺激,甚至需要讓他們所處的環境變得單調起來。

比如,睡覺之前就不要再讓孩子處於大量玩具的刺激之中;做作業時,也要保持書桌的整潔簡單,將無關的物品全部收拾起來,避免對注意力造成干擾。

這時,如果孩子還是想要玩那些刺激量大的活動,家長可以用一些平和的活動來代替。比如睡覺前孩子還想玩捉迷藏的遊戲,那麼可以建議他們聽一會兒故事;如果他還是想趴在地板上畫畫,可以建議他們去床上玩一會兒小汽車或者布娃娃。

實踐證明,如果不給孩子提供一個代替的活動而直接要求他們停止某項活動,通常換來的都是孩子的不合作或者是拖拉。而通常孩子都能夠友好的接受父母為他們選擇的代替方案。

小貼士:在給孩子提供代替方案的時,態度上一定要做到溫和與平靜。不要讓孩子產生被控制的感覺。

“能不能讓我省點心”孩子折磨人的行為訓沒用,改變環境才是王道

三、在限定的空間內,釋放孩子的激情。

前幾天在抖音上看到一個跳舞的小姑娘,下面的獨白是“小時候父母怕我去蹦迪,嚴格限制我關於舞蹈的一切,而現在的我卻天天都在蹦。”

人無法永遠壓抑自己的慾望,而被強制壓抑的慾望,一旦失去監督和控制也會立刻強力反彈,這對兒童同樣適用。

舉個例子,有孩子的人都有過兒童在牆壁上畫畫的經歷。這當然是不能被接受的行為,但如果對這種行為簡單地一禁了之,孩子一有機會,多半還會去別人家的牆上或者是公眾場所亂寫亂畫。

好的做法是父母可以為孩子指定一塊安全區域,把所有制造混亂的活動都限定在這個區域內。

比如,可以在房間的角落為孩子提供大塊的白板,也可以在這裡大喊大叫或者是玩泥巴。

這些具有限定的自由一方面不至於對家庭的正常環境造成影響,另一方面也釋放了孩子內心的激情和活力,從而達到雙贏的效果。

“能不能讓我省點心”孩子折磨人的行為訓沒用,改變環境才是王道

四、環境發生改變時,提前通知孩子做好準備。

孩子做出不被接受的行為,很多時候還發生在周邊的環境發生變化時。

比如去朋友家做客,孩子表現出沒有禮貌,以自我為中心;比如在公共場所時,孩子旁若無人,肆無忌憚地喧譁。

想要避免這種情況,可以提前告知孩子即將發生的環境變化,並且跟孩子討論有可能需要避免的行為,讓孩子在心理上做好準備。

如果父母能夠事先和孩子討論即將到來的環境變化,尤其是這種環境可能會給孩子帶來一些麻煩或者是不適時,孩子一般都能夠表現出極大的容忍。

觀察那些去醫院打針的小朋友會發現,如果能夠提前告訴孩子打針時會疼幾秒,忍一下疼痛就會消失。那麼,孩子哭鬧的程度會被大大降低。

“能不能讓我省點心”孩子折磨人的行為訓沒用,改變環境才是王道

哲學家愛爾維修曾說:“人與人之間精神上的差異,是由於他們所處的不同環境所致。”環境對一個人的重要影響毋庸置疑,告別說教和嘮叨,為兒童打造一個健康的生長環境,值得每個父母付諸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