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安倍究竟憑什麼能夠在日本政壇屹立不倒?

11月20日,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打破了一項紀錄,他成為該國憲政史上累計在任天數最長(2887天)的首相,也刷新了106年來的紀錄。

安倍能做到這一點可不簡單,要知道在日本政壇領導人走馬燈似的換來換去是常態。面對日本“十年九相”的現象,就連美國總統都曾抱怨“換得太快,連名字都記不住”。

安倍究竟憑什麼能夠在日本政壇屹立不倒?

對於安倍刷新的這個紀錄,《日本時報》評論稱,自2012年再次擔任首相後,安倍一直保持著知名度。民調顯示,在任上大部分時間裡,其支持率超過40%。

那麼,安倍究竟憑什麼能夠在日本政壇的此起彼伏中屹立不倒?

“安倍之所以能長期執政,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大力推進‘安倍經濟學’,使日本經濟創下自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的最長連續增長。”在《日本經濟新聞》看來,經濟不錯是安倍得以長期執政的原因之一。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也信心滿滿地表示,“日本政府有關經濟‘正在溫和復甦’的認識沒有改變,經濟增長期刷新戰後最長紀錄的看法也未變。”

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自從安倍2012年提出“安倍經濟學”以來,日本輿論對它的質疑就從未停止。

2016年,日本共同社的民調顯示,近6成日本民眾否定“安倍經濟學”。當年,日本《赤旗報》刊登題為《從數據看“安倍經濟學”》的文章說,事實上,“安倍經濟學”導致貧困加劇,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國民生活陷入窘困。

2019年,日本《現代日刊》雜誌更是指出,安倍政府數據統計方式存疑,“安倍經濟學”的偽裝已暴露無遺。

由此看來,儘管“安倍經濟學”對經濟和股市具有一定拉動作用,但並沒有讓普通民眾受益,更別提解決困擾日本經濟的根本問題。

除了經濟因素,外交也是被日本媒體提及安倍能夠長期執政的原因之一。

日本《朝日新聞》稱,安倍治下的日本政治格局迎來此前難得的“超穩定局面”,安倍也提出一系列雄心勃勃的口號和計劃,試圖振作日本的內外狀態,包括在國際上的聲譽與形象。

的確,安倍提出了“俯瞰地球儀外交”的口號,第二次執政至今已訪問了80個國家和地區,移動距離達到155萬千米,相當於繞地球38圈。日本外務省指出,安倍訪問的國家數量以及移動距離超過歷任首相。

不過,雖然安倍在外交方面相當拼,但效果似乎並不盡如人意。“安倍政府雖然整體上增強了日本在國際格局以及國際秩序構建中的‘存在感’,但他很多政策構想尚未落實,以近鄰外交為中心的‘戰後外交總決算’難以推進。”日本《東京新聞》這樣總結道。

放眼望去,日韓關係跌至邦交正常化以來的最低點、日俄領土問題談判依然毫無進展、日朝關係遲遲難以打開局面。周邊外交當中,中日關係算是安倍近期為數不多的亮點,但處於改善之中的兩國關係仍面臨不少挑戰。

即便是安倍最為看重的日美關係,他曾訪問美國16次之多並聲稱要與特朗普建立私人信任關係,同樣充滿了不確定性。特朗普並沒有在鋼鋁關稅、貿易談判以及駐日美軍軍費等問題上對日本網開一面。

除了經濟和外交因素,對安倍能夠長期“坐莊”的原因,日本《朝日新聞》還分析道,“他成功穩固住了自民黨內的基本盤,通過在各派之間縱橫捭闔,黨內始終沒有出現能向其發起挑戰的對手,而偏巧同一時期,主要在野黨在經歷了2012年以前的一輪強勢逆襲之後進入疲軟期,無力挑戰自民黨的執政地位。”

換句話說,安倍上臺以來在內外塑造的強勢領導人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經歷“迷失二十年”、日趨保守右傾的日本社會的訴求和期待。

在安倍任內,中日關係經歷起起伏伏、潮起潮落,他曾在一系列問題上處處與中國“較勁”,也曾改弦更張與中國“一帶一路”進行合作。

如今,面對如何推動中日關係沿著正確軌道持續向前發展,恐怕還需要這位日本首相更多的實際行動。

正如外交部發言人耿爽11月18日在例行記者會上應詢表示,希望日方能夠繼續堅定奉行積極的對華政策,恪守中日四個政治文件所確定的各項原則,同中方進一步加強良性互動,深化各領域的交流合作,建設性地管控矛盾分歧,推動中日關係持續健康穩定地向前發展。

日本任職時間最長的首相,為什麼會是安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