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 诸葛亮、魏延死后,曹魏和东吴却没有趁机伐蜀,并不是不想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故,魏延也死于同杨仪的内斗之中,蜀汉军中最有威望的两人相继离去。在古代,主君新丧,历来是一个进攻的好时机。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主心骨,他的病故对于蜀汉的打击是巨大的。

在蜀汉与曹魏的北伐战场上,国力弱小的蜀汉能保持攻势,而强大的曹魏选择坚守,这和诸葛亮不无关系。既然诸葛亮已经故去,为何曹魏与东吴没有选择在这个节点,发动对蜀汉的攻势呢?实际上,不是他们不想动手,而是时机还没有成熟。

诸葛亮、魏延死后,曹魏和东吴却没有趁机伐蜀,并不是不想

诸葛亮

曹魏方面

在诸葛亮病故后,对蜀战线上的统帅司马懿,在尝试追击失败后就撤军了。当时曹魏的主君是曹叡,他爹曹丕给他留下四个托孤大臣,分别是曹真、曹休、司马懿、陈群。这个时候曹休、曹真都已经去世,陈群是内政向的,能打的也就是司马懿了。

但是曹叡对于蜀汉没什么兴趣,在将司马懿升为太尉之后,就给他4万人去远征辽东了。而曹叡本人,则忙着大兴土木,盖宫殿。随后不久,曹叡病逝,司马懿争夺大权,司马氏开始忙着消除异己、巩固自己的势力,在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心思攻打蜀汉。

诸葛亮、魏延死后,曹魏和东吴却没有趁机伐蜀,并不是不想

司马懿

蜀汉方面

为何曹叡在尚有余力时,宁愿让司马懿长途跋涉去打辽东,也不愿意让他去讨伐蜀汉呢?

  • 从蜀汉的人才方面看,虽然蜀汉失去了诸葛亮、魏延这样的中流砥柱,但是诸葛亮培养的人才也逐渐发挥作用。朝廷内有费祎、董允在帮助刘禅治理朝政,军中有蒋琬、王平、马忠、邓芝、姜维在镇守边疆,蜀汉的人才并未出现断层。
  •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巴蜀一向易守难攻,有大巴山、秦岭作为屏障。在崇山峻岭中,曹魏的铁骑难以发挥作用,并且后勤补给困难,这是客观条件带来的地利优势。当初曹真3路伐蜀失败,一是因为连日的大雨,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蜀道难行,征战困难。
诸葛亮、魏延死后,曹魏和东吴却没有趁机伐蜀,并不是不想

曹真

  • 从人心所向上来看,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汉的国力是的得到了提升的。而且诸葛亮的北伐,也并非后来如同姜维那般穷兵黩武,百姓尚能安居乐业,据《袁子》记载,

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

这个时候百姓也会继续拥护蜀汉政权。虽然诸葛亮新丧,但是如果此时曹魏选择进攻,蜀汉必将上下一心、一致对外,形成一股强大的战力。

曹魏后来有个头铁的叫曹爽,是曹真的儿子,他偏要进攻蜀汉。结果六、七万大军都没能打进汉中,就被以王平、蒋琬、费祎、姜维等人联手击退,损失惨重。这一战也导致了曹爽的威望骤降,为日后同司马懿的争权失败埋下了伏笔。

诸葛亮、魏延死后,曹魏和东吴却没有趁机伐蜀,并不是不想

王平

诸葛亮病故30年后,蜀汉政权才覆灭。那个时候的蜀汉已经是人才凋零;连年的北伐导致民不聊生,蜀汉已经不得人心;丧失董允等人的匡正,刘禅开始放飞自我,宦官乱政,国力已然衰弱。在这样的情况下,曹魏还是依靠邓艾偷渡阴平才消灭了蜀汉政权。而诸葛亮病故的时候,蜀汉的情况比那时强上很多。想要消灭蜀汉,绝非易事,故而对于曹魏来说,当时并不是进攻蜀汉的时机。

东吴方面

当时东吴的主君还是孙权,孙权是一个机会主义者。在夺取觊觎已久的荆州后,只要蜀汉还有牵制曹魏的能力,孙权就会坚持联蜀抗曹的战略;如果蜀汉失去了价值,他也会选择同曹魏共分蜀地。实际上,在诸葛亮病故后,孙权就增加了巴丘的守军,而他的意图,陈寿在《三国志》中也有交代,

及亮卒,吴虑魏或承衰取蜀,增巴丘守兵万人,一欲以为救援,二欲以事分割也。

诸葛亮、魏延死后,曹魏和东吴却没有趁机伐蜀,并不是不想

孙权

​而后来蜀汉灭亡之际,东吴也曾发兵救援蜀汉,得知蜀汉已经投降后,东吴在撤军后就开始攻打永安。在诸葛亮病故时,蜀汉尚有一定国力,并且还击退了曹爽,这个时候的东吴还需要蜀汉这个盟友牵制曹魏,故而东吴也不会进攻蜀汉。

诸葛亮、魏延病故后,蜀汉国力尚存;而曹魏即将陷入曹叡病逝、司马懿争夺权力的内斗;东吴需要蜀汉这样的盟友,来共同抵抗曹魏。无论是曹魏还是东吴,当时都不是进攻蜀汉的时机,所以他们都没有选择趁机攻打蜀汉。

(本文参考文献,《三国志》、《袁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