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 諸葛亮、魏延死後,曹魏和東吳卻沒有趁機伐蜀,並不是不想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故,魏延也死於同楊儀的內鬥之中,蜀漢軍中最有威望的兩人相繼離去。在古代,主君新喪,歷來是一個進攻的好時機。諸葛亮作為蜀漢的主心骨,他的病故對於蜀漢的打擊是巨大的。

在蜀漢與曹魏的北伐戰場上,國力弱小的蜀漢能保持攻勢,而強大的曹魏選擇堅守,這和諸葛亮不無關係。既然諸葛亮已經故去,為何曹魏與東吳沒有選擇在這個節點,發動對蜀漢的攻勢呢?實際上,不是他們不想動手,而是時機還沒有成熟。

諸葛亮、魏延死後,曹魏和東吳卻沒有趁機伐蜀,並不是不想

諸葛亮

曹魏方面

在諸葛亮病故後,對蜀戰線上的統帥司馬懿,在嘗試追擊失敗後就撤軍了。當時曹魏的主君是曹叡,他爹曹丕給他留下四個託孤大臣,分別是曹真、曹休、司馬懿、陳群。這個時候曹休、曹真都已經去世,陳群是內政向的,能打的也就是司馬懿了。

但是曹叡對於蜀漢沒什麼興趣,在將司馬懿升為太尉之後,就給他4萬人去遠征遼東了。而曹叡本人,則忙著大興土木,蓋宮殿。隨後不久,曹叡病逝,司馬懿爭奪大權,司馬氏開始忙著消除異己、鞏固自己的勢力,在一段時間內都沒有心思攻打蜀漢。

諸葛亮、魏延死後,曹魏和東吳卻沒有趁機伐蜀,並不是不想

司馬懿

蜀漢方面

為何曹叡在尚有餘力時,寧願讓司馬懿長途跋涉去打遼東,也不願意讓他去討伐蜀漢呢?

  • 從蜀漢的人才方面看,雖然蜀漢失去了諸葛亮、魏延這樣的中流砥柱,但是諸葛亮培養的人才也逐漸發揮作用。朝廷內有費禕、董允在幫助劉禪治理朝政,軍中有蔣琬、王平、馬忠、鄧芝、姜維在鎮守邊疆,蜀漢的人才並未出現斷層。
  •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巴蜀一向易守難攻,有大巴山、秦嶺作為屏障。在崇山峻嶺中,曹魏的鐵騎難以發揮作用,並且後勤補給困難,這是客觀條件帶來的地利優勢。當初曹真3路伐蜀失敗,一是因為連日的大雨,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蜀道難行,征戰困難。
諸葛亮、魏延死後,曹魏和東吳卻沒有趁機伐蜀,並不是不想

曹真

  • 從人心所向上來看,在諸葛亮的治理下,蜀漢的國力是的得到了提升的。而且諸葛亮的北伐,也並非後來如同姜維那般窮兵黷武,百姓尚能安居樂業,據《袁子》記載,

亮之治蜀,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

這個時候百姓也會繼續擁護蜀漢政權。雖然諸葛亮新喪,但是如果此時曹魏選擇進攻,蜀漢必將上下一心、一致對外,形成一股強大的戰力。

曹魏後來有個頭鐵的叫曹爽,是曹真的兒子,他偏要進攻蜀漢。結果六、七萬大軍都沒能打進漢中,就被以王平、蔣琬、費禕、姜維等人聯手擊退,損失慘重。這一戰也導致了曹爽的威望驟降,為日後同司馬懿的爭權失敗埋下了伏筆。

諸葛亮、魏延死後,曹魏和東吳卻沒有趁機伐蜀,並不是不想

王平

諸葛亮病故30年後,蜀漢政權才覆滅。那個時候的蜀漢已經是人才凋零;連年的北伐導致民不聊生,蜀漢已經不得人心;喪失董允等人的匡正,劉禪開始放飛自我,宦官亂政,國力已然衰弱。在這樣的情況下,曹魏還是依靠鄧艾偷渡陰平才消滅了蜀漢政權。而諸葛亮病故的時候,蜀漢的情況比那時強上很多。想要消滅蜀漢,絕非易事,故而對於曹魏來說,當時並不是進攻蜀漢的時機。

東吳方面

當時東吳的主君還是孫權,孫權是一個機會主義者。在奪取覬覦已久的荊州後,只要蜀漢還有牽制曹魏的能力,孫權就會堅持聯蜀抗曹的戰略;如果蜀漢失去了價值,他也會選擇同曹魏共分蜀地。實際上,在諸葛亮病故後,孫權就增加了巴丘的守軍,而他的意圖,陳壽在《三國志》中也有交代,

及亮卒,吳慮魏或承衰取蜀,增巴丘守兵萬人,一欲以為救援,二欲以事分割也。

諸葛亮、魏延死後,曹魏和東吳卻沒有趁機伐蜀,並不是不想

孫權

​而後來蜀漢滅亡之際,東吳也曾發兵救援蜀漢,得知蜀漢已經投降後,東吳在撤軍後就開始攻打永安。在諸葛亮病故時,蜀漢尚有一定國力,並且還擊退了曹爽,這個時候的東吳還需要蜀漢這個盟友牽制曹魏,故而東吳也不會進攻蜀漢。

諸葛亮、魏延病故後,蜀漢國力尚存;而曹魏即將陷入曹叡病逝、司馬懿爭奪權力的內鬥;東吳需要蜀漢這樣的盟友,來共同抵抗曹魏。無論是曹魏還是東吳,當時都不是進攻蜀漢的時機,所以他們都沒有選擇趁機攻打蜀漢。

(本文參考文獻,《三國志》、《袁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