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完颜宗弼 的拐子马和铁浮屠失利后,金国大军只得后退。金军进占郾城与颍昌之间的临颍县,企图切断岳飞与其副手中军统制王贵两军之间的联系,然后实施各个击破(图31,颖昌之战地图)。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31 颖昌之战地图

张宪等岳家军统制得知消息后,也率部先后从淮宁府等地赶往郾城会师。岳飞一方面加速调集兵力,同时命令其得力助手张宪等人率大队人马向临颍进发,寻求与金军主力决战。

岳家军将官杨再兴和王兰、高林等人以三百骑为前哨,巡绰到小商桥,与金国军队主力猝然遭遇,数万金军对他们实施包抄围掩。经过一场众寡悬殊的激战,杨再兴三百将士全部英勇战死,金军万户长撒八孛堇,千户长与百户长等军官100余人被刺死,被杀的金军将士有二千多人。《宋史》卷368《杨再兴传》记载:“兀术愤甚,并力复来,顿兵十二万于临颍。再兴以三百骑遇敌于小商桥,骤与之战,杀二千余人,及万户撒八孛堇、千户百人。再兴战死,后获其尸,焚之,得箭镞二升”。

绍兴十年七月十四日上午,完颜宗弼(兀术)、镇国大王、韩常,另有四个万夫长,带领女真骑兵三万多骑,在颍昌府城西门外舞阳桥以南列阵,此外还有很多后续部队陆续开进战场。金军在那里摆开阵势,横亘十多里,金鼓震天。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当时岳家军戍守颍昌府的部队共有五个军,总兵力不到三万人。岳云率领八百名背嵬骑士居中,首先出动,驰击金军。岳家军步兵也展开严整的队列分左右翼继进,以翼蔽马军,与敌军厮杀。金国军队倚仗兵多势大,岳家军将士则凭借士气勇锐,双方苦战了整整几十个回合,依然难分高低胜负。岳云前后十多次出入敌阵,身受百余处创伤,岳家军许多将士也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

颍昌府的战斗进行了整整一上午,到了正午,战事仍然十分激烈,双方相持不下。守城的踏白军和选锋军这时投入了战场。多了两支生力军以后,岳家军将士顿时士气倍增,董先、胡清与王贵、岳云合兵奋击,战局迅速得到扭转,金兵很快就支撑不住。完颜宗弼全军溃散,大败而逃。至此,岳家军将士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大获全胜,取得了颍昌大捷。

颍昌之战的战果是辉煌的,岳家军将士当阵杀死金军统军使、夏姓金吾卫上将军(兀术的女婿),还先后杀死金军千夫长5人,杀死金兵5000多人,擒获金兵大小首领78人,俘获金兵2000多人,缴获战马三千多匹,缴获的金、鼓、旗、枪、器甲等器物更是多得不计其数。金军副统军粘汗孛堇身受重伤,抬回开封府后死去。

图32-图35为宋代龙吞口蒺藜铁枪(12世纪,245公分,林海先生收藏)。此枪龙吞口,竹节杆,配以铜蒺藜,劈砍和击砸都比较便利,而且蒺藜也有防止敌人利器顺枪杆切削的功能。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32 宋代龙吞口蒺藜铁枪(1)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33 宋代龙吞口蒺藜铁枪(2)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34 宋代龙吞口蒺藜铁枪(3)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35 宋代龙吞口蒺藜铁枪(4)

图36-图39为宋代海马纹饰破甲锥(12世纪,57公分,汤旭城先生收藏)。此锥锥体呈四面菱形,锥筒部浮雕海马纹饰、海马纹饰主要自仪仗旗帜的白马纹饰演变而来,元代青花瓷器上多见。透甲锥主要针对皮、鳞、锁等复合甲,舍弃了劈砍的功能,而加大了穿刺功效。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36 宋代海马纹饰破甲锥(1)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37 宋代海马纹饰破甲锥(2)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38 宋代海马纹饰破甲锥(3)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39 宋代海马纹饰破甲锥(4)

宋朝兵器是很驳杂的,周纬先生在《中国古兵器史稿》中的形容“形式庞杂,凌乱无章”,毫不过分。《武经总要》中宋朝的枪就有短刃枪、短锥枪、抓枪、蒺藜枪、拐枪、拐突枪、拐刃枪,刀有掉刀、屈刀、躀耳刀、掩月刀、戟刀、眉尖刀、凤嘴刀、笔刀等等。套用现代一句军事术语,宋代军队武器的制式化很成问题。

宋代对汉代有一种莫名的崇敬感,从青铜器到玉器,宋代都按照汉代样式来制作。就武备而言,由于宋代的钢铁产量比汉代高几个数量级,所以环首直刀做成宽刃也不怕浪费了。形制而言,燕尾矛,铁槊也都传承汉代形制,只是加上了宋代本朝的一些元素。

图40-图43为汉代响铃双铁槊(2世纪,64公分,陈刘新先生收藏)。这对铁槊属于骆越文明末期进入铁器时代的武备,双面挂铃,舞动时发出声响,在战场上可以增加威势。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40 汉代响铃双铁槊(1)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41 汉代响铃双铁槊(2)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42 汉代响铃双铁槊(3)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43 汉代响铃双铁槊(4)

槊出现于汉代,在隋唐时期得到推广。唐代诗人元稹在《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中提到,“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这种威力强大但造价昂贵的武器,只能少数贵族配备,而一般文人贵族、官僚,佩华丽的剑足以彰显身份。只有需要领兵作战的门阀贵族,才需要具有实战性的骑兵武器,因此,槊与世家贵族出身的将领结合,成为其标志。

图44-图47为宋代铁雕龙吞鋄银鎏金铁槊(13世纪,60.5公分,秦川先生收藏)。此槊采用插茎式安装方式,根部铁雕龙吞鋄银鎏金,双血槽,槽内鋄金银卷草纹饰。欧阳修主编的新唐书(11世纪)记载:“金吾卫折冲都尉一人主之,领四十人,二十人持槊,四人持弩,十六人带弓箭,又二人持槊,皆佩横刀,槊以黄金涂末“。到了宋代,皇帝出行5000人的奢华仪仗队中,只有八名金吾卫持槊。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44 宋代铁雕龙吞鋄银鎏金铁槊(1)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45 宋代铁雕龙吞鋄银鎏金铁槊(2)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46 宋代铁雕龙吞鋄银鎏金铁槊(3)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45 宋代铁雕龙吞鋄银鎏金铁槊(4)

在槊兴起的南北朝时代直到中晚唐,许多猛将的传记里都有一句“善使槊”的记载,而无论是高敖曹、尉迟恭还是程知节、李存孝都是世家子弟或者将门之后。槊的制作过程特别复杂,将近一年才能制作出一把适合战场使用的槊,因此在宋代之后,逐渐被更容易制作和练习的枪、矛所代替。

图48-图51为宋代鋄银山甲纹燕尾矛(13世纪,34公分,秦川先生收藏)。此矛吞口处鋄银如意云纹,套筒处满鋄银山文甲纹。山文甲是一种典型中国式盔甲,盛行于宋代和明代。山文甲通过甲片与甲片互相枝杈咬错成甲,甲片形状如汉字的“山”字。据说如果甲片制造精巧划一的话,制成全甲甚至不需一个甲钉,不需一缕丝线。明代商喜的画作中,关羽穿的就是山文甲(图52)。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48 宋代鋄银山甲纹燕尾矛(1)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49 宋代鋄银山甲纹燕尾矛(2)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50 宋代鋄银山甲纹燕尾矛(3)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51 宋代鋄银山甲纹燕尾矛(4)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52 明代商喜画作“关羽擒将图“局部

明代之后,长兵器越来越多在仪仗中使用,兼具实战和礼仪效用。图53-图56为明代御林军鋄金卷草纹长刀(16世纪,116公分,贾红东先生收藏)。明代描画皇家出巡场景的“出警入跸图“中,御林军都使用此类型长刀(16世纪,图57)。此刀气势恢宏,血槽内鋄金卷草纹,八角档,鋄金银装具,属于明代皇家仪卫用刀。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53 明代御林军鋄金卷草纹长刀(1)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54 明代御林军鋄金卷草纹长刀(2)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55 明代御林军鋄金卷草纹长刀(3)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56 明代御林军鋄金卷草纹长刀(4)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57 明代“出警入跸图“局部

作为仪卫用器来说,方天画戟也是重要的门类。三国演义中,吕布使用的方天画戟,事实上在三国时期还没有产生,如果真的使用戟的话,汉代也是使用卜字戟。卜字戟逐步被淘汰之后,方天画戟在宋代开始出现作为仪仗器。根据《宋史·舆服志》中的记载,宋代的门戟为木质,上面悬挂有五色带,带子的末端为铜铃。门戟平常放置在大门左右两边的木架上,不同级别的建筑门前列戟的数目也不同,皇宫、宗庙、国学、文宣王庙门前都是左右各12支,一共24支,武成王庙是左右各8支,一共16支。诸州官署的门前也有门戟,而私宅只有御赐府邸才可以列戟。

在宋画“免胄图”中也出现了执戟武士的形象(图58,11世纪)。武经总要的“刀八色”中对单月牙的戟称为戟刀(图59,11世纪)。图60-图63为明代铁戟(16世纪,戟头长52公分,全长235公分,林海先生收藏)。这柄铁戟形制与戟刀一致,而双月牙的戟则被称为方天画戟。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58 北宋“免胄图”局部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59 《武经总要》“刀八色”图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60 明代铁戟(1)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61 明代铁戟(2)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62 明代铁戟(3)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63 明代铁戟(4)

图64-图67为明代三尖两刃刀(16世纪,195公分,葛龙飞先生收藏)。本节图58“免胄图”中也有武将手执三尖两刃刀。这是一种想要集成大量功能的长刃兵器,包含斩,钩,叉,卡敌兵器,刺等用法,通常用作仪卫器,是神话传说中二郎神的兵器。如图68所示,在宋代花钱中,已经出现二郎神使用三尖两刃刀的形象。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64 明代三尖两刃刀(1)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65 明代三尖两刃刀(2)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66 明代三尖两刃刀(3)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67 明代三尖两刃刀(4)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68 宋代“二郎神”生肖花钱

图69-图72为明代蛇矛戟(15世纪,97公分,杨勇先生收藏)。此戟造型优美大气,戟身上部为蛇形曲刃,从刃尖到中部逐渐放大加厚,到中部月牙处渐收尾,月牙由反向铁足固定在戟身,月牙正面呈弧形开刃,锋利异常。戟身下部渐厚加粗到竹节,节后铁杆,推测原为积竹铁杆。蛇矛戟属于戟的子类,也属于仪仗器,在美国大都会的清代武备中,也有此类型展品(图73)。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69 明代蛇矛戟(1)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70 明代蛇矛戟(2)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71 明代蛇矛戟(3)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72 明代蛇矛戟(4)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73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馆藏清代蛇矛戟

图74-图77为明代蛇枪(15世纪,60公分,林海先生收藏)。此蛇枪为明代仪仗器物,铜铸手臂上还雕刻有臂甲、手镯,手执灵蛇上有六道束身铜箍,枪身下接朱漆杆。在明代北塞边镇志书《四镇三关志》中,也有蛇枪的记载(16世纪,图78)。蛇枪造型取自于佛教四大天王的广目天王,西方广目天王为西牛贺州之神,根据佛经记载:“此西方有大天王。名曰广目,是大龙王,以无量百千诸龙而为眷属,守护西方“。广目天王手执龙或蛇,龙跟蛇都是代表多变化的,而广目天王能以清净法眼看破变化莫测的世情,护持三千大千世界。图79为居庸关元代广目天王石刻(14世纪)。图80为清代画家萧云从为《离骚.天问》所画插图(17世纪),会盟的诸侯有手执蛇枪者。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74 明代蛇枪(1)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75 明代蛇枪(2)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76 明代蛇枪(3)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77 明代蛇枪(4)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78 明代《四镇三关志》蛇枪图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79 居庸关元代广目天王石刻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80 清代《离骚》插图

图81-图84为明代龙吞口偃月刀(15世纪,225公分,王建民先生收藏)。此刀大漆杆、尾纂全原装,龙吞威猛,是偃月刀中的精品之作。在《武经总要》中,此刀型被称为掩月刀。古代有“偃月”一词,意为半弦月,后人根据刀形将“掩月”改为“偃月”。后又被称为 “关刀”,这是受《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这本小说的影响出现的一种称谓,明代百科类图录《三才图会·器用》(17世纪)中记载:“憔关王偃月刀,刀势既大,其三十六刀法,兵仗遇之无屈届者,刀类中以此为第一。”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81 明代龙吞口偃月刀(1)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82 明代龙吞口偃月刀(2)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83 明代龙吞口偃月刀(3)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84 明代龙吞口偃月刀(4)

图85-图88为清代金背龙吞口偃月刀(17世纪,228公分,谢辉先生收藏)。此刀刀背双面嵌铜,有鎏金残留,铜铸八宝龙吞口,三叶尾纂。此刀形态威猛,水平刃口非常少见,属于高等级仪仗器。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85 清代金背龙吞口偃月刀(1)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86 清代金背龙吞口偃月刀(2)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87 清代金背龙吞口偃月刀(3)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88 清代金背龙吞口偃月刀(4)

图89-图92为清代龙吞口象鼻古月刀(17世纪,208公分,于忠先生收藏)。此刀刀头上端卷曲作螺旋状,原装大漆杆,如意纹三棱尾卯,龙吞口铜色包浆色泽深邃,为清代高等级仪仗用器。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89 清代龙吞口象鼻古月刀(1)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90 清代龙吞口象鼻古月刀(2)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91 清代龙吞口象鼻古月刀(3)

长矛、大槊、关刀的真实面貌—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第二章)

图92 清代龙吞口象鼻古月刀(4)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