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被“打擊式教育”的孩子,後來都過得幸福嗎?

被“打擊式教育”的孩子,後來都過得幸福嗎?

被“打擊式教育”的孩子,後來都過得幸福嗎?

有次去阿姨家做客,恰逢母親節,表妹為了給阿姨一個驚喜,用攢了幾個月的零花錢給阿姨買了一大束鮮花。

不料阿姨卻劈頭指責:你哪來的錢啊?還買這種中看不中用的東西,有心思搞這些不如好好學習。就不能省著點,讓我和你爸少為你操點心嗎?”

原本笑容滿面的表妹低下了頭,委屈地走進了房間。

而我卻看到阿姨正喜滋滋地捧著那束花,小心翼翼地插進家裡漂亮的花瓶裡,臉上帶著滿足的笑意。

阿姨不是不喜歡那束花,也不是不明白孩子的心意。本能地用錯了表達方式,在孩子看來卻是輕視和打擊。

這就是很多家長的做法,他們幾乎不會給予孩子任何讚揚和肯定,慣性的否定打擊。

這樣的父母在中國有很多,他們不是不想為孩子好,只是錯以為說點讓孩子大受刺激的話,就可以讓孩子變得上進。所以,我們常常可以聽到一些父母對孩子說:

你看xxx多懂事,你有人家一半能幹我就燒高香了!就你還想幹XX,算了吧!這麼簡單的事都做不好,你還有什麼用?……

這種教育方法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打擊式教育”。很多孩子因此受到摧殘。尤其是成長中的孩子,尚處於不斷尋找自我認同的心理未成熟階段,很容易因為這樣的打擊變得不自信或自卑,最後不願與人溝通,甚至疏遠父母。

有一項對1000多名未成年人進行的調查分析發現,在家裡“經常被罵”的孩子的不良性格特點最為明顯,有25.7%的孩子“自卑”,有22.1%的孩子“冷酷”,有56.5%的孩子“暴躁”。

被“打擊式教育”的孩子,後來都過得幸福嗎?

幾米說,小孩寧願被仙人掌刺傷,也不願聽見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

因為傷痕是看得見的,而責罵帶來的傷口則是無形的。

為人父母不需要考試,但需要學習。好好說話,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不懂好好說話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被“打擊式教育”的孩子,後來都過得幸福嗎?

經常聽別人說,“一個人最高的教養,是不對親近的人發脾氣。”這也恰恰反映出:最愛的人傷你最深。

父母子女間更是如此。很多時候,父母無意中的一句氣話,卻會在孩子心裡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

下面這八句最傷害孩子的話,哪一句你曾不小心說出口?

爸爸媽媽,千萬不要再用語言刺傷孩子的心了。

1.“你看看別人家的×××,再看看你!”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他的閃光點和長處。

千萬不要總是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去比較,更不要用別人的長處來打擊孩子的短處。這樣不僅會讓孩子變得沒有自信,也會滋生出“嫉妒”“仇恨”等其他情緒。

2.“我怎麼會生你這樣的孩子!”

即使孩子做錯了一件事情,也不要否定他的所有。

就事論事的和他好好談談,他會變得越來越明理。如果每次孩子犯了錯誤之後,你都抱怨這句話,他會覺得自己不該出生在這個世界上。

長此以往,孩子會越來越自卑。

3.“住嘴!你怎麼就是不聽話。”

不要一味要求孩子服從自己,更不要去控制孩子。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要尊重他們的意見。

我們應該培養有主見的孩子,學會與孩子說話,而不是簡單的讓孩子服從。

4.“我說不行就不行。”

別耍“因為我是你爸爸”的威風。懼怕不等於信服。

尊重孩子的選擇,學會與孩子商量,聽聽孩子的建議。

5.“我再也不管你了,隨你的便好了。”

當父母說出這句話的時候,都是氣頭上,可是孩子會當真。

他們會覺得“爸爸媽媽會隨時不要我的,只要我做的不夠好”。

在這樣的心理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會沒有自信,也會變得極度缺乏安全感。

6.“一看你就知道不行。”

不管孩子做什麼,千萬不要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多鼓勵孩子。

你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是潛力股,都有亮點,只不過是你還沒有發現而已。

7.“一天到晚就知道玩,什麼時候學習能這麼上心?”

探索是孩子最喜歡的教育方式。沒有一個人在年幼時是不喜歡玩的。但父母應該教導孩子正確的玩、有趣的玩。

在玩耍的過程中同樣可以學習到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我們不應該剝奪孩子玩耍的權力,可以正確引導。

被“打擊式教育”的孩子,後來都過得幸福嗎?

8.“怎麼這麼笨!”

總說孩子笨,孩子會在潛移默化中覺得,自己真的很笨。

長此以往,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他會以“自己笨”為由,覺得深深自卑。

語言這東西,在表達愛意的時候如此無力;在表達傷害的時候,卻又如此鋒利。永遠不要吝惜你的讚美,無論是對愛人,還是對孩子。

被“打擊式教育”的孩子,後來都過得幸福嗎?

給爸爸媽媽的5個建議:

1. 成長比成功重要 —— 輸得起的孩子最成功

以前看過這樣一個故事:孩子出去上夏令營,老師把一個完整的西瓜拿上來,問孩子們這是什麼。可有個孩子怎麼說也不承認它是西瓜。

後來老師瞭解才知道,他在家吃的西瓜都是媽媽剖好去好籽的,他從來沒有見過完整的西瓜。

重視孩子成長的過程吧,孩子的童年也只有一次而已!

2. 經歷比名次重要 —— 過分溺愛造成孩子無能

很多報道說,現在的孩子心裡承受能力差,禁不起挫折。這些都是因為他們小時候,家長從來沒有給過他們任何的磨鍊。

從小到大,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家務沒有做過一點點,連自己的事情父母都代勞了。父母以為這是為他們好,殊不知,過度的保護帶來的是孩子的無能。

可以包容孩子,讓家成為孩子最後的港灣;可以理解他,讓他找到溫暖和安全感。在彷徨和沒有出路時,給他指條路而不是給他一堵牆。

3. 付出比給予重要 —— 給孩子愛你的機會

有些人覺得孩子還小,不懂得爸爸媽媽的愛。其實,孩子比我們想象中還要愛我們自己。

兒子小的時候,很喜歡吃蝦。有一回週末,我特意買了一些蝦回來做給他吃。因為想讓孩子多吃點,所以我都捨不得動筷子。

沒想到兒子發現了。他說,媽媽你怎麼不吃呀,你不吃的話我也不吃了。

讓孩子學會去愛,學會去付出愛,這樣他才會理解什麼叫做責任感。

4. 對話比對抗重要 —— 別跟孩子“較勁”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有叛逆期。當有自我意識覺醒的時候,孩子就會開始對父母說不,也就是常說的“對著幹”。

父母這個時候,如果只是埋怨孩子不聽話,不好好溝通的話,這樣的問題就會越來越嚴重。

我們不要想著去控制孩子,要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他的想法,也許不一定成熟,但一定值得我們去傾聽。

青春期的孩子正處在成人感迅速增強、但心理卻不成熟的時期。他希望得到大人的尊重,又對父母缺少基本的信任,因此逆反心理很強,心靈的大門只朝著同齡人開放。這時候他特別需要心靈關懷,需要理解。

被“打擊式教育”的孩子,後來都過得幸福嗎?

5. 激勵比指責重要 —— 欣賞孩子,告訴他“你能行”

生活在鼓勵中的孩子,一定會是陽光而自信的。

如果一味地對孩子表示不滿、求全責備,帶給孩子的必定是滿滿的負面信息,讓孩子怯弱、抑鬱,甚至產生厭世情緒。

曾經有科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他們去學校裡,告訴一群智商普通的孩子:“你們是天才,你們的智商在學校數一數二,將來一定會成為棟樑之才。”孩子們相信了,老師也相信了,他們的父母也相信了。

活在這樣積極暗示裡面的孩子,真的越來越優秀。

而從小生長在“你不行”環境中的孩子,慢慢就會把這句話內化,就真的不行了。

對於孩子來說,有沒有天分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興趣和自信心。

多鼓勵孩子一點,他一定會做的比你想象的更優秀!

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完美的小孩,但我們通過耐心的改進不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