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4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續2)

在本文的上一篇(中—續1)內容中談到了從2S9開始,“諾娜”(Nona)迫榴炮系列隨之興起,蘇聯軍方根據其火力性能和戰術需求研製出輪式8×8底盤的2S23自行迫榴炮和履帶底盤的一些試驗型號。但之所以稱“諾娜”為一個完善的系列,是因為它還包括了由2S9衍生而來的牽引“榴彈炮型”——2B16 Nona-K和牽引“組合式便攜型”——2B23 Nona-M1,雖然都是120mm迫榴炮“科技樹”上的兩個分支,但蘇軍均將其列入了“迫擊炮”的裝備類別。本文就圍繞這兩款營級火炮展開內容。

按照蘇聯的裝備序列號命名方式(俄軍沿用),在陸軍裝備第2部分的序列號,即以數字“2”開頭的型號為地面火炮或導彈裝備類,“2”後面的字母則代表不同的火炮類別,如“2A**”代表牽引火炮或自行火炮(含高炮)、坦克的火力部分,具體實例有2A18M(D-30A式122mm牽引榴彈炮)、2A33(2S3式152mm自行榴彈炮的火力部分)、2A46(125mm滑膛坦克炮火力部分);而“2B**”代表迫擊炮或自行火箭炮載具,具體實例有2B9(82mm自動迫擊炮)、2B14(82毫米迫擊炮)、2B8(2S4式240mm自行迫擊炮的火力部分);再如“2S**”則代表自行壓制火炮,具體實例有2S7式203mm自行加農炮、2S9式120mm自行迫榴炮、2S19式152mm自行榴彈炮。

2B16 Nona-K牽引120mm迫榴炮

2S9自行迫榴炮於1979年定型後,於1981年伴隨蘇軍進入阿富汗參加作戰。由於2S9具有很好的多功能火力和履帶式底盤,在阿富汗的山區陣地部署能夠快速完成射擊準備並以非常陡峭的彈道進行火力壓制,它以多種彈道能力和相對較小的最小射程,展現了非常好的火力支援能力,同時它的較高射速也保證了它比其他火炮更高的射彈量。以至於蘇軍在山間的編隊行軍中,都要編入2~3門2S9作為直接的伴隨火力支援武器,隨時應對依據山巒地形伏擊的阿富汗游擊隊。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續2)

在阿富汗的山地行軍,隨行2至3門2S9自行迫榴炮是必須的

然而,2S9在阿富汗的山地、岩石等惡劣地形條件下長時間機動,它和大多數履帶式車輛一樣,履帶式傘兵戰車的底盤部分將會很快磨損,故障率居高不下,而且一旦小石塊滾入卡在履帶和負重輪之間,會造成無法行駛甚至履帶直接斷裂的問題。在蘇軍根據作戰經驗提出對2S9(Nona-S)的改進意見中,就提出了研製一種山地反遊擊作戰的營級輕型牽引式120mm迫榴(擊)炮系統,它要能夠使用輕型越野車拖曳機動,結構要簡單易於維護,重量要足夠輕便,採購成本低廉。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續2)

對營級輕型牽引式120mm迫榴(擊)炮系統的需求,是蘇軍在阿富汗的作戰經驗得來的

隨後,蘇聯中央精密機械製造研究所根據蘇聯兵工聯合體對2S9(Nona-S)成熟技術並行應用的要求以及軍方的建議,提出了改進型“Nona-B”120mm牽引迫(擊)榴炮的項目,但軍方拒絕了“Nona-B”的項目代號(原因不明),將其賦予了“Nona-K”的代號。中央精密機械製造研究所擬定了兩種類型的120mm牽引迫榴炮設計方案,一種是後膛裝填的“迫擊炮型”,另一種是傳統結構的牽引“榴彈炮型”。因為蘇軍方側重於壓制火炮具備直接瞄準的反坦克能力,而第一種方案不具備這種能力,因此,軍方選擇了第二種方案,而且要求該方案必須能夠使用2S9(Nona-S)完全通用的彈藥。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續2)

蘇軍在冷戰時期非常重視壓制火炮的直瞄抵近射擊能力

中央精密工程研究所和彼爾姆機械製造廠合作開始進行了“Nona-K”120mm牽引迫榴炮的研製工作。中央精密工程研究所基於2S9自行迫榴炮的2A51式火炮部分進行了改進設計。為最大程度保留2S9的火炮部分原設計,沿用了2A51式火炮部分的半自動立楔式炮尾(含閂體)以及菌狀杆緊塞具等部件結構,但將原炮尾右側內置的復進機筒設計改到了身管的上方,與液體氣壓式制退機並列佈置(類似於D-30式122mm牽引炮)。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續2)

Nona-K的炮尾(左上)、立楔閂體(右上)和菌狀杆緊塞具(下)組成了一個完整的炮膛閉鎖機

因戰術指標需要考慮直瞄反坦克狀態的低火線高,因此炮架會設計的很矮,為避免大仰角射擊時炮尾後坐時不“杵”到地面上,重新設計了更高效率的制退機和復進機,增加了一套“可變後坐長”機構,使炮身能夠在不同的射角改變後坐長度,“雙機”的筒體也相應加長。為避免在戰場暴露環境下反後坐裝置的“雙機”被炮彈破片或輕武器損傷,“雙機”的筒體外部還加裝了防護罩,該防護罩和為火炮身管後坐導向的“筒型搖架”融合為一體,也用於承受身管重量。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續2)

Nona-K的整個炮身結構示意圖

“Nona-K”的身管和2A51式火炮部分一致,仍為2.9米(24.2倍口徑)長,40條膛線的內膛結構保持不變,但在炮口設計安裝了一個“百葉窗”式的方型多孔炮口制退器,其效率達到了30%。採用如此高效的炮口制退器,主要也是為了降低後坐長度,同樣是與火炮的低火線高的低矮炮架相適應。該炮口制退器為鋼焊接結構,不但能大幅減輕重量,也能夠保持結構強度。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續2)

Nona-K的“上置”式反後坐裝置增加了可變後坐機構,可根據射角變化自動調整炮身後坐長度

由於原2A51式火炮的炮膛閉鎖機構較複雜,它的開、關閂動作需要半自動立楔炮閂和菌狀杆緊塞具兩個總成構件的配合,2A51式的菌狀緊塞具的往復運動是通過2S9上的壓縮氣瓶提供動力源驅動氣缸筒來自動實現的,但“Nona-K”是牽引火炮,沒有動力源,中央精密工程研究所則採用了簡易的滑輪組和一根鋼絲配合的設計來實現,通過炮手手動拉動緊塞具手柄(開閂)或鋼絲索帶動(關閂)其運動,這樣一來其裝填過程就比一般火炮的要複雜一些,但其射速仍達到了8發/分。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續2)

▲Nona-K(左圖)和2S9(右圖)炮尾結構的比較,左圖炮尾上的手拉柄和鋼絲為手動開關閂機構,右圖的藍色管線為氣缸筒的管路,連接壓縮氣瓶

“Nona-K”可看做是一個縮小型的牽引榴彈炮,它具備榴彈炮搖架、上架、下架和雙大架等的全部結構特徵,其整體炮架的部分均由彼爾姆機械製造廠負責設計完成。其上架和下架均為鍛造鋼件;上架的兩側立板各連接一副防護鋼板,形成左右防盾;下架外形呈圓形柱“T”型,結構非常的簡潔,其前端通過連桿連接有一個圓形座盤,用於在射擊狀態支撐火炮,此時炮輪升起,以保持射擊穩定性。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續2)

Nona-K的最大仰角戰鬥狀態,此時座盤支撐在地面上

該整體炮架為減輕重量,採用了許多特殊的加工工藝和結構原理,比如上架在保證結構強度的前提下采用了“鏤空”工藝,搖架的平衡機則採用了非常罕見的“雙扭杆”結構,通過連桿連接到炮尾後部,並配合一根較細的液壓桿,以此來平衡炮身的重量,使搖動方向機輕快並使炮身保持穩定。這也是該炮的大仰角射擊不同於一般榴彈炮的設計“精妙”之處。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續2)

Nona-K的“雙扭杆”式平衡機非常獨特,類似於坦克懸架的彈性扭杆

下架內部為“中空”,內有兩根車軸,左右車軸通過“肘狀件”各連接有一個橡膠炮輪,炮輪內部填充有海綿。下架的左右兩端通過“鉸鏈”各連接了一根矩形斷面鋼板焊接結構的大架,大架另一端各連接有“鏟”型駐鋤和架尾輪。在右側大架的末端設置了一個鋼絲絞盤,同時大架和炮輪也設計為了一套聯動結構。當該炮由行軍狀態轉換為戰鬥狀態時,只要打開大架,通過大架前端的聯動機構即可使“肘狀件”扭動將左右炮輪自動升起,支撐座盤接地;如果從戰鬥狀態轉換為行軍狀態時,只需放下架尾輪,由一名炮手操縱架尾的手搖鋼絲絞盤,鋼絲即可拉動兩條大架合併,此時炮輪自動落下,支撐座盤抬起。這套機構也充當了火炮“千斤頂”的作用。行軍狀態炮身可旋轉180°,固定在大架上,呈“摺疊”狀態,此時的長度僅為4570mm,便於在狹窄地域拖曳機動。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續2)

Nona-K的“摺疊”牽引狀態,圖片最下面隱約可見的盤狀物為大架鋼絲絞盤

“Nona-K”的高低機為齒輪齒弧結構,方向機為渦輪蝸桿結構,均採用手輪手動操控。該炮的高低射界達到了-10°至+80°,這種高低射界範圍是目前任何一種火炮均絕無可能達到的(2S9式自行迫榴炮為-4°至+80°,D-30式榴彈炮為-7°至+70°,2S12式120mm迫擊炮僅為45°至80°);而其方向角僅為60°(左右各30°)。在最大仰角狀態,“Nona-K”的身管幾乎接近於垂直。為配合“Nona-K”的直瞄和大仰角射擊,中央精密機械製造研究所專門為其研製了1P9式組合瞄準具,它實際上是由2B11式120mm迫擊炮配備的MPM-44M瞄準具改進而來,另外加裝了一套表尺裝定式直接瞄準鏡。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續2)

專門為Nona-K研製的1P9式組合瞄準具,結合了迫擊炮瞄準鏡和直接瞄準鏡

從成本角度考慮,在研製階段,“Nona-K”沒有采用同時期西方火炮輕量化而普遍採用的輕金屬材料(如鈦、鋁合金),它的全重為1.2噸,由5名炮手操作。它的標準牽引車為GAZ-66式4×4軍用卡車,由於其自身較輕,也可以使用UAZ-469輕型吉普車進行拖曳。該炮也可安裝在輕型傘降平臺上,使用軍用直升機或運輸機實施傘降。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續2)

Nona-K使用輕型車輛和重型車輛都可以牽引,使用重型車輛時5人炮班和配用彈藥可一起機動

“Nona-K”能夠發射2S9(Nona-S)、2S23(Nona-SVK)使用的所有彈藥,根據中央精密工程研究所近年來公開的數據,其最大射程和2S9一樣,發射滑膛迫擊炮彈、刻槽榴彈和刻槽火箭增程彈的最大射程分別7.1公里、8.8公里和12.8公里,最小射程時迫擊炮彈為450米、榴彈為1700米。在直瞄放列狀態對抗主戰坦克時,它能夠發射13.2公斤重的破甲彈,射程為1000米,其破甲厚度為650毫米垂直裝甲板。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續2)

Nona-K裝填預製彈帶榴彈,只有在大仰角時才發射普通迫擊炮彈

“Nona-K”在1985年通過了軍方的測試,並被正式定型為2B16,彼爾姆機械製造廠生產了少量交付到駐阿富汗的蘇軍。但在1989年2月,蘇軍全部撤出了阿富汗,隨後交付了一部分給蘇聯海軍陸戰隊營級作戰部隊,但空降部隊未曾裝備。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續2)

在1986年,定型後的Nona-k 2B16首次向媒體展示

2B16 Nona-K可以看做是阿富汗戰爭時期的產物,隨著作戰環境的改變,它的地位就顯得有些尷尬了。雖然它有獨特的彈道性能,尤其是在蘇軍歸類的迫擊炮武器中的直瞄反坦克能力,但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蘇軍大量裝備了射程遠、威力大的便攜式反坦克導彈,對近距離壓制火炮的反坦克能力需求大幅降低;而它1.2噸的重量則是蘇軍於1982年裝備的2B11式120mm迫擊炮(戰鬥全重210公斤)的近6倍之多,而且在特殊地形也無法拆解靠人力搬運;另外,它的最大射程也遠不及蘇軍仍大量裝備使用的2A18(D-30)式122mm牽引榴彈炮,因此從1986年開始生產到1989年停止生產,前後生產了不超過700門。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續2)

Nona-k 2B16的戰鬥狀態發射過程

到了俄羅斯時期,遺留下來的2B16 Nona-K在俄軍第二次車臣戰爭山地戰中也得到了使用,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在近兩年,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地區衝突中,頓涅茨克民兵和烏克蘭政府軍也使用了該火炮,相較於122mm榴彈炮或152mm加榴炮,它更容易被訓練不足的士兵操作使用。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續2)

2016年,頓涅茨克民兵使用2B16 ,圖中散落的“釘”狀物為發射後手動取出的發射尾管

2B18 Nona-M與2B23 Nona-M1 牽引120mm迫擊炮

早在上世紀60年代末,蘇聯中央精密機械製造研究所就向蘇聯國防工業部提交了兩個研究課題:第一個是對線膛迫擊炮的研究,第二個是使用高仰角迫擊炮和小仰角無後坐力炮組合的滑膛迫擊炮研究。國防工業部建議將兩個課題結合起來,研製一種具有小仰角射擊能力的線膛迫擊炮。與此同時,蘇聯高爾基機械製造廠的設計局接受了一項研發100毫米山地支援武器的任務,該項目與中央精密機械製造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屬於同一類型,因此該科研任務與無後坐力線膛迫擊炮項目合併到了一起。因涉及火藥燃燒後的尾噴原理,中央精密機械製造研究所邀請噴氣推進研究所加入共同組成課題組,一起研製組合式迫擊炮系統。

在1970年,該課題組研製成功的無後坐力組合線膛迫擊炮原理樣機經過了測試,它發射了借鑑於法國MO-120-RT-61式120mm線膛迫擊炮彈技術新研製的120mm線膛彈藥,發射藥燃燒後的氣體經身管後端的尾噴管噴出,火炮沒有任何的後坐力。但在發射狀態,火炮尾噴管後方有一個很大的危險區域,在作戰狀態時也極易容易暴露陣地,因此蘇聯軍方無法接受該方案,但是該方案的研製卻驗證了120mm線膛迫擊炮的射擊準確度和其彈藥強大的破片殺傷效應。而後,中央精密機械製造研究所就只能放棄了無後坐力的結構設計,提出研製一種“純粹”的線膛迫擊炮。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續2)

1970年測試的無後坐力組合式線膛迫擊炮和配套彈藥,左圖炮尾的四個尾噴管清晰可見

在歷經幾年的研製過程中,西方媒體開始報道北約的106.7(美國)~120mm迫擊炮的射程已經達到了8~9公里,且精度已大幅提高,蘇聯軍方相應提出新研製的同類型迫擊炮系統必須提高射程和精度。中央精密機械製造研究所隨後將研製的線膛迫擊炮身管加長以提高射程,但隨之也帶來了長身管炮口裝填困難的問題,進而提出了採取後膛裝填的形式,這一系列技術方案推行的另一個成果也就是不久後應蘇聯空降部隊總部對空降火炮武器的需求,研製傘降底盤自行壓制火炮(即後來的2S9自行迫榴炮)原理樣炮的“前身”。

在1974年,時任中央精密機械製造研究所炮兵部總設計師的卡拉科夫建議,120mm線膛迫擊炮採用類似於M-160 160mm迫擊炮的旋轉身管結構,並提高半自動化程度。同年,該所研製出了簡易炮架結構的“120mm輕型山地迫擊炮”的樣炮,用於驗證後膛裝填的可靠性。為便於使用輕型車輛牽引並保證發射的穩定性,中央精密機械製造研究所根據法國MO-120-RT-61式迫擊炮和M-160 160mm迫擊炮的炮架結構樣式對其進行了優化改進,於1980年推出了“120mm輕型山地迫擊炮”改進原型。在1982年,該炮以較為成熟的技術狀態參與了蘇聯軍方提出的營級牽引型120mm迫榴(擊)炮系統的選型(即前面提到的後膛裝填的“迫擊炮型”),但未被蘇聯軍方採用,作為了技術儲備。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續2)

1974年製造出的“120mm輕型山地迫擊炮”樣炮的作戰狀態與裝填狀態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續2)

1980年推出的“120mm輕型山地迫擊炮”改進原型戰鬥狀態與裝填狀態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續2)

1980年推出的“120mm輕型山地迫擊炮”改進原型分解後搬運狀態

很快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俄羅斯國防部在西方國家如火如荼發展120mm迫擊炮的形勢下,再次要求研製一種拖曳式迫擊炮系統,並以“Nona-M”的代號命名,遂向中央精密機械製造研究所提出了該裝備具體的戰術和技術指標研製任務要求。該所在已基本成型的“120mm輕型山地迫擊炮”基礎上進一步優化,配備了與2S9自行迫榴炮一樣的彈藥系統。該炮在完成設計製造後進行了近1000發的實彈測試,被定型為2B18 Nona-M,然而由於俄羅斯軍費拮据,缺乏足夠資金的支持,該項目也未進入實際量產階段。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續2)

2B18 Nona-M的裝填狀態與輕型車輛牽引狀態,此時的座鈑還有附加“翼板”

就在中央精密機械製造研究所認為一切的努力都已“打水漂”的時候,事態再次發生轉機。2000年,在普京當選總統之後,加大了國防投入。俄羅斯國防部又一次向研究所下達了研製任務,這一次的項目代號是“Nona-M1”,以區別之前的“Nona-M”。2003年,研究所和莫托維利卡兵工廠(前身是彼爾姆機械製造廠)合作,進一步為“Nona-M”項目設計了機械聯動式半自動機構,實現了該炮在發射後通過解脫機構身管會自動翻轉到水平“裝填”狀態、自動打開或關閉炮尾的炮閂,同時還採用了2S31“Vena”自行迫榴炮的炮尾部件結構,提高了炮尾的密閉可靠性。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續2)

Nona-M1與設計團隊的合影

2004年5月至9月,“Nona-M1”迫擊炮項目在試驗場參加了由俄羅斯陸軍和空降兵高級將領參加的實彈試驗,同時試驗的還包括了採用BTR-D傘兵輸送車底盤的S-8非制導80毫米自行火箭炮和82mm自行迫擊炮,測試結果證明,“Nona-M1”120mm迫擊炮與它們比較,不但火力打擊效果好,尺寸緊湊、價格便宜,而且還能使用大量庫存的120mm迫擊炮彈以及迫榴炮彈,引起了俄軍方的高度重視。即便如此,直到2005年,“Nona-M1”正式通過軍方測試被定型為2B23,2007年才批量生產開始進入俄軍部隊。值得一提的是,2B23 Nona-M1需要集聚多家兵工企業才能夠生產,如身管由莫托維利卡兵工廠製造、炮輪組件由基洛夫工廠製造、座鈑和炮架則由下諾夫哥羅德軍工聯合體製造,造成這個局面的主要原因還是上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後,大量兵工廠優秀的技術工人流失造成的。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續2)

已開始批量生產的2B23 Nona-M1

2B23 拖曳式線膛半自動後膛裝填120mm迫擊炮主要用於裝備地面營級步兵部隊、山地作戰部隊和空降兵機動部隊,它可由各種軍用車輛進行拖曳,5人的炮班(和2B16 Nona-K一樣)和配用彈藥隨車機動,也可以使用空降兵的標準傘降平臺進行傘降。它適合於在陡峭的高地、峽谷和森林等特殊的地形作戰。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續2)

2B23 Nona-M1的作戰狀態,此時未安裝炮輪

2B23的結構非常簡單,它主要由五個部分組成:炮身、框型搖架、帶炮輪的炮架、座鈑和MPM-44M瞄準鏡(與2C12式120mm迫擊炮通用),這些部分在不借助任何工具的情況下可以快速拆解用人力搬運後組裝(拆解時間不超過30秒,完成組裝不超過1分鐘),每個部件的重量均不超過100公斤,而法國的MO-120-RT-61迫擊炮的炮身重為114千克、輪架重為257千克、座鈑重為190千克。2B23在作戰狀態重為420公斤,在行軍狀態重為514公斤(加裝了炮輪)。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續2)

2B23 Nona-M1的分解便攜狀態,每個部件不超過100公斤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續2)

▲ 2B23 Nona-M1的結構說明:1.身管;2.帶炮輪的炮架;3.瞄準鏡座;4.MPM-44M瞄準鏡;5.連接座;6.耳軸;7.框型搖架;8.彈簧式撐杆;9.手柄;10.緊塞具;11.座鈑坑;12.地面;13.座鈑;14.座鈑駐臼;15.座鈑駐齒;16.高低機搖把;17.方向機搖把;18.帶支腿的半軸。

2B23炮身的內膛與2S9和2B16完全一樣,彈藥通用,最大射程也一樣,唯獨不同的是,2B23已放棄了直瞄射擊能力,它已從迫榴炮的“血統”轉變成為了標準的“迫擊炮”。近年來,中央精密機械製造研究所也為2B23研製了專用的3VOF119“溫壓戰鬥部”的炮彈,在特殊環境其破壞能力要強於普通刻槽榴彈和迫擊炮彈。該炮也能夠發射俄製多個型號的120mm激光制導炮彈。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續2)

2B23 Nona-M1可發射的多樣性彈藥

2B23在炮身前面設置了一個牽引杆,用於車輛拖曳。身管後膛膛線的起始端面均加工有斜面,便於裝填預製刻槽榴彈時彈帶卡入。後膛通過連接杆連接有“菌狀杆”緊塞具,它通過半自動機構可以在關閉或開發時伸縮並轉動一個角度。緊塞具上安裝有擊發機構的撞針,炮彈入膛關閂後使用“拉發”形式擊發。它在發射普通迫擊炮彈時的最大射速為11發/分,發射刻槽榴彈的最大射速為9發/分。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續2)

2B23 Nona-M1的“菌狀杆”及閉鎖裝置示意圖

框型搖架通過高低機筒連接炮架,上端使用軸承連接炮身,並加裝了彈簧式撐杆,炮身可繞軸進行旋轉,在開閂狀態能保持炮身“水平”。搖架下端內側有“卡口”用於配合炮身的緊塞具進行密閉並承載後坐力。末端連接有球形的炮尾和開閂踏板,炮尾用於和座鈑上的駐臼匹配,在發射時將後坐力傳導到地面並作為搖架高低俯仰和方向偏轉的支點;炮手踩踏踏板時炮身自動進入水平狀態。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續2)

2B23 Nona-M1的後部特寫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續2)

圖中框型搖架的末端右側為解脫踏板,第一發裝填時炮手踩踏後炮身自動水平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續2)

2B23 Nona-M1的裝填動作,向下壓炮身,緊塞具自動偏轉並關閉

炮架分為方向機筒、高低機筒、半軸、扭杆和炮輪幾個部分。兩根連接有支腿的“半軸”從左右穿入方向機筒中心,左右兩根支腿的高度可以在不平的地面進行調平。兩根半軸的間距可調整,以改變兩個炮輪間的寬度適應不同的牽引車並在森林、山地等狹窄地帶提高通過性。“半軸”內為中空,扭杆呈“L”狀,它的平直段容納在“半軸內”,可作為牽引行軍狀態時的減震器;彎曲段是橡膠炮輪的連接座,在作戰狀態時炮輪可單獨拆掉。方向機筒和高低機筒呈“十”字型連接,高低機另一端連接框型搖架,高低機筒內有渦輪和蝸桿,旋轉高低機手柄後,通過渦輪帶動蝸桿伸長和縮短,實現搖架的高低俯仰。方向機筒通過齒輪組和連桿驅動可以在半軸外筒上左右移動,以作為方向機。該炮使用刻槽榴彈的高低射界為42°~66°,使用普通迫擊炮彈的高低射界為42°~85°,方向射界為左右各8°,均比2S12式120mm迫擊炮有所提高。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續2)

2B23 Nona-M1的炮架特寫,其中的左側手柄為高低機,右側手柄為方向機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續2)

2B23 Nona-M1的炮架結構示意圖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續2)

2B23的方向機筒結構示意圖,其中數字21和22為左右扭杆,11和12為半軸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續2)

2B23的高低機筒結構示意圖,為錐形齒輪和螺桿結構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續2)

2B23的快拆炮輪結構示意圖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續2)

相較於2B23,法國的MO-120-RT-61迫擊炮炮架實在過於複雜

座鈑為圓盤型(改進自2C12式120mm迫擊炮的座鈑,但兩者可以通用),在其上表面中央設置有凹坑和駐臼,下表面設置有駐齒,座鈑上安裝由提把,便於人力搬運也便於將座鈑從地面座鈑坑中拉起。

2B23還配有可拆卸的電器信號燈組,在牽引狀態時,它在安裝後通過電源線連接牽引車,用於提示後車轉向、制動等燈光信號。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續2)

除第一發彈裝填以外,2B23 Nona-M1在發射後炮身會自動“水平”並打開炮閂

從目前俄媒體公開的情況來看,俄軍第38獨立空降突擊旅和第103警衛獨立空降旅均裝備有2B23 Nona-M1 120mm迫擊炮,白俄羅斯的特種作戰部隊也採購了少量的Nona-M1用於更換2B11 120毫米迫擊炮。俄羅斯緊急情況部也採購了有Nona-M1,用於使用直升機將其運送到山地,以高仰角、高精度和大威力彈藥處理雪崩和冰封等災害非常有效。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續2)

白俄羅斯特種部隊裝備的2B23 Nona-M1

2B23從戰技術性能來說已據身世界著名營級120mm迫擊炮前三甲,它12.8公里的最大射程已非常接近法國的MO-120-RT-61迫擊炮(其使用火箭增程彈為13公里),但是它重量更輕、結構更簡單、彈丸殺傷力更大、成本更低廉,綜合性能顯然優於後者。但是無論單炮的性能如何,一方面是2B23的自身條件決定了它只適合裝備於一些山地、空降部隊,不適合於機械化作戰部隊;另一方面是,在當下信息化的作戰條件下使其充分發揮作戰能力,還必須依靠先進的偵察與指揮控制系統,俄軍也如是說。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續2)

2B23 Nona-M1的後膛裝填模式優於炮口裝填模式,便於發射陣地的隱蔽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續2)

2B23 Nona-M1可使用軍用卡車直接運載,其實也適合於空中突擊部隊的直升機機艙內運載

歐美、中、俄陸軍營級伴隨支援火炮的縱橫談(中—續2)

俄羅斯中央精密機械製造研究所印製的Nona-M1和3VOF119溫壓炮彈的產品宣傳年曆

作者語,有關於2B16 Nona-K牽引120mm迫榴炮、2B18 Nona-M與2B23 Nona-M1 牽引120mm迫擊炮,本文大量的篇幅分析了其結構特徵,閱讀起來未免乏味,但這三型裝備在國內媒體中以前沒有,以後也不會再有人駐足賞析,從尊重經典的角度出發,作者有一個“內心”的情結,雖可能不被尊敬的讀者接受,但也望原諒。接下來的文章中,作者將繼續講一講蘇/俄的120mm滑膛迫擊炮系列和俄軍近年來的最新型迫榴(擊)炮,以及我軍的迫榴炮發展,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