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康熙為何殺了吳應熊,孝莊求情為什麼沒有效果?

李冉靜


憑藉著吳三桂的戰功與地位,吳應熊在清朝的朝堂上也具有一定的威望。

清順治元年(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從陝西西安出發,一路勢如破竹,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就殺到了北京城下。隨後,北京城破,崇禎皇帝自縊,正統明朝就此滅亡。

其實,北京城的迅速失陷與吳三桂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北京城陷落前,吳三桂是崇禎皇帝最後能夠信賴的底牌和防禦力量,他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命吳三桂放棄關外全部的城池和據點,快速回防北京。而吳三桂卻是緩走慢行,從寧遠到山海關120公里的路程,吳三桂足足走了14天,可以說是坐視北京城被李自成攻陷。

而在明朝滅亡後,吳三桂也準備選擇投降李自成,只是在得知李自成的部將劉宗敏將吳三桂全家囚禁,並對吳三桂的父親吳襄進行了殘酷的“拷掠”,同時還霸佔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後,吳三桂重新帶兵奪回了山海關,徹底與李自成反目。

在這之後就是決定中國歷史命運走向的“山海關大戰”,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和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戰在一處,並且李自成逐漸佔據了主動。

而在此之前,吳三桂曾多次以“借兵”的名義向清朝求援,皆遭到了多爾袞的拒絕。最終吳三桂在陣前剃髮,引清兵入關,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也是完全不敵清朝的八旗鐵騎,最終兵敗如山倒。而在“山海關之戰”戰敗後,李自成回到北京草草登基便開始的一路潰敗,最終於順治二年(1645年),被打死在了湖北九宮山,大順農民軍政權也就此滅亡。

然而,李自成的滅亡並沒有意味著吳三桂可以就此停歇,而他面對的下一個對手便是自己曾經的救主——南明政權。

在此期間,吳三桂表現的極為突出,在於南明永曆政權的戰鬥中可以說是節節勝利,特別是在洪承疇卸任“五省經略”後,吳三桂成為征討永曆政權的實際指揮人。而他也沒有讓清朝朝廷失望,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率兵殺入緬甸,迫使緬甸國王交出永曆皇帝朱由榔,隨後在順治十八年(1661年),在雲南昆明的篦子坡將朱由榔等人皆盡處死,明朝的皇室血脈也就此斷絕。

康熙元年(1662年),憑藉著手刃永曆皇帝的功勳,吳三桂被封為了親王爵位,縱觀整個清朝歷史,“異姓王”能夠到親王級別的只有兩位,除了吳三桂,就只剩下了早在“吳橋兵變”時就投降而來的尚可喜了。

而在獲封“平西親王”同時,吳三桂還被允許在雲南開藩設府,世守雲貴,可以說此時的吳三桂權勢和地位已然到達了頂峰。

當然,他的兒子吳應熊在朝中也是響噹噹的存在。

早在順治十年(1653年),在孝莊太后的主持下,吳三桂之子吳應熊與年僅13歲的皇太極第十四女和碩恪純長公主成婚,這便是人們口中常稱的“建寧公主”。

當然,讓吳應熊迎娶建寧公主,除了是為了褒獎和拉攏吳三桂之外,更是對於吳三桂的防範,畢竟讓吳應熊迎娶公主可以讓其名正言順的留在北京充當人質,進而可以牽制和控制吳三桂,這才是讓吳應熊與建寧公主完婚的最重要的目的。

順治十一年(1654年),吳應熊被授予三等子爵,順治十四年(1657年)加少保兼太子太保銜。康熙皇帝即位後,繼續對其進行封賞,並在康熙七年(1668年),封其為少傅兼太子太傅。而吳應熊與建寧公主兩人也是感情很深,關係非常的和睦。

可以說,如果吳三桂沒有造反,即便是吳三桂日後被康熙皇帝撤藩,他本人以及他的兒子吳應熊,憑藉其功勳以及與皇室的關係,至少可以繼續維持兩代人的繁榮,然而這一切,都隨著吳三桂的叛亂而結束了。


“三藩之亂”爆發,吳應熊被康熙處死。

康熙十二年(1673年),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請歸老遼東,康熙皇帝乘勢作出了撤藩的決定。隨後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以及鎮守雲貴的平西王吳三桂也上疏請求撤藩,康熙也都予以批准。

康熙皇帝的這一舉動可以說極大的激化了朝廷與“三藩”之間的矛盾,“三藩之亂”也成為了不可避免的趨勢。

就在吳三桂正式起事之前,他曾派密使,喬裝混入北京面見吳應熊,將準備造反的消息告知,並且讓其跟隨南下。然而此時的吳應熊並不贊同吳三桂叛亂的想法,但是對於吳三桂的決定也表示了無可奈何,同時表示他自己不會離開北京,最終密使只是將吳應熊的長子吳世璠帶回了雲南。

看到自己大孫子平安回來,也算是讓吳三桂徹底拜託了後顧之憂,於是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發佈討伐滿清檄文,開始起兵造反,“三藩之亂”就此爆發。

而此時的京城,憤怒的康熙皇帝下令將吳應熊本人及其與建寧公主所生的次子吳世琳等人逮捕,並且在康熙十三年(1674年)將其絞殺。

吳應熊存在的最大的價值就是牽制和脅迫吳三桂,如今吳三桂已經謀反,其已然是價值全無,為了避免其與吳三桂內外勾結,在京城在其禍端,殺掉吳應熊也就成為了必然。與此同時的康熙皇帝面對吳三桂的叛亂必然是震怒異常,逮捕並殺掉吳三桂的兒子也是情理之中,更何況,康熙還需要藉助吳應熊的死來提振前往將士的士氣,同時對吳三桂進行打擊,所以康熙必須要殺掉吳三桂。

只是可憐了建寧公主,33歲開始守寡,丈夫被殺,兩個兒子先後也死於非命,只能獨自渡過三十年孤苦伶仃的生活,直至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去世,終年63歲。


至於孝莊太后有沒有勸諫康熙不要殺吳應熊,需要打一個大大問號了。

關於孝莊太后勸諫康熙不要殺吳應熊,在許多得影視作品中都出現了這樣的橋段,實際上,孝莊如此做也有她的理由。

一方面,吳應熊是康熙的姑父,有著一定的親緣關係,另一方面,吳應熊與建寧公主的婚事又是她來主持的,她也需要為建寧公主的後半生的幸福著想。

然而,這樣的想法很大程度上都是一廂情願的,真實的歷史上,孝莊很難有勸諫康熙放過吳應熊的行為。

首先,清朝有“後宮不能幹政”的祖制和傳統,而當初多爾袞設立這一制度的初衷就是為了限制孝莊太后的,所以即便是孝莊有著對於吳應熊和建寧公主的同情之心,也是不能主動表達的。

其次,殺掉吳應熊,是符合國家政治利益需要的,前文中也說到了,除了維繫京城的安穩,就是要對吳三桂進行打擊,在國家整體利益面前,孝莊太后也不可能繼續幫吳應熊說話的,甚至是會支持康熙殺掉吳應熊。

再次,此前順治皇帝在多爾袞去世後,對多爾袞進行了極為殘酷的清算,甚至將其扒墳掘墓、挫骨揚灰,對此孝莊太后都選擇了默不作聲,同樣的,面對吳應熊的問題,她則是會更加的選擇沉默。

所以,歷史上的孝莊太后參與的可能性基本沒有,也不可能為吳應熊說話,而她能做的,只是以“母親”的身份,更加關愛、關心建寧公主,使之能夠平穩的度過餘生了。


雍親王府


吳應熊是吳三桂的兒子,康熙十二年,吳三桂扯起叛旗,吳應熊在京師與許多奸人勾結在一起,為吳三桂通風報信。

康熙帝聽了大學士王熙的建議,把吳應熊囚在獄中。幾年之內, 吳三桂佔據了長江以南的許多地方,氣焰十分囂張。他給康熙來了一封信,提出要劃江為國,二帝分治,更要求康熙釋放在獄中的兒子。康熙閱後,龍顏大怒,馬上 召集王公大臣,宣佈處死吳應熊,讓吳三桂斷了這念頭,並把京師的禁衛軍也調去征伐叛軍。散朝後京城到處都貼出告示,明日午後當眾處斬吳應熊,以示國威。

消息傳到了吳應熊的額附府,吳應熊的夫人和碩長公主(康熙的姑姑)換上黑衣素服,直奔暢春園的慈寧宮,見到額娘孝莊太皇太后,哭拜在地,求孝莊太皇太后看 在兩個孩子的份上向康熙求情。太皇太后本是個明曉大義的老人,但一見女兒這樣悲慟,也揪心斷腸般地滴下了老淚,雙手扶起女兒,答應去跟孫兒說說。

不料康熙正好也來到慈寧宮,在門外已聽知一切。他快步進屋,向太皇太后叩拜道:"皇祖母,您平日教誨的得國得眾之道,孫兒時刻不敢忘記,別的事孫兒可依您千件萬件,這件事只能恕孫兒不孝。"一番話說得太皇太后無言答對,只能怔怔地看著康熙。康熙看著那淚痕滿面的和碩長公主,單腿下跪,說道:"姑姑,您的苦處侄兒知道,可是,您知道我愛新覺羅一族,為大清江山,有多少人死於非命。如果不殺吳應熊,吳三桂一定以為朝廷軟弱可欺,更加囂張,又不知多少百姓妻離子散。姑姑,恕侄兒不能孝義兩全。

和碩長公主沒等康熙說完,她扶起康熙,說:"姑姑我不怪你。"說罷掩面而去。第二天午時三刻,吳應熊人頭落地,大長了清軍的士氣,滅了叛賊的威風。沒幾 年,吳三桂便軍敗身亡,為禍八年的"三藩"之亂被徹底蕩平。朝廷內外,對不徇私情的康熙帝更加敬重了。

向日葵說;本來康熙皇帝在賭吳三桂反不反,因為打仗並沒有勝算,而且勞民傷財,想用懷柔政策來感化吳三桂,但是自古以來皇權的吸引力從來無法抗拒的,吳三桂鋌而走險,要打過長江以北, 劃江而治,使得康熙皇帝下定決心平定吳三桂,殺吳應熊是斷了和的退路,而吳應熊也成為了平定三藩的試金石!


向日葵愛歷史


在電視劇巜康熙王朝》中有一幕,康熙殺了平西王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就連太皇太后孝莊求情也沒有效果,這是為什麼呢?

(吳應熊)

康熙殺吳應熊的原因

在《康熙王朝》中,吳應熊想殺死康熙和孝莊來製造混亂,來呼應自己老爹吳三桂的造反,事敗後被康熙投入大獄,後來被處以絞刑。

而在雲南那邊,吳三桂也開始起兵造反,這父子倆泡製的刺殺和造反,都是殺頭誅九族的大罪,吳應熊就算有九條命,也是必死無疑了。

而且清朝對平西王一直都有暗中提防。吳應熊好好的不呆在雲南做他的平西王世子,而跑到京城皇宮中行刺,都是拜他老爹吳三桂所賜。

都說時勢造英雄,但吳三桂最後能成為一方梟雄,卻是時勢逼出來的,這得從明末崇禎時說起。


1644年三月初,李自成起義軍攻破大同、真定,兵鋒真指京城。明帝崇禎氣急敗壞之下,連忙徵詔全國軍隊回京師勤王,其中就包括遼東總兵吳三桂。

到了三月二十二日,已行軍至山海關一帶的吳三桂,驚聞京城已被李自城攻破,李自成已建立了‘大順政權’,崇禎自縊於煤山,回京勤王已暫時失去了意義。

“三月初,三桂奉詔入援至山海關,京師陷,猶豫不進”——巜明史·流寇》載。

李自成把吳三桂老父吳襄及家屬作為要挾,曾幾次招降吳三桂,但吳三掛一直猶豫不決,李自成一怒之下把吳家三十餘口已全部殺死(也有傳聞說愛妾陳圓圓也被擄,待考證),吳三掛自此便斷了投降李自成的念頭,轉而致信向虎視眈眈的清朝求助,借清兵入關來達到共殲李賊的目的,來報家破人亡的大仇。

時間來到1644年四月,吳王桂聯合清軍於一片石戰役中大破李自成的大順軍隊,李自成被迫向西逃竄。

(李自成)

‘一片石戰役’標誌著清朝終於成功入主中原。但清朝此時根基未穩,八旗軍隊雖是精銳,但數量以及財力方面還比較溥弱的。

另一方面,西逃跑路的李自成、四川張獻忠餘部、南方的‘南明’小朝廷,始終是清朝統一全國的絆腳石。

再加上手握重兵的吳三桂,這位爺在清軍入關後一直與明朝殘餘勢力,南京的‘福王政權’暖昧不清。這麼多因素加在一起,稍有不慎,就可以讓好不容易才得以入主中原的清朝陰溝裡翻船。

在這樣的因素背景下,清朝急需快速穩固政權,就必須要平定局勢。而重用吳三桂去平亂,讓他徹底為己所用,既可以達到平亂的目的,也絕了他可能存在的反心。



接下來從1651到1661十年間,吳三桂先後平定了四川張獻忠餘部、南明‘永曆政權’,還殺到緬甸擒殺了桂王朱由榔 ,為清朝統一全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吳三桂也因此晉封為平西親王鎮守雲南,成為了地位獨特實力雄厚的一位藩王。

清朝得以統一全國,吳三桂勢力得以達到巔峰,看起來是雙贏的局面。

但吳三桂始終是明朝舊臣,而且從當初引清軍入關時清朝就明白,吳三桂始終是一個善於抓住機會鑽營的投機份子,並沒有什麼忠心可言。

所以清朝一直對吳三桂是有防範操作的。

1653年多爾袞為媒,將皇太極的皇十四女和碩公主下嫁給吳三桂兒子吳應熊,封他為‘和碩額駙’,但條件是吳應熊必須長留在北京,挾制吳三桂。

由此可見,吳應熊就是清朝和吳三桂互相挾制的政治犧牲品。

而康熙是一位比較有能力的帝王,他知道吳三桂野心不小,撤不撒藩吳三桂都會反叛的,時間上的差別而已,還不如先發制於人佔得先機。

1673年,康熙決定削藩,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提出“興明討虜”,起兵造反。

作為回應,作為人質的吳應熊於1674年被康熙誅殺。這就康熙殺吳應熊的前因後果。

而孝莊作為太皇太后,一直都得到康熙的尊敬,為吳應熊求情為什麼沒有效果呢?

謀反威脅到皇權,皇帝連親兒子也可以殺,何況一個吳應熊?

在《康熙王朝》中,吳三桂造反,吳應熊夜襲皇宮刺殺孝莊失敗被擒拿,刺殺孝莊是為了配合響應父親,如果能連康熙也刺殺成功,朝廷必定會大亂,這樣就可以為吳三桂爭取更大的勝算了。

(吳三桂)

吳應熊作為一名政治質子、籌碼,娶了和碩公主後,婚後生活得挺美滿,已沒造反之心,但父親吳三桂那邊既然已經起兵造反,無論吳應熊是不是刺殺孝莊,吳應熊都會被株連死路一條了,橫豎都是死,倒不如試著刺殺一下,萬一成功,那對吳三桂的幫助就太大了。這也是吳應熊刺殺孝莊的主要原因。

吳英雄被擒拿的時候,孝莊對他說了一句話:“你有罪,但沒有錯”。

其實這句話也不是孝莊替吳應熊求情,‘你有罪’這句話就為這件事下了定論,沒有錯又能怎麼樣呢?因為就算孝莊真的為吳應熊求情,無論哪個朝代,對於謀反威脅皇權的大罪,皇帝都是零容忍的,所以,吳應熊必死無疑。

吳三桂是大清功臣,同時也是大明國賊,這是不爭的事實。但當有一天吳三桂企圖想回頭扭轉這種事實,想當一個匡復明朝英雄的時候,因為此時清朝根基已穩,那就不像原來像做清朝功臣那麼容易了,必須得賭上自己全家人的性命。吳應熊作為吳三桂的兒子,被康熙殺掉也是再正常不過了。


小刀刀說史


這個問題可以換一種方式去回答。康熙為什麼不殺吳應熊呢?從吳三桂造反那一刻起,吳家人的性命就被掛在刀口上了,清廷殺他們是正常,不殺是奇蹟,誰都不會喜歡背叛者。

1644年,吳三桂引清軍入關。

1653年,吳三桂之子吳應熊與建寧公主成婚,之後以額駙的身份留京為質。真實的建寧公主可不是金庸小說《鹿鼎記》裡康熙的御妹,而是皇太極第十四女,康熙的姑姑。

1673年,吳三桂起兵反清,吳應熊被捕入獄。

1674年,吳應熊及其子吳世琳都被處以死刑。

吳三桂起兵之前,曾派人偷偷入京接應兒子,但吳應熊明白如果自己跑了,自家葫蘆裡賣的什麼藥就被清廷知道了,為了“大業”,他冒著風險留在京城穩住康熙,讓使者帶走了大兒子吳世璠。

吳應熊敢留下,估計也是因為妻子是皇室公主,以為康熙會看在建寧公主的面子上留他一條生路。

的確,一開始康熙沒殺他。但隨著戰局不利,吳三桂又提出劃江而治,徹底惹怒了康熙,於是在明珠的建議下一殺了之。

“孝莊求情沒有效果”這事兒只是野史傳聞,要知道孝莊不是普通的後宮女子,她是個女政治家,看問題的角度必然和一般老太太不相同,哪怕吳應熊娶了建寧公主,在她眼裡吳家也不是親戚,而是需要防範的藩鎮。

而且,康熙是孝莊教養長大的,祖孫倆相依為命多年,康熙對她非常尊敬孝順,如果她真有意救吳應熊,康熙不可能不答應。

所以我認為孝莊沒有插手此事。

總之,吳應熊之死是種必然。與其說殺他的是康熙,不如說害他的是父親吳三桂。

兒子還在敵人手裡老子就起兵?這是真不想讓兒子活著回來了!也許對於這種梟雄人物來說,親情什麼的不重要吧。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這是封建社會統治階級上層之間鬥爭殘酷性體現,鬥爭結果常常是把對方進行肉體消滅。

努爾哈赤曾經把同父同母弟弟濟爾哈赤和親兒子長子褚英害死。吳三桂歸順滿清和李自成交戰,導致吳三桂父親吳襄及三十多口人被李自成殺害。鄭成功父親鄭芝龍投降滿清,由於鄭成功反抗滿清,導致其父鄭芝龍等多人被殺。

封建社會家天下,謀反篡位屬於大逆不道之罪,實行連坐族滅,株連九族。

一、康熙殺吳應熊原因:

1、吳三桂造反是死罪,牽連吳應熊被殺。

2、殺吳應熊對年紀己高的吳三桂造成心理打擊,有利於打敗吳三桂。

3、殺吳應熊表明清廷堅決鎮壓吳三桂的決心。

4、康熙是名君,但是殺人不手軟,也有侷限性,對於漢族、蒙古族等打壓很嚴重,可能也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心態。康熙雖然說造反分子歸順既往不究,最終還是搞了秋後算帳。搞文字獄,害了不少人。對同族的鰲拜、索額圖等打擊也非常厲害,殺死吳應熊不足為怪了。

吳三桂反叛清朝,吳應熊被殺不屬於意外,只是吳三桂造反之前,曾派密使到京,準備接回兒子。不料吳應熊不肯回昆明,並把康熙將提前削藩之策通告吳三桂,還讓使者將大兒子吳世璠秘密帶出京。吳應熊沒離開北京可能和妻子建寧公主感情好,不願意離開,更主要原因可能是吳應熊不敢走,他一走怕打草驚蛇,他兒子也逃不了。因為當年多爾袞為媒,將皇太極的女兒和碩公主下嫁吳應熊,封他為"和碩額駙",必須長留在北京,實際是作為人質,挾制吳三桂。吳應熊極有可能知道自己父親造反,自己會凶多吉少。北京離雲南路途遙遠,逃跑不容易。像朱棣兒子在南京作為人質,夜以繼曰快馬逃回北京,南京離北京距離相對較近。明建文帝仁慈而康熙是非常厲害的帝王。


二、孝莊求情為什麼沒有效果:

1、康熙是非常有主見的君王,他想辦的事情別人勸說很難生效。可能孝莊皇太后等許多大臣不想撤藩呢,擔心激反吳三桂等人,康熙還是堅持撒藩了。這樣來看,孝莊太后求情沒效果是可以理解的。

2、孝莊是蒙古族,清初傑出女政治家,孝莊似乎不像西漢時期竇太后那樣抓權,那樣管治漢武帝,康熙似乎也沒有十分懼怕聽從孝莊的現象。

3、史書、影視劇等述說孝莊求情了,但是是否求情以及求情什麼程度只有當事人最清楚,寫史書編影視作品之人都是局外人,不一定完全瞭解真相。

從康熙多次安慰姑姑建寧公主情況來看,建寧公主一定很上火,因為她和吳應熊畢竟有了孩子,吳應熊和她年齡差不多,兩個人感情應該不錯。孝莊是建寧公主主婚人,但是跟吳三桂、吳應熊沒有什麼過深交往,不一定會真心管吳應熊之事。

4、吳三桂既反,康熙堅決鎮壓,孝莊太后一定站在康熙這一方,支持康熙。

康熙是孝莊太后親孫子,自己兒子順治帝死後,還有的傳說順治五臺山出家了,反正北京皇宮裡沒有順治帝了,孝莊把全部希望寄託在康熙身上,奶奶和孫子感情很深。孝莊臨終前曾對康熙說過:不希望打開盛京瀋陽的自己丈夫皇太極墓,因為封閉多年了,願意埋在北京,捨不得離開順治和康熙。這話說的多感人。也有人說孝莊沒和皇太極同葬在瀋陽北陵是因為她和多爾袞有特殊關係,但是正史沒有這方面記載。歷史是存在為尊者諱的現象,孝莊和康熙隔輩親,同舟共濟也是事實。

建寧公主(1641-1703) 皇太極第十四女,其母為皇太極庶妃察哈爾部蒙古奇壘氏。吳應熊(1636年至1674年5月,一說1675年)。順治十年(1653年)建寧公主13歲時嫁給平西王吳三桂之子18歲的吳應熊。

建寧公主不是孝莊親生女兒,在親情方向孝莊應傾向康熙帝,孝莊有政治水平,從為清朝方面著想來說也不能去替吳三熊求情,所以,建寧公主為吳應熊事情求孝莊向康熙求情,孝莊就以大局為重勸說建寧公主,不能向康熙真心實意地求情和施壓,導致吳應熊被殺。

5、大臣們主張殺吳應熊呼聲很高,何況吳三桂殺明永曆帝一些作法讓許多人氣憤,就像劉裕大量殺害司馬家族,女真金國殘酷對北宋徽欽二聖,結果導致劉裕後代和金國滅亡時皇室遭到悲慘命運一樣,吳應熊在眾人聲討中很難活下去。孝莊太后求情也不會保護吳興熊性命。


大白白野


說起吳應熊,映入腦海的第一印象是在《鹿鼎記》中被刁蠻任性的建寧公主剪掉命根子的那個倒楣蛋。在歷史上,吳應熊確實是建寧公主的額駙,也是平西王吳三桂世子。但建寧公主在歷史上可不是康熙的妹妹,而是他的姑姑。吳三桂降清後,攝政王多爾袞對其防範甚嚴,先是讓他率軍追擊李自成的大順軍,隨後又調其鎮守關外重鎮錦州,實際是為了便於監視。後來又派他隨八旗將領李國翰率軍入川,征剿張獻忠的大西軍。順治八年(1650年),多爾袞狩獵時墜馬,不久病逝,吳三桂自此得到順治帝的重用,受封為平西大將軍,南征雲貴,追剿南明永曆政權。

順治帝雖然重用吳三桂,但對其仍有防範。順治十年(1653),由孝莊太后主婚,將年僅13歲的建寧公主許配給吳三桂之子吳應熊,建寧公主是皇太極第十四女,順治帝同父異母的妹妹,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政治婚姻,目的是讓吳應熊以額駙的身份留居京師,做為人質來牽制手握雄兵,坐鎮西南的平西王吳三桂。吳應熊留京期間屢獲封賞,授三等子爵,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康熙七年(1668年),晉少傅兼太子太傅。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正式起兵造反。起兵前夕,吳三桂曾派密使入京,準備接吳應熊回昆明。為了能替父親贏得更多準備時間,吳應熊堅決不走,只是把長子吳世璠和寫有康熙提前削藩的信函交給密使,帶回雲南。

吳應熊明知父親起兵造反,朝廷一定不會放過自己。之所以冒險留在京城,除了視死如歸的決心外,還懷有一絲僥倖心理,那就是和建寧公主的夫妻關係。畢竟建寧是康熙帝的姑姑,他倆的婚配又是由孝莊太后一手主持的,吳應熊認為憑著這層關係至少能夠保全性命。吳三桂起兵造反的消息傳到京城,康熙帝龍顏大怒,立即將吳應熊逮捕入獄。建寧公主向孝莊太后苦苦哀求,希望能留他一條性命。孝莊不愧為清初著名的政治家,她知道處死吳應熊不僅關係到朝廷的臉面,更關係到朝廷上下對平定叛亂的決心。因此毫不顧及建寧公主的情面,支持康熙帝誅殺吳應熊父子。

康熙十三年(1674年)四月十三日,吳應熊和次子吳世琳被誅殺,表露了朝廷與叛軍勢不兩立的強大決心,隨後調遣各地駐軍前往平叛。當時的形勢對朝廷極為不利,康熙當時年僅20歲,自幼長於深宮,從未經歷戰陣。朝廷一貫依賴的八旗勁旅因承平日久而腐化墮落,戰鬥力嚴重下降。叛軍首腦吳三桂戎馬半生,經營西南各省長達十餘年之久,兵精糧足,手下部將皆為百戰精銳,又與平南王尚之信,鎮南王耿精忠等遙相呼應。可惜歲月不饒人,以62歲高齡起兵的吳三桂到底敵不過歲月的侵蝕,於康熙十七年(1678)在衡陽病逝。吳三桂死後,叛軍內部爭權奪利,一盤散沙。朝廷用三年時間,攻入雲南省城昆明,吳周第二任皇帝,吳應熊長子吳世璠舉刀自刎,宣告三藩叛亂的終結。這場清初規模最大的叛亂,前後歷時八年,最終以清軍的全面勝利而告終。


歷史茶坊


康熙殺了吳應熊是為了洩憤,而孝莊求情是虛情假意。

吳應熊是吳三桂的大兒子。吳三桂投降大清之後,幫助大清掃平了西南,功高蓋主,威名赫赫,這時候,多爾袞擔心吳三桂擁兵自重,於是就把妹妹建寧公主嫁給了吳應熊。


建寧公主父親是皇太極,母親是皇太極庶妃察哈爾部蒙古奇壘氏,也就是說建寧公主不是孝莊的親女兒,所以感情肯定不會很深。

大家熟悉建寧公主,應該是通過金庸的《鹿鼎記》吧,裡面的建寧公主精靈古怪,被迫嫁給吳應熊之後,但一直不讓吳應熊碰她,搞得吳應熊火急火燎。終於有一天,吳應熊實在憋不住了,霸王硬上弓,結果被建寧公主一腳傷了下體,疼的滿地翻滾。

建寧公主向韋小寶招了招手,對他說:“我廢了他,我還是清白身子那。”建寧公主愛的還是小寶。


當然,這是小說,真實的建寧公主是愛吳應熊的,否則也不會給他生孩子,更不會在康熙要殺了吳應熊之時,哭著喊著找孝莊說情。

吳三桂舉起反清大旗之後,康熙立馬就抓了吳應熊,當時吳三桂氣焰囂張,寫信給康熙說要劃江而治,還要求放了兒子吳應熊。

康熙一看此信大怒,下令處死吳應熊,徹底斷了吳三桂的念頭,也斷了朝中反對削藩的聲音。建寧公主聽說此事之後,連夜跑到了孝莊那,邊哭邊求情。


孝莊有些不忍,但她是個深明大義之人,孫子已經做了決定,做祖母的再去求情,別人或許有想法,但是不去吧,又實在磨不開面子,孝莊看了看哭成淚人的建寧公主,點了點頭。

康熙來了,孝莊說道:“你要殺吳應熊我已經知道了,按理說我不該干涉內政,可是建寧畢竟是你姑姑,吳應熊是你姑父啊?”

康熙早料到此,回覆道:“皇祖母,大清姓愛新覺羅,咱們祖輩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豈可葬送在我手裡,我也不想殺,但不得不殺,還望皇祖母理解啊!”


孝莊嘆了口氣,說道:“也罷,也罷,你是對的!好孫子,你長大了!”

沒過幾日,吳應熊被殺掉了!

後來,建寧公主兩個兒子也被殺掉,她獨居了三十多年,黯然離世。


一半秋色


在《康熙王朝》中,吳應熊被擒獲的時候,跪在孝莊面前,孝莊對他的評價是“你有罪,但是沒有錯。”

直到吳應熊夜襲皇宮刺殺孝莊失敗被擒拿,吳應熊也認為他的父親吳三桂雖然“英雄蓋世”,但是仍然不是朝廷的對手,不是孝莊的對手,所以反清是錯誤的舉措,不應該反清。但是既然吳三桂決定“舉義”了,他也就只能夜襲皇宮,刺殺孝莊,配合父親,爭取唯一的勝算了。


吳應熊所表達的是,“自古忠孝不能兩全”,盡孝就不能盡忠了。所以表面上吳應熊從孝莊的內心裡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諒解。

都臨被砍頭了,吳應熊和孝莊早已成敵我關係了,兩個人卻都還在演戲,可見清初各種政治關係錯綜複雜。

孝莊對“三藩”的基本態度就是籠絡,然後慢慢地熬死它,因為當時康熙比吳三桂唯一大的優勢就是比他年輕,比他有時間。

然而就在康熙和吳三桂矛盾日益凸顯的時刻,吳應熊作為皇親國戚,一直到孝莊面前去探聽虛實,甚至直接賭咒發誓吳三桂不會反叛,並闡述吳三桂是“大清功臣、大明國賊”的既定事實因素。

但實際上,吳應熊在京城可沒有閒著,朝廷三品以上的命官,無人不每年大把收受吳家的銀子 ,彼此默契地為吳三桂說話,站位。


吳應熊和吳三桂多年父子分離,長居北京,實際上是清廷扣其為質子。但是正是吳應熊在京城多年的活動,才使得吳三桂對京城的虛實瞭如指掌。

所以棋運無形,每件事情都有他的兩面性。明明你以為自己握住別人的把柄,結果卻不曾想把柄卻也佔住了你的手,甚至滲透牽制住到了你的胳膊。

當吳三桂派人通知吳應熊準備逃離北京的時候,吳應熊將兒子吳世霖交給來人帶走,自己選擇了留下刺殺孝莊,為吳三桂謀得勝算。其實選擇留下就是抱著必死之心。

所以吳應熊總的來說,非貪生怕死,無情無義之輩。但最終他只是吳三桂和康熙之間鬥爭的犧牲品。

而康熙的決定雖然青澀甚至帶著很大程度的不成熟。但是可見其年紀雖輕,但急於乾綱獨斷之心,無人可以阻攔。


這邊廂提出朝議撤藩之事,那邊廂吳應熊去坤寧宮孝莊那裡打探虛實。孝莊一邊安撫吳應熊,別看朝臣們怎麼說,皇上是不會撤藩的。但是立馬打臉,朝裡立馬傳出康熙宣佈撤藩的命令。

吳應熊聯合楊起隆在宮內發動叛亂,想趁亂刺殺孝莊和康熙,結果失敗被俘。康熙殺他其實更多是為了表面撤藩的決心。


本身吳三桂反,吳應熊作為質子,也就是死;更何況還有謀逆之罪?

在劇中,迴避了一個史實,那就是吳應熊是順治的妹妹和碩建寧公主的駙馬爺,也就康熙的姑父。這本身是有親戚關係在的。

但是在劇中,孝莊一句“我原本打算把三公主嫁給你,日後讓你繼承平西王。”把這個既定史實給否定了,這樣一來避免了康熙殺吳應熊時的人倫道德窘境。但是政治鬥爭是殘酷的,必要時,根本不存在親情。



炒米視角


不管吳應熊和孝莊的關係如何,孝莊肯定是和康熙的利益綁在一起的。畢竟這是奶奶和親孫子的關係,即便不考慮利益,只考慮血緣,孝莊在是否殺吳應熊這件事情上,肯定也是站在康熙一邊的。


至於康熙為什麼一定要殺吳應熊,這主要是由康熙對吳三桂的態度決定的。也可以說是康熙的性格決定的。

吳三桂這個人有野心,但是又沒有特別大的野心。他最大的夢想就是世鎮雲貴,做一個作威作福的土皇帝。

為了實現這個夢想,他上竄下跳對西南明軍趕盡殺絕,乃至最後上“三患二難疏”,不遠萬里追殺永曆帝,受世人唾罵,就是希望不再做徒有虛名的親王,而是當上貨真價實能威福自操的土皇帝。

對於吳三桂的這種小心思,多爾袞懂,順治皇帝也懂,所以他們對吳三桂的行為都予以了勉勵。吳三桂後來封親王,操控雲貴兩省的軍政大權,其實並不是賞賜,而是滿清高層對吳三桂立下大功的一種“交易”。

你賣了身,我當然要給你一個大禮包了。



然而康熙繼位後,情況變了。康熙這個人不知道是不是被鰲拜專權搞出了心理陰影,他從骨子裡對地方實權派和漢人不信任。對吳三桂這個既是地方實權派又是漢人的實權王爺,更是不信任。

所以康熙除掉鰲拜,大權獨攬後,他就三番四次的對吳三桂找茬。

起初,康熙削權,裁軍,逼吳三桂裁掉八千多精兵,吳三桂都忍下來了。可是當康熙要撤藩時,吳三桂真的不能忍了。

因為撤藩不是裁軍,軍隊裁了還能再招,可像他這種異姓藩王一旦被撤了,就不可能再恢復了。而朝廷一旦撤藩成功,他就變成了狗,“狡兔死,走狗烹”的那條狗。

這種屈辱是對他這個忍了千萬人的唾罵,甚至為了表忠心,弒殺永曆帝之人最大的人格羞辱。(洪承疇曾教過吳三桂,若要長治久安,切不可使雲南太平無事,永曆帝若在,康熙何敢想撤藩)

並且,吳三桂並不是一個人。他帳下從山海關一路跟隨到雲貴的部將、兵士,家屬,不下十幾萬人。這些人的利益都要保障,而康熙是不可能保障的。畢竟清廷連八旗子弟的利益都沒有完全保障,怎麼可能保障他吳三桂旗下的漢人降兵呢?

所以,吳三桂絕對不可能同意撤藩,即便他同意,他的下屬也不會同意。

吳三桂的這一情況,康熙知道嗎?

很顯然,康熙是知道的。康熙決定撤藩前就已經做好了“武統”的準備。在他眼裡,需要幹掉的不僅僅是吳三桂一個人,還包括跟隨吳三桂從北打到南的那十幾萬心腹。

能順利撤藩,當然是最好了。不順利,康熙也有“閘刀”應對。

講到這裡,康熙為什麼要殺吳應熊,原因就一目瞭然了。


在康熙的眼裡,吳應熊也是一個禍患。或許吳應熊和吳三桂一樣,並不想反。但吳氏集團十幾萬人是鐵定會反的。到時候這些人打著吳三桂的旗號,或者吳應熊的旗號,康熙應該如何處置?留著吳應熊一命,這不是給自己找麻煩嗎?

並且吳應熊死於1674年(或1675年),這一年三藩之亂氣勢如虹,不僅三藩反了,四川的幾個土司、苗民、察哈爾蒙古布爾尼、青海墨爾根臺吉等少數民族也都反了。清朝淪陷了半壁江山,康熙壓力巨大,每一個差池都會導致潰敗,萬劫不復。

所以康熙在此時殺吳應熊,也是非常正常的選擇——不是吳應熊罪該萬死,而是他的身份和時代背景,他必須死。


說到殺吳應熊,可能有人會疑惑,吳是建寧公主駙馬,而建寧公主是康熙的姑姑,康熙怎麼能忍心下手?

如果你要這樣想,就太小看康熙了。

康熙這個人,極有原則。他的殺人邏輯就是不該殺的人,他不會殺,但該殺的人,他一定要趕盡殺絕。

就拿朱三太子朱慈炤來說,他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時,已經七十多歲了,然而康熙為了斬草除根,還是將他凌遲處死。而康熙殺朱慈炤的理由也特別可笑——“朱某雖無謀反之事,未嘗無謀反之心”。(朱某雖然沒有反叛之舉,但不能保證他沒有反叛之心)

處死了朱慈炤,康熙還不放心,又把朱慈炤的子孫全部處斬,可謂是滿門抄殺。

有的人說,吳應熊一向很老實,而且又是康熙的姑父,康熙殺他太殘忍。可是對比一下朱慈炤的遭遇,你還覺得康熙是那種心慈手軟的人嗎?

別說他是跟康熙沒血緣關係的姑父了,就算是康熙親姑父,如果有吳應熊這種威脅,我估計康熙也會殺。

他殺人只看是否利於江山社稷。至於那些仁義禮智信的玩意,他無所謂。

大人只看利弊,小孩才分對錯。康熙一輩子殺得人多了,不缺吳應熊一顆腦袋。


Mer86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請大傢伙記住嘍,不管是那個朝代,朝堂這倆字,您如果一腳丫子踩到這上面,註定了這輩子他只能關心的是利益,不管對錯。

不管是康熙要殺吳應熊,孝莊是不是來求情,他們倆之間的利益註定將是一致的。

畢竟孝莊是奶奶,康熙是孫子,倆人攜手能走到一起不僅僅是血脈,更加重要的是目的一致。

想要了解這個問題的實質,那麼咱不妨瞅瞅康熙為嘛要殺吳應熊。

說道這裡估計會有人說:“殺不殺吳應熊,這取決於吳三桂到底反不反!”

如果您真的抱著這種想法,只能說您太天真了。

其實說到底吳三桂,壓根就沒有造反的想法。他這輩子最大的野心,也就是杵在雲南這地界,整個王的帽子戴戴就蠻可以了,至於朝廷這塊,他還是拿你當顆蔥的供著。

當然這話都說了好幾年了,咱得說證據不是。

證據

當年吳三桂接了多爾袞交給他的大金鍊子,一傢伙就套在了大脖子上,提著刀把子,擱前邊領路,在大華夏地上上躥下跳,那叫個好不得意啊,但凡碰到抵抗的硬茬子,屠城那都是順手的事。

他這麼賣命的幹,其實也向著他的主子表明他的決心,把自己個後路給斷掉:“俺就老老實實的給滿清賣命了,沒啥想法。”

也就是說帝王要的名聲,這玩意壓根就不在他的需求範圍之內!

後來他不就帶著一幫子從大明朝投降過來的驍勇之士將南明的軍隊打的潰不成軍。

一傢伙就把永曆帝趕到了緬甸去吃土了。話說永曆帝那會也沒啥勢力,身邊也就是些文武大臣,外加一些壓根起不了多少作用的士兵。

就是這幫子人到了緬甸地頭,還被緬甸壓榨成了窮光蛋不說,面子還被丟在地上踩。

而這個時候的滿清政府,對於永曆帝這夥人也沒啥想法,就那麼地吧。

可回頭吳三桂就整了一個《三患二難疏》的摺子上去,闡明瞭必須幹掉永曆帝的道理。

最基本的一條就是永曆帝一天不死,滿清地頭上的反抗勢力絕對會藉著這個名頭不斷的鬧事。

就是這個摺子,讓滿清政府下定決心搞定永曆帝。

最為關鍵的是,這奏摺不僅有必須幹掉永曆帝的道理,他還詳細的列舉了如何幹掉永曆帝,條條框框連使用多少軍餉都給計算了出來,不可謂不用心。當年崇禎用他的時候,他都沒這麼上心給幹過一件事。

這不吳三桂帶這大頭兵,一股腦的就闖到了緬甸,逼迫緬甸王交人。

但人被交出之後,滿清原來想把人帶到北京城再做處罰。可吳三桂力排眾議,因為路途遙遠萬一路上出點事咋整?乾脆,一了百了就地解決。

於是就有了永曆帝被殺的結局,而且當時按照吳三桂的想法,一刀下去剁了腦殼完事。但滿人認為這樣對待一個皇帝,太過分了,這才有了吳三桂用弓弦勒死永曆帝的事,算是留了個全屍。

咋說呢?言而總之,總而言之吧,這吳三桂向滿清一再表明,自己的忠心,至於皇帝這位置,他壓根就沒有考慮過。

吳三桂的態度有了,那麼作為主子的滿清就應該表示表示,表彰一下他的英勇。

得咧,吳三桂之流就得到了他們擱在大明朝一輩子都撈不到的異姓王的頭銜。

吳三桂之流表示很滿意,滿清表示這還不夠,大華夏地頭上一半的賦稅交給吳三桂讓他們整頓南邊,並且還允許他們自己在自己的地盤上挑瞅著順眼的人當官,到後來還發展到四川,陝西,廣西這些地方也有了吳三桂推薦上去的官。

那麼西選官這就成了當時的一個特色。權利不可謂不大,這都成了國中之國的形式。

這僅僅是一場交易而已,吳三桂之流用不想造反自斷後路的法子,交換到了超過他們想象的權利。

這就是證據。

殺吳應熊的理由

但吳三桂他就沒有想到,這世界上還有倆字叫——捧殺。

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好日子到頭了,就該殺了,畢竟養豬養肥了不殺,那不就可惜了嗎?

說道這裡估計就有人說了:“開頭不是說,吳三桂壓根就沒有造反的想法,雙方都知道,那為什麼康熙還著急忙慌的要殺吳三桂呢?這不矛盾嗎?”

是啊,吳三桂之流不想造反,他多爾袞知道,他順治也知道,他孝莊也明白,而康熙何嘗不明白呢?

但皇權這東西,歷來都是獨享的,壓根就沒有分享出去的想法。回頭瞅瞅吳三桂,這已經擁有了一部分皇權,居然可以任命各級官員,而且還有蔓延之勢,這可就是危險的信號。

康熙能不防備他嗎?殺吳三桂之流這就成為了必然,那麼想要殺掉一個封疆大吏,這不是電視裡邊,一張聖旨就可以解決的事,必須有合適的理由,而造反將會是一個非常不錯的理由。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說了:“其實這事也好解決,讓吳三桂做一個空頭王爺不就得了!吳三桂他不就想做個王爺,給他。只要交出軍政大權不就完了嗎?”

您這想法就有點子可笑了,縱觀整個歷史,那個異姓王能安安穩穩的當王爺,就算是他這輩子不搞,你能保證他的後輩子孫不搞嗎?所以最好的辦法,趁著有實力的時候,幹掉他是最好的選擇。

而且最為重要的是,整個滿清他最不信任的就是漢人,留你這麼一個漢人王爺,而且還是異姓王,康熙心裡不舒服啊!

狡兔死走狗烹,就是這道理。其實這個局面,有人早一步就給吳三桂預見到了。

告訴吳三桂,要想久久遠遠的擱雲南這地稱王稱霸,就得學學李成梁,那個把滿清養成龐然大物的大明將領。雲南這地就不能太平,一旦太平,那麼吳三桂也就到了完蛋的時候了。

結論就是永曆帝不能殺。這人就是頭號大漢奸洪承疇,他的經歷就能說明滿清真的不好糊弄。他雖然為滿清做了很多事情,但結局可不好。

他歷經四朝,把自己的明節丟了輔佐滿清二十年,頂著個大學士的空帽子退休,僅僅撈了一個微不足道的輕車都尉。不僅漢人說他不忠不孝不仁不義,滿人給的評價也是如此,做人都做到他這份上了丟人啊!

哎,這話說的有點遠了,咱拉回話頭接著聊。

好吧,結果就是你不想造反,那就逼你一把。康熙可不是個善茬,借你吳應熊的腦袋辦個事,這不是應該的嗎?

康熙逼的是吳三桂嗎?

話說回來,你這吳三桂是不想造反,可你手底下那幫子人有沒有這想法呢?

其實說穿了康熙防備的不是他吳三桂,他防備的是吳三桂這個集體,這個被利益捆綁的集體。

逼你一個吳三桂這不值當,但逼你吳三桂身後的這個集體,這才是康熙的目的。

吳三桂的名聲已經臭大街了,這個集體依靠吳三桂,那麼這個集體就會臭大街。

水能載舟既能覆舟,這個道理誰都懂,沒有了老百姓的支持,這就是無根之水,漲不了多久。

一旦這個集體不依靠吳三桂,依靠一個新的人,這樣的機會可就要沒了。

所以逼吳三桂造反,是必然的。最後康熙還不忘拿出他當年寫的《三患二難疏》的摺子,再臭上一臭吳三桂的名聲。

你還抗大明的旗子,還反清復明,沒見過你這麼不要臉的。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被吳三桂拉上戰車的,沒多久這就內訌了。

更有甚者,僅僅是康熙的一道聖旨就投降了。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是,順手點個贊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