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到莫斯科战役德军已经消灭了几百万苏军,为什么苏军还能反攻?

ABYSS8470378


这只能说苏联拥有着近乎“变态”的战争动员能力,德军的入侵是在1941年6月22日开始的,到7月1日,苏联便新征召了530万人,到7月10日已经完成了新增56个师的动员,这些师随即补充到现有的各个集团军。到8月1日,新动员的师已经增加到144个,其中包括8个坦克师。尽管在8月1日之前的作战中苏军损失了46个师,但用兵力还是达到了401个师,实力相比于战前反而增加了。



此后动员工作进入白热化阶段,截止到1941年12月31日,苏联共计新组建285个步兵师、12个重建的坦克师、88个骑兵师、174个步兵旅和93个坦克旅的庞大部队。在加上6月22日前原有的陆军,苏联红军在战争的前6个月里总计投入了483个步兵师、73个坦克师、31个摩托化师和101个骑兵师,共688个师。如果将两个旅折算成一个师的话,那么总计将达到821个师级规模的兵团。需要注意的是苏联新动员的师实力大致只有德国师的一半。


在战争的前六个月,也就是莫斯科战役接近尾声时,苏军已经损失了147个步兵师、40个坦克师、11个机械化师、10个骑兵师以及21个步兵旅和坦克旅,总计430万人,但是1941年12月31日,苏军仍旧拥有592个师,800万人,比6月22日开战时的537万人还要多近300万人。所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苏军在损失了几百万军队后仍旧能在1941年的冬季发起全面的反攻。

据可靠估计,苏联在战争的前8个月里共征召了超过1000万人,其中300万人被立即派往了前线。整个战争期间,苏联的总动员人数为2950万人(含多次入伍的情况)。苏联有效的动员工作不仅弥补了苏军在作战中所遭受的巨大损失,而且还使其实力得到了显著的增长,这也是为何苏军虽然遭到重大打击却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发起反击的原因所在。


战略论


美英插手,特别是美国佬坦克给了五万多辆,卡车五十多万辆,拖拉机生产线(可以生产T34)N条,飞机近万架,毛子丢失装备迅速弥补回来,还有源源不断供血,所以越打血越多,另外毛子前期虽然损失四百多万部队,但毛子这个民族凶悍骠韧,民族意志极为骁勇好战,加以早早进入工业革命,工业人口众多,国家军事潜力极大,在斯大林铁血领导下,国家极度有序运行,大量民众转化为陆军(恐怕前前后后有俩千多万步兵)在以朱可夫为首新生代天才将领指挥下,借着英美补血,广阔纵深战场,冰冷天气,很快耗尽德军精锐。


圣猪明


一、德国的崛起。

苏德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争。那德国又如何从一战的废墟上爬了起来,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国援助了德国。一战结束后,英法两国做为战胜国,要偿还美国战争贷款,但是他们没钱,钱只能从战败国德国身上出,但是,德国也没钱。

这时,实力超强的美国出手了,他不愿意自己的投资打水漂,提出“道威斯”援助计划,摈弃意识形态的偏见,援助德国。美国为何不直接援助英、法两国?其实,这里有美国的私心,英法两国本身就是战胜国,如果得到美国的援助,实力大增,必然称霸欧洲,这于美国不利。

希特勒正是利用美国的援助,大力发展本国经济,在1929年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遭受经济危机摧残的情况下,德国实现了20%的年经济增长率,失业率从30%降到了1.7%。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51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苏联是430已美元,居世界第三,美国是2000亿美元,雄居世界第一。


德国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成为第一个普及高中教育的西方国家,使德国的科技水平位于世界前列,虎式坦克、喷气式飞机、高速列车、导弹等技术比美国还要强大,如果不是纳粹排外,爱因斯坦和许多优秀的科技人员都跑到美国,德国很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研制出原子弹的国家。

所以说,纳粹德国敢于发动二战、敢于侵略苏联,是有自己骄傲的资本的。

二、苏德矛盾。

德国的崛起得益于纳粹集团的上台,纳粹集团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民族主义,有强烈的排外特点,它认为只有日耳曼民族是优秀的民族,其他民族都是劣等民族,德国应该主宰欧洲。他具有侵略扩张的本性,希特勒及其纳粹党不仅想吞并欧洲国家,还对广袤的西伯利亚平原垂涎三尺。

德国重新崛起的时候,欧洲还有一个国家强势崛起,那就是苏联。连续几个五年计划之后,苏联不断发展成为欧洲工业强国,从俄国的发展历史上可以看出,只有不断的扩张,才能保证其强盛,扩张一旦停止,俄国随即衰落。崛起的苏联对欧洲的野心从来都不比德国小。

两个崛起的工业强国在欧洲相遇,战争在所难免。

为了避免一战两线作战的教训,德国首先和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暂时稳住了苏联。这对两个国家来说,都有好处,因为苏联五年计划的重点还在重工业,军事工业的制造水平与德国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当德国采用闪电战击败波兰、捷克、比利时、法国之后,国土面积扩展到300万平方公里,控制人口达到两亿人。德国有了和苏联叫板的资本。

三、苏德战争。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按照事先拟订的“巴巴罗萨”计划,从波罗的海到黑海2000多公里的战线上,分北、中、南三个集团军、190个师,共计550万人,向苏联发动了突然袭击。这让斯大林始料未及,毕竟《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还不到两年。

德国的闪电战再一次奏效,凭借3800辆先进坦克、1800多架飞机、4.3万门先进火炮,192艘舰艇,德军势如破竹。

在半天之内,苏军损失66个机场、1200多架飞机,西部海空军基地、通信设施、都被德国航空兵轰炸殆尽。

半个月之内,苏军损失陆军的一半,30万人被俘、被击毁上万辆坦克。

德军攻克明斯克之后,于7月15日攻破莫斯科门户斯摩棱斯克,距离莫斯科仅仅380公里。并于当年11月,兵临莫斯科城下。

在这危急关头,苏联竟然硬生生的顶住了德国的攻势,并且于1942年4月取得了莫斯科会战的胜利。稳住了战争局势,挫败了德国闪电击败苏联的图谋。

那苏联如何做到了反败为胜?

一、苏联人口众多、国土广袤,战略纵深大。

苏联2000多平方公里的国土,即使丢了莫斯科,还有广阔的西伯利亚平原。由于苏联的工业化比欧洲国家进行的晚,很多地方没有铁路,即使有铁路,铁轨的宽度也和欧洲不一样,这样就造成了德军的补给非常困难。利用广阔的战略纵深,苏联用空间换时间,德军攻打莫斯科城下,已经超过装甲作战的极限,成了强弩之末。


当“闪电战”拖成了持久战,苏联人口多,国土广阔的优势逐渐发挥出来。丰富的石油、钢铁、煤炭、有色金属资源加上动员起来的1700万作战预备人员,最终拖垮了资源匮乏、人口不占优势的德国。

何况,苏联的工业水平虽然比不上德国先进,但是在数量上更占优势。以坦克为例,德军如果取得战争胜利,需要每月生产500辆坦克,而实际产量只有可怜的230辆。苏联就不同了,因为苏联制造的坦克简单、耐用,每月的产量达到了惊人的1500辆,一旦在战争条件下,生产速度还会呈几何数增长。


二、天气严寒。

拿破仑和瑞典的查理二世栽在了俄国寒冷的天气上,这次,希特勒同样栽在了苏联的严寒上。

德国人计划在11月份寒冬来临之前,在克里姆林宫饮酒庆功。然而,10月份寒冷的大雨让苏联大地一片泥泞,德军的集结和进攻变得越来越困难。

泥泞之后,是严寒,由于冰雪天气,德军坦克身陷冰雪,大炮也因为燃油被冻无法打开,攻击力大打折扣。


三、美英援助。

虽然战后出于政治需要,苏联否认了美英给予的援助。但是,不可否认,没有美国、英国的援助,苏联不可能战胜德国。二战的胜利是美苏英三大强国联手制服了德国。

从战争初期到莫斯科会战,苏联的损失是巨大的。为了不让德国独霸欧洲,美英两国出手了:1.8万架飞机、1.5万门先进火炮、每月500辆坦克,以及4.3亿颗子弹,加上不计其数的军备物资,源源不断的输送给苏联。

总结:自身的实力、严寒的天气加上国际援助,使苏联从惨败中挺了过来,由惨败变成了惨胜,而德国没有这些待遇。


品读春秋001


莫斯科战役之前,德军已经取得另外两大战役的辉煌战果,基辅战役生俘苏军65万,明斯克战役32万苏军做了俘虏,因此德军有理由更为坚信自己能够所向披靡,拿下莫斯科指日可待。

但是德国人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作战条件,作战环境和气候。正是这使得德军的闪电战发挥到极致,基辅战役时间是1941年7月至9月,明斯克战役1941年6月

到7月,这两场大规模战役正值俄国夏季,加之苏军仓促应战准备不足,尤其是乌克兰辽阔平原非常适合装甲集群作战,其良好的机动性能够迅速穿插合围苏军。其畅快淋漓的效果远甚横扫西欧。可以说,人类战争史上这一罕见的战争奇观,德军不得意都难。

然而,莫斯科就不一样了,挺进莫斯科时遭遇层层阻击,不要小觑苏联这最简单的招数,它正是德军厄运的起始。苏军虽然没能阻挡德军的继续挺进,但多少已经挫其锋芒,使德军失去闪击的速度力度。

从全局战略上,德军统帅部低估了已是欧洲头号工业强国苏联的战争潜力,更没有料到苏联的抵抗意志和恐怖的国防动员能力。一旦形成拉锯之势,至少在战略纵深和综合资源上德国撑不过苏联。

就具体战役而言,对德军最为致命的是,它失去了最宝贵的时间。

莫斯科战役1941年10月开始,已经是俄国的秋天,秋雨绵绵道路泥泞。德军虽然突破了维亚济马苏军防线,但进攻态势已经不是闪击,战线和补给线拉长,使德军无法以足够的战术密度作战,锋芒不再。

到了11月,积雪达1米厚,苏军经过11月底-12月初的顽强防御和多次反突击,德军突向莫斯科的最后企图破产了。德军因战线过长,补给不足,战役中消耗过大,由于自信战事很快结束,冬装都没有准备,坦克和其它车辆因为冻凝成为摆设。

而得到中亚和远东援军的苏军则士气高涨。来自西伯利亚的苏军早已习惯了寒冷,他们对枪炮使用了保暖套防冻润滑油;苏军有足够的冬装、皮靴和护耳冬帽用来防寒。

1941年11月29日,德军在各个方向上的进攻都已被遏制。

12月苏军发起总攻,先后解放了罗加切沃、别廖夫等一系列地区与城市。德军在莫斯科会战中损失兵力50多万,被俘9万,丢失坦克1300辆,火炮2500门,汽车1.5万辆以及其他技术装备。

莫斯科保卫战是一场惨胜。它的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这场战役并没有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况且在维亚济马一役中有58万被俘),只是击溃强敌驱赶之远离苏联的政治中心。莫斯科战役首次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不仅提升了苏联军民的士气,更为重要的是,苏联赢得了西方盟国的敬重,得到了以英美等同盟国的陆续援助,西方盟国的优质物质也极大改善了苏军的武备。苏军在与德军的交手中,为后续的战役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019.2






掌上三言两语


这个问题,当然要问斯大林了。

作为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在苏德战争前疏于防范,在苏德战争爆发后手足无措,但斯大林在莫斯科城下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并最终稳住了阵脚,为彻底打败法西斯打下了基础。

而在1941年10月莫斯科会战爆发前夕,经历了4个月苏德战争的苏联,失去了超过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沦陷了超过1/4的人口,失去了绝大多数工业基地。而最可怕的是莫斯科会战前,苏联已经在4个月的战争中失去了至少300万军队,而且都是斯大林麾下的精锐之师。

而莫斯科的身后,几乎再无有效阻挡。可以说莫斯科会战前夕的苏联,已经到了亡国灭种的极端危急时刻。

但苏军仍然顽强战斗,并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最终胜利,那么为何苏联能在如此不利的条件下实现逆转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德军已是强弩之末

希特勒的闪击战在二战爆发前夕大显神威,西欧小国纷纷在德国凌厉的攻势下迅速沦陷,连西欧传统强国法兰西也在德国的疯狂进攻下迅速投降。

但苏联和西欧国家完全不同,首先苏联国土面积异常庞大,这是德国不可能和闪击西欧一样对苏联做到一击必杀。

虽然二战前德国想尽办法拉近和苏联的距离,例如瓜分波兰使苏德成为邻国,以达到闪电战的突然性,但巨大的国土面积摆在这里,即使德国跑断腿,也不可能迅速拿下苏联全境。

所以在第一波进攻结束后,如果苏联不死,那么最终倒下的一定是德国。

从1941年6月21日发起苏德战争开始,苏军一溃千里,德军则高歌猛进,但完成工业化的苏联在基建方面仍然远远落后于西欧。缺少完备的铁路和公路系统,这使得德军坦克只能行进在土路和麦田之中。在遭遇了黄沙滚滚的烟尘后,苏联一年一度的秋雨,使整个装甲部队陷在泥沼中动弹不得。

对于以速度快著称的闪电战而言,龟速就意味着失败。

而直到冬季来临,路面结冰,德军才再次加速,而此时已错过一举攻占莫斯科的最佳时机。等到精疲力竭的德军到达莫斯科城下时,实际上已经是强弩之末!

2、斯大林模式余威仍在

因为苏联国土面积远大于其他西欧国家,所以希特勒对德国的诉求也比西欧国家多得多。

在侵略苏联的550万军队中,希特勒以北方集团军攻打列宁格勒,断绝苏联的一切外援;以南方集团军进攻斯大林格勒,夺取苏联丰富的粮仓和油田;而以中央集团军进攻莫斯科,彻底摧毁苏联人民的抵抗意志。

看似面面俱到,实则顾此失彼。尤其是在基辅战役中,为贪图大量消灭苏联有生力量,希特勒减缓了中央集团军的推进脚步,在创造了围歼苏联60万军队的史上最大围歼战的胜利后,希特勒也彻底失去了消灭苏联的所有可能。

因为希特勒没有意识到,苏联最重要的不是60万苏联军队,也不是莫斯科,而是身在莫斯科的斯大林。

这个创立斯大林模式的政治强人,有着崇高的政治威望,以及战无不胜的个人魅力,只要斯大林在,整个苏联上下就能众志成城。

而忽略了兵贵神速道理的希特勒,在基辅耽误了数月时间后,又因为秋雨陷在泥潭,给了斯大林和朱可夫宝贵的喘息时间,最终莫斯科城防坚如磐石,在斯大林亲自坐镇指挥之下,失去数百万军队的苏联,迅速将各行各业的群众组织起来,形成抵御德国法西斯的钢铁长城。

在苏德战争前期,如果希特勒能够认识到苏联的“七寸”所在,德军的推进将会顺利很多。

3、苏联并非一无所有

能够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莫斯科各行各业群众功不可没,但如果没有远东军区的30多个西伯利亚师,莫斯科保卫战将不会如此顺利地取得胜利。

而西伯利亚师之所以敢于万里增援,和潜伏在东京的著名间谍佐尔格密不可分,正是因为佐尔格获取了日本大本营将要南下挑战美国的重要情报,才极大减缓了苏联在远东的外在压力,斯大林和朱可夫才敢于抽调西伯利亚师加强莫斯科城防。

而强悍的军队没有卓越的领导人也是万万不行的,在腥风血雨的大清洗运动中,大量优秀的指战员惨遭屠戮,苏联在没有大规模战争的情况下,实现了战斗力的急速滑坡,而目的只是增强斯大林的个人权威。所以苏德战争前期苏军的惨败,斯大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在莫斯科保卫战中,斯大林的表现却又是可圈可点的,首先他信任将领朱可夫,这位优秀的军事统帅,带领苏联民众挡住了德军凌厉的攻势。

随后在朱可夫的一再保证下,斯大林选择留在莫斯科与莫斯科共存亡,并且在莫斯科保卫战激战正酣时,举行了震惊世界的红场大阅兵。

正是这次出乎意料的阅兵,使苏联上下更加团结,也让全世界看到了苏联的价值所在。

所以损失几百万,苏军对于苏联而言,并不是最致命的打击,只要斯大林在,莫斯科在苏联就一定在。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我个人认为德军没有消灭了几百万苏军那么夸张,这个数字过于庞大了,通过当时苏军的编制和苏军战败的情况进行分析,德军当时最多也就歼灭了一百多万的苏军吧。


但是苏联的人口是非常多的,就算是将他的主要的部队打没了,但是他可以靠着这巨大的人口优势,快速的组织起士兵来反攻。

前期战事的不利,也主要是由于斯大林的错误判断,并不是苏军作战能力不行,但好在是苏联的情报系统很完善,通过及时调拨兵力再加上天时地利的本土作战,才足以反攻德军。


还在莫斯科保卫战之前,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也正在稳稳当当的实施着,苏军在战场之上也是一直在溃败,让德国的得到捷报是根本读不过来,也是表明苏军是没有什么可能会绝地反击的,这也让希特勒相信,苏联的灭亡时不远了。

其实德军准备攻打苏联的情报一早就间谍发现并转告了斯大林,但是斯大林不相信德军会进攻苏联,所以一直不相信间谍的话,而且因为自己太过多疑的性格,还搞党内大清洗的荒唐举措,使得苏联失去了很多优秀的将领,直到德军压境,马上就要打到列宁格勒了,斯大林才真正相信,幡然悔悟,开始组织反击战,但是当时德军已经消灭了大量苏军,苏军亏空的严重。

可是苏联的真实情况也没有德国想象的那般严重。因为大清洗,苏军的优秀战士基本上是损失殆尽,又因为德军闪电战,导致苏军是阻挡不了。可是这并不能表明苏军已经没有反击的力量,跟德国比较,苏联在国土和人口上是占有很大的优势。是不可能一下子就被德军一举歼灭,再加上苏联的大量的人口基础是让他的动员能力是相当的恐怖的。

但是后期,苏联靠着完备的谍报系统,预前知道了日本并没有北上攻打的他们的准备,所以把准备抵御日本的兵力陆陆续续的调到了和德军的西部战场之中,补充了失去的兵力,而且当时苏联盟友众多,所以兵力在一时间就补充上去了。

还有一点就是当时,苏联天气寒冷不已,让德军吃了不少苦头,有很多士兵还没上战场就被冻死了,加上德军没料到苏联实力这么强大,后勤供应也跟不上。

在开始的时候,苏军总数大概是有537万。德军在开战过后的六个月内也是很强势的,直接消灭了苏军430万人,当时的基辅战役一战更是直接消灭了差不多七十万人。

但是到1941年12月的时候,莫斯科保卫战已经是到了白热化阶段,这时的苏军依然是有592个师,800万人,甚至是开战之前反而多出了三百多万。虽然很多的军队多是新军,战斗力也比不上德军,可是用上人海战术,德军也是难以抵抗。


江水趣谈


从1941年6月22日德国全面打响侵苏战争开始,直到12月5日苏联发起莫斯科反击战之前,可以说德军全线追着苏军打,不但连续乘胜围歼消灭苏军的数量巨大,而且更是彻底粉碎了主攻的前进路上几乎苏军所有可能的反击和阻击。

短短时间不过五个来月苏军人员损失就已高达数百万,损失的各种技术装备武器数量更是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而且自德苏战争爆发起,双方就是一直都在一路连续高强度,持续大规模,不计任何代价,不存在会给对方任何喘息机会时间。

双方除了进攻就是进攻,因此这也是为什么苏军会有这种惊人的损失,为什么短短五个来月时间就造成了苏联这么大数量的不可想像的恐怖伤亡。而理论上苏军遭到如此短时间,损失规模就已高达到了数百万量中、并且损失都还是现役规模。更不用说损失的那些不计其数的战争资源物质,还有那些对于苏军相当重要的各种技术装备武器巨量般的损失。

因此理应这种损失对于苏联当前军事战争本身规模实力来说,就不仅仅应该只是个数量而不是质量方面的严重损失,就算苏联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能高效聚集起规模量巨大的后备预备役力量,同样就算比较短的时间内就可高效补充几乎所有前期损失的数百万规模量,并还能额外再多聚集二、三百万规模后备预备役成军力量。

但是要知道后备预备役的军事战争有效组建素质根本无法与现役能够相提并论,更别说在短时间内就能达到军事战争本身规模实力要求的现役打造质量了。同时如果苏军这么的短时间内,就将数百万后备预备役直接补充到了正在进行军事战争当中几乎前期所有损失的现役规模量,

那么苏联这个军事战争规模实力要求的本来当前质量,就要因为短时间内被补充了数百万后备预备役,当前质量更要进一步被整体稀释而再被降低,做为后备预备役补充到军事战争当中补充的只是个数量,而不是质量,结果就是随着补充到军事战争当中的后备预备役比重规模越大就越加不堪一击,越容易引起战场当前发生军事战争大崩溃。

即便这些为主的后备预备役做为苏军主要方向战场上集结准备投入的额外重要作用的一支生力军,都会因为不具备可以成为目标要求完成的成效军事战争展开性,只能成为需要给予军事战争支持性。这不是因为规模数量和即便技术装备武器能够保证满足的问题,而是由于当前军事战争规模实力要求的整体质量已经下降决定的。

所谓不具备目标要求完成的成效性简单来说、就是由苏联预备役组成的成军部分规模再大,都不具备担当发起当前军事战争主要方向要求反击的质量规模实力。何况面对的还是德国专门为此进攻莫斯科方向经过重新规模集合加强的、基本都是作战相当强悍的精锐力量形成的180万庞大中央集团军群。

再来看苏联能够发起莫斯科反击战,完全就是全面的彻底大反攻,仅仅一个月时间,整个就将德国中央集团军群180万精锐直接击退到了远离莫斯科方向已经150~300公里开外的溃败地带,而且苏军更是全线穷追不舍,似乎有种不消灭掉整个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誓不罢休的追击势头。

然而能够达到如此反击目标要求的全面成效性战争实现理论,首先敢肯定莫斯科反击战不可能是由苏联后备预备役形成力量能够独立成军规模实现的,同时也不可能是苏联进行莫斯科反击战前已经战略质量遭到巨大损失的当前这个军事战争集团所能够通过数量填补而不是质量恢复就想做得到的。

也就是说苏联这个已经战略质量遭到军事战争巨大损失集团,已经同时不具备当前军事战争威力优势了,也就谈不上进攻,谈不上进攻的主体,能去做为莫斯科反击战那样进攻性直接就是威力成为追击性出来,要是如此那只能说战争初期是苏联打爆了德国,而不是德国打爆了苏联。

因此苏联发起莫斯科全面反击进攻战的这个主体,除非现役,除非完全独立具有军事战争的现役性质,才不会受到本身之外的军事战争作用影响,这就好像是1940年意大利趁着国际形势发展认为已经完全极其有利于自己的条件下,悍然发动了侵略希腊的优势规模战争,但是战斗结果大跌眼镜,意大利军队反而被希腊和英国处于规模劣势的联军给打得个连连失利。

那想意大利发动的侵略战争甚至被可笑到了竟然自身国土反遭攻占,不管意大利如何增扩多少倍规模兵力大于对手,都无法改变意大利在当前军事战争规模实力的本来现役质量差距带给自己要求的战争已经朝着失败的方向趋势。

正因为意大利面临如此当前危险,德国才可能及时出手给予无条件的军事战争规模自身实力加入,战争本来已经朝着失败的意大利方向趋势但是通过德国的介入顿时意大利要求的战争彻底发生根本性意识反转成胜利必得。

这就是因为德国的军事战争规模实力本来就不受意大利当前的军事战争规模实力任何质量差距影响的结果,说明要想从当前军事战争规模实力本身质量劣势范围当中彻底获得扭转这种已经完全不利自己的危险情况形势,除非得到最基本相同于本身范围对手质量强势的规模实力要求条件基础加入。

否则别说苏联人口基数是否大于德国也好,就是远远大于又能代表什么?如果当前苏联军事战争规模实力要求的本来现役质量规模到此补充枯萎,接下来无疑全部属于苏联后备预备役新建编制投入和只有数量没有质量的当前军事战争规模补充要求。

通俗就是说苏联现役由于没有现役规模可以再进行补充,等于就是苏联已经基本打完了全部现役的,实际上已经没有职业的了,剩下的都是一些不过业余的而已。并且这些业余的还是业余再到业余当中的外行,仅仅就是只能刚刚组建就得必须直接参与到正在正式进行当中的职业比赛中去。

我们不妨可以这样假设一下,要是一支国家队完全是由业余的刚刚组成就直接参加国际正式大赛,就像团体项目上场就可以始终例外于对手职业不允许采取的车轮战术可以不断随时通过换人的规模优势来要求场上比赛的每个己方位置都是完全保持新鲜体能充满活力和充沛精力的。

那么通过这种规模优势取得的绝对业余体能优势,可否冲抵掉对手因为不可避免体能严重透支而下降这个职业优势性于,从而自身同样可以获得多大业余可能要求的比赛胜算机会?可以说根本就不会有胜算的机会,就在职业与业余的区别彼此不在一个竞技纬度区间。

所以没有胜算机会,不管苏联当前后备预备役组成的规模多么庞大吓人,还是拥有多大惊人的绝对倍数于德国带来的士气高昂,但是都不影响苏联的军事战争有效组建素质直接就要被德国具有的职业性从业余直接打到底部的外行组建范围。

不是一腔热血就能够否决得了的,更不是胸凭一死报国就可能例外的,业余乃至外行不是仅靠这些就能成就军事职业性的!所以苏联能够发起莫斯科全面反击战,并且完全击溃整个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快速全线败退,直接进入完全追击战的反攻中。

这就似如拳击比赛,一开始德国首先就是重拳集中打击消灭掉的苏军数百万规模力量,只能是属于苏联战略军事要求的现役次重拳力量组成的“偏军”部分,可是德国虽然几乎打扒了苏联这支战略“偏军”,但是德国同样需要相当付出代价的重拳精力损耗,而且应该损耗还是比较严重的。

这是因为苏联这个现役次重拳力量组成偏军部分,再怎么不经打!再怎么没什么用。但是由于已经完全达到苏联战略军事要求完备的军事战争规模实力等级条件性,所以尽管只是一个次重拳,尽管损失远远超越德国,但是同样具有与重拳一样战略等级价值的实际意义。

那么苏联这支偏军损失属于什么性质,同样德国付出的损耗就是什么性质,显然苏联这支偏军损失属于战略性质损失,同样德国付出的损耗就是战略性质损耗,而且这种损耗还是属于德国的重拳。战略性质损失和损耗,直接就是战略要求的威力性下降,这才是问题,因此与其说是苏联发起的莫斯科反击战全面击溃了强大而又精锐的180万德国中央集团军群。

道不如说是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因为受到战略性质损耗从而导致已经无法与苏联打出的重拳“正军”集团再进行正面战略交锋了,所以不得不全线自己主动败撤。由此对于已经全面出手的苏联现役重拳力量组成的正军部分来说,做为次重拳的“偏军”还有没有战斗下去的要求力,还能不能抗击得住来自德国的重拳打击都已不再重要了。

因为战略交锋已经完全交给了苏联正在出场的重拳“正军”手里,接下来“偏军”只要进行战略战争交错掩护,展开战场战役发起配合同比苏联“正军”势头就足以能让德国难受无比,而苏联做为重拳“正军”力量的俄罗斯近卫军集团就能随时随地随处寻找最佳打击时机地点以便好好给上德国一记战略凶狠的重拳直接把丫给打趴下。


东都有湘


在莫斯科爆发之前,苏军已经损失了接近五百万军队,面对上百万德军的进攻,苏联首都莫斯科危在旦夕,一旦莫斯科沦陷,那么苏联士气必然大减,随之而来的是战斗力的大幅度降低。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莫斯科保卫战苏军胜利了,并且由此开始反攻。



苏军之所以在劣势的情况下还能反攻,是由多方面因素所决定。苏联占地面积220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世界第一,国土广袤,庞大的纵深,使得德军著名的闪电战不能达到其战略目的,短时间无法占领整个苏联。


其次在于苏联最高领袖斯大林的临危不乱,在白万德军围攻之下,斯大林没有听从下属的建议退出莫斯科,而是选择留下来,与苏联人民一起保卫莫斯科,这给了莫斯科人民莫大的信心。

在莫斯科战役之前,苏联已经有超过百分之四十的国土沦陷,牺牲了几百万士兵,可是仍然有1.1亿人民,随时都可以在号召出几个几百万士兵。并且希特勒盲目自信,德国气象部门已经预测到莫斯科的寒冬,可希特勒却认为不到寒冬到来,德军便可以攻陷莫斯科,因此没有做任何过冬的准备。


传奇历史观


1941年6月22日黎明,希特勒出其不意地向苏联发起了进攻,德军的战机与装甲部队铺天盖地般涌入苏联境内,霎时地动山摇,人类史上最大的两支军队大决战即将上演。

此时刚被叫醒的苏军最高统帅斯大林听到希特勒入侵苏联的消息瞬间傻眼了,因为斯大林一直坚信自己的判断,认为即使德国进攻苏联那也是1942年春英国垮台之后。前线的苏军还没来得及进入战备状态的情况,短短的一个上午的时间兵败如山倒,再加上苏军刚经历大清洗过后,前线尤为缺乏有经验的指挥官,前线的部队在德军炮灰的猛击下已经陷入了慌乱之中,斯大林只好委派自己的亲信前往一线战场协助与组织作战。

但已经无济于事,根本顶不住德军闪电战的进攻,短短三周的时间里苏军驻守在前线的兵力就损失了近60万人,仅明斯克就被俘了32万人,在随后的基辅会战苏军又损失了66万大军,苏军当时最强大的西南方面军也损失殆尽。在德军推进到莫斯科城下时,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苏军损失的兵力高达313万人,其中死亡80万人,被俘和失踪共233万人,此外苏军损失了两万多辆坦克和上万架战机,德军占领了苏联西部大片领土和工农业基地。

由于苏联领土广袤和苏军进行的节节抵抗,导致希特勒引以为傲的闪电战大打折扣,德军过度的战略物资消耗再加上没有稳定的补给线和莫斯科的严寒,给了节节败退的苏军喘息的机会,德军已经被苏军阻挡在了莫斯科城脚下,此时的苏军已经乘机在部分地区开展反攻,但是苏军还没有实力进行战略大反攻,主要是兵力和武器装备的损失短时间内无法得到相应补充,特别是精锐部队所剩无几,往后的作战所依靠的大都是刚被动员入伍的新兵,战场的主动权还是牢牢掌握了在德军手里。

苏德战争爆发的几个月的时间里,美国和英国一直密切关注这场战争胜负的天平,但令英美没想到的是,被德国打得措手不及的苏联,竟然能在莫斯科顶住了德军闪电战的疯狂进攻,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美英已经对这场战争重新加以估量了,莫斯科的倒下对美国百害无一利。

只要莫斯林不倒,不仅可以牢牢牵的制住德国,也能够为英国谋得喘息的机会,从而减轻英国在亚洲的压力。从1941年10月起,美国开始偷偷的在给苏联输血,如苏联生产航空用油所需的高辛烷燃料大都是来自美国和英国的援助等,这也是苏军能够反攻的原因之一。

从1928年起,苏联先后制定了三个“五年计划”,竭尽全力发展经济与国防工业,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后,苏联工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工业发展的速度已经远超欧洲各国,工业总产值仅次美国。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苏联并没有受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可谓一枝独秀。

第三个“五年计划”从1938年开始到苏德战争爆发后被迫中断,期间国民经济一直在突飞猛进,特别是各种战略物资的储备完全可以满足537万军队几个月的战备需求。苏联通过三个“五年计划”给国家带来的丰盛的硕果,为日后反攻德国提供了坚实的后盾,这是苏军能够反攻的最主要原因。

德国入侵的苏联十天后,也就是1941年7月3日,斯大林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动员行动,动用一切可用的力量快速运转战争“机器”,把全国人民转入到战争的轨道,仅仅开战后一个多星期里就动员了530万人的兵源,虽然莫斯科保卫战时苏联损失了几百万人,但一直到年底前就为前线作战部队派遣了291个师和94个旅,这就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表现。

而斯大林的在发表动员广播的第二天,就把苏联能够转移的重轻工业,特别是军工业全部向东转移,虽然短时间内导致了莫斯科保卫战时军火供应吃紧,但1942年夏就得到了迅速恢复,保证了战争的需求,这也是苏联能够组织战略大反攻的最主要原因。


赛门之略


电影兵临城下里赫鲁晓夫有一段非常有味道的台词:伏特加,是我们享受得起的奢侈品,鱼子酱,是我们享受得起的奢侈品,时间......是我们享受不起的奢侈品。

以前我认为战争打的是后勤,现在我认为战争打的是时间。

失去了时间就是失去了一切,拥有了时间,你就有机会去争取一切。

对于当时的苏联来讲,他不缺人。

苏联和以前的沙俄一直是人口大国,当然,这是根欧洲国家比。从沙俄时代开始,俄国打仗就动不动的来个三百万、五百万的部队,动不动就被歼灭一百万。到了苏联时期,二战爆发前,他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两个亿。而同时代的德国也只有六千多万的人口。

两个亿的人口,十个人养一个兵,这就是两千万的潜力。以当时的装备,士兵拿着一支莫辛纳甘栓动步枪,十个人干活,养一个兵,还是完全够用的。现在这种高科技战争就不行了,得五百个老百姓才能养得起一个兵。

苏德战争前期,苏联被消灭了五百万的部队,但按照他的人口基数,他还能再拿出一千五百的部队。

苏联也不缺装备。

斯大林极其重视重工业的发展,他曾经说过一句非常著名但又很扎心的话:这个世界上谁都可以随便的欺负中国,因为他没有自己的重工业。

重工业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大量、工业化的生产重型武器装备:飞机、坦克、大炮以及数不清的炮弹、炸弹......

斯大林把重工业当成苏联头等大事来抓,当成性命攸关的大事来抓,宁可用粮食换西方的机器,宁可饿死几百万人也要把重工业搞上去,所以当时的成绩也是极其显著的。在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里,苏联就建立了1600个大型工业企业,拖拉机厂、飞机制造厂、机床厂、化学厂、精密仪器厂......这些厂子的潜台词就是飞机、坦克、大炮、炸药、望远镜......到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短短十年里,苏联就从落后的农业大国发展成了工业强国,工业生产总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他当时的钢铁产量超过了德国和英国的总和。

简单的讲,当时苏联武器装备生产的能力已经非常的强,甚至要超过德国。

苏联不缺人,不缺装备,但他们缺:时间!

德国进攻苏联,前期消灭了五百多万的苏联军队,这里面包括人员和武器装备。苏联可以再动员群众,组织起新的部队,也可以让工厂生产出新的武器,再分发到部队。

但这都需要时间。

打仗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尤其是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怎样来平衡。就像我们有十四亿人口,真玩命打起来,动员个五千万人的大军不成问题。问题是咱们和平时期也不能没事养一支五千万人的大军啊。真打仗的时候可能需要一百亿发炮弹,但也不能和平时期就生产一百亿发炮弹在那放着啊,放几年过期了。

大多数的武器装备都是打起来再临时生产,而且这种大规模的生产也需要拖拉机厂、汽车厂、车床厂......来改行客串。这都需要时间。把青年男子动员起来,组织成部队,训练,也需要时间。一万人的部队,谁当师长谁当班长就得折腾十天半个月的。敲键盘容易,真打起来,大大小小全都是个事儿。是事儿就得解决,解决就需要时间。

而德军是率先完成战争动员的,他占据的最大优势也是时间。我的部队先组织好了,那我就打你没组织好的,我就占便宜。但后来,在苏联广阔的领土上,在苏联落后的道路上,在苏联泥泞的平原上,德国的时间优势被一点一点的消耗掉了。加上最后在莫斯科苏军的坚守,这是最典型的以空间换时间。

苏军誓死不退,把德军拖在了莫斯科,从而为后方的人员、装备争取到了时间。

莫斯科保卫战的详情咱就不在这里详谈了,有兴趣的同学再读这段历史的时候可以留意一下,苏军之所以能守住莫斯科,就是不断的有新部队补充进来,斯大林也一直在等后方的援兵赶到。

苏联人力资源很丰富,工业很发达,这是基础。

想在赌桌上继续玩下去,不仅仅需要决心,更主要的你得有本钱,而斯大林恰恰就有这个本钱。只不过得等他先回家一趟,零钱整钱,银子钞票凑一凑,才能继续下注。就像问题里说的:哪冒出的这么多人?其实人家本来就有那么多人。只不过把这些人组织起来,运到莫斯科,需要一定的时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