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林黛玉到底美在哪?

用户3226943307


这个问题问的是“美”,不是“漂亮”。“美”会给人感觉漂亮,但“漂亮”的不一定美。

《红楼梦》里单说描写女性外貌就有很多不同的写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描写林黛玉和描写薛宝钗就分别是这两个大类的经典代表。

描写林黛玉的眉目:“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描写薛宝钗的面貌:“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对薛宝钗的面貌描写非常具体,有形有色;对林黛玉的外貌描写则没有形态只有意境,给人非常大的想像空间。对读者来说,似乎林黛玉的形象模糊而薛宝钗的形象鲜明。

其实不然,后面还有。黛玉的两靥之愁之也好,一身之病也好,都是动态描写,泪光点点,娇喘微微,这些都不是无端堆砌上去的,前后连贯呼应,虽然没有明确的形态刻划,但是让读者慢慢了解到一个人物的动态。

最后做了一个总结: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美色是一物,不足以移人,因为形貌是不能发生改变的,如果只有貌而无态,时间长了难免让人觉得呆板无趣。“美”指的是美态,这种变幻多端的流动之态才会让美人有了更深刻而不单调的美,才能一见即令人思之而不能自已。

在别人眼里只看到宝钗“容貌丰美”所以说黛玉比不上她。宝玉在看到宝钗时是“雪白一段酥臂”,虽然想摸但却绝不去摸一摸。而黛玉的美,是让宝玉几乎能丢了命的。只要说船来接林姑娘,要回姑苏去了,宝玉就能疯癫,这种移人性情,要人命的“美”是漂亮所远远达不到的。

再说,黛玉还有咏絮之才,回回起诗社或是做应制诗都一枝独秀,虽不见得一定魁首,但一定与众不同,这是才华之美。还有黛玉的性情,未必有宝钗那么八面玲珑,对于贾母、王夫人等长辈恭敬,对于赵姨娘温和,对于湘云真诚而贴心……对于宝玉来说,黛玉宜喜宜嗔别人说是耍小性,不过宝玉喜欢被吃得死死的,那别人就管不着了。这是黛玉的性情之美。

什么时候见黛玉对人因人而态度不同?什么时候见黛玉误听了别人的话怕被记恨而转嫁到别人身上?什么时候见黛玉高谈阔论地炫耀自己擅长理财?林黛玉是个善良而真性情的人,这就是最大的美。


沅汰


《红楼梦》里金陵十二钗个个鲜艳妩媚,貌美如花,其中林黛玉位列十二钗之首,她的美体现在多个方面,有书君带你了解一下。

一、容貌之美

书中第二十六回写到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她哭泣连附近的飞鸟都不忍听,忒楞楞飞走了,黛玉“鸣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容貌堪比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沉鱼落雁、羞花闭月之貌。

宝玉初见黛玉时,宝玉眼中的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黛玉的眉眼如烟似水,静立时如水中姣花的倒影,美丽、朦胧,走动时像柳枝一样袅娜飘逸。

如果说宝玉是因为与黛玉一见如故,才会格外觉得黛玉美,那么常在风月场中厮混,见过无数美女的世俗之人薛蟠眼中的黛玉又是怎样的?

凤姐、宝玉中邪时,贾府乱作一团,各宗亲都去探视,薛蟠进入贾府,四下忙乱,怕薛姨妈被挤着,怕宝钗被人看到,怕香菱被人臊皮。

忙乱不堪时“忽瞥见林黛玉风流婉转,早已酥倒在那里。”

薛蟠这种恶俗之人对美的欣赏从来都是带着欲念,宝玉则不然,宝玉的眼睛是纯净、没有邪念的。

但即使如此,看到刚睡醒的黛玉“星眼微饧,香腮带赤”仍是“不觉神魂早荡”,本来站在床边的,连忙坐到了椅子上。

二、伶俐之美

如果说林黛玉“病如西子胜三分”,是种我见犹怜的病态美,那就错了。她还是个灵动俏皮,常会语出惊人的段子手。

黛玉打趣湘云吐字不清:“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出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回来赶围棋儿,又该你闹‘幺爱三四五’了”。

宝钗生日,贾母出资做戏,宝玉听了宝钗讲解《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唱词,高兴的直拍腿,黛玉说一句:“快好好地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

结诗社时,探春说她是“蕉下客”黛玉立即笑道:“你们快牵他炖肉脯子来吃酒。”

贾母要惜春照样画大观园,宝钗帮忙列绘画所需之物的清单,说到需“生姜四两,酱半斤”的时候,黛玉忙道:“铁锅一口,锅铲一个。”

宝钗不解,黛玉笑道:“你要生姜和酱这些作料,我替你要口锅来,好炒颜色吃。”众人大笑。

黛玉反应敏捷,口齿伶俐,事物在她嘴里形容出来,贴切、有趣,让人忍俊不禁,“恨也不是,爱也不是”。

三、心灵之美

第四十五回,宝玉雨夜去看望黛玉,临走时黛玉见宝玉拿着普通灯笼,怕他天黑看不清路,便回手把自己的玻璃绣灯拿给宝玉,说:“这个又比那个亮,正是雨里点的。”

宝玉说自己也有一个,觉得珍贵,没舍得用。

黛玉嗔怪他“剖腹藏珠”,“跌了灯值钱?跌了人值钱?” 可见黛玉对宝玉事事操心,关心关怀之情远超过自己。

香菱身世可怜,身份低微, 想要学诗时,求宝钗教她,宝钗非但不教,还讽刺她“得陇望蜀”。

她又去求黛玉,黛玉爽快答应,“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

她精选出诗书借给香菱看,还感动于香菱学诗的执着,不厌其烦帮助香菱修改诗稿。黛玉怜惜香菱的不幸,丝毫没有嫌弃她地位低下。

黛玉平时心高气傲,心思敏感,连最亲近的宝玉都待之小心翼翼,只有贴身丫环紫鹃敢直言不讳说她“耍小性子”,指出黛玉的缺点。

如果不是黛玉素来把紫鹃当做亲姐妹一样看待,紫鹃也不敢这么说话。

黛玉对紫鹃感情深厚,所以紫鹃深知黛玉心事,在黛玉的姻缘上格外心急、操心,时时替黛玉策划,这已经超出了一个丫环跟小姐的界线。

黛玉临死时拉住紫鹃的手说:“我是不中用的人了!你优待我几年,我原指望咱们两个总在一位,不想我……”这分明是对好姐妹临别时说话的语气。

黛玉待亲近的人真挚、温暖,一片赤诚。

有书君觉得,曹公果然对黛玉异常偏爱,他笔下的林黛玉集美貌、灵气、善良于一身,真如同天上仙子落凡尘一般。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很明显,黛玉之美是胜在独一无二,无可比拟的气质。

为什么这样说?文本第三回:

两湾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黛玉初进贾府之时,宝玉眼里的黛玉。

只有一句写眉眼,后面都是形容她独特的气质。



文本内也描写宝钗的形容:

““脸若银盘,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

这是宝玉眼里宝钗的形容,眉,眼,唇,脸,乃至于于肌肤丰泽,一段雪臂,让宝玉禁不住升起了“恨不得一摸”的遗憾。

而文本内也交代了宝钗之美,

人多谓黛玉所不及。

足见,宝钗的五官,肌肤都比黛玉更为精致,润泽。

但是文本内却只有形容宝钗的五官精致,再就是行动举止端庄大方而已,又谓杨妃之喻,而关于宝钗气质方面的描写,却再无赘言了。



我们都知道,再精致的五官,看久会寡味,唯独风度与气质,是无形的生命,让人久观不腻,甚至沉醉,难以自拔。

曹公明显沉醉于黛玉之原型的气质美。

文本内以分身的角度不同,反复赞叹黛玉的气质美。

文本第五回:

开生面梦演红楼梦,立新场情传幻境情。

文本内描写警幻那段赋是美轮美奂:

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 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兮,听环佩之铿锵。 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 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 出没花间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飞若扬。 蛾眉颦笑兮,将言而未语;莲步乍移兮,待止而欲行。 羡彼之良质兮,冰清玉润;羡彼之华服兮,闪灼文章。 爱彼之貌容兮,香培玉琢;美彼之态度兮,凤翥龙翔。

这段赋堪比(洛神赋),只是这段赋还是在侧重气质,形态之美,仙气飘飘。不似人间俗色可比拟。而洛神赋写到了形容,眉眼。所以此处再次证实,黛玉之美肯定不似五官精致无缺陷的,而是五官独特。但气质带着仙气。

而在黛玉生日那一回,曹公是直接赞叹黛玉“打扮得宛如月里嫦娥,含羞带笑的出来了”。

嫦娥,仙女,还是侧重说她的仙气飘飘。


文本内写像黛玉的龄官“面薄腰纤”,说到此就不得再一次赞叹曹公的笔力千钧了,短短四字,一个纤细含愁的美人形容宛然在目了。

曹公反复描写的始终是黛玉的形,气,神,一个朦胧,却含愁含情又灵动飘逸的身影。却始终带着一丝模糊。

以曹公的笔力肯定不至于,写不出黛玉五官的具体形象,而是有不敢写,或者不能写的苦衷。甚至,黛玉的五官其实并不是异常精致,但气质脱俗,形态风流。

所以,他反复侧重赞叹黛玉无敌的气质与神态美。

其实,黛玉之五官到底如何,对我们已经不重要,也丝毫不影响我们对黛玉身上所散发出来的独特,纯真,干净的气质的喜爱了。

黛玉之美,是形神兼备的美,是脱离了凡俗的神仙之态,也脱离了五官的衰老,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我们喜欢她的形容,怜爱她的性格与才华,更珍爱她的纯真与善良。

这一切,都注定黛玉之美,永远独特,不可替代!



(图源皆自网络,侵删)


书灯幽见


自古以来,环肥燕瘦,各有千秋,做为《红楼梦》小说中的第一女主,她的美有何特色,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呢?



《红楼梦》中,女子众多,作者将这些女子的鲜妍美丽大多落到了实处,如写迎春的肌肤身材,探春的修眉俊眼,写凤姐的衣饰笑声,写宝钗的脸眼唇眉,而黛玉,则采用虚笔,主要强调了她的病弱之美。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是第三回,作者在黛玉初进贾府时,借宝玉之目为黛玉所做的一幅画像,在这里,作者并未写黛玉的衣裙妆饰,仅仅写了黛玉之眉之目之神,便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病弱的,娇美的,我见犹怜的美人形像。



人都有保护弱小的保护欲,黛玉病弱,本身就易引发人的同情怜悯,若再有美丽的眉眼通身的气派不凡的气质加分,更是激发人们对她的好感,更何况黛玉本身有着腹有诗书,气质高华,人又率真纯粹,难怪宝玉眼里,黛玉是一个"神仙妹妹"。



在以后的篇幅里,作者也并未对黛玉多做形容,只是用了"超逸""绝代之容”“稀世之美”“花颜月貌”等词来描写她,尽管如此,黛玉的婉转袅娜之美却深植读者心中。


萍风竹雨123


红楼梦是一首女性的赞歌与悲歌,曹雪芹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塑造了众多美好的女性形象,对于女主人公林黛玉更是偏爱有加、不吝赞美——“世外仙姝”、“绛珠仙子”、“潇湘妃子”,美伦美焕的封号头街数不胜数。

曹公用如花妙笔,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容貌绝世、性格丰富,古灵精怪、超凡脱俗的贵族美少女形象,无论是外貌还是灵魂,都是红楼女儿中最具光彩的一位。那么,林黛玉到底美在哪呢?


一、动静皆宜,仪容万方

宝黛初会荣禧堂,我们首次领略到了黛玉之美。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风。”

通过宝玉那青春懵懂的眼,我们看到了黛玉那极具个人特质的“笼烟眉”、“含情目”,以及那如姣花照水的静态美,如弱柳扶风的动态美,是一种完全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女性之美——柔美,娇弱,静若处子,惊若翩鸿,仪态万方。

这是书中第一次用了相当篇幅全面细致地描述黛玉的仪容举止,通过宝玉的视角展现出来,更有代入感和说服力,比黛玉一出场就描写她如何如何美丽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黛玉的美不仅让宝玉惊艳,更是得到了快人快语、见多识广的凤姐的高度赞扬:“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黛玉的神韵被凤姐以“这样标致的人物”、“这通身的气派”三言两语高度概括,虽然不无奉承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一位女性对另一位女性发自内心的真诚赞美。


二、外冷内热,纯真善良

和人情练达、处事圆融的宝钗不同,黛玉有属于自己的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她的动人之处就是“真"和“纯”,所有的一切都发自内心,不加伪饰。

她高冷的外表下有一颗无比柔软温暖的内心:和紫鹃情同姐妹,不分彼此,同床而睡,黛玉耍小性时,紫鹃还敢派她的不是。

和身边人的关系最能显示一个人的真实性情,这一对小姐丫鬟硬是把主仆处成了闺蜜。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一回,因为此前宝钗对她的善意,她摒弃了成见,做了自我检讨,认为自己素日错怪了宝钗,和她掏心掏腑的说起了体已话。

世外仙姝和山中高士这一对世间难得的美好女子,终于握手言和,敞开心扉,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

香菱学诗,宝钗笑她痴痴呆呆、异想天开,黛玉却毫不犹豫地当起了她的启蒙老师,不厌其烦的教她入门,帮她改诗,让遭遇流离的香菱忘却了人世的悲苦烦恼,带她进入了美不胜收的诗词的广阔天地。

对于这些社会底层的人物,无论是丫鬟、仆妇还是侍妾,黛玉都一视同仁,平等相待,丝毫没有主子架子。

对她们的尊重就是黛玉天性中对人的尊重,在那个等级森严的钟鸣鼎食的封建大家庭,这一份发自内心的温暖善良让黛玉充满了人性之美。


三、性格多变,幽默恢谐

黛玉的性格有着丰富的层次,她绝不是那种一成不变、墨守成规的姑娘,她就象一只变幻莫测的万花筒,随时随地就能变幻出最美的色彩。

刚刚她还在冷笑怼人,耍着小情小性,转眼之间她就成了众人眼里那个插科打诨、古灵精怪的小可爱;当你还沉浸在她的多愁善感中难以自拔时,她又很快展现出欢脱调皮的一面。

她永远在出人意料的时候,带给你惊喜和新鲜感。放在现代社会就是个百变达人,定能拥粉无数。

惜春画观园,说到准备作画材料,宝钗正在大吊书袋,开了个冗长的单子,里面提到生姜和酱,大家正听的入神,黛玉冷不丁的来了句:“ 铁锅一口,锅铲一个”。宝钗道:“这作什么?”黛玉笑道:“你要生姜和酱这些作料,我替你要铁锅来,好炒颜色吃的。”众人都笑起来。

又听到宝钗要水缸箱子,就“笑着拉探春悄悄的道:‘你瞧瞧,画个画儿又要这些水缸箱子来了。想必他糊涂了,把他的嫁妆单子也写上了。’”引得端庄持重的宝姐姐也忍不住笑了,上来要拧她的脸。

幽默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是个人魅力的集中体现,“心较比干多一窍”的黛玉,思维敏捷,冰雪聪明,反应极快,说个笑话、逗个闷子那是轻而易举、随手掂来,嘻笑怒骂,皆成文章,曹公称之为“ 潇湘子雅谑”。

寥寥数语,引人开怀一笑,让人如沭春风,这样高明的段子手,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是群体中最受欢迎的那个人,人人都愿意与之接近,魅力指数直线上升。


少读红楼


林黛玉美在诗才无际,学富五车,书法妍美,形貌为艺苑仙葩,爱情专一,向往美好幸福生活等几个方面。

林黛玉之美首先是她是一个卓越美女诗人。她的诗才出众。在诗社中独树一枝。是现实生活中很难见到的一位写出不同意境唯美妙诗的诗人。最著名的一联诗为:

豪端蕴秀临窗写,

口角噙香对月吟。

简直是一联古典名句,唐诗宋词之意境都含蕴其中。是一首名人名作。深读《红楼梦》的人多为此联诗而共鸣。林黛玉是一个唯美主义诗人。在唯美的大前提下,个性鲜明地通过诗意表达独特的思想情感。《五美吟》,《葬花辞》都在证明林黛玉的咏美理念。

林黛玉的容貌与心灵和谐统一。仙葩镜中花都是虚幻的。林黛玉其实就是芙蓉花的形象。芙蓉花,古人已述备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亭亭静直,可远观而不可xie玩焉。冷花之美和牡丹不同,也有独特神韵。

林黛玉还有艺术才华。不论书中描写的,还是电视剧塑造的,林黛玉的书法过人,很有古传神韵。属多才多艺一类的优秀才女。

林黛玉爱情专一,失志不移,是古代传统美德之一。

当然她也有心胸狭窄的一面,是暇不掩玉的。

总之,林黛玉貌美如花,多才多艺,知书达理,向往崇高,爱情专一皆是她美的一面。



GoodLuck6868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因为《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是抽象的文字塑造的,将抽象的文字想象成具体的人,就像一个人书写的字迹,也像每一个人的面孔,没有两个是相同的: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绿叶。


但尽管读者眼里的林黛玉形象各有不同,但绝大多数读者却认同她最美!这一点,无论作者还是小说中的人物,所见皆同。 那么林黛玉究竟美在哪里呢?为什么宝玉对她会一见钟情,越爱越深,以致终生不渝呢?显然,林黛玉有着不同寻常的美。

表面来看,林黛玉生就一个超级美人坯子。宝玉初见黛玉时,就写她“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这一段经典美人描写,不用细析,就能感知活脱脱一个‘‘西施’’再世。于是作者也忍不住赞她“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绝代,稀世,还有什么样的美可以超越这评价?其他还有冰雪聪明,伶牙俐齿,才思敏捷,善良温和.....等等不一而足的美好品质。


但这些只是外在的美。而林黛玉之所以能成为千古不朽的美神典型,之所以能成为最动人的美的形象,最根本一点,是她具有一种悲情美。

林黛玉出世之前,小说就用浪漫的玄彩笔调、奇特的梦幻想象,创造了亘古未有的撼人心魄的“还泪”之说,注定了黛玉的悲情一生。以泪还情具有超时空的悲剧美与爱情美。黛玉之美,美在至情。

来到尘世,却又超凡脱俗,保持品性高洁:质本洁来还洁去!她还具有天生聪慧敏感之心,为花儿筑坟葬花,吟诵出千古绝唱《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

林黛玉的悲情美通过千古传颂的爱情悲剧,永远镌刻在读者的心中。 阅读量0禁评删除编辑


大洲文苑


黛玉当然很美。但是如果要找人描述黛玉的相貌,凭描述来给黛玉画相,恐怕找一百个人,就会画出一百个不同的黛玉来。因为在作品中,对黛玉并没有详细的描写。

黛玉初进贾府,用宝玉的眼光去看,有一段描写: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时似弱柳扶风。心比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好吧,除了“罥烟眉”之外,你还得到了哪些信息?娇弱、美丽、多情、聪慧……有没有关于眉目唇鼻的具体信息?完全没有。

不光是眉目,就连衣饰,也写得很少。似乎只有芦雪庵(有的版本写作芦雪广,又有芦雪厂)联诗一回,写了她穿“掐金掐云红香羊皮小褂”“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金心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雪帽”之类,与下文岫烟“并无避雪之衣”形成鲜明对比。除此之外,完全没有对她的衣饰描写——当然,不包括续书里。而续书中的“赤金扁簪”一向为人诟病,把超逸的林妹妹写得俗气了。

除了黛玉,对湘云、袭人、晴雯等人,也很少有相貌与衣饰的具体描写。当然,很少不表示完全没有,比如晴雯的“水蛇腰,削肩膀”与“骚眼睛”,已经生动地勾勒出这个不拘一格的少女形象。

对于其他人,也大致如此。抓住最关键、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的特点,用简短的语言进行介绍,而绝少出现“柳叶眉,杏核眼”之类毫无个性千篇一律的俗套。

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节省笔墨,突出特点。除此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留出想象空间。

书法、绘画等艺术样式中有“留白”之说,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像的空间。

在文学作品中,“留白”的艺术手法同样适用。数百年来,有“拥黛”“拥钗”派别之分,甚至有“晴雯”“袭粉”,观点不同,有时争论未下,几挥老拳。但这些争论,都是针对人物的性格行事的。从来没有听哪一位读者说过:“黛玉长得太丑”或者“我不喜欢袭人的相貌”。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她们的相貌衣饰上,采用了“留白”的艺术手法。

黛玉有多美?你可以展开想象。你能想到多美,她就有多美。


栖鸿看红楼


原著对黛玉出场时的外貌是这样描写的: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后文又以西施来比喻黛玉的病弱,以飞燕来比喻黛玉的清瘦.那么让我们来想象一下黛玉的美貌吧!

先说身材,黛玉是自幼多病,肠胃功能较弱,消化不良胃口不好,导致营养吸收不足。书中很少直接描写她有多么清瘦,多是通过与她相貌身材相似的其他人物来折射。比如与她外貌相似的丫环晴雯,就是“削肩膀,水蛇腰”。古人认为清瘦的女人最好是削肩膀, 这样不但显得秀颈颀长, 还避免了宽肩造成的锁骨明显, 因为古人崇尚”瘦不露骨”, 认为这才是瘦美人的最佳境界,要是大骨架子就不好看了。水蛇腰是有些含胸的样子,因为蛇在直立时为了保持平衡,必须向前探头,故尔得名。黛玉常伏案写诗、而晴雯常低头做针线,加上二人又都有痨病,习惯于低头咳嗽,所以养成了这样的体态。这种体态虽然一望而知是病态,但士大夫阶级非常喜欢,因为显得文弱优雅,所以被认为是一等美人的表征。常有人说黛玉在今天看来就不够性感了,因为没有曲线,其实也未必。尤三姐在兴儿眼中是“面庞身段”跟林姑娘“不差什么”,看来也是颇为相似的。她跟贾珍兄弟喝酒时,“大红袄子半掩半开,露着葱绿抹胸”和“一痕雪脯”!可见瘦型美人也可以有玲珑浮凸令人垂涎的一面。

黛玉的头发似乎也很丰盈,在嘲笑刘姥姥时,她笑得花枝乱颤,结果两鬓微松,宝玉用眼神提醒她梳好头后,她又打趣宝钗,结果被身强力壮的宝姐姐按倒床上拧她的脸,又乱了头发,好在这小丫头嘴甜,哄得宝钗又替她梳好才罢。


书中没有明示黛玉是何种脸型,但多数人相信是瓜子脸,也就是比较瘦的鸭蛋脸,想象中瘦弱多病的林妹妹就应该长着这样秀气的一张脸,让两行珠泪沿香腮而下,在尖俏的下巴颏上凝成一滴------香艳啊!这样的脸型特别适用于瘦弱美人,就算她再瘦,也不会撮腮、突出颧骨显出老态。李笠翁的词中说“天意怜侬,但瘦腰肢不瘦容”就是这个意思。

作者并没有明确说黛玉眉目的形状,只说她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眉眼与她相似的晴雯是蛾眉凤眼,容貌与之相似的还有尤三和龄官,尤三是一双秋水眼,龄官是眉蹙春山,眼颦秋水,另外,小丫头芳官也是“眼如秋水还清”。古人形容美人的眼睛总比喻为“春星” 或 “秋波”,黛玉刚睡醒时,也给人以“星眼微旸”的感觉。想来她眼睛的形状依然是凤眼那一型,八成还是那种性感的单眼皮,并不很大,但是明亮如星,水灵又传神。她平时爱读书写字,可能视力也不是特别好,浅度近视的女孩子眼神中总带些烟水迷茫的味道。长着这样眼睛的姑娘,你看着她时发现她并没有看你,可你不正眼看她时,余光却又会感觉她似乎正在看着你,真是勾魂夺魄!黛玉的眼睛未必是最美的,主要胜在韵味,但眉毛肯定是最美的,好看的眉毛特别能提升美女的神采。她的眉是蛾眉,比柳眉要细,样子如同春天的远山,在山岚雾气中,淡若青烟,似蹙非蹙,且嗔且喜,清新自然之外,使得她的表情和她的心境一样,令人难以把握。纳兰词中写的“遍翻眉谱只寻常”,说的应该就是这样的美眉了。


诗人形容王昭君的美丽时说“意态由来画不成”,这意态其实就是说女人的气质与风情。气质是女人最重要的化妆品, 气质好的美人, 十分姿色能涨到十二分,反之, 十分姿色能变成二分。徐志摩的爱妻陆小曼,在我们从照片上看来并不出色,可凡是见过真人的人无不极口称赞她是个绝顶的美人。有些女人,当她闭上眼睛静止不动时,就是个普通人,可是一旦让她活起来,当真是俯仰百变,难描难画。这就是气质的作用。曾有人对《红楼梦》中的七大美女做过各自气质上优缺点的评价,也算一家之言。

“宝琴有其美而不能得其幽”:宝琴是大观园里最美的女孩,连她艳冠群芳的宝姐姐都比不上,她的美貌被贾母视为宝玉媳妇的第一人选,可是她也有气质上的缺陷,虽然见多识广才华出众,但内心世界并没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个美丽但幼稚天真的小妹妹。她的过去和她的思想都象白纸一样简单,缺少幽怨的凄美。

“香菱有其幽而不能得其文”:香菱是身世凄苦,惹人怜爱,有故事的女人总是特别吸引人,让人忍不住要去保护她、抚平她的心灵创伤。这是她的“幽”,是宝琴这样养尊处优的阔小姐所不具备的。而“文”此处并非指文化,而是说古人对女子要求的“悠闲贞静”的气质。通常只有累世富贵的大家闺秀才能养成悠闲从容的斯文气质, 凤姐初见黛玉时称赞她”通身的气派”, 就是这个意思, 幼经离乱随遇而安的香菱不可能有这样的镇定自若气派, 这是她气质上的一个缺陷。也是多数丫环所共有的缺陷。

“宝钗有其艳而不能得其娇”:比起香菱来,出身富贵的薛宝钗更具有雍容华贵端庄文雅的大家闺秀气质,这样的气质是不可复制与模仿的,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女演员能演出宝钗这种气质来。而且她的容貌也是艳丽不可方物,但宝钗太过端雅圆滑,老端着淑女的架子,令人难以亲近难以琢磨,失去了少女的天真妩媚。从来不撒娇的孩子再乖也不招人疼,所以贾母虽然很欣赏她,但并不特别疼爱,黛玉佩服她的学问和美丽,却也怀疑她虚伪藏奸。袭人在人前的气质与宝钗颇为相似,被晴雯讥为“道学”,被贾母称作“没嘴葫芦”,却给王夫人留下了识大体的印象。但她很聪明,在人前是端庄乖巧的气质,私下在宝玉跟前则表现得温柔娇俏,更接近于可卿的性感气质。

“可卿有其媚而不能得其秀”:比起宝钗那冷美人似的端庄,秦可卿的性感妩媚显然更讨异性的喜欢。她虽然出身不高,但天生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在宁国府做少奶奶做得极为成功。她“擅风情,秉月貌”,与公公的不伦之恋很难说是完全被迫的。这也许是她的妩媚风情外溢招来的祸端,这也是多数美女难以把握的魅力与自重之间的平衡。过分有魅力的女人往往缺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秀逸冷傲的风骨。与之气质相似的还有尤二姐,妩媚温柔之中带点轻浮。

“凤姐有其丽而不能得其雅”:凤姐也是“神妃仙子”一般的美人,为人又聪明泼辣,经常打扮得俏丽多姿,惹人喜爱。然而她有着致命的弱点就是没文化,显得俗气,这样的女人再美丽也不能进入一流美人的行列,因为她不够风雅,丫环中与之气质相似的还有晴雯司棋宝蟾等人,在今天很多男子看来,有点市井气质的女人也很可爱,比如舒淇之类的,但在古代士大夫严格的审美眼光中,这种女人虽可爱,但难登大雅之堂。

“探春有其香而不能得其清”:要说雅致,三姑娘探春可称是风雅典型。她不但漂亮有文化,爱诗词擅书法能持家,更有着不甘受人欺侮的烈火般个性。人家说她象玫瑰花,又红又香又多刺,确实是这样。《红楼梦》中与之个性相似的还有鸳鸯,另外还有金钏和尤三姐。不过后两者比探春更多些妩媚与风情。探春虽“香”却有些俗气,比如见了赖家的花园能赚钱就开始琢磨算计起大观园的收入来,连宝钗都看出了她的利欲熏心,另外探春也过分要强,处处希望摆脱自己的生母,只认王夫人为自己的母亲,名利心和等级观念太强的女孩,失去了本身应有的清纯。

“湘云有其俊而不能得其韵”:湘云比起探春来要清纯得多,虽然也经历过不幸,却依然拥有活泼乐观的性格。她健康俊美,潇洒昂扬,而且雅擅诗词,但在心理上比较晚熟,情窦未开,不解风情,也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和凄美的幽怨,所以就少了些许成熟性感的韵味。

真正在气质上最符合古代士大夫审美观念的还是女主角林黛玉,以上女子的气质缺陷她都没有,她不但有柔弱的体态,还有着柔弱的气质,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在古代文人眼中,这正是性感的极致!她在相貌上不见得是最美的,才华上也没到无人可及的地步,才干能力和处世技巧也不是最佳,甚至还有不少惹人厌的缺点,比如刻薄小性子,讲话尖酸伤人,爱挑剔爱卖弄才华等等。她不是个宽厚的好姐妹、贤良的好媳妇,甚至不是个听话的好孩子,但她绝对是个魅力无可匹敌的好情人。宝玉作为大观园唯一的男主角,可挑拣的女子甚多,却偏偏觉得”远近闺英闺秀皆未有稍及黛玉者”,除了“情人眼里出西施”和“木石前盟姻缘天定”这两种解释外,黛玉在意态气质上与众不同的性感可爱是造成她独一无二魅力的重要原因。她这种魅力只有深爱她、理解她的情人才能体会到,至于其他人(包括读者)是否喜欢她推崇她,都并不重要。开一朵花,只要有一个人懂得欣赏就够了,在这纷扰的尘世中,知音无须太多。世界上的美好气质种类很多,坦然自若地做你自己,不因为别人的喜好而盲目改变,这就是意态美的最高境界。


凭栏翠袖


林黛玉虽无国色天香,却有着风流婉转的仙气,为何宝玉对她一见倾心,爱得如痴如醉?因为她有着看不见,抹不去的内在美。她冰清玉洁,仙姿傲骨,脂粉堆里宛如亭风玉竹。她有血有肉,处处流露真性情,爱,便爱得痴,恨也恨得真,从不矫揉造作,可贵的是,她不慕虚荣、功名利禄、公子王孙都不放在心上,唯求真情与尊严。她伶俐聪明,才华横溢,饱读诗书,博古通今,琴棋书画无不精通⋯…。她使无数痴女情男着迷!

借此平台,我想感谢网名叫:手机用户风雨虹的朋友,他经常不辞劳苦的为我点赞,并鼓励我,夸赞我,我知道自己比这位朋友差很远,应该更加向他学习,因为我的手机有障碍,一直升不了级,许多平台不能回复他,值此新年到来之际,我衷心祝愿这位朋友新年快乐,万事如意!还有网名叫:小观180551141、柚子这二位朋友,也一并恭祝: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