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古人是如何洗澡的?

睿史记


在封建社会礼法制度是非常严格的,洗澡这件事自然就成了很多场合需要进行的一件事。在《礼记》中对于洗澡还有许多规定,例如:五天的话需要泡澡,三天的话用瓢那样的工具就可以。洗澡还需要用两条毛巾分别擦拭上下半身才可以,圣人孔子每次上朝都必须沐浴。春秋时期家里有人去世了,一定要剪去手脚指甲,为其洗澡才可以举行葬礼。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洗澡是严肃而又认真的。

在古代洗澡最舒服的方式自然是在浴池中泡澡。根据史料记载,浴池应该是在秦朝的时候正式出现,根据《阿房宫赋》也可以看出阿房宫特意根据周边的地势设计了浴池,使周边的河流都可以流进阿房宫。这也显示了帝王对于洗澡的重视程度。

在任何朝代,贵族就是上层社会的象征,贵族对于洗澡就比常人更加重视。在南朝时,还针对洗澡专门制定了一系列流程。不过洗澡绝对不是贵族的专利,只是贵族洗澡比常人更加重视。

洗澡除了贵族和官员重视之外,僧人也非常重视沐浴这件事,在唐朝的时候就有对于僧人做法前沐浴的规定,于是很多寺庙专门修建了用于洗澡的大池,每日早晨就会通过敲钟来提示僧人洗澡。我国很多经书里面也写到了僧人洗澡再尊佛的重要性。尤其是得道高僧,在预感圆寂之前必须要沐浴更衣才能够“坐化”。

在宋元时期,洗澡就彻底成为所有人享受的一件事。根据记载,宋朝开封的所有人家每天都要烧炭煮热水用来泡澡。当时人们还发明了洗澡撒花和倒精油的沐浴方式,最为津津乐道的方式就是将没有开放的花骨朵放在洗澡的房间,因为洗澡时会散发热气就可以催熟花朵,十分好看。这也说明人们开始将洗澡这件事变成了一种乐趣。

马可·波罗在我国元朝时,就发现那个时候江南的很多巷道都会有冷水洗浴的澡堂,并且里面有专人提供各式服务。另外发现那些走进冷水澡堂的人们都非常喜欢用冷水洗澡,觉得非常的舒服,并且也对身体有益。那个时候江南的人都会在吃饭之后洗澡,这成了一天中最放松的事情。

洗澡这件事在元朝深入人心后,还有人专门为此著书描述个中场景。很多人除了在自家洗澡以外,也很愿意去公共的洗浴中心,因为平常百姓家里是没有婢女的,但是去专门洗澡的地方,可以享受旁人帮你洗澡,另外还有剪指甲和修理头发的服务。

那个时候最舒服的洗澡方式就是:先在烧热的浴池中泡一会,然后在一个房间里面小憩一下,醒后就彻底洗个澡,然后命人梳头发,剪指甲,修理一番。待到彻底舒服了,就穿好衣服,喝几杯时下新酿的小酒,别提多自在。


亭殿阁


古代人如何洗澡,看看小说里怎么写。

《红楼梦》里怡红院里碧痕伺候宝玉洗澡的情形,是通过晴雯转述出来的。

宝玉要和晴雯一起洗澡,“晴雯摇手笑道:‘罢,罢,我不敢惹爷。还记得碧痕打发你洗澡,足有两三个时辰,也不知道作什么呢。我们也不好进去的。后来洗完了,进去瞧瞧,地下的水淹着床腿,连席子上都汪着水,也不知是怎么洗了,笑了几天。我也没那工夫收拾,也不用同我洗去……’”

碧痕伺候着宝玉洗澡,一次洗了两三个时辰,晴雯话说的未免夸张,但几个小时是少不了,还洗的地上连床上都是水……的确有些让人浮想联翩。

当然对于贾宝玉这样的贵公子,房里大大小小十几个丫头,各司其职,吃饭睡觉甚至洗浴都有专人伺候。要洗澡时,房中的丫头们打来水,准备好浴桶还有澡豆、皂角、胰子等物。澡豆是以豆粉为主,配合各种药物香料制成。《千金方》还有各种“高大上”的澡豆方子,包括丁香、沉香、青木香、桃花、钟乳粉、麝香等贵重香料,非常奢侈。

还有肥皂,是白芷、白附子、皂角、猪脂(去膜)等物,捣烂之后,用蛋清混合,晒干后而成。

除此之外,洗澡时还放入各种香料。《金瓶梅》也反映了明代财富阶层的真实生活,潘金莲洗澡时,“抖些檀香白矾在里面”。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洗澡当然是享受,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最后,关于宝玉洗澡,还引出一番风波。

第二十四回里,秋纹和碧打打闹闹的提着宝玉的洗澡水回来,看见一个小丫头从宝玉房中迎出来,这个叫小红的丫头本来没有资格伺候在宝玉,房中除了宝玉还没有别人在。两人顿时有了警觉,数落了小红一番,将她赶了出去。毕竟,伺候主子洗澡也不是谁都能有的资格和特权不是?


北溟四海


很高兴可以回答你的问题,我是魔都小吃痴。

个人觉得古人洗澡应该和我小时候在农村洗澡类似:先用土灶将水烧开,然后准备一个木制浴盆,在浴盆内放上热水并掺入适当的冷水,然后就可以进去洗澡了,听奶奶说他们那时候没有洗发水和沐浴露什么的,都是用皂荚树的皂荚揉碎了然后涂在身上清洗的。如果水凉了再掺入热水就好了。





江南莹莹


古人是怎么洗澡的。这个提问近期天天出现,今就略答之。

它分几种:平民,贵族,和官宦及宫中。

如是平民,乡间人,劳动者。就比较简单。大热天去水塘,跳水坑里,去河湖边上洗一洗,抹抹燥,或钻几个勐子,出来凉快一下就行了。而女人则在家中用筒清水一抹一洗就行了,平民没那么多讲究。即是洗头,洗衣被,也是用皂角,谷糠,草木灰,锯末等洗洗就行了。

若是古代奴隶们,一生就恐难沾水了。

贵族阶级,因为高贵而富有,常常呼奴喝俾之人,自然是讲究多多。他(她)们洗澡,会常年保持用温水,有下人侍候烧水汤,灌水筒或水池,水中且放入多种月季或兰草花,或有各种香草料及清火败毒的中草药及艾叶,白花菜,荊芥棵等,用它们(不一定同时用)泡出來的温水供贵人们享用。当然洗澡也全有奴仆们小心侍候。当然,男贵族们不会用那么多花草等,但丫嬛侍候还是必不可少的。

官宦之家,基本同贵族的一样,都有下人侍候,热水与用料基本同等,只是公子们,必有下人或妾来侍候。官人们则必有夫人亲自指派某丫嬛贴身侍奉。

皇宫吗,那是最高贵的地方,天下无人能及的地方,他(她)有专业洗澡的屋池,有指定专司人员各司其职,不可疏忽。而他(她)们的洗头洗脚洗澡的用料更高贵,有很多制香,浴香,花草,轻身延寿健美之中药,甚或用灵芝雪莲汤等。总之,他人是不可品味的。

古人洗澡,就是泡澡。并不叫沐浴。何为沐浴呢?沐者是全身之意,浴者是含谷糠或米水之用水。而沐浴是有特定价值的。如朝庭祭天,祭泰山,祭神,祭宗庙。如官贵上任,出行,祈愿,祈福,还愿,请神,祭奠,祭祀等,在有重大的行动之前,必须沐浴(洗澡),更衣,以做到敬畏与虔诚的真心来感动上天与神灵的显现。沐浴往往是和更衣分不开的,洗澡以后,换身斩新的衣帽鞋,冠,带,扣,束装整齐而严谨,只有这样,才能求得上天与神灵的垂范。

所以沐浴不代表大众洗澡之说法。它是特定用语的文字雅语,在文字上说洗澡是不文雅的体现。而对于民众来说,那洗澡就可写成洗澡了。


福自福地來wjf


用木盆洗澡


脊柱朋朋


中华文明渊源流长,沐浴文化也不例外,沐浴就是我们常说的洗澡,关于沐浴神话故事有很多,《山海经》中记载帝俊浴于从渊、羲和浴日、常羲浴月、天女下凡沐浴……等等,通过沐浴孕育了太阳、月亮、更是沟通了天人对话,为世界来源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其实在古代,洗澡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社会交往的一种方式。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三天一洗头,五天一沐浴的生活习俗,秦始皇就喜欢沐浴,经常在骊山沐浴,骊山温泉就是从始皇时才有的“神女汤”的称谓。

在汉代沐浴习俗已经成为全社会性的,汉代官员甚至有法定假期来洗澡,《汉宫仪》中描述皇帝每五日给官吏们放一天假,让他们回家洗澡,这也是我国史上第一次为沐浴制定的法定假日,足见汉代对洗澡的重视。到了魏晋时期,沐浴形成两极化,一个是拒绝沐浴(嵇康),一个是沐浴成癖(何佟之);唐代皇帝大多喜欢温泉浴,唐高宗李治有《过温汤》诗,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池沐浴逸事早已妇孺皆知。

宋元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城镇中出现了公共洗澡堂,宋代称为“浴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一家浴堂,苏轼也喜好上公共浴堂沐浴;蒙古人统一中国后,受到汉民族影响也爱上了沐浴;到了明清两代,城市公共浴堂行业十分发达,在浴堂泡澡聊天成为一种时尚。

那么古代人们是怎么洗澡的,都用什么呢?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能够看到古人们是这样洗澡的,就拿金庸小说为例《天龙八部》中,虚竹喝醉后,是在灵鹫宫浴室中被四位婢女洗澡的;《飞狐外传》中胡斐、《书剑恩仇录》中陈家洛遇到的女子,都是在河里洗澡的;纣王与妲己,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富丽堂皇皇家浴室中洗澡,可见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的洗澡方式。

当然古代没有现在高级香皂、沐浴液、洗发香波之类的东西,他们一般用淘米水、澡豆、皂荚、肥珠子或者肥皂团(皂角、香料、猪脂、药材制成),虽然没有现代的效果好,但都是纯天然物质,更有益健康。

古人当然没有现代淋浴洗澡系统,他们常常用木桶洗澡,用水舀或者盆子往身上倒水,对于皇宫来说,沐浴系统先进得多,有类似于现在的水龙头和喷头这种东西;在炎热的夏季,底层人们更爱在山涧洗澡,飞流之下的小瀑布是天然沐浴方式;古人的洗澡多种多样的方式,看完了你不得不佩服。

对于我国来说,洗澡这个词语,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称呼,同样是洗澡,南方地区叫冲凉,因为南方气候湿热,洗澡目的是为了冲掉身上热气,大多采用淋浴的方式,洗澡次数多,一天一次或者一天几次;长江流域一带叫洗澡,对于洗澡上海人的方言叫“汰浴”,汰就是清洗的意思,这个地区洗澡比较注重功能和效果;到了北方地区洗澡又变成另外一种方式,北方人习惯把洗澡叫“泡澡”,北方气候寒冷,气温低有点驱寒祛病的意义。

在古代不仅是魏晋时期对沐浴洗澡两极化,某些民族或者个人也很两极化,北宋著名改革家王安石“经岁不洗沐”两个月才洗一次澡;古代蒙古人洗澡很少,有人一年洗一次,在极度缺水的地区,据说一生只洗三次,出生时洗一次,结婚时洗一次,下葬时洗一次;孝庄的侍女苏麻喇姑就是终年不洗澡,只有过年时候用少量水擦拭,这是因为蒙古族等游牧民族认为水资源是非常珍贵,被认为是纯洁的神灵,他们是真正地视为水位生命之源的民族,这种节约用水的习惯一直沿用至今。

古代洗澡方式多种多样,特别是在野外沐浴很普遍,那时河水很清,没有污染,直接可以饮用,而现在的河水有很多化学农药、重金属、超级细菌……等污染,下水后容易浑身过敏,更别提直接饮用了;通过洗澡这段历史,我们更应该学习蒙古族等游牧民族那种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你对自然敬若神明,大自然给你回报健康平安。

古代人是如何洗澡的?现代人肯定用不了,因为大自然变了,看完你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大家有何不同意见,欢迎留言交流!


资深人士说文史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古代人是如何沐浴的?


随手翻看资料,其中对于古人如何洗澡?有很多详细的记载!不同时期的沐浴礼制,沐浴器具、沐浴用品,都有些许差别!

沐浴礼制的形成

先秦沐浴礼仪的形成

沐浴,就是今日通常所说的洗澡,包括头、身、手、脚的洗浴。然而古人却分得极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沐,濯发也。浴,洒身也。洗,洒足也。 澡,洒手也。

所谓“濯”、“洒”就是洗的意思。据此看来,古代的沐浴与今日的洗澡的意义并不完全吻合,而只有把许慎对“沐”、“浴”、“洗”、“澡”的解释合起来,才是完全意义上的今日洗澡。

当时沐浴只有下河一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养成了沐浴的生活习惯,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沐浴”的记载。沐,字形像双手掬盆水沐发状,会意为沐,是洗发之义;浴,字形像人置身于器皿中,并在人的两边加沙锅内水滴,会意为浴,是洗澡的意思。而用来沐浴的器皿有青铜器鉴,《说文解字》云:“鉴,大盆也,”盛水用作洗器,《庄子·则阳》有“灵公有妻三人,同鉴而浴”的记载。在铜镜尚未问世时,古人常以鉴盛水照容貌,甲骨文“监”(监、鉴为古今同字)像人俯身就皿照容之形。从“盈”字字形看,像人浴身于浴器中,与“浴” 字形相近,稍不同的地方仅是“盈”字的浴器中“见足明示裸浴”(康殷《古文字源流浅说》)。“盈” 字则向人们展示了先秦人用浴器沐浴的情景。

西周时期

沐浴礼仪逐渐形成定制。由于沐浴已经深入到普通百姓以及社会方方面面,人们对沐浴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不仅仅把沐浴单纯地看做洁身净体,润肤养身;而视为隆重礼仪的先秦。祀神祭祖之前都要沐浴净身,这已是个定法,表示内心洁净虔诚,称之戒,亦称斋戒。斋戒之礼始于殷商,至西周已成定制,西周的戒礼十分隆重和考究,每逢重大的祭祀活动前要进行两次斋戒,第一次在祭前十日或三日举行叫戒,第二次在祭前三日或一日进行叫宿,均由专职官员主持一定的仪式,要求与祭者禁食荤腥,并沐浴净身,以示对神灵的肃敬。斋戒沐浴已是西周朝廷祭祀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专职官员执掌。这在《周礼》中均有记载。

《礼记·内则》载:“男女夙兴,沐浴衣服,具视朔食。”居家过日子,男女要早起,沐浴更衣。作为夫妇之礼则有“不敢共湢浴”,妻子不能和丈夫共用一个浴室,所谓“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在家庭里还有尊老礼节,“五日则镡汤请浴,三日具浴。其间面垢,足垢,镡汤请洗”。礼节规定,晚辈要五天烧一次温水为父母洗一次澡,每三天烧一次温水为父母洗一次头。这期间父母脸上如果脏了,要烧淘米水为父母洗干净;脚脏了,则用温水为父母洗干净。

沐浴用品


1、皂荚  

同样,广为百姓喜爱的天然洗涤用料。最晚在南朝萧齐之时,已经有人专门出售皂荚。皂荚有十多个品种,去污能力有强有弱。皂荚有润滑爽利、消除垢腻以清洁皮肤的作用,亦为古代美容方中所常用。用皂荚洗衣服,衣服不会变色,不会收缩,纤维不会受损和失去光泽。用皂荚洗澡,还能去风湿,治皮廯。  


2、肥珠子  

肥珠子,即无患子。据《本草纲目》有记载,树生高山中,甚高大,枝叶皆如椿,五六月开白花,结实大如弹丸。实中一核,坚黑似肥皂荚之核,正圆如珠。十月采实,煮熟去核,捣和麦面或豆面作澡药。因其实如肥油而子圆如珠,故名。宋代庄季裕的《鸡肋篇》中介绍,浙中少皂荚,澡面浣衣皆用“肥珠子”。每到深秋,人们将果荚采下,煮熟捣烂,加以香料、白面、拌和搓成丸,名叫“肥皂”。  

3、胰子、澡豆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曾记载,把猪的胰腺的污血洗净,撕除脂肪后研磨成糊状,再加入豆粉、香料等,均匀地混合后,经过自然干燥便成可作洗涤用途的澡豆。  是谁首先想到利用猪胰去垢。至今没有人知道,但他肯定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澡豆制作过程中,将猪胰研磨,增强了胰腺中所含的消化酶的渗出,混入的豆粉中含有皂甙和卵磷脂,后者有增强起泡力和乳化力的作用,不但加强了洗涤能力,而且能滋润皮肤,是一种比较优质的洗涤剂。在上层贵族中流行。  后来,人们又在澡豆的制作工艺方面加以改进,在研磨猪胰时加入砂糖,又以碳酸钠(纯碱)代替豆粉,并加入熔融的猪脂,混和均匀后,压制成球状或块状,这就是“胰子”了。胰子在化学组成上和今天的香皂极相近。而且,产品种类更是多样,桂花胰子、玫瑰胰子……与今天各种带有不同香味的肥皂已颇相似。  唐朝的胰子兼有冻疮膏的作用。高档一点的称为“面药”和“口脂”,用来涂脸和嘴。宫中在冬天会发给官员。杜甫《腊日》中有“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敢情冬令劳保用品古代也有发。  优质的澡豆被视为高级品而医者瞒着不肯轻易公布配方,也因为高贵而往往只珍用于手、面部洗用。唐代李焘所著的《外台秘要方》中有详细的描写:面脂手膏依香澡豆,士人贵胜,皆是所要,然今之医门,极为秘惜,不许子弟泄漏一法,至於父子之间亦不传示然圣人立法欲使家家悉解,人人自知,岂使愚於天下,令至道不行,壅蔽圣人之意,甚可怪也。

沐浴器具

通过很多影视作品,我们看到古代沐浴洗澡,百姓、权贵、帝王使用的器具都不相同,百姓最常用的就是木桶、达官显贵会奢华很多有专门的浴室、通常会以石材为料。帝王家就更加奢侈了。不单单是沐浴洗澡了!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杨玉环,唐明皇专为贵妃在骊山修建华清池以供爱妃沐浴休息。


古人洗澡与现今洗浴大同小异,只是如今的人们更加会享受,古时的帝王也会羡慕如今沐浴种类繁多花样频出,桑拿浴、芬兰浴、土耳其浴等等,如今人们沐浴是一种放松娱乐的方式。多了休闲享受少了古时的礼制繁琐。


贪恋长安韵


洗澡,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享受。洗澡的时候,我们都会用香皂或者是沐浴露,洗得干干净净,闻起来还香香的。可是在古代,没有香皂也没有沐浴露,古人们是用什么洗澡的呢?

其实古人一般是通过沐浴在水里面来洗澡的,因为没有淋浴头这种需要通过水压来完成的洗澡工具,往身上浇水用水太多,过于奢侈。古人最初也是有洗澡盆的,洗澡盛器还很有讲究,最早的我们可以看到的就是在河南博物馆或者湖北博物馆的青铜鉴。古代人把洗澡盆叫做鉴,笔者觉得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在洗澡的时候古人可以通过水的倒影看到自己,和当时的镜子效果差不多,镜子叫做鉴,那么这个也就叫做鉴。比如,前车之鉴。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是青铜鉴,是因为青铜鉴体型比较大,而且青铜在地里面可以存放时间比较长。根据考古发现,最早的鉴是陶制的鉴,因为陶制的容易和泥土混为一体,所以不容易找到完整的陶制鉴了。青铜鉴也是春秋中期青铜技术比较成熟的时候才有的,因为体型比较大,对生产工艺要求比价高。王室的要求还要有花纹,所以不适合民间使用,民间还是用陶制的。因为是青铜制作,鉴的搬动很费劲,到了汉代开始革新有了木胎的鉴,毕竟在春秋时期木匠的工艺还没有达到可以拼接无缝到滴水不漏的地步。

其实在东汉时期木胎鉴才为皇室大量使用,西汉时期仍然用青铜鉴。到了五代时期,生活在南唐中主,后主的宫廷画家周文矩曾经画过《妃子浴婴图》和《婴戏图》,那时候的澡盆就比较接近我们现在的澡盆,看起来也比较轻便,灵巧,已经是全木制的澡盆了。后来鉴被人们广泛使用,为了追求实用性,人们去除了上面代表着皇室威严权力象征的龙纹,凤纹,修改成下窄上宽的纯木澡盆,适合沐浴,搬动方便,有时候还可以用来装东西。

后来的人们发现了可以用水压来吸水,然后通过花洒给自己更好的淋浴体验,后来还出现了四周是花洒的淋浴器,洗起澡来也很是舒服。再往后人们发现把花洒放在头顶上更符合人们的洗澡习惯,更好地清洗了我们所更加在意的上半身,同时下半身也比较方便清洗。

其实,古人对自己的身体更是爱惜,他们还在心理深刻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朴素观念。在早期的秦、汉时期,对于何时洗头和洗澡都有详细的规定。在汉朝的律令中就有“五日一赐休沐,得以归休沐出谒”的要求,即政府每隔五天时间就会给公务员假期,让他们归家去沐浴。这就可以看出古人对保持自身形象的重视了。时代变更,社会风气也在不断变迁。唐宋时期,这条规定进行了修改,定期洗澡的时间周期变成了十天


默貘君


当今社会节奏快,人们学习、工作压力大,每天回到家里能够舒舒服服冲个凉、泡个澡,洗去身心的疲惫,实在是一种享受!可是古代没有这些便利条件,对于广大普通百姓来说,每日沐浴是不可能做到的。那么,古人多久洗一次澡呢?

古代平民百姓沐浴的时间可以自行安排,但是官员的沐浴时间却是有“规定”的。官员在官署工作一段时间后会得到假期回家沐浴休息,这一休假制度被称为“休沐”。

汉代制度规定,五日一休沐。官员工作五天就要回家沐浴,保持干净整洁的形象。受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思想的影响,古代男子蓄长发。沐浴后,长发犹湿,无法束冠,又没有现代的吹风机,只好披散着自然风干,这段时间正好可以用来休息。于是,沐浴日也就变成了休息日。古人一般用淘米水、澡豆、皂荚、肥珠子、香料等,相比起来,种类也显得很丰富。

澡豆是用豆粉和药末制成的,有润滑肌肤的作用,当时恐怕只有富贵人家才能用到吧。我们今天所说的肥皂,大概就是由当时的皂荚、肥珠子这两种东西的名称延伸而来的,都有祛除身体污垢、洁净润肤的作用。他们爱干净的层度让人咋舌,太奇葩了!

由于古代的种种叹为观止的神秘色彩,对于历史的研究,我国考古专家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在研究的时候,有一个小的细节也是我们一直想要知道的,就是关于古代的人在洗澡和洗头的这块。为何为想要了解古代人洗头、洗澡呢?这无非就是想了解古代的有没有人像影视剧中呈现的讲究卫生。

洗澡这块,在古代的时候也有专用的物品——胰子和澡豆。据悉,唐朝的胰子兼有冻疮膏的作用。而高档一点的称为“面药”和“口脂”,用来涂脸和嘴。宫中在冬天会发给官员。杜甫《腊日》中有“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这体现的是在古代的时候就有保养一说。

其实,古人对自己的身体更是爱惜,他们还在心理深刻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朴素观念。在早期的秦、汉时期,对于何时洗头和洗澡都有详细的规定。在汉朝的律令中就有“五日一赐休沐,得以归休沐出谒”的要求,即政府每隔五天时间就会给公务员假期,让他们归家去沐浴。这就可以看出古人对保持自身形象的重视了。时代变更,社会风气也在不断变迁。唐宋时期,这条规定进行了修改,定期洗澡的时间周期变成了十天。





学史泛舟


古人洗澡和现代人有着区别,但是又有着相似的地方,首先就是洗澡的工具。对于古代人来说,他们洗澡的方式主要有两种,首先就是桶洗,现在很多家人也还保留着这样的洗澡方式,古代人讲究的是泡澡,没有现在人的淋浴这些,当然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有的人家还买不起一个泡澡的浴桶,现在市面上所见的全身木桶打造的浴桶,就是古代人所遗留下来的,而古代人一般都是有钱人家才能够使用,他们都是把桶准备好,然后烧热水,烧好之后就把热水放进桶中,之后我们就会从影视剧中,看到那样,人躺在桶中,或者坐在桶中,开始了自己的洗澡或者泡澡。但是对于那些没有钱的人家,或者用不上起浴桶的人,那他们是怎么洗澡的了?他们的洗澡方式,和现在也有点相似,首先他们做的就是准备好一个盆,当时也有木盆,然后烧热水,把热水烧好之后,就放在盆里,开始了用麻布擦拭自己的身体,这也是当时的一种洗澡方式,但是对于那时候的人们来说,洗澡最困难的就是冬天了,因为天气冷,如果像这样洗澡的话,很容易是生病的,所以当时的人们,很多在冬天都不会洗一次澡,但是也有例外,很多人会花一些钱,前往澡堂去洗澡,现在的澡堂,也是古代人所发明的,只不过当时没有现在的这样先进,有淋浴这些,当时都是大家进入一个水池中洗澡,也是属于泡澡,不过什么人都有,这会导致很多传染病的发生。水池中的水很可能 也会很长时间才换一次,这也加剧了传染病的产生。除了以上的这些洗澡方式,古人洗澡还有一种比较特别的方式,那就是温泉洗澡,这种洗澡的方式有地域的限制,但是对于当时的很多人来说,基本山都是依山而居的,而有山的地方,温泉也就比较多,所以可能百里之外的人都会赶到山里面来洗澡,当然这样的洗澡方式,和现在最大的不同就是纯天然的洗澡,因为他们利用高山流水,流下来的温泉水,来洗澡,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洗澡这样的洗澡现在的人也很想要,何况是当时的古代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