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古人是如何洗澡的?

睿史記


在封建社會禮法制度是非常嚴格的,洗澡這件事自然就成了很多場合需要進行的一件事。在《禮記》中對於洗澡還有許多規定,例如:五天的話需要泡澡,三天的話用瓢那樣的工具就可以。洗澡還需要用兩條毛巾分別擦拭上下半身才可以,聖人孔子每次上朝都必須沐浴。春秋時期家裡有人去世了,一定要剪去手腳指甲,為其洗澡才可以舉行葬禮。那個時代的人們對於洗澡是嚴肅而又認真的。

在古代洗澡最舒服的方式自然是在浴池中泡澡。根據史料記載,浴池應該是在秦朝的時候正式出現,根據《阿房宮賦》也可以看出阿房宮特意根據周邊的地勢設計了浴池,使周邊的河流都可以流進阿房宮。這也顯示了帝王對於洗澡的重視程度。

在任何朝代,貴族就是上層社會的象徵,貴族對於洗澡就比常人更加重視。在南朝時,還針對洗澡專門制定了一系列流程。不過洗澡絕對不是貴族的專利,只是貴族洗澡比常人更加重視。

洗澡除了貴族和官員重視之外,僧人也非常重視沐浴這件事,在唐朝的時候就有對於僧人做法前沐浴的規定,於是很多寺廟專門修建了用於洗澡的大池,每日早晨就會通過敲鐘來提示僧人洗澡。我國很多經書裡面也寫到了僧人洗澡再尊佛的重要性。尤其是得道高僧,在預感圓寂之前必須要沐浴更衣才能夠“坐化”。

在宋元時期,洗澡就徹底成為所有人享受的一件事。根據記載,宋朝開封的所有人家每天都要燒炭煮熱水用來泡澡。當時人們還發明瞭洗澡撒花和倒精油的沐浴方式,最為津津樂道的方式就是將沒有開放的花骨朵放在洗澡的房間,因為洗澡時會散發熱氣就可以催熟花朵,十分好看。這也說明人們開始將洗澡這件事變成了一種樂趣。

馬可·波羅在我國元朝時,就發現那個時候江南的很多巷道都會有冷水洗浴的澡堂,並且裡面有專人提供各式服務。另外發現那些走進冷水澡堂的人們都非常喜歡用冷水洗澡,覺得非常的舒服,並且也對身體有益。那個時候江南的人都會在吃飯之後洗澡,這成了一天中最放鬆的事情。

洗澡這件事在元朝深入人心後,還有人專門為此著書描述箇中場景。很多人除了在自家洗澡以外,也很願意去公共的洗浴中心,因為平常百姓家裡是沒有婢女的,但是去專門洗澡的地方,可以享受旁人幫你洗澡,另外還有剪指甲和修理頭髮的服務。

那個時候最舒服的洗澡方式就是:先在燒熱的浴池中泡一會,然後在一個房間裡面小憩一下,醒後就徹底洗個澡,然後命人梳頭髮,剪指甲,修理一番。待到徹底舒服了,就穿好衣服,喝幾杯時下新釀的小酒,別提多自在。


亭殿閣


古代人如何洗澡,看看小說裡怎麼寫。

《紅樓夢》裡怡紅院裡碧痕伺候寶玉洗澡的情形,是通過晴雯轉述出來的。

寶玉要和晴雯一起洗澡,“晴雯搖手笑道:‘罷,罷,我不敢惹爺。還記得碧痕打發你洗澡,足有兩三個時辰,也不知道作什麼呢。我們也不好進去的。後來洗完了,進去瞧瞧,地下的水淹著床腿,連席子上都汪著水,也不知是怎麼洗了,笑了幾天。我也沒那工夫收拾,也不用同我洗去……’”

碧痕伺候著寶玉洗澡,一次洗了兩三個時辰,晴雯話說的未免誇張,但幾個小時是少不了,還洗的地上連床上都是水……的確有些讓人浮想聯翩。

當然對於賈寶玉這樣的貴公子,房裡大大小小十幾個丫頭,各司其職,吃飯睡覺甚至洗浴都有專人伺候。要洗澡時,房中的丫頭們打來水,準備好浴桶還有澡豆、皂角、胰子等物。澡豆是以豆粉為主,配合各種藥物香料製成。《千金方》還有各種“高大上”的澡豆方子,包括丁香、沉香、青木香、桃花、鍾乳粉、麝香等貴重香料,非常奢侈。

還有肥皂,是白芷、白附子、皂角、豬脂(去膜)等物,搗爛之後,用蛋清混合,曬乾後而成。

除此之外,洗澡時還放入各種香料。《金瓶梅》也反映了明代財富階層的真實生活,潘金蓮洗澡時,“抖些檀香白礬在裡面”。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洗澡當然是享受,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最後,關於寶玉洗澡,還引出一番風波。

第二十四回裡,秋紋和碧打打鬧鬧的提著寶玉的洗澡水回來,看見一個小丫頭從寶玉房中迎出來,這個叫小紅的丫頭本來沒有資格伺候在寶玉,房中除了寶玉還沒有別人在。兩人頓時有了警覺,數落了小紅一番,將她趕了出去。畢竟,伺候主子洗澡也不是誰都能有的資格和特權不是?


北溟四海


很高興可以回答你的問題,我是魔都小吃痴。

個人覺得古人洗澡應該和我小時候在農村洗澡類似:先用土灶將水燒開,然後準備一個木製浴盆,在浴盆內放上熱水並摻入適當的冷水,然後就可以進去洗澡了,聽奶奶說他們那時候沒有洗髮水和沐浴露什麼的,都是用皂莢樹的皂莢揉碎瞭然後塗在身上清洗的。如果水涼了再摻入熱水就好了。





江南瑩瑩


古人是怎麼洗澡的。這個提問近期天天出現,今就略答之。

它分幾種:平民,貴族,和官宦及宮中。

如是平民,鄉間人,勞動者。就比較簡單。大熱天去水塘,跳水坑裡,去河湖邊上洗一洗,抹抹燥,或鑽幾個勐子,出來涼快一下就行了。而女人則在家中用筒清水一抹一洗就行了,平民沒那麼多講究。即是洗頭,洗衣被,也是用皂角,穀糠,草木灰,鋸末等洗洗就行了。

若是古代奴隸們,一生就恐難沾水了。

貴族階級,因為高貴而富有,常常呼奴喝俾之人,自然是講究多多。他(她)們洗澡,會常年保持用溫水,有下人侍候燒水湯,灌水筒或水池,水中且放入多種月季或蘭草花,或有各種香草料及清火敗毒的中草藥及艾葉,白花菜,荊芥棵等,用它們(不一定同時用)泡出來的溫水供貴人們享用。當然洗澡也全有奴僕們小心侍候。當然,男貴族們不會用那麼多花草等,但丫嬛侍候還是必不可少的。

官宦之家,基本同貴族的一樣,都有下人侍候,熱水與用料基本同等,只是公子們,必有下人或妾來侍候。官人們則必有夫人親自指派某丫嬛貼身侍奉。

皇宮嗎,那是最高貴的地方,天下無人能及的地方,他(她)有專業洗澡的屋池,有指定專司人員各司其職,不可疏忽。而他(她)們的洗頭洗腳洗澡的用料更高貴,有很多制香,浴香,花草,輕身延壽健美之中藥,甚或用靈芝雪蓮湯等。總之,他人是不可品味的。

古人洗澡,就是泡澡。並不叫沐浴。何為沐浴呢?沐者是全身之意,浴者是含穀糠或米水之用水。而沐浴是有特定價值的。如朝庭祭天,祭泰山,祭神,祭宗廟。如官貴上任,出行,祈願,祈福,還願,請神,祭奠,祭祀等,在有重大的行動之前,必須沐浴(洗澡),更衣,以做到敬畏與虔誠的真心來感動上天與神靈的顯現。沐浴往往是和更衣分不開的,洗澡以後,換身斬新的衣帽鞋,冠,帶,扣,束裝整齊而嚴謹,只有這樣,才能求得上天與神靈的垂範。

所以沐浴不代表大眾洗澡之說法。它是特定用語的文字雅語,在文字上說洗澡是不文雅的體現。而對於民眾來說,那洗澡就可寫成洗澡了。


福自福地來wjf


用木盆洗澡


脊柱朋朋


中華文明淵源流長,沐浴文化也不例外,沐浴就是我們常說的洗澡,關於沐浴神話故事有很多,《山海經》中記載帝俊浴於從淵、羲和浴日、常羲浴月、天女下凡沐浴……等等,通過沐浴孕育了太陽、月亮、更是溝通了天人對話,為世界來源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其實在古代,洗澡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社會交往的一種方式。先秦時期就已經形成三天一洗頭,五天一沐浴的生活習俗,秦始皇就喜歡沐浴,經常在驪山沐浴,驪山溫泉就是從始皇時才有的“神女湯”的稱謂。

在漢代沐浴習俗已經成為全社會性的,漢代官員甚至有法定假期來洗澡,《漢宮儀》中描述皇帝每五日給官吏們放一天假,讓他們回家洗澡,這也是我國史上第一次為沐浴制定的法定假日,足見漢代對洗澡的重視。到了魏晉時期,沐浴形成兩極化,一個是拒絕沐浴(嵇康),一個是沐浴成癖(何佟之);唐代皇帝大多喜歡溫泉浴,唐高宗李治有《過溫湯》詩,唐玄宗與楊貴妃在華清池沐浴逸事早已婦孺皆知。

宋元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繁榮和城市的發展,城鎮中出現了公共洗澡堂,宋代稱為“浴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就有一家浴堂,蘇軾也喜好上公共浴堂沐浴;蒙古人統一中國後,受到漢民族影響也愛上了沐浴;到了明清兩代,城市公共浴堂行業十分發達,在浴堂泡澡聊天成為一種時尚。

那麼古代人們是怎麼洗澡的,都用什麼呢?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能夠看到古人們是這樣洗澡的,就拿金庸小說為例《天龍八部》中,虛竹喝醉後,是在靈鷲宮浴室中被四位婢女洗澡的;《飛狐外傳》中胡斐、《書劍恩仇錄》中陳家洛遇到的女子,都是在河裡洗澡的;紂王與妲己,唐玄宗與楊貴妃在富麗堂皇皇家浴室中洗澡,可見不同層次的人有不同的洗澡方式。

當然古代沒有現在高級香皂、沐浴液、洗髮香波之類的東西,他們一般用淘米水、澡豆、皂莢、肥珠子或者肥皂團(皂角、香料、豬脂、藥材製成),雖然沒有現代的效果好,但都是純天然物質,更有益健康。

古人當然沒有現代淋浴洗澡系統,他們常常用木桶洗澡,用水舀或者盆子往身上倒水,對於皇宮來說,沐浴系統先進得多,有類似於現在的水龍頭和噴頭這種東西;在炎熱的夏季,底層人們更愛在山澗洗澡,飛流之下的小瀑布是天然沐浴方式;古人的洗澡多種多樣的方式,看完了你不得不佩服。

對於我國來說,洗澡這個詞語,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稱呼,同樣是洗澡,南方地區叫沖涼,因為南方氣候溼熱,洗澡目的是為了沖掉身上熱氣,大多采用淋浴的方式,洗澡次數多,一天一次或者一天幾次;長江流域一帶叫洗澡,對於洗澡上海人的方言叫“汰浴”,汰就是清洗的意思,這個地區洗澡比較注重功能和效果;到了北方地區洗澡又變成另外一種方式,北方人習慣把洗澡叫“泡澡”,北方氣候寒冷,氣溫低有點驅寒祛病的意義。

在古代不僅是魏晉時期對沐浴洗澡兩極化,某些民族或者個人也很兩極化,北宋著名改革家王安石“經歲不洗沐”兩個月才洗一次澡;古代蒙古人洗澡很少,有人一年洗一次,在極度缺水的地區,據說一生只洗三次,出生時洗一次,結婚時洗一次,下葬時洗一次;孝莊的侍女蘇麻喇姑就是終年不洗澡,只有過年時候用少量水擦拭,這是因為蒙古族等遊牧民族認為水資源是非常珍貴,被認為是純潔的神靈,他們是真正地視為水位生命之源的民族,這種節約用水的習慣一直沿用至今。

古代洗澡方式多種多樣,特別是在野外沐浴很普遍,那時河水很清,沒有汙染,直接可以飲用,而現在的河水有很多化學農藥、重金屬、超級細菌……等汙染,下水後容易渾身過敏,更別提直接飲用了;通過洗澡這段歷史,我們更應該學習蒙古族等遊牧民族那種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你對自然敬若神明,大自然給你回報健康平安。

古代人是如何洗澡的?現代人肯定用不了,因為大自然變了,看完你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大家有何不同意見,歡迎留言交流!


資深人士說文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古代人是如何沐浴的?


隨手翻看資料,其中對於古人如何洗澡?有很多詳細的記載!不同時期的沐浴禮制,沐浴器具、沐浴用品,都有些許差別!

沐浴禮制的形成

先秦沐浴禮儀的形成

沐浴,就是今日通常所說的洗澡,包括頭、身、手、腳的洗浴。然而古人卻分得極細,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雲:沐,濯發也。浴,灑身也。洗,灑足也。 澡,灑手也。

所謂“濯”、“灑”就是洗的意思。據此看來,古代的沐浴與今日的洗澡的意義並不完全吻合,而只有把許慎對“沐”、“浴”、“洗”、“澡”的解釋合起來,才是完全意義上的今日洗澡。

當時沐浴只有下河一洗。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逐漸養成了沐浴的生活習慣,在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沐浴”的記載。沐,字形像雙手掬盆水沐髮狀,會意為沐,是洗髮之義;浴,字形像人置身於器皿中,並在人的兩邊加沙鍋內水滴,會意為浴,是洗澡的意思。而用來沐浴的器皿有青銅器鑑,《說文解字》雲:“鑑,大盆也,”盛水用作洗器,《莊子·則陽》有“靈公有妻三人,同鑑而浴”的記載。在銅鏡尚未問世時,古人常以鑑盛水照容貌,甲骨文“監”(監、鑑為古今同字)像人俯身就皿照容之形。從“盈”字字形看,像人浴身於浴器中,與“浴” 字形相近,稍不同的地方僅是“盈”字的浴器中“見足明示裸浴”(康殷《古文字源流淺說》)。“盈” 字則向人們展示了先秦人用浴器沐浴的情景。

西周時期

沐浴禮儀逐漸形成定製。由於沐浴已經深入到普通百姓以及社會方方面面,人們對沐浴有了深層次的理解,不僅僅把沐浴單純地看做潔身淨體,潤膚養身;而視為隆重禮儀的先秦。祀神祭祖之前都要沐浴淨身,這已是個定法,表示內心潔淨虔誠,稱之戒,亦稱齋戒。齋戒之禮始於殷商,至西周已成定製,西周的戒禮十分隆重和考究,每逢重大的祭祀活動前要進行兩次齋戒,第一次在祭前十日或三日舉行叫戒,第二次在祭前三日或一日進行叫宿,均由專職官員主持一定的儀式,要求與祭者禁食葷腥,並沐浴淨身,以示對神靈的肅敬。齋戒沐浴已是西周朝廷祭祀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專職官員執掌。這在《周禮》中均有記載。

《禮記·內則》載:“男女夙興,沐浴衣服,具視朔食。”居家過日子,男女要早起,沐浴更衣。作為夫婦之禮則有“不敢共湢浴”,妻子不能和丈夫共用一個浴室,所謂“外內不共井,不共湢浴”。在家庭裡還有尊老禮節,“五日則鐔湯請浴,三日具浴。其間面垢,足垢,鐔湯請洗”。禮節規定,晚輩要五天燒一次溫水為父母洗一次澡,每三天燒一次溫水為父母洗一次頭。這期間父母臉上如果髒了,要燒淘米水為父母洗乾淨;腳髒了,則用溫水為父母洗乾淨。

沐浴用品


1、皂莢  

同樣,廣為百姓喜愛的天然洗滌用料。最晚在南朝蕭齊之時,已經有人專門出售皂莢。皂莢有十多個品種,去汙能力有強有弱。皂莢有潤滑爽利、消除垢膩以清潔皮膚的作用,亦為古代美容方中所常用。用皂莢洗衣服,衣服不會變色,不會收縮,纖維不會受損和失去光澤。用皂莢洗澡,還能去風溼,治皮廯。  


2、肥珠子  

肥珠子,即無患子。據《本草綱目》有記載,樹生高山中,甚高大,枝葉皆如椿,五六月開白花,結實大如彈丸。實中一核,堅黑似肥皂莢之核,正圓如珠。十月採實,煮熟去核,搗和麥面或豆麵作澡藥。因其實如肥油而子圓如珠,故名。宋代莊季裕的《雞肋篇》中介紹,浙中少皂莢,澡面浣衣皆用“肥珠子”。每到深秋,人們將果莢採下,煮熟搗爛,加以香料、白麵、拌和搓成丸,名叫“肥皂”。  

3、胰子、澡豆  

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曾記載,把豬的胰腺的汙血洗淨,撕除脂肪後研磨成糊狀,再加入豆粉、香料等,均勻地混合後,經過自然乾燥便成可作洗滌用途的澡豆。  是誰首先想到利用豬胰去垢。至今沒有人知道,但他肯定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澡豆製作過程中,將豬胰研磨,增強了胰腺中所含的消化酶的滲出,混入的豆粉中含有皂甙和卵磷脂,後者有增強起泡力和乳化力的作用,不但加強了洗滌能力,而且能滋潤皮膚,是一種比較優質的洗滌劑。在上層貴族中流行。  後來,人們又在澡豆的製作工藝方面加以改進,在研磨豬胰時加入砂糖,又以碳酸鈉(純鹼)代替豆粉,並加入熔融的豬脂,混和均勻後,壓制成球狀或塊狀,這就是“胰子”了。胰子在化學組成上和今天的香皂極相近。而且,產品種類更是多樣,桂花胰子、玫瑰胰子……與今天各種帶有不同香味的肥皂已頗相似。  唐朝的胰子兼有凍瘡膏的作用。高檔一點的稱為“面藥”和“口脂”,用來塗臉和嘴。宮中在冬天會發給官員。杜甫《臘日》中有“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說的就是這種情況。敢情冬令勞保用品古代也有發。  優質的澡豆被視為高級品而醫者瞞著不肯輕易公佈配方,也因為高貴而往往只珍用於手、面部洗用。唐代李燾所著的《外臺秘要方》中有詳細的描寫:面脂手膏依香澡豆,士人貴勝,皆是所要,然今之醫門,極為秘惜,不許子弟洩漏一法,至於父子之間亦不傳示然聖人立法欲使家家悉解,人人自知,豈使愚於天下,令至道不行,壅蔽聖人之意,甚可怪也。

沐浴器具

通過很多影視作品,我們看到古代沐浴洗澡,百姓、權貴、帝王使用的器具都不相同,百姓最常用的就是木桶、達官顯貴會奢華很多有專門的浴室、通常會以石材為料。帝王家就更加奢侈了。不單單是沐浴洗澡了!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楊玉環,唐明皇專為貴妃在驪山修建華清池以供愛妃沐浴休息。


古人洗澡與現今洗浴大同小異,只是如今的人們更加會享受,古時的帝王也會羨慕如今沐浴種類繁多花樣頻出,桑拿浴、芬蘭浴、土耳其浴等等,如今人們沐浴是一種放鬆娛樂的方式。多了休閒享受少了古時的禮制繁瑣。


貪戀長安韻


洗澡,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享受。洗澡的時候,我們都會用香皂或者是沐浴露,洗得乾乾淨淨,聞起來還香香的。可是在古代,沒有香皂也沒有沐浴露,古人們是用什麼洗澡的呢?

其實古人一般是通過沐浴在水裡面來洗澡的,因為沒有淋浴頭這種需要通過水壓來完成的洗澡工具,往身上澆水用水太多,過於奢侈。古人最初也是有洗澡盆的,洗澡盛器還很有講究,最早的我們可以看到的就是在河南博物館或者湖北博物館的青銅鑑。古代人把洗澡盆叫做鑑,筆者覺得之所以這樣稱呼,是因為在洗澡的時候古人可以通過水的倒影看到自己,和當時的鏡子效果差不多,鏡子叫做鑑,那麼這個也就叫做鑑。比如,前車之鑑。

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的是青銅鑑,是因為青銅鑑體型比較大,而且青銅在地裡面可以存放時間比較長。根據考古發現,最早的鑑是陶製的鑑,因為陶製的容易和泥土混為一體,所以不容易找到完整的陶製鑑了。青銅鑑也是春秋中期青銅技術比較成熟的時候才有的,因為體型比較大,對生產工藝要求比價高。王室的要求還要有花紋,所以不適合民間使用,民間還是用陶製的。因為是青銅製作,鑑的搬動很費勁,到了漢代開始革新有了木胎的鑑,畢竟在春秋時期木匠的工藝還沒有達到可以拼接無縫到滴水不漏的地步。

其實在東漢時期木胎鑑才為皇室大量使用,西漢時期仍然用青銅鑑。到了五代時期,生活在南唐中主,後主的宮廷畫家周文矩曾經畫過《妃子浴嬰圖》和《嬰戲圖》,那時候的澡盆就比較接近我們現在的澡盆,看起來也比較輕便,靈巧,已經是全木製的澡盆了。後來鑑被人們廣泛使用,為了追求實用性,人們去除了上面代表著皇室威嚴權力象徵的龍紋,鳳紋,修改成下窄上寬的純木澡盆,適合沐浴,搬動方便,有時候還可以用來裝東西。

後來的人們發現了可以用水壓來吸水,然後通過花灑給自己更好的淋浴體驗,後來還出現了四周是花灑的淋浴器,洗起澡來也很是舒服。再往後人們發現把花灑放在頭頂上更符合人們的洗澡習慣,更好地清洗了我們所更加在意的上半身,同時下半身也比較方便清洗。

其實,古人對自己的身體更是愛惜,他們還在心理深刻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樸素觀念。在早期的秦、漢時期,對於何時洗頭和洗澡都有詳細的規定。在漢朝的律令中就有“五日一賜休沐,得以歸休沐出謁”的要求,即政府每隔五天時間就會給公務員假期,讓他們歸家去沐浴。這就可以看出古人對保持自身形象的重視了。時代變更,社會風氣也在不斷變遷。唐宋時期,這條規定進行了修改,定期洗澡的時間週期變成了十天


默貘君


當今社會節奏快,人們學習、工作壓力大,每天回到家裡能夠舒舒服服衝個涼、泡個澡,洗去身心的疲憊,實在是一種享受!可是古代沒有這些便利條件,對於廣大普通百姓來說,每日沐浴是不可能做到的。那麼,古人多久洗一次澡呢?

古代平民百姓沐浴的時間可以自行安排,但是官員的沐浴時間卻是有“規定”的。官員在官署工作一段時間後會得到假期回家沐浴休息,這一休假制度被稱為“休沐”。

漢代制度規定,五日一休沐。官員工作五天就要回家沐浴,保持乾淨整潔的形象。受儒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思想的影響,古代男子蓄長髮。沐浴後,長髮猶溼,無法束冠,又沒有現代的吹風機,只好披散著自然風乾,這段時間正好可以用來休息。於是,沐浴日也就變成了休息日。古人一般用淘米水、澡豆、皂莢、肥珠子、香料等,相比起來,種類也顯得很豐富。

澡豆是用豆粉和藥末製成的,有潤滑肌膚的作用,當時恐怕只有富貴人家才能用到吧。我們今天所說的肥皂,大概就是由當時的皂莢、肥珠子這兩種東西的名稱延伸而來的,都有祛除身體汙垢、潔淨潤膚的作用。他們愛乾淨的層度讓人咋舌,太奇葩了!

由於古代的種種歎為觀止的神秘色彩,對於歷史的研究,我國考古專家一直都沒有停止過,在研究的時候,有一個小的細節也是我們一直想要知道的,就是關於古代的人在洗澡和洗頭的這塊。為何為想要了解古代人洗頭、洗澡呢?這無非就是想了解古代的有沒有人像影視劇中呈現的講究衛生。

洗澡這塊,在古代的時候也有專用的物品——胰子和澡豆。據悉,唐朝的胰子兼有凍瘡膏的作用。而高檔一點的稱為“面藥”和“口脂”,用來塗臉和嘴。宮中在冬天會發給官員。杜甫《臘日》中有“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說的就是這種情況,這體現的是在古代的時候就有保養一說。

其實,古人對自己的身體更是愛惜,他們還在心理深刻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樸素觀念。在早期的秦、漢時期,對於何時洗頭和洗澡都有詳細的規定。在漢朝的律令中就有“五日一賜休沐,得以歸休沐出謁”的要求,即政府每隔五天時間就會給公務員假期,讓他們歸家去沐浴。這就可以看出古人對保持自身形象的重視了。時代變更,社會風氣也在不斷變遷。唐宋時期,這條規定進行了修改,定期洗澡的時間週期變成了十天。





學史泛舟


古人洗澡和現代人有著區別,但是又有著相似的地方,首先就是洗澡的工具。對於古代人來說,他們洗澡的方式主要有兩種,首先就是桶洗,現在很多家人也還保留著這樣的洗澡方式,古代人講究的是泡澡,沒有現在人的淋浴這些,當然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有的人家還買不起一個泡澡的浴桶,現在市面上所見的全身木桶打造的浴桶,就是古代人所遺留下來的,而古代人一般都是有錢人家才能夠使用,他們都是把桶準備好,然後燒熱水,燒好之後就把熱水放進桶中,之後我們就會從影視劇中,看到那樣,人躺在桶中,或者坐在桶中,開始了自己的洗澡或者泡澡。但是對於那些沒有錢的人家,或者用不上起浴桶的人,那他們是怎麼洗澡的了?他們的洗澡方式,和現在也有點相似,首先他們做的就是準備好一個盆,當時也有木盆,然後燒熱水,把熱水燒好之後,就放在盆裡,開始了用麻布擦拭自己的身體,這也是當時的一種洗澡方式,但是對於那時候的人們來說,洗澡最困難的就是冬天了,因為天氣冷,如果像這樣洗澡的話,很容易是生病的,所以當時的人們,很多在冬天都不會洗一次澡,但是也有例外,很多人會花一些錢,前往澡堂去洗澡,現在的澡堂,也是古代人所發明的,只不過當時沒有現在的這樣先進,有淋浴這些,當時都是大家進入一個水池中洗澡,也是屬於泡澡,不過什麼人都有,這會導致很多傳染病的發生。水池中的水很可能 也會很長時間才換一次,這也加劇了傳染病的產生。除了以上的這些洗澡方式,古人洗澡還有一種比較特別的方式,那就是溫泉洗澡,這種洗澡的方式有地域的限制,但是對於當時的很多人來說,基本山都是依山而居的,而有山的地方,溫泉也就比較多,所以可能百里之外的人都會趕到山裡面來洗澡,當然這樣的洗澡方式,和現在最大的不同就是純天然的洗澡,因為他們利用高山流水,流下來的溫泉水,來洗澡,這對於很多人來說,洗澡這樣的洗澡現在的人也很想要,何況是當時的古代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